第296章 买椟还珠

方桌有个俗称,叫“八仙桌”,俚俗至极。八仙桌的来历不得而知,没有专家能够解释这件事,大概可以推测是在晚明嘉靖时期出现的名字。嘉靖皇帝是一个非常崇尚道教的皇帝,八仙则是道教里有名的神仙,铁拐李、吕洞宾、韩湘子等等,老百姓都知道。方桌有四个边,一边坐两人,正好能坐八个人,也许是因此而得名吧。其实,八仙桌上坐八个人非常拥挤,一般坐四个人最合适。

我见过一张超大的八仙桌,一边能坐四个人,十六个人围着桌子吃饭。我第一次看见都呆了。这桌子有多宽呢?边长大概有2米多,非常宽。这张大桌在一座寺庙里,所有的僧人在那儿吃饭。因为僧人是分餐制,所以才能在这张桌上吃饭。如果是共餐,这么大的方桌摆上菜,我估计得趴上去才能够得着。这种极为特殊的例子,只能在寺院里看到。我觉得那是“天下第一桌”,当时还想买,后来人家说不卖,还得天天吃饭用呢。

一般来说,八仙桌是吃饭的专属桌子,但后来在中国人的家庭陈设中,逐渐被放在了中心位置。过去的人家里,一进门,视线正中都是正面靠墙一个大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再有一边一个太师椅。为什么把八仙桌搁在正中呢?因为八仙桌在椅子的面前能伸出来一块,手和茶杯都可以搁在那儿。

中国的文化讲究两人聊天时,不能正视对方,要正视前方,直视人家的眼睛说话是不尊重人家,必须偏一点儿。但西方人却认为,你说话得看着人家,要不然对人家不尊重。这是文化上的差异。八仙桌因此应运而生,它就搁在主客中间,前面伸出来的这一块位置,正好能让你稍微偏一点儿,表示我们的礼节。

八仙桌在南方不叫八仙桌,它叫方台。这个“台”很有可能是受宗教中莲花台的影响。影响到北方的词汇,首推“写字台”,是今天非常流行的一个名词。写字台是个桌形。

我们一直说桌的等级偏低,用来写字有点儿不够高。但它又不是案形,也不能叫“写字案”,所以只好叫“写字台”,借用了南方的一个称谓。写字台是非常西化的家具。在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家具,南方人叫“马鞍桌”,北方人叫“褡裢桌”,它是写字台的前身。今天的写字台大部分是活插结构,就是两边可以活拿。褡裢桌则是整体结构,不可活拿,这个品种在中国的明式家具里也非常罕见。

方桌分主次尊卑。比如,正对着门的位子是主位。后来出现了圆桌,就不分主次了。圆桌是一个非常西化的概念,比如我们常说“圆桌会议”,这时就要回避主宾地位,大家都在一个级别上开会,很平等。圆桌会议就成了政治词汇。

古代的圆桌也有多种形制,比较常见的是独腿圆桌,南方人俗称“百灵台”。为什么叫百灵台呢?养过百灵鸟的人都知道,它的特性是不上架,老在地上跑。所以在鸟笼子当中要立起一个圆台,百灵鸟才能站在上面引吭高歌。我们的桌子叫“百灵台”,是一种很形象的叫法,而且也显得非常有诗意。

桌子品种由它的功能来表明。比如画桌一定是宽的桌子,因为作画要铺开宣纸,所以一定要宽。画桌的存世量非常少。过去有文化的人跟今天比较起来,要少得多。今天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让每一个人都有认字的机会。过去不是,所以从前会画画、写字的人很少,直接导致画桌相对数量比较少。

20世纪80年代,我曾经跟着李翰祥导演,看过北京硬木家具厂的紫檀大画桌。李翰祥是著名电影导演,拍过《垂帘听政》、《火烧圆明园》。他酷爱家具,也有钱。我们那时跟着他去硬木家具厂,看到在卖一张紫檀大画桌,巨大个儿,看得眼都直了。这张桌子售价4000块钱。对我们来说,当时整个国家的口号还是“争当万元户”呢,4000块钱是望尘莫及的数字,根本买不起。然后李翰祥就买走了,一直搁在他家。我跟他认识很多年了,我老去看这个桌子,非常喜欢。

