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同尘(五)

对于修行者来说,都是为了更好掌控自身命运,但是在自身不断进步的时候,会有很多附加的效果,譬如力量等等,一旦得到了,会让修行者有种完全掌控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蒙蔽修行者,进而让修行者迷失。道家修行,很重要的一个体悟方法,就是入世修行,这样会让修行的副产品不再遮蔽修行的方向。

如今虽然云瑾成就元神不久,在观看天地轮回之后道心坚定,但是谁知道将来会如何。修行之后,心灵会破除诸多枷锁,而在生命升华后,其眼界等发生根本变化,对于以后的路途,尚未可知。

很多曾经修行有成的前辈,生命升华后,高人一等的生命形态,让修行者不断在优越感中迷失,尤其失去了亲情等等诸多羁绊后,忘记了修行的初衷,最终迷失在大道的胜景中。

在云瑾依照自身理解,以真我开始投入红尘中经历种种的时候,他不由得又重新想起诸多道经中关于大道的描述,尤其是描述天地人的各种关联。在经历了蟠龙石上那些天地生灭轮回后,想起父母在他初生后那种温馨与溺爱,短短一个月的相处,父母对他的种种宠溺仿如还在眼前,他不由得黯然泪下。

想起亲生爷爷奶奶在失去儿子媳妇后的揪心悲痛,在其后对他的更为疼爱,然后再次回想起奶奶在重压下精神崩溃,临终托孤的生死轮回,思绪中又浮出在月前接受罗美娟的恋情,虽然他在如此短暂生命里的种种,没有那天地生灭如此宏伟,但是人的种种情感与经历,却显得如此跌宕起伏,让他此刻有了一种比天地轮回更深刻的震撼感叹。

这些以前他或者经历过,或者也回想过,但是从来不会有太多感触的事情与情感,此时一旦在他的心绪中流淌,让他有了一种仿如再次经历天地生灭的感觉,如此深刻与回味,是他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这时他再次回想起爷爷云弘的一切,对他生活中的照顾,修行路上的解惑,小时候的疼爱,心绪中泛起了种种感激与温馨。

当他想起罗美娟的一切,对他的憧憬,对他的依恋,还有那直爽开朗,敢爱敢恨的的性格,不由得有种爱慕、温柔与由衷的开心在心中缓缓滋生。这一切,对于他来说,是从来没有过的情感,是当他的真我碰触到天地真实后,再次返回红尘以极为真实的性情来度过今后时光的感触。

这些一瞬而过的感触,还有刚刚练习太极后的种种灵动如意,让他在这个早上有些痴了。

人与自然的沟通融合,会让自己的性命逐渐圆满平衡,自然本来就是最完美的存在,无怪乎有道法自然的说法。在红尘中行走,回归自然,铸造完美人生,也是修行最直接的方法。

同样,这一瞬间各种感触对元神真我的碰撞,让他对将来有了更多的想法。他想到爷爷云弘哪怕人生经历如此艰辛,仍然执着对师门的传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他当初虽然知道如此,却不能理解云弘那颗执着的心。

但是这一刻他明白了,云弘这是在对自己所受的传承报恩,更是作为一个传承者的责任,正因为无数人的这种责任与报恩之心,才让华国文明哪怕经历了无数危难,都能流传到今天。这同样是一种修行,是心灵的修行。这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德吧!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道德经》的玄同章,再次在心中流淌,这个时候他才真正理解。

对这段话,修行人应该如是理解,在红尘中,寡言而无锋。和光同尘,尘中脱尘,不露锋锐,外圆内方,不同之妙修己,大同之妙处世。意思是说,要做一个有智慧的修行者,多体会人间种种。在看到自己与大家不同,需要多想想,看到世间很多人的共性,同样可以作为同尘修行的方法,去探索这种共性。

天地人没什么不同,既然人的共性如此,那看天地的共性呢?其实那就是苦求而不得的“道”啊!我们在求道的过程中,明明道就在身边,却经常视而不见,反而骑牛来寻牛,无怪乎要来红尘中打滚呢!

