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土地革命(上)

取财于地取法于天。

春节前由于粮食补给不畅以及洪承筹、马士英、左良玉之流的同流合污抵死顽抗我军在各条战线暂时停止了攻击以做修整。因此我的敌人们总算是松了一口气但这对于他们来说只是苟延残喘现在统一整个中国只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然而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更难的是进行一场彻彻底底的改革所以我需要集思广益来一起商讨今后的政策和方针因此我特意请来了我的智囊们。

“先贤有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最终确定土地政策之前我招集各位来就是为了能找到一个真正适用的办法解决土地问题使其不再成为国家动乱的源头。”我开诚布公的说道参加会议的都是各方大员在会议前我让他们都拟订自己的议案最后大家一起讨论充分挥集体智慧。

“先生说的是纵观明朝的土地政策可用官田和民田来概括。初官田皆宋、元时入官田地。厥后有还官田没官田断入官田学田皇庄牧马草场城壖苜蓿地牲地园陵坟地公占隙地诸王、公主、勋戚、大臣、内监、寺观赐乞庄田百官职田边臣养廉田军、民、商屯田通谓之官田其余谓民田。”李岩侃侃而谈显然他做了充分的准备事实上是这次赈灾让他触动很深所以在我的授意下开始从法律的层面上研究土地政策。

正像李岩所说明朝所谓的官田和民田不完全等同于公有土地和私有土地。官田从产生依据看包括皇帝的个别赐予、依法令设立(如屯田)、依官职取得为官服务的(如百官职田、边臣养廉田)、为公益目的(如学田);但是从权属看则包括国有土地(如还官田没官田、断入官田、屯田等)、皇室所有土地(如皇庄)、官僚贵族所有土地(如赐乞庄田)。这一点倒是表明了古代中国“官”与“公”之间的一种无法区分的暧昧关系。民田指官田以外的可买卖的土地经过元末战争大批土地荒芜战乱又导致大量流民明王朝为恢复社会经济秩序保证国家财政收入采取了鼓励垦荒扶植自耕农的政策因而地权趋于分散自耕农所有占相当大比例这部分土地属于民田。

而明代土地的权属格局是在官府主导下构建起来的。朝廷有权宣布任何一片土地为官田明初为财政目的抄没江南民田即为一例展屯田和鼓励垦荒扶植自耕农的政策也反映了官府对土地的直接分配所以官府行为是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渠道之一。其次是民事流转明代法律明确规定官田“不许私自典卖”民田得以典卖、继承、赠予等方式流转明中叶以后土地流转频繁有“田宅无分界人人得以自买自卖”之说民间典卖土地自行立契按则纳税。但是土地的民事流转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民间惯例的限制主要是在典卖田宅时本族、本宗、本姓的人享有优先购买权民田的卖方不得自由选择买方而买方如不具有与卖方同族、同宗或同姓的身份则无权购买。这便是明朝的土地政策了。

因该说朱元璋擘画下的明朝带着不少乌托邦的色彩他要把一个地跨数百万英亩土地的国家整肃成一个严密而又均匀的体制。在我看来维持广泛的小自耕农经济辅以黄册里甲制度的严密管制通过征派赋役养活国家机器可能就是朱氏乌托邦的实质内容。但是这个乌托邦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积重难返的地权困境。一方面开国之初广泛的小自耕农经济在中叶以后便被不可遏止的地权集中浪潮所吞噬土地集中导致了越来越多的流民产生大量佃农地主凭借土地垄断对佃农进行过度盘剥。另一方面明初按地权分散状态设计的赋役制度日益失效官府不断膨胀的财政需求和无法遏制的非法征敛成为民间社会的不堪承受的重负晚明的财税改革已经无力医治这一深入制度骨髓的恶疾国家机器的败坏已无法挽回。农民的赤贫和财税制度以及国力的衰微是互为因果的于是我们便看到中国传统社会自我矫正机制的自然启动——农民暴动和外族入侵导致朝代更迭。然而周期性的改朝换代并没有带来任何政治和法律制度上的实质进步每一次大动荡都回到原来的起点历史呈现出原地踏步式的恶性循环没有哪个专制王朝能够走出地权的困境。