一直到我中年的时候,有一天他给我打电话,说:“马先生,好久没见了,咱们能不能见个面?”因为后来的事情非常残酷,我清清楚楚地记得所有的时间。李翰祥给我打电话是上午,他说要和我见面,我说:“我今天下午已经约了人,你或者12点以前来,或者下午4点以后来。”他说:“那我4点以后来。”结果我吃中午饭时,他给我打电话,说他等不及了,已在路上。我只好在博物馆等着他。

他来了以后,说:“我所有买过的家具,剩下的这部分,都想给你。”他给我写了一个清单,上面都有价钱,其中就有这张我梦寐以求的紫檀大画桌。我看了看价钱,觉得还可以接受,而且我知道他当时还给我留了一个还价的余地。我说:“我下午还要跟人家见面,不能多陪您,咱们将来再探讨这个事。”我记得很清楚,十二点一刻我们分的手。

结果,第二天报纸登出消息,说“李翰祥导演猝死拍摄场”。我当时就愣了,我甚至觉得是不是还有一个导演叫李翰祥。因为他身体看着非常好,没有什么问题。但他就是有心脏病。他离开我以后,直接去拍摄场了,刚拍了一个镜头,就一头栽在地上,说了一句:“我怎么了?”从此撒手人寰。后来他的家属从台湾来奔丧,他的太太就跟我说:“既然李导生前把这些东西都托付给你了,那就算是它们找到归宿了。”

所以,李翰祥的这批家具收藏,好多都在我这儿。那张著名的紫檀大画桌,宽将近1米,是迄今为止能查到的全世界所有的紫檀画桌中最宽的一张。

有时我就感慨,人走了以后,看到东西就能想起这些事,很有感触。我们在文物面前都是匆匆过客,只有文物常在啊。

还有一种临时性使用的桌子,它叫“半桌”,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半桌是为了拼桌用。古代也有桌子不够用的时候,想让桌子更长一点儿,两个半桌拼一起,就是一个方桌,可以多坐几个人。方形半桌的功能主要是临时性使用。

还有半圆桌,主要用于陈设,造型非常优美。这种半桌能够很好地增加室内的装饰气氛,有三足的,也有四足的。两个半圆桌.

桌子就其功能讲,还有一些特殊品种。比如专门让我们下棋的桌子,叫做“棋桌”。中国明代人的生活非常好。晚明时期,江南富庶地区的百姓生活富足,所以琴棋书画非常流行。中国的棋桌,就在那时应运而生了。棋桌有很多种,有专门下棋的,也有多种功能集于一身的。比如有的棋桌,中间是棋盘,一面是围棋,一面是象棋,打开以后,底下还有一个双陆棋的棋盘。围棋子儿搁这边,象棋子儿搁那边,上面还有盖儿。这种桌子让你下棋时非常灵活,你喜欢哪个棋,就用哪个棋盘。

中国最古老的棋是围棋,其次还有一种棋叫双陆。这种棋今天没有人下,主要原因就是乾隆时期,全国人都拿这玩意儿设赌,清政府在明令禁止使用双陆进行赌博的同时,就把这个棋给禁了,很可惜。今天,除了少数人,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双陆棋怎么下了。双陆是指两个陆地,棋子就像一个酒瓶,很好玩。过去地摊上常有那种废弃的棋子,很多人误认为是用来按摩的工具,其实不是,就是双陆棋子。

而围棋我们都知道,是国棋,看似简单,却非常复杂。大量江南的棋桌,都以围棋为主,桌子上都带有围棋盘。象棋是宋代以后也比较流行的游戏,经过历史上不断地完善,成为很有趣的一种娱乐方式。我们今天的娱乐方式非常多,过去少,棋类是非常益智的游戏;今天,棋类大多归入体育范畴了,比如围棋、象棋已成为一种体育赛事。