所以我们应该同尘而不陷入其中纷扰,哪怕你具有无上的能力,也应该收敛自身种种,对万事万物平等以待,以共性处世,以共性示人。只要能了悟这红尘,那么处于红尘中也可以超脱。

只有经历种种后,哪怕微尘之小也明了于心,哪怕天地之大也通达其妙。与道玄同是谓玄德,道与德,在红尘中居然互为表里,经历了种种才能知道自己也是天地红尘中纷纷扰扰的一员,只有抛却种种名利贵贱,方能知道真正可贵的东西,真正超脱出来。果然在红尘中践行也是大道正途。

云瑾的这些感悟不停在心中流淌,之前无论如何求“真”,却是真的是去“求”这个真,元神也不能真正象天性一样自然而然就是真我。这时候的感悟,让他的元神不用去强求,自然就是最真实的自我天性,总算不枉他这次一朝得悟,不由得从内心发出最真实的欣喜之情。这种最真实的心情,甚至感染了天地,大自然似乎都为他此时的心情起舞,身周的草木花鸟,无不欢欣雀跃。这一刻,天地与人仿佛融为一体。

作者按:和光同尘是道家修行中很重要的入世修持方法,因为正如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实证才是正途。处于天地中,天地万物,智慧物种,社会人文等等,都是大道践行的实例,俗话说,大道三千,这天地间的种种,同样也是三千大道之一。

道家修行中,最应该注重的是真修实证,而不是凭空臆想。在文中,云瑾是想那个年轻人的事情觉得不用赶时间,不过正好这个时候遇到这种事情,谁知道会怎么样呢?套用一句俗话:命运之轮正式开始转动,命运中的生灵啊,无不应运而动。只要云瑾修行还没有超脱命运掌控,那也会应运而动吧。

虽然道家言:我命由我不由天,其实不但指超脱命运的志向,更指一个人应该自信通过努力修行,超脱命运,掌控自身命运,说白了就是要有这种自信与坚定罢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自信的。

修行到一定境界,生命会慢慢进化,或许会产生一些超凡能力,生命本身也对环境更为适应,如果不能好好磨砺,一旦发觉自己比平凡的生命更强大,生存能力更强,这种优势就会变成优越,就象人看其他动物一样,发自内心的优越感。

其实偶尔优越一下不要紧,长期这样,就会被这种感觉侵蚀心灵,沉迷其中。其实,好多文章中都说的好:不成圣,终为蝼蚁。你厉害,还有比你更厉害的,一旦遇到,那种挫折就把你给毁了。再厉害,只要不能超脱天地,天地间大自然的伟力,小小一个浪花就让你沉沦了。所以红尘中磨砺道心是很重要的入世修持方法,不可轻慢。

文中有云瑾回忆父母几人,还有嫡亲奶奶临终托孤的一段,为什么呢?当时云瑾才两岁四个月,而且当时还在睡梦中呢!其实道家修行有成后,会返本溯源,其中就包括了对自己整个人生种种的回溯,哪怕刚出生,那时的情景也深深刻印在自身真灵的记忆里,这不是后天的那种记忆,而是先天之神的记忆。只要处在某个场景,哪怕睡着了,事无巨细,也会记得,这是生命的本源对整个人生的记忆。

最后一段关于道德经的,其实就是说,修行要有自己的“道”,修持方法就是“德”,经历种种纷扰,譬如世间种种名利贵贱等,是外圆;坚持自己的道,而不去追逐虚名浮利,是内方。多经历,多思考,不露锋芒,不言语高论,只一心向道,才是正行。道与德,是一体两面。

其实修行很简单,就是文中所说的直行大道而不移。修行是道,不移是德。探索天地之大奥秘是道,坚持修行方向是德。和光同尘,其实就是对“德”的磨砺,用文中的名词来描述,就是磨砺道心吧!

前面说过,修行是修的一个“真”字,怎么理解。一个生命,通过接触外界天地,学会了很多东西,譬如通过看,认识了色彩,通过吃,认识了味道,等等,这些就是佛家说的五感,再加上五感家后来学会的知识,形成的意识这种意识,是后天形成的。那么人有没有先天意识?道家认为,后天的是识神,先天的是元神。元神才能代表一个人的本性。那么在道家的理论里,元神是不是这个“真”呢?

不是。道家认为,无论是元神还是识神,都是托庇于真我。识神是意识,元神是禀性,凭借着对天地的领悟,对于万事万物都有其自我应对,不过是可受自我控制的,这是人的天性进化后与人的识神融合后的状态,总体上高于潜意识,相当于佛家所说的阿赖耶识,嗯,就是第八感。但是作为一个生命的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这个生命的对自我的认知,比阿赖耶识更神秘。这才是“真”。

