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光耀门楣

数日后,林小桥父女俩从考场,将大郎二郎两兄弟接回家,两人显然也是累的不轻,跌跌撞撞的上了马车,不到片刻就睡着了。

兄弟俩眼底的乌青,发丝的凌乱,干涸的嘴唇,无不显示着他们,从考场走出来时,容颜的憔悴。

休整了三日后,兄弟俩才算渐渐的缓了过来,父子兄妹商议一番之后,大郎二郎俩兄弟决定,跟着林二牛父女两个,一块回乡。

书院对于参加乡试的学生们,都给予了一个月的假期,此举也是对于莘莘学子们的一种体谅。

刚刚经历过一场严苛的应试,学生们不论是从体力或是心力,都有些疲累不堪,也是需要一段时日来进行休息和调整。

此外,身体休整过来后,又要面临着紧张又焦心的,等待结果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每一位应试的考生来说,可谓是一种煎熬。

十年寒窗苦读,学子们最终期待的,也就是那张红榜上能够幸运的,写上自己的名字。

与其让他们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还不如干脆给学生们放个大假,中与不中的,都能有足够的时间,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再重回书院的课堂。

父子兄妹一行四人,踏上回乡的路途,三天后顺利到达了安平镇。

此后十数天的日子里,林小桥一家每天,都享受着久违的团聚时刻,一家人坐在一块儿吃饭说话的,好不温馨。

偶尔,兄妹四人也会如幼时那样,重温那缕闲暇的时光,去郊外找一条小河,拿上钓鱼竿子和鱼篓子,四人比赛着钓钓鱼。

二郎的钓鱼技术,一如小时候那样不堪,与此同时,他耍赖的功夫也是一点儿不减当年,每回正儿八经的钓鱼比赛,输的总是他。

在这个时候,为了挽回颜面,二郎便会挽起衣袖和裤腿,干脆跳到水里去,拿着渔网兜子捞起鱼来。

这家伙虽然钓鱼没什么耐性,不过这兜鱼的本事,却是一流的,往往用不了小半个时辰,就能捞上七八条活鱼来,且大小多是在二尺以上。

待到大家最后比着结果的时候,二郎才不管这鱼到底是钓的,还是网的,反正他的篓子里的鱼,数量就是最多的,且鱼还是最肥的,所以,这家伙硬是耍赖起来,就是不认自己是最后一名。

面对他这样耍无赖的行径,林小桥几个也是见怪不怪的了,但还是会免不了笑话他两句,无奈人家脸皮厚的很,一点儿也不在乎旁人的讥笑,还乐滋滋的下河捞虾去了。

等到鱼虾变成美味的菜肴端上桌时,一家子开开心心的享用美味,间或林小桥也会与二郎斗斗嘴什么的。

“哎,那个谁,今天就数你数落我,数落得最起劲了,怎么现在还要吃我网的鱼和虾啊?”二郎斜着眼睛,手指着林小桥说道。

“切——,那个谁,你怎么就这么度量小呢?这一码归一码嘛,你钓鱼耍赖,我还说不得了啊。”林小桥撇了撇嘴巴,也学着二郎,斜眼说道。

“说了多少遍了啊,我那叫变通,知道不?易经有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亏我们平时里,总夸你聪明,这么浅显的道理都不懂啊!我钓鱼是比不过你们,但是我可以通过别的法子,捕到鱼嘛,这怎么能叫耍赖呢。你可别毁我一世英名啊!”二郎一副吊起了书袋子的模样,对着自己小妹,循循善诱的教导道。

林小桥压根儿就不吃他那一套,只顾着埋头苦吃,大郎和林小溪也不多话,只举着筷子吃菜,就这么一会儿的功夫,桌上的鱼虾,已经被扫掉一大半了。

“那个谁,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就只学会了这点子歪理邪说,真不知是何其悲哀!”林小桥一手剥着虾壳,一边叹气说道。

二郎本想继续反驳,岂料看着桌上的鱼虾,竟然都快被扫光了,这才后知后觉的发觉自己亏大发了,于是,赶紧嚷嚷着:“哎——,你们也太不厚道了吧,怎么也要多留点给我啊!”

林小桥与大郎几个,听他嚷嚷,手中的筷子,不约而同的,加快了速度,这情形看的二郎直想跳脚。

于是,一场嘴仗还未打完,又改为兄妹四人的‘抢食大战’……

林二牛夫妇两个,便坐在一旁乐呵呵的,看着几个孩子胡闹嬉笑,也不出言训斥或是阻止,连小小的安哥儿,坐在李氏的怀里,看着这一幕,都扑腾的欢实,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似乎也想加入自己哥哥姐姐们的,这场争夺游戏之中。

温馨闲适的生活,似乎都已经让众人,忘记了对于等待结果的紧张,自从大郎二郎两兄弟回来以后,大家伙也确实是心照不宣,都很有默契的没有说起过,这回乡试的一应话题。

如此半个月的时间过后,林小桥一家迎来他们家,光耀门楣的一件大喜事。

喜讯是由县令亲自上门来通知的,像这种应试的结果,往往都是县衙最先得到消息,于是,沈县令得了名单后,第一时间便亲自登门来报喜了。

大郎二郎两兄弟,这些日子以来,虽面上看着无甚异样,该吃吃,该喝喝,但两人那心里头,却一直都是悬着的,兄弟俩每天都在掐着指头算日子,就期盼着能够听到报喜的声音传来。