还有一种专用的桌子,叫“酒桌”。顾名思义,就是喝酒用的。酒桌的样子非常古,其实是一个案形,但它不叫案,叫桌。它为什么叫酒桌呢?古人吃饭的时候,一人一个案子,早期的画上都这样画。我们说了,吃饭是一件比较低的事,喝酒也是一件比较低的事。所以即便古人用案子喝酒,它也不能叫“酒案”,只能叫“酒桌”。在桌类的命名中,只有“酒桌”这个名称是特例,它没有遵循科学的原则。如果按科学的叫法,它应该叫“酒案”。

再就是具有特殊功能的桌子,比如“琴桌”,弹琴用的桌子。琴桌的形制也比较多,像下卷式的琴桌,非常优美。还有牌桌。牌桌出现得就比较晚了,与老百姓的生活比较贴近。它有四个抽屉,准备输的钱都搁在里头,是吧?牌桌的底部都封死了,防止作弊。

麻将牌,据说也是中国人的发明。这个发明的来历众说不一。有一种说法是,它是看粮仓的人发明出来的。因为麻将牌又叫“麻雀牌”,麻雀老来偷粮食,所以这些看粮仓的人就要赶麻雀。有人这么解释:麻将中的“索”(条),是捆麻雀的绳;“碰”,就是枪声;“万”,就是麻雀的数量,等等。所有术语都和这件事有关。还有人说是海上的人无聊时发明的,各种说法都有。麻将在晚清以后风靡中国,出现了大量牌桌。牌桌的用材一般都比较好,因为麻将要天天在上面拍来拍去,所以桌面较一般的桌子要厚,重量也比较大。

我曾经看见北京的一个大仓库里都是牌桌。在一堆牌桌里,突然发现一张巨大的画桌,是我平生看见的最大的桌子,大概有4米长,1米宽。我第一个感觉就是上面可以睡觉。我当时想买回家睡觉使。那时家里地方有限,买进一件家具,就得腾出一件没用的东西。我当时就想把床挪出去,睡在画桌上。

睡在画桌上是有理论根据的。明代人文震亨的《长物志》,专门有这么一段记载:“更见元制榻,有长丈五尺,阔二尺余,上无屏者,盖古人连床夜卧,以足抵足,其制亦古,然今却不适用。”他说:元朝的时候,有一种古榻,长一丈五尺,相当于今天的4米多,有两尺宽。“以足抵足”,就是脚丫子和脚丫子抵着,两个人可以对着睡觉。“今不适用”,是指明朝晚期就不适用了,那到我这会儿就更不适用了。

最后我想来想去也没买,就觉得那张桌子特别高,有90多公分高呢,每天爬上爬下的,也有心理障碍。后来就把这张超大画桌放弃了,至今想起来非常后悔。

我们讲了桌案,专业术语叫承具;讲了桌与案在形制、精神层面上的区别。这些区别说出来,对我们理解自己的家具文化有极大的好处。家具的微妙往往在此,你熟视无睹,但它美妙无穷。

这一讲要讲中国人储物的家具,一般来说,就是指柜子。中国历史上现存最大的柜子在哪儿呢?是谁做的呢?我们有机会去故宫,可以去坤宁宫看看这对柜子。这对大柜是在乾隆七年(1742)制作完成的,当时有明确的档案记载。这个柜子有多高呢?5.2米高。像我这么高的人,如果踩着肩膀叠罗汉,第三个人才将将能够到柜子上沿。如果骑在脖子上叠的话,我估计得叠六层,才能拿到上面的东西。我想这样的柜子可能从制造到现在,上面几乎没放过东西。我也没有机会上去看看,也许有国宝藏在里头。最早摆放在坤宁宫的大柜是明代所做。当时是一对黑漆地堆灰罩金云龙柜,龙纹都是凸起的。后来因为柜子年久失修,乾隆皇帝下了御旨,用花梨木重新做了一对。为了追求原来的效果,就把这对柜子染成了黑色。远远地瞧,有点儿像紫檀。坤宁宫现在对外展出,虽然不能进去,但透过西面的玻璃,可以看到这对顶着天花板的柜子,非常壮观。二百六十多年来,这对柜子没有移动过位置,一直放在那里。