第2章 坐忘(三)第3章 同尘(三)第1章 缘起(四)第12章 新星(四)第4章 芥子(一)第1章 缘起(二)第15章 星空(三)第7章 烟霞(五)第8章 燕尔(二)第11章 华云(三)第7章 烟霞(六)第15章 星空(四)第15章 星空(五)第14章 成道(四)第7章 烟霞(二)第10章 学而(六)第14章 成道(六)第12章 新星(六)第3章 同尘(四)第6章 宁静(二)第12章 新星(三)第12章 新星(一)第16章 时空(四)第8章 燕尔(六)第14章 成道(四)第1章 缘起(二)第3章 同尘(一)第6章 宁静(一)第15章 星空(五)第5章 女丹(二)第2章 坐忘(五)第14章 成道(五)第1章 缘起(四)第14章 成道(五)第3章 同尘(四)第11章 华云(四)第13章 混沌(四)第5章 女丹(二)第2章 坐忘(二)第12章 新星(五)第5章 女丹(六)第14章 成道(五)第7章 烟霞(四)第15章 星空(三)第15章 星空(六)第2章 坐忘(四)第11章 华云(五)第12章 新星(五)第4章 芥子(四)第12章 新星(六)第13章 混沌(四)第3章 同尘(三)第4章 芥子(三)第11章 华云(四)第8章 燕尔(三)第12章 新星(四)第11章 华云(二)第12章 新星(六)第10章 学而(四)第8章 燕尔(四)第1章 缘起(一)第6章 宁静(五)第7章 烟霞(二)第6章 宁静(一)第3章 同尘(二)第13章 混沌(三)第2章 坐忘(三)第12章 新星(二)第8章 燕尔(一)第12章 新星(三)第4章 芥子(二)第16章 时空(四)第10章 学而(六)第12章 新星(四)第4章 芥子(四)第1章 缘起(二)第11章 华云(六)第7章 烟霞(五)第11章 华云(三)第4章 芥子(二)第9章 弄璋(二)第2章 坐忘(四)第13章 混沌(三)第13章 混沌(六)第2章 坐忘(六)第1章 缘起(一)第13章 混沌(六)第12章 新星(五)第8章 燕尔(二)第15章 星空(三)第12章 新星(五)第5章 女丹(五)第8章 燕尔(六)第16章 时空(五)第10章 学而(三)第1章 缘起(四)第12章 新星(四)第8章 燕尔(一)第2章 坐忘(五)
第2章 坐忘(三)第3章 同尘(三)第1章 缘起(四)第12章 新星(四)第4章 芥子(一)第1章 缘起(二)第15章 星空(三)第7章 烟霞(五)第8章 燕尔(二)第11章 华云(三)第7章 烟霞(六)第15章 星空(四)第15章 星空(五)第14章 成道(四)第7章 烟霞(二)第10章 学而(六)第14章 成道(六)第12章 新星(六)第3章 同尘(四)第6章 宁静(二)第12章 新星(三)第12章 新星(一)第16章 时空(四)第8章 燕尔(六)第14章 成道(四)第1章 缘起(二)第3章 同尘(一)第6章 宁静(一)第15章 星空(五)第5章 女丹(二)第2章 坐忘(五)第14章 成道(五)第1章 缘起(四)第14章 成道(五)第3章 同尘(四)第11章 华云(四)第13章 混沌(四)第5章 女丹(二)第2章 坐忘(二)第12章 新星(五)第5章 女丹(六)第14章 成道(五)第7章 烟霞(四)第15章 星空(三)第15章 星空(六)第2章 坐忘(四)第11章 华云(五)第12章 新星(五)第4章 芥子(四)第12章 新星(六)第13章 混沌(四)第3章 同尘(三)第4章 芥子(三)第11章 华云(四)第8章 燕尔(三)第12章 新星(四)第11章 华云(二)第12章 新星(六)第10章 学而(四)第8章 燕尔(四)第1章 缘起(一)第6章 宁静(五)第7章 烟霞(二)第6章 宁静(一)第3章 同尘(二)第13章 混沌(三)第2章 坐忘(三)第12章 新星(二)第8章 燕尔(一)第12章 新星(三)第4章 芥子(二)第16章 时空(四)第10章 学而(六)第12章 新星(四)第4章 芥子(四)第1章 缘起(二)第11章 华云(六)第7章 烟霞(五)第11章 华云(三)第4章 芥子(二)第9章 弄璋(二)第2章 坐忘(四)第13章 混沌(三)第13章 混沌(六)第2章 坐忘(六)第1章 缘起(一)第13章 混沌(六)第12章 新星(五)第8章 燕尔(二)第15章 星空(三)第12章 新星(五)第5章 女丹(五)第8章 燕尔(六)第16章 时空(五)第10章 学而(三)第1章 缘起(四)第12章 新星(四)第8章 燕尔(一)第2章 坐忘(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