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本位与纸币

?统一国内货币标准,这是每个新政权成立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曾经野心勃勃的想要一统国内货币,弄出的‘袁大头’若不是遭遇西部储备银行的‘储备银元’的阻击,十年...不,五年之后未尝不能击败国内各势力,成功确立其国币的地位。

当然,没有如果!现在的事实是北洋集团已经成为了过去,不过从与日对抗中抽出手来的新总统却要秉承他的意志,将统一货币标准推行下去。

“随着近两年来国际市场上金银贵重金属的价格不断波动,很多洋人银行都是看中了我国一直以来类似早年大洋彼岸‘墨西哥’国的银本位制度,利用我国金贱银贵的弊端,每年利用将大量国外廉价的银运到我国,然后套取高额利润。保守估计,每年仅因为此,我国将损失财政高达七到八千万元。所以,只有最终废除了银本位制才能确保我国财政的安全。废两改元只是第一步...”

总统开了口,财政总长胡瑞霖自然要跟上,他应和道:“财政部也是这个考虑,考虑到白银在我国数百年来一直以国币的地位存在,不宜立刻便废除了,尚需要徐徐图之。短时间之内,银元的代替银两跟两制银币的存在十分必要。这个时间也许二十年、也是十年不等。考虑到国内本国所铸造的银币之中‘储备银元’的质量最高,影响也是最广,南北各省百姓都愿意接受。财政部拟在国币条例通过后开始大量印制储备银元并逐步将市面上的各种银币收回熔化重铸,但是历年发行数量甚多,成色、版本、重量皆良莠不齐,如果一律兑换,时间上恐怕有些吃紧,一二年内此项工作不容易完成。财政部拟规定一个过渡时期,允许各地银行按旧有货币之实际价值予以升水或贴水兑换新银元,两年或三年后,视情况而进展规定停用期。”

“如此建议甚好……”

之所以要确定储备银元的暂时国币身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储备银元就如同袁大头一样,正面引得是李汉的正面像,这对于他在全国范围内的威信竖立有很大的帮助。国内既然有‘孙大头’、‘袁大头’、黎元、唐元,再有一个‘李元’又何妨?

徐世昌见周学熙等几人在总统开了口之后,没有站出身来反驳微微有些失望。便将话题转移到下一议题:“前两日国务会议另一议决不下的议题正是大总统之前提到的本位问题。我中国货币原无本位之说,只是近20多年来,各大列强均陆续采用金单本位制,我国则是主要用银的国家,世界银价持续跌落,我国损失不小。马关条约中的对日赔款、八国联军的庚子赔款皆需折合金币交付,每次支付赔款时所支付的银两一直随银价的下跌而增多,而发生所谓镑亏,并由此而使本位问题的争论一时热烈。光绪三十年美国国际汇兑调查委员精琦建议我国实行金汇兑本位制,虽被拒绝,但影响一直存在。方才听大总统的意思,似乎日后要废除银本位,莫非真要实行金本位?”

“徐国务莫非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回大总统,我的确有些自己的看法。今天便说出来,荣各位品鉴一下。我是主张银本位地,原因主要还是考虑白银在我国的地位问题。大总统之前分析地很透彻。近30年来,世界银价持续下跌。我国国内银价远高于世界各国,结果每年都要遭受大量的镑亏。但是鄙人以为,金本位制虽甚美善,但我国并不具备实行金本位的条件。第一政府缺乏黄金,我国非是产金大国,黄金多赖进口,弊端如同白银一样。第二,百姓手中所持之银、商贾各界所持之银、钱庄持银、洋人银行屯银,一旦政府实行金本位,必将导致国内银价剧跌,不但百姓受害,连商业实业也要受到牵连,洋人恐怕也不会善罢甘休,很可能就此引起动荡。这,可就不美了...”徐世昌说得并不是没有道理,总统也跟着点了点头。

关于本位问题,洞察历史的李汉对于金本位未来大势了若指掌。他其实并没有要确立金本位的意思。因为金本位虽然好,但实行起来难度甚大。正如徐世昌所说的,国内政府储金不足千万英镑,完全不够支撑一个国家确立金本位的。而且,数百年来的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民间现在包括在华各大银行,所掌握之白银乃是一个天文数字,盲目实行金本位造成的国内银价暴跌,的确会引起一场动荡。而且随后不久的一战中,因为大量的黄金从英法等国流向了美国,导致欧洲列强建立的金本位制度出现了不稳,一战结束后列强迫于经济危机虽然没有明确废除金本位,实际上其已经名存实亡了。对中国而言确实不用赶这个时髦。况且,在一战其间作为贵重金属的金银价都是暴增着飞涨,中国不产银但是国内却拥有大量的余银,而且多数都是流于民间,等同于无形中便从洋人那里讨来了一笔欠款。金银本位都不重要,学习英美两国建立信用货币或者半金本位半信用货币才是最重要的。

“老国务的意见的确在理,不错,金本位在我国国内暂时实行不开。但是作为世界各国的主流标准,我国日后要逐渐走向富强,还是要学习跟参考列强的成功经验的。回头希望财政部诸位多辛苦一些,回去认真探讨下这一方面。暂时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我国仍将实行银本位,至于金本位,不妨徐徐图之!”