历史上还有没有比它更大的家具呢?我猜想有。比如明代永乐时期就可能做过。永乐是一个气魄非常大的皇帝,我们将来讲永乐瓷器的时候会讲到他。永乐做了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比如派郑和下西洋、建报恩塔,等等。永乐皇帝当时在南京盖了一座巨大的寺院,报恩寺。其中有一座塔,叫报恩塔。历史上记载这座塔非常高。可惜的是,它在太平天国时期被毁掉了,非常可惜。要不然,报恩塔一定是今天南京非常重要的风景。

储物类的家具,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做“庋具”。“庋”这个字,今天几乎不用,音“轨”,是收藏的意思。所以庋具就特指可以储物的家具。庋具包括南方人俗称的橱及北方人俗称的柜、箱子等等。上世纪80年代以前,箱子是家庭里储物最重要的家具,此后它的功能就逐渐降低了。我很小的时候,记得父亲带着我去买过一对箱子,90公分宽,我印象很深。而我们今天家里置办箱子的就很少了,买家具很少专门去买一个箱子。

“柜”这个字,最早写成“匮”,读音还读“”。今天这个字念“”,匮乏。《说文》中解释:“匮,匣也,俗做柜。”匮和柜是通假字。匣,就是盒子,说明早期的柜和盒子区别不大,分类比较混乱,现在就很清晰。我们说箱就是箱,说柜就是柜。

故宫的东面有一个地方叫皇史宬,皇史宬是皇家藏实录、圣训的重要地方,相当于收藏国家档案的机构。所以皇史宬的建筑有悖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法则。我们的传统建筑是木质结构,但皇史宬没有使用一根木头,全部采用砖石结构,目的就是为了防火。皇史宬里面有很多包铜皮鎏金雕龙的大箱子,叫作“金匮”。金匮是上开盖,上面都是龙纹,里面存放着国家档案。一般情况下,我们看不到金匮,那里不对外开放。但我们可以从书中的图片去认识它们。金匮的数量,在明代只有19具。就是说国家的档案馆里,只有19个箱子。到清末,已经达到了152具。直到今天,金匮依然是这个数量,作为国家最重要的文物,一直收藏在皇史宬。

有一个很熟的成语,买椟还珠。说的是有人不怎么识货,留下次要的东西,反而把好东西还给人家。原文如下:“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韩非子》)

我们在讲椅具的时候,讲过玫瑰椅。玫瑰早期就是玉器的名字,形容美玉。“玫瑰”两个字都是斜玉旁,还有珊瑚、琥珀、玻璃等等,早期这些称谓都跟玉有关,跟它的质感有关。所以,这里说“饰以玫瑰”,是指在盒子上面镶上漂亮的玉。在这里要注意到一点,原文中“为木兰之柜”、“买其椟而还其珠”,“柜”和“椟”同时出现,明确表明是一种器物。

《论语》中还有一个关于盒子的故事,这个故事也跟和发迹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刘宝瑞先生的相声里有这段。故事说的是和如何引起皇上的重视。

这段故事发生在和当侍卫的时候。侍卫很容易升官,因为老跟在皇上身边,就看谁聪明。有一天乾隆皇帝出行,在轿子里阅读边关急送的报告,日理万机啊!报告中说有一个犯人逃跑了,皇上多少有点儿生气,顺嘴说了一句《论语》中的话:“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意思是:凶猛的动物逃出了笼子,精美的宝贝毁在盒子中,是谁的过错呢?当时所有的侍卫都听不懂,很诧异,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怎么回答。这时和回答了一句:“爷谓典守者不能辞其责耳。”意思就是说:看守的人难辞其咎。皇上一听,很高兴,就问:“你读过《论语》吗?”和说:“我读过。”就这样,和跟皇上对上话了,从此发迹。这段故事被记录在清人陈康祺的《郎潜纪闻》里。

宋代以后,柜和匣就分得越来越清楚了。宋人戴侗在《六书故》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今通以藏器之大者为柜,次为匣,小为椟。”他是按尺寸分,大一点儿的是柜子,小一点儿的是匣,再小一点儿的就是椟。柜、箱、匣、椟,在早期是非常重要的储物用具。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科技坐标,就是容器的发明。我们喝水要拿杯子,吃饭要拿碗,甚至洗个盆浴都要有澡盆,对吧?