直到,兄弟俩听到县令大人,亲自上门的那一刻,大郎二郎两人坐在书房里,对视片刻,才堪堪松了口气儿,随即浅笑。

两人都明白,能让县令大人此时亲自登门,必是为了乡试结果一事,且多半也是带着好消息来了,就不知是一人中了,还是兄弟二人齐中呢。

不过,无论是哪一种结果,兄弟俩紧绷的心弦,都能够得到释放,两人都觉得,只要不至于让爹娘家人,完全失望就可以了。

就在兄弟俩暗自猜测着,会是哪一种结果时,李氏身边的荷花,喜笑颜开的走了进来,说道:“大少爷,二少爷,县令大人过来了,老爷和夫人让你们过去花厅见客呢!”

大郎二郎两兄弟听了这话,皆是木木然的站了起来,抬脚便要往外头走去。

好在大郎关键时候,更显稳重一些,不一会儿,就稳住了自己的心性,走到荷花身边的时候,轻声问道:“县令大人过来,有没有说是,为了什么事儿啊?”

荷花不就等着自家少爷问话嘛,于是,大郎一发问,这丫头就笑意吟吟的说道:“咱们府上又出一件大喜事了!县令大人是过来报喜信的,大少爷与二少爷两人,现在都是举人老爷了!”

荷花说这话时,声音并不小,二郎走在前头也是清清楚楚的听到了,忙止了脚步,转过身来对着荷花,一脸紧张的问道:“你说什么?再说一遍!”

荷花见他这副窘样,再转眼瞧了下大少爷,此时落在她身上,略显炙热的眼神,不由得抿着嘴笑了笑,才说道:“大少爷和二少爷两个人都考中了,这是我方才站在夫人身边,亲耳听到县令大人说出口的!”

再一次从荷花的嘴里,听到了这样如此令人欣喜的消息,大郎二郎两兄弟,内心皆是一派汹涌澎湃,险些高兴的压抑不住自己的心跳,也不知该以什么样的词,才能来形容他们此时的心情,欣喜有之,激动有之,除此之外,还有一股不言而喻的放松心情……

荷花瞧着自家两个少爷,面上愣愣的样子,脚上却似生了钉似的,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的,不禁觉得有些好笑,于是,便笑着出言催促道:“两位少爷,县令大人还在花厅等着呢!”

兄弟俩听到这话,才回过神来,加快了脚步,赶往花厅去,一路上,二人皆已极力的控制和平复了自己的心情,所以,见着沈县令的时候,面上也无甚不妥。

二人面容淡定的,陪着沈县令寒暄了一阵,兄弟俩此番表现,落在沈县令的眼里,自是更加觉得,这两个后生可畏,前途无量,自此也越发坚定了,要与林家人结交之心。

送走了沈县令之后,林府上下一片沸腾,不论是主子,还是下人们,皆是欣喜若狂,整个林家小院里,就好像一片平静的水面,突然激起了欢腾的浪花,众人均都迅速的沉浸到了,这片喜悦之中。

而大郎二郎兄弟俩,看着李氏夫妻二人,眼里那藏不住的欣慰的笑意,看着两个妹妹,面上止不住的兴奋,心底也是溢满了幸福和满足……

由于,沈县令能够提早得到消息,是因为上头发过来的公文,所以,真正的喜报,可能还要过个三两天的,才能送到安平镇上来。

因此,李氏夫妻俩虽然心里无比欣喜,但还是暂时控制住了自身的情绪,也没有将这消息对外公布,连姥姥家和小姨,小叔家,都没有派人去报喜,只自家人关起门来,高兴了一番。

众人只等着报喜的官差上门来,再将这件大喜事,公诸于众。

三天后,果然等来了喜报,由于事先知情,所以,林家人也是做足了准备,报喜的官差还未走近,路叔听着动静,就迫不及待的燃放了,大红的鞭炮。

林小桥的小姨也立时就赶了过来,她们家开的干货铺子,离着官道近,所以,一见着那些骑马而来的官差,就猜到了一点。

再一听到,那些官差敲着锣鼓,唱着喜报的声音时,便落实了心里的猜想,于是,小姨便丢下铺子里的生意,匆匆赶过来了。

没过一会儿,林小桥的小婶也抱着兴哥儿,一脸喜悦的跑了过来。

等到报喜的官差下马之时,林府的大门前已经涌了,数十个乡邻了,众人听得了喜报之后,皆是议论纷纷,几乎都在感叹着,林家人的发达。

经过了三天的沉淀,林小桥一家人都已经平复了,起初那股子狂喜的心情,高高兴兴的给了报喜的官差们红包,再送走他们之后,林家人又欢欢喜喜的,招待起进门来道喜的乡邻们。

三年前,林家一门双秀才的事迹,已经淡化在了安平镇的百姓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里,而自此,‘林府兄弟同年