无非是个先后步骤和阶段问题,金银本位问题上李汉没有深究的意思,没必要。

“财政部跟两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面临的最棘手问题便是关于前清时节遗留下来地众多制钱和铜元不知如何处理?今后既然已经确定银元为主币,那辅币又该如何确定与发行。”

制钱俗称铜钱,外为圆形,中有方孔以利于穿绳携带,应和天圆地方之意……制钱之铸造,自汉代以来便是政府的专利,民间不得私铸,有清一朝。有制钱铸造权之机关在中央为户部及工部,在地方为各省布政使司。户部有宝泉局,工部有宝源局,皆因袭明之旧制,惟明代各直省铸局皆得称宝泉、宝源,清代则只限于京局。咸丰三年因洪杨(太平天国)起事,财政空虚,各地颇有不遵旧制增设铸员,创钱充作军饷。而当时各局又多系鼓铸大钱,其后因大钱难行于市面,各局亦多相继停闭,同时因外国银元畅行各地,制钱的需要量自亦相对减少,同治年间铸局剧减。及开始铸造铜元之后。各省都视为获利的捷径,除宝泉、宝源二局而外,无局肯制钱。到宣统初年仅剩京师宝泉一局,然亦只是为着维持局员、局匠生活,所以没有裁撤。

周自齐见梁士诒不愿起来,只好硬着头皮站起来道:“银元流行前,制钱每年约铸200万串,前朝为搜刮百姓,每每变更制钱分量,铸造大钱(如当十、当五十等),更有夹杂铁、铅等杂质之举。于是钱银比愈加跌落,清初一两白银可换钱约900文后跌落至1700余文仍难换到。我中国银行跟梁总裁的交通银行都是前朝的货币发行银行,因此掌握一些数据。现全国制钱因为经年累月和自然损耗不少,但据财政部分析,至少还有10亿文甚至20亿文以上的旧制制钱在流通。不仅一些偏僻省份在用,就连各口岸跟京城、天津、上海、广东甚至香港都在用。因为都是前朝货币,继续使用不太妥当。但如何收回,财政部深感头痛……”

铜元同样为圆形铜钱,其与制钱之最大区别在于边缘略厚,中央无方孔,出现甚晚,光绪年间始有面世,主要为模仿外国之铜辅币,袁世凯改制时曾经印制了袁大头银元的辅币,储备银元也有铜制辅币,这两种铜元辅币虽然在市面上已流通无阻,渐有代替制钱之趋势,但因为银质的较少,一时半会之间不可能普及到全国,因此大多数地区都还在用前朝的制钱跟光绪铜元。而且地方各造币厂在辛亥年革命之后纷纷设立,有能力的便印些劣质银元,没实力的多数还是大铸铜元,大多数的官定价格都远超它本身的价值,不但百姓不喜欢用,也扰乱了市场经济体系。

前朝跟地方各势力留下的烂摊子,总统也头痛了,皱眉问道:“这种情况难道就没有办法控制么?”

“铜钱和铜元是一定要收回的,我国虽然产铜,但数量不大,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每年都要花费银子从国外进口铜料,现在兵工行业大量需铜,两相争夺必然不妥。况且,铜钱、铜元滥铸,已经失信于民,不能不加以重视。我看,不如政府先下一道政令,言到将在未来固定三到五年后废除前朝制钱跟铜元,然后以储备银行券兑换的方式吸收民间流通的制钱。为了加快回收步伐,不妨在回收时略微让利于民。比如一元储备银行券可换1300文铜钱,我们定的兑换标准就以1000文换一元。政府以溢价回收保证了纸币的信誉,虽然财政上需要承担一部分的损失,但一来可强化‘储备银行券’的纸币影响力,二来也可换来民众的支持,诸位以为如何?”

胡瑞霖事先已经跟大总统通了气,他的心思已经摸得很清楚了。

对不住,上火加这段时间在医院照顾人睡眠不规律引起的牙龈炎,痛了几天了,牙痛实在不能久坐敲字!