而文字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一开始不太明确,比如刚才说的柜、箱、匣、椟,区分比较混乱。但是随着文明向前进展,名词的作用就逐渐显露出来。比如今天的柜和箱,指向就很明确。

中国人的概念中,柜要有门,箱要有盖。上开盖为箱,横拉门为柜。那么,现在有一个问题出现了:我们的电冰箱是横拉门,它为什么叫电冰“箱”呢?答案跟我们的文物有关。我国历史上有冰箱,它出现时是箱形,上开盖,因此叫“冰箱”,非常明确。

电冰箱是1929年发明的,上世纪30年代进入中国。中国人就觉得这有什么新鲜的?我们也有冰箱,不就是插上电的“冰箱”吗?因此,电冰箱进入中国的时候,就顺着中国的古代称谓,加了一个“电”字。这就是电冰箱名字的来历。如果古代没有冰箱,那么电冰箱进入中国时,一定会叫“电冰柜”。但问题又出现了,我们现在有冰柜啊,冰柜反而是上开盖。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因为电冰箱出现在前,名字被占了。冰柜出现时,只能被迫叫成电冰柜。中国语言非常严谨,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发生改变。冰箱和冰柜就是特例。南方人很有意思,还有点儿不甘心,所以管冰箱也叫“雪柜”。我们有时候到广州去,可以听到人家不叫冰箱,叫雪柜。但是说起来这种称谓非常准确,符合我们对箱与柜的定义。

过去使用冰箱,夏天哪儿来的冰呢?以前叫“窖冰”,就是挖一个冰窖,得挖到地下10米左右。冬天冰冻三尺时,把冰采下来,裁成一块一块如同方砖似的,我印象里有30公分厚,三尺见方。然后把冰全部运到冰窖里,储藏起来。在护城河、北海、后海,每到冬天都有人窖冰。现在北京还有冰窖胡同。到了夏天,就开始卖冰了。冰拿出来以后,每个人都特别高兴,摸一摸光滑的冰,很舒服。

要知道,以前没有空调,个别人家里才有电扇。一到炎热的夏天,暑热难耐时,冰对人的诱惑非常大。有钱人家里买冰,买回去就搁在冰箱里。冰箱有屉,里头包着一层金属,一般都是锡,可以隔热,防止冰过快融化掉。冰箱上下都有孔。盖子上的孔相对大一些,使冰的凉气能够散发出来,降低室温;下面的孔很小,可以使冰融化后的水缓慢流出。冰搁在冰箱里,食物搁在冰上面。当时能够享受这种冰镇的食物,是非常幸福的事。今天很随意了,家家都有电冰箱,但也少了那时候的感受。

储物的两大类家具,一类是上开盖的箱,一类是横拉门的柜。那么,柜类又有什么具体形制呢?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带门,专为储物;一种是架格,不带门。跟带门的柜子比较起来,不带门的架格的好处是什么呢?就是取东西方便,顺手就可以拿了。从专门储物的柜子里取东西,一定要先开门。但是带门也有很多好处,比如放东西不显零乱,还可以防尘。