“显然这种制度是存在弊端的尤其是官府行为它无法保证个人的私有财产即土地的合理分配直接导致了皇室成员、勋威、贵族借助政治特权大肆侵夺官田和民田皇庄和贵族地产迅猛扩张;官僚地主利用职权强占民田;军官、豪强、内监瓜分屯田化公为私甚至役使屯丁。当然所谓的私田制度也存在很多弊端贵族、官僚地主以接受“投靠”的方式兼并土地;地主利用高利贷兼并自耕农土地;人民为躲避苛重的赋役不得不贱售土地。而上述凭借政治特权进行的掠夺动辄几百顷几千顷如皇庄的扩张其规模和度都远远过一般地主以购买方式进行的土地兼并所以这种制度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李岩继续说道作为开场白他说的十分精彩显然是在这上面是没少下功夫。

“元度要解决目前的民生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而土地兼并的根源就是土地私有和土地可以买卖因而我认为反兼并的根本对策应是土地国有化即由政府直接分配土地土地禁止买卖。”徐光启轻易是不离开朝鲜的但是这事关整个中国今后的民生他还是拖着老弱的身躯乘船来到了南京这里有他太多没有实现的理想而今天由于我奇迹般的崛起而使得这一切都成为可能他能不重视么所以在决定今后的土地政策上他最先表自己的意见。

“老师说的是土地兼并和地权集中的最主要原因是:特权阶层凭借法外特权进行掠夺;以及身份性赋役制度和沉重且无法预见的赋役负担导致自耕农破产以致他们被迫携产投靠或贱售土地。因此地权集中的根源并不是土地私有以及土地可以买卖正相反不公正的地权集中恰恰是因为自耕农对土地“私有”得不够。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赋役上的不公正待遇使官绅阶层对自耕农的剥夺合法化;二是官府有权任意征用农民的劳动时间和私有财产;三是农民无力对抗来自官府和特权阶层的侵害。正是这三个因素导致农民的土地财产权残缺而且脆弱起初保有土地的农民很容易横遭掠夺而不得司法救济也很容易破产卖地继而陷入赤贫。因此自耕农失去土地和土地资源不公正集中的真正根源是自耕农的私有财产不受法律同等保护。”我总结道众人纷纷点头称是这里面或许没有人比我看得更透彻毕竟我可是总结了中国数千年的土地政策和后世的经典学说才有这番论断的。

“元度真是一针见血看来我是老了看问题远没有元度你透彻啊!”徐光启感叹道。

“老师说的哪里话学生这也不是受老师的启么我说的这些都是现象真正解决问题找出好的办法还得依靠大家群策群力应该说只有保证土地的合理、公正使用天下才能纷争止息否则再有大灾大疫很难控制局面。”我这倒不是谦虚因为我知道在未来的十多年来中国的气象条件还会不断恶化这既不利于农作物的生产也不利于政局的稳定。

“我建议应该将天下的土地全部收归国有统一分配真正的让耕者有其田至于那些地主可以给他们保留一部分土地要么他们自己租种要么变卖鼓励他们从商我个人认为经商远远要比耕种有前途只不过从前明朝他抑制商业了现在有先生的政策加上鼓励天下大定之期指日可待。”说话的是孙元化不能说他说的没有道理只是或许是从内心中还是保护了地主的利益毕竟他就是地主家庭出身。

“先生我能否说说我的看法。”一旁的孙福亮突然说道他从前可是只知道尽职尽责的保护我从来不关心这些事的。

“说说说今天这里所有的人都可以畅所欲言谈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供大家参考。”我鼓励道孙福两清了清嗓子一开始还有些紧张但随后顺利了起来。

“我是个粗人我不懂什么但是在每根先生之前我是在乡下种田的百姓实在是太苦了自成祖之后无地的农民越来越多他们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每年收成以后不得不拿出收成的五成甚至还有达到成和八成以上的交给地主除了剩些粗粮糊口外再没有什么了这还是年头好要是赶上念头差那根本就没有活路了你们说农民能不造反么还保留地主什么权力啊我说天下的地主都该杀这些人简直就是吃人不吐骨头。”一提起这些来孙福亮就激动。

“地主都该杀这样说有些太武断了我看农民无地而地主有地这样很容易形成雇佣关系就好像商人和雇工一样问题是这个尺度太难把握了过分的强调土地归国有这只会激化政府和地主的矛盾与我们目下的形势十分不利当前的政策应该是尽可能的维持稳定等天下大定的时候再仔细研究到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孙元化是个固执的人尽管他接受了不少新思想但这些东西毕竟没有形成体系孙元化对于自己在山东的业绩很是自诩所以经常拿出来作为典例毕竟他曾经主理山东在土地政策上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并且稳定了山东的形势。