第247章 杀机顿起第1章 货币金融情报科第651章 决战唐努乌梁海2第190章 一网打尽第99章 盐业(4)第104章 宋卿唱戏袁公登台(下)第201章 下雨了第669章 动荡第660章 互相试探第371章 风雨欲来第706章 要和平还是战争2第202章 韬光隐晦第11章 误会与陆家援兵(下)第330章 恶战第579章 青岛之战(3)第643章 南洋变局3第460章 桌下第646章 轰炸第650章 决战唐努乌梁海1第558章 银元第410章 过激反应第387章 湖南风起第61章 张彪逃了第728章 辽东恶战3第432章 倒袁风起第101章 张梅生第367章 货币第247章 杀机顿起第87章 要变天了第240章 第一协入城第231章 清军来了第104章 宋卿唱戏袁公登台(下)第52章 攻破总督府第69章 第二标第72章 后手第623章 三路开战2第80章 汉江之上第269章 情报司第10章 误会与陆家援兵(上)第398章 吞并甘肃(一)第541章 过渡内阁(中)第742章 伏击与反伏击第619章 第二次远东危机(4)第150章 恶战一家岭(2)第407章 溥伟之死(下)第708章 郑和计划第177章 中国之声第262章 争分夺秒(下)第447章 大战(四)第36章 秘密采购与租船协议(3)第741章 有限支持第250章 三路人马第564章 重大事件第三百二十三章第223章 指点江山第五百九十二章第564章 重大事件第530章 始料不及第412章 利益交换第166章 西安举义第506章 雷霆(2)第54章 你听那呼声第358章 湖北变(上)第629章 攻陷库伦1第724章 偷袭战果(1)第240章 第一协入城第173章 三人同行(上)第139章 心思第64章 捧杀第593章 李大总统的算盘第467章 大胆的计划第514章 先兵后礼第626章 捷报频传1第535章 进京第五百九十五章第366章 蒋方震与忙碌的日子第165章 应对第573章 山东危机(5)第52章 攻破总督府第308章 战重庆(上)第224章 抵达第436章 订婚第691章 重要第130章 落魄的骗子(下)第300章 枝江(下)第34章 秘密采购与租船协议(1)第32章 买枪(上)第211章 特别军务会议第167章 又见阴谋(上)第260章 拿下第47章 吴兆麟第12章 离开第379章 迫在眉睫第14章 义庄(下)第314章 整顿与联合盐业(中)第440章 剑指岳阳第284章 血战光化第121章 兵围杜家庄(上)第456章 走向谈判?
第247章 杀机顿起第1章 货币金融情报科第651章 决战唐努乌梁海2第190章 一网打尽第99章 盐业(4)第104章 宋卿唱戏袁公登台(下)第201章 下雨了第669章 动荡第660章 互相试探第371章 风雨欲来第706章 要和平还是战争2第202章 韬光隐晦第11章 误会与陆家援兵(下)第330章 恶战第579章 青岛之战(3)第643章 南洋变局3第460章 桌下第646章 轰炸第650章 决战唐努乌梁海1第558章 银元第410章 过激反应第387章 湖南风起第61章 张彪逃了第728章 辽东恶战3第432章 倒袁风起第101章 张梅生第367章 货币第247章 杀机顿起第87章 要变天了第240章 第一协入城第231章 清军来了第104章 宋卿唱戏袁公登台(下)第52章 攻破总督府第69章 第二标第72章 后手第623章 三路开战2第80章 汉江之上第269章 情报司第10章 误会与陆家援兵(上)第398章 吞并甘肃(一)第541章 过渡内阁(中)第742章 伏击与反伏击第619章 第二次远东危机(4)第150章 恶战一家岭(2)第407章 溥伟之死(下)第708章 郑和计划第177章 中国之声第262章 争分夺秒(下)第447章 大战(四)第36章 秘密采购与租船协议(3)第741章 有限支持第250章 三路人马第564章 重大事件第三百二十三章第223章 指点江山第五百九十二章第564章 重大事件第530章 始料不及第412章 利益交换第166章 西安举义第506章 雷霆(2)第54章 你听那呼声第358章 湖北变(上)第629章 攻陷库伦1第724章 偷袭战果(1)第240章 第一协入城第173章 三人同行(上)第139章 心思第64章 捧杀第593章 李大总统的算盘第467章 大胆的计划第514章 先兵后礼第626章 捷报频传1第535章 进京第五百九十五章第366章 蒋方震与忙碌的日子第165章 应对第573章 山东危机(5)第52章 攻破总督府第308章 战重庆(上)第224章 抵达第436章 订婚第691章 重要第130章 落魄的骗子(下)第300章 枝江(下)第34章 秘密采购与租船协议(1)第32章 买枪(上)第211章 特别军务会议第167章 又见阴谋(上)第260章 拿下第47章 吴兆麟第12章 离开第379章 迫在眉睫第14章 义庄(下)第314章 整顿与联合盐业(中)第440章 剑指岳阳第284章 血战光化第121章 兵围杜家庄(上)第456章 走向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