南方人跟北方人在柜类的名称上有些区别。南方人愿意叫橱,北方人愿意叫柜。我认为“橱”最早跟厨房有关,是用来储存食物的家具。“橱”字就是厨房的“厨”,加上“木”字边。南方经常可以看到一种窗棂状的橱,有一棂一棂的空隙,非常透气,里头搁了食物,不容易变馊。南方人给它起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叫“鸡笼橱”。北方人又管它叫“气死猫”。这很有意思。北方人的视角是由外往里看:猫看到食物在里面,就是吃不着,所以叫“气死猫”。而南方人的视角是由里往外看:把鸡关在里面,叫“鸡笼橱”。视角不同,名称的叫法也不同。由于这种“气死猫”不但透气性好,还透视,很容易看到里面,所以它很早就被挪为书柜。今天我们使用的书柜一般有个玻璃门,都透明,为什么呢?就因为容易找到里面的书,一眼就看见。

人口增加了,建筑跟不上,这时就要考虑家具的设计。这时一种符合要求的柜子就诞生了。这就是直边的方角柜,上下一般宽,可以靠在一起,节省了室内空间。最常见的就是这种大型的组合储物柜:顶箱柜。一个大柜上面顶一个小柜,一般都成对摆放,又叫“四件柜”。严格地说,这应该叫“顶柜柜”,因为上面是一个柜子。但说着有点儿不舒服,所以就叫“顶箱柜”了。实际上,确实有上面搁一个箱子的例子。

当一对顶箱柜靠在一起的时候,它的储物功能扩大到极致,一面墙显得非常富足。因此,顶箱柜后来成为家庭中最重要的财产之一。比如过去家里都要做顶箱大柜,有钱人家用黄花梨、紫檀;大户人家用樟木、楠木;乡下就用榆木。

我在北京的一个老戏剧家家里,见过一对黄花梨顶箱柜。他家里老式厅堂的布置,多少年也没变。其中一对非常漂亮的顶箱柜,在屋子里摆着。当时他的子女说:“我什么都可以卖,就不想卖这对顶箱柜。”我说:“我什么都不想买,就想买这对顶箱柜。”后来俩人就顶上了。他解释说:“我觉得这对柜子要是卖了,这屋里就塌了。”这对顶箱柜体量非常大,在屋子里占一面墙呢。其实他家好几百件家具,但大部分都是桌椅。他就是觉得顶箱柜很重要。其实这是一个古老的财产观对他的影响。

这种顶箱大柜,历史上北京最多。北京原来有一个老字号的掌柜的,我去他家看过。老头儿当时86岁,精神矍铄,思路清晰。我进门一看,他家有一对紫檀顶箱大柜,三对黄花梨顶箱大柜,都搁在楼房里。我当时很惊讶,人家有这么丰富的收藏!然后我就问:“您这东西想出让吗?”老头儿说:“我不想出让,我都86了,出让这个已经没有意义了。我就想留给我的四个孩子,一人一对。”我说:“如果你这四个孩子都挑紫檀怎么办?你不如分钱。”老头儿说:“我不分钱。至于他们怎么挑,我不管,反正一人一套,就是不卖。”果然到现在也没有卖。

北京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很多人看外表不惊人,其实家里有价值连城的家具。过去像这样的好家具,藏在私人家里,你不进去根本看不到。不像今天,通过博物馆、拍卖会,还能有机会看到。

我们今天已经不是很在意家具在家庭中的财产地位。但过去的老人都非常在乎,认为家具是要传宗接代的,是家里最重要的财产。

20世纪80年代,当我国人口增长到11亿的时候,最流行的家具是什么呢?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组合柜。那时还有进口的罗马尼亚组合柜,人们排好几天大队去买,跟现在买经济适用房似的。组合柜设计得非常好,占满一面墙。这块儿拉出来,给老婆梳妆打扮;那块儿拉出来,给孩子做作业。哪儿搁书,哪儿搁衣服,哪儿搁电视,都清清楚楚,把整个一面墙设计得严丝合缝。组合柜是我们在居住面积最狭小的时候,设计出来的家具。这时候家具的使用功能设计到了极限,不考虑美观,不考虑装饰,首先考虑实用。现在这种家具卖不掉,因为我们的居住面积在增大,家具的另外一个功能—陈设,就变得重要了。我们开始强调它的陈设功能,强调它的外观。

柜子的实用功能性开始下降,装饰功能性开始上升。多宝格是典型的装饰性家具,除了搁几件古董装饰,没有什么别的用处。但生活好了,就一定要追求这种精神上的享受。我们可以通过家具,看到财富的积累,看到社会的进步。但是,我想如果将来要做一个中国家具博物馆,组合家具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章节。再过二三十年,再过一代人,可能一说组合家具,都听不懂了,所以应该让后人看到当时的组合家具是什么样子。

从尺寸上讲,柜子是非常大的家具。比如有出戏叫《柜中缘》,讲的是南宋岳飞被害后,其子岳雷逃难,躲到村女刘玉莲家,藏在柜子里,后来被她哥哥误解了。这件事要是搁到今天,柜子里藏了一个人,也容易被人误解,肯定说不清楚,是吧?但它起码传达了一个信息,就是柜子非常大,可以藏一个人。我记得小时候玩藏猫猫,经常藏在壁柜里。我们过去盖房子都有壁柜,今天不再设计了,除非你自己愿意安装。

还有一些柜子地域特征比较明显,比如有一种柜子俗称“天津柜”,天津地区特别流行,是一种躺柜。所谓躺柜,就是横向的柜子。

再有一种形制比较特殊的柜子,过去在北京的老户最多,今天看到的机会非常少。这种柜子是案形,两个门,上面带抽屉。如果有三个抽屉连着,叫“连三”;有两个抽屉连着,叫“连二”。但没有“连一”啊!它既可以当案,又可以当柜。

这种家具西方人最喜欢,因为在西方根本看不到。可惜大部分都毁掉了,能留到今天的为数不多。

还有一种很古老,储物方式又特殊的家具,叫“闷户橱”。它看上去只有抽屉,没有门。实际抽屉底下设有储物的空间,叫“闷仓”。打开抽屉后,可以在里面放东西。取其秘密储物之意,所以叫“闷仓”。

我曾经跟我的一个朋友说:“闷户橱很有意思,它底下有一个闷仓,可以藏东西,你们家的细软都能藏在里面。”他听着,两眼放光,说:“有机会你替我找一个。”后来我就真帮他买了一个闷户橱。他拿回家后,跟我说:“我把我们家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搁里头了,还没搁满,里头还挺大。”时隔几年之后,有一天,他哭丧着脸跟我说:“我们家进小偷了。”我说:“小偷翻你的闷仓了?”他说:“没翻,小偷直接把柜子拿走了。”我估计小偷回去,把这抽屉打开以后,会非常高兴。

在家具中,储具似乎有些默默无闻地承担着家居重任。但实际上,由于它的高度,除具备基本功能外,还有极强的装饰效果。尤其是大型储具,有时甚至高达3米多,古称一丈,堪称家具王者。加之古人的财产观与今天大异,各类家具还承担着传宗接代的责任,延续财产的同时,也延续了文化。

第175章 不能忘本第126章 千里送人头(舵主kennyqi加更)第32章 顿悟第249章 桃李满天下第171章 偶像!第104章 这才叫拍马屁!第30章 必先利其器第30章 必先利其器第212章 命真好第222章 尊古斋第166章 无耻第172章 锁定目标第164章 新领域第57章 一气呵成第49章 拉拉队第67章 被包养?第198章 一根香骨四两酒第245章 刺绣第327章 最后决战第14章 刷经验第115章 柳暗花明又一村第265章 扫货第74章 茧山龙泉堂第46章 善工堂专场第8章 第一位客户第95章 步步惊心第167章 咫尺千里第87章 修旧如旧第37章 青花之谜第42章 闷声发大财第58章 乌烟瘴气第74章 茧山龙泉堂第244章 吃尽苦中苦第243章 智勇双全第314章 石中玉第202章 神秘身影第13章 镶口第107章 喊口号有屁用!第2章 独具匠心第19章 男女搭配 干活不累第149章 霸气侧漏第244章 吃尽苦中苦第267章 仗义执言第106章 什么叫底蕴第208章 死不了的可怜人第312章 铜器第119章 铃朱而墨韵增辉第137章 愿者上钩第42章 闷声发大财第270章 代笔第201章 美人皮色第10章 鸳鸯蝴蝶碗第181章 泥美人第144章 金手指的秘密第161章 国仇家恨第151章 死人才值钱第127章 疯狂的石头(为所有正版书友加更)第71章 冰释前嫌第257章 同富贵难第206章 洛阳纸贵第207章 空白的艺术第307章 修仙皇帝第200章 京城第一玩家第116章 处处留心皆学问第170章 因为爱情第328章 风云际会第90章 鱼鳞云衬夕阳天第228章 皇帝的高科技第1章 梅花锔第225章 故宫秘宝室第303章 官哥不分家第43章 废物回收?第70章 吊油第278章 三个阶段第156章 闷声发大财第262章 清货底第301章 点泥成金第49章 拉拉队第309章 一色压万彩第157章 人肉印钞机第83章 揭皇榜第221章 糠糠屁第204章 国宝一箩筐第48章 客似云来第278章 三个阶段第268章 鉴定第323章 百里挑一的丝第191章 国宝中的国宝第312章 铜器第75章 有种白叫何朝宗第137章 愿者上钩第211章 千古之谜第301章 点泥成金第134章 被招安的高手第277章 皮匠刀第158章 神助攻第218章 同行是冤家第106章 什么叫底蕴第286章 火眼金睛第192章 史上最牛水龙头
第175章 不能忘本第126章 千里送人头(舵主kennyqi加更)第32章 顿悟第249章 桃李满天下第171章 偶像!第104章 这才叫拍马屁!第30章 必先利其器第30章 必先利其器第212章 命真好第222章 尊古斋第166章 无耻第172章 锁定目标第164章 新领域第57章 一气呵成第49章 拉拉队第67章 被包养?第198章 一根香骨四两酒第245章 刺绣第327章 最后决战第14章 刷经验第115章 柳暗花明又一村第265章 扫货第74章 茧山龙泉堂第46章 善工堂专场第8章 第一位客户第95章 步步惊心第167章 咫尺千里第87章 修旧如旧第37章 青花之谜第42章 闷声发大财第58章 乌烟瘴气第74章 茧山龙泉堂第244章 吃尽苦中苦第243章 智勇双全第314章 石中玉第202章 神秘身影第13章 镶口第107章 喊口号有屁用!第2章 独具匠心第19章 男女搭配 干活不累第149章 霸气侧漏第244章 吃尽苦中苦第267章 仗义执言第106章 什么叫底蕴第208章 死不了的可怜人第312章 铜器第119章 铃朱而墨韵增辉第137章 愿者上钩第42章 闷声发大财第270章 代笔第201章 美人皮色第10章 鸳鸯蝴蝶碗第181章 泥美人第144章 金手指的秘密第161章 国仇家恨第151章 死人才值钱第127章 疯狂的石头(为所有正版书友加更)第71章 冰释前嫌第257章 同富贵难第206章 洛阳纸贵第207章 空白的艺术第307章 修仙皇帝第200章 京城第一玩家第116章 处处留心皆学问第170章 因为爱情第328章 风云际会第90章 鱼鳞云衬夕阳天第228章 皇帝的高科技第1章 梅花锔第225章 故宫秘宝室第303章 官哥不分家第43章 废物回收?第70章 吊油第278章 三个阶段第156章 闷声发大财第262章 清货底第301章 点泥成金第49章 拉拉队第309章 一色压万彩第157章 人肉印钞机第83章 揭皇榜第221章 糠糠屁第204章 国宝一箩筐第48章 客似云来第278章 三个阶段第268章 鉴定第323章 百里挑一的丝第191章 国宝中的国宝第312章 铜器第75章 有种白叫何朝宗第137章 愿者上钩第211章 千古之谜第301章 点泥成金第134章 被招安的高手第277章 皮匠刀第158章 神助攻第218章 同行是冤家第106章 什么叫底蕴第286章 火眼金睛第192章 史上最牛水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