“要我看还是应该从税制上进行改革自张居正去世后一条鞭法逐渐名存实亡以一条鞭法为大成的整个国家税制改革完全失败了。太祖皇帝朱元璋曾说过“为吾民者当知其分;田赋力役以供上者乃其分也!”赋役是百姓应当尽的此乃王法也但问题是王法禁不住王公勋戚对农民土地的掠夺也管不住各级官府在“一条鞭”外大量加征派款这才是挑动天下大乱的原因遇有大灾和兵祸国家制定的税制得不到彻底的贯彻和执行国库没钱赈灾百姓税负加重忍无可忍才造反。以我在山东的经验来开只要税收合理稳定一方是不成问题推而广之则天下太平。”邓希贤总是关心这方面的事。

“我觉得孙福亮说的有道理如今的地主简直就是在吃人他们甚至能以毁约换佃为借口强行提高地租农民辛苦一年到头来一无所有既然我们总是说要为天下百姓着想那么就不应该考虑地主的利益有手有脚的他们为什么不能自食其力要靠盘剥别人为生。”李岩反对道为了这次会议他在民间作了详细的调查结果触目惊心所以他是土地改革最强有力的支持者。

眼见众人在这些问题上纠缠不清我不由得着急在皇帝眼中赋役是人民对皇家的绝对义务可是皇家和官府又给了农民什么呢?王法规定了农民的赋役却保障不了农民对其土地和劳动收益的财产权农民完全成为供皇帝、王公贵族和各级官吏汲取财富的工具。农民不受法律同等保护的地权之上负载了一个不惜涸泽而渔的统治集团这就是明代财税制度极度败坏以至无法挽回的根本原因。中国的皇帝把赋役视为农民的天然义务法律就是他们自己的意志赋役立法何须经过农民的同意?他们从来都是把暴政视为当然!明后期的财税改革虽然以法明文界定了赋役额度、征收程序和计量方法但它没有建立起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契约国家法律和民间私有财产之间依然关系紧张甚至是激烈冲突的。这是专制主义政体下赋税制度的本质这个本质决定了它的命运。

“在我看来这种症结所在就在于:第一国家未能给予一切私人财产同等待遇、同等保护。官府不尊重百姓的财产权任意征用百姓私有财产因此百姓不断失去土地而土地兼并无法遏止。第二国家试图把百姓永远束缚在土地上、不准他们另谋出路阻碍了商业的展使天下越来越不稳定、土地成为所有矛盾的焦点。第三最关键的是由于百姓无权选择政府使得官府逐渐变成在百姓头上拉屎拉尿的祸患。寄希望于政府定期调配土地或者“薄赋轻徭”减轻百姓负担都无异于缘木求鱼。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找到症结所在我们到底是要当皇帝千秋万代“天下财富俱为我用世上黎民均为我仆”还是要给百姓谋福利找活路这是根本。

我希望大家不要再在其它问题上纠缠不清了我们的任务就是打碎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大家还是在这方面多动脑筋吧。”一番话下来我慷慨激昂所有人都不再言语了显然我所说的有些过于前了这些人一时间没有办法消化理解。

“好啊说的好元度的见解我自愧不如虽然他的话有些我不太明白但是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徐光启第一个对我表示支持有他这样的元老级人物给我押阵我心里稍稍有了底因为我所提出的改革方案难免会触及很多人的利益这是和这个时代相违背的专制主义在中国不仅早熟而且特别长寿。

虽然先圣们自古就有“取于民有度”之类的训诫但这类“民本”思想早已被专制主义驯服沦为帮凶。正如魁奈所说“在君主专制的国家里最关心的一件事是任意向国民征税;这种征税看来并不服从于自然规律所规定的规章或限度”。所以如果“民”仅仅是事实上的国家之“本”而不能作政府之“主”即人民无权选择政府、无权决定政府的规模和功能、无权决定税则那么就没有什么可靠的力量能够防止依靠人民税赋养活的政府演变成“天下财富俱为我用世上黎民均为我仆”的权贵集团。历史从反面证明:没有专制主义的彻底终结就没有财产权和自由。

第12章 瞒天过海(上)第11章 故弄玄虚第25章 别样的风情第28章 邓家(上)第18章 海权第27章 我家的醋坛子第3章 新城(上)第10章 金融危机第7章 院判第1章 起航第6章 瘟疫降临(下)第8章 军火买卖(下)第26章 徐霞客第27章 我家的醋坛子第16章 战淮海(三)第31章 反叛(下)第23章 鏖战第15章 伊始第24章 四正六隅第15章 激战第17章 重逢第16章 攻城第4章 陷入困境(上)第25章 军事改革(上)第11章 圈钱潘多拉的盒子下第17章 双宝第13章 讨论(下)第7章 平壤第8章 军火买卖(上)第5章 南迁之议第3章 暗流第8章 城下之盟(三)第4章 陷入困境(下)第25章 战后第15章 香艳旅程第18章 提亲第17章 议战第13章 鼓动第15章 导火索第3章 新城(上)第23章 大海战(二)第11章 对马海战(三)第7章 危机(二)第28章 邓家(上)第27章 牛顿的发现第24章 骗婚第27章 奇袭第6章 进军第6章 城下之盟(一)第12章 兵临城下(上)第19章 藩镇第4章 陷入困境(下)第18章 国殇第6章 城下之盟(一)第11章 筹备南行第18章 粮食和土地第5章 初为人父第30章 百废待兴第16章 劫匪第36章 赴会(下)第12章 瞒天过海(下)第8章 先进是塑造的第24章 刺杀第13章 惊人之举第12章 未雨绸缪第36章 赴会(上)第21章 次品第22章 大海战(一)第22章 突骑第19章 插足江西第19章 囤积(上)第17章 议战第29章 初春(下)第10章 公审大会第27章 奇袭第12章 兵临城下(下)第29章 初春(下)第33章 解困(下)第25章 别样的风情第11章 坎坷第2章 赌注(下)第8章 军火买卖(下)第33章 解困(上)第1章 倭乱第12章 嬉闹第27章 牛顿的发现第5章 初为人父第3章 新城(上)第8章 血战第33章 圈套第29章 初春(上)第3章 有才军师第3章 治人第12章 重操旧业第17章 双宝第8章 先进是塑造的第29章 初春(上)第18章 军妓(下)第19章 整容
第12章 瞒天过海(上)第11章 故弄玄虚第25章 别样的风情第28章 邓家(上)第18章 海权第27章 我家的醋坛子第3章 新城(上)第10章 金融危机第7章 院判第1章 起航第6章 瘟疫降临(下)第8章 军火买卖(下)第26章 徐霞客第27章 我家的醋坛子第16章 战淮海(三)第31章 反叛(下)第23章 鏖战第15章 伊始第24章 四正六隅第15章 激战第17章 重逢第16章 攻城第4章 陷入困境(上)第25章 军事改革(上)第11章 圈钱潘多拉的盒子下第17章 双宝第13章 讨论(下)第7章 平壤第8章 军火买卖(上)第5章 南迁之议第3章 暗流第8章 城下之盟(三)第4章 陷入困境(下)第25章 战后第15章 香艳旅程第18章 提亲第17章 议战第13章 鼓动第15章 导火索第3章 新城(上)第23章 大海战(二)第11章 对马海战(三)第7章 危机(二)第28章 邓家(上)第27章 牛顿的发现第24章 骗婚第27章 奇袭第6章 进军第6章 城下之盟(一)第12章 兵临城下(上)第19章 藩镇第4章 陷入困境(下)第18章 国殇第6章 城下之盟(一)第11章 筹备南行第18章 粮食和土地第5章 初为人父第30章 百废待兴第16章 劫匪第36章 赴会(下)第12章 瞒天过海(下)第8章 先进是塑造的第24章 刺杀第13章 惊人之举第12章 未雨绸缪第36章 赴会(上)第21章 次品第22章 大海战(一)第22章 突骑第19章 插足江西第19章 囤积(上)第17章 议战第29章 初春(下)第10章 公审大会第27章 奇袭第12章 兵临城下(下)第29章 初春(下)第33章 解困(下)第25章 别样的风情第11章 坎坷第2章 赌注(下)第8章 军火买卖(下)第33章 解困(上)第1章 倭乱第12章 嬉闹第27章 牛顿的发现第5章 初为人父第3章 新城(上)第8章 血战第33章 圈套第29章 初春(上)第3章 有才军师第3章 治人第12章 重操旧业第17章 双宝第8章 先进是塑造的第29章 初春(上)第18章 军妓(下)第19章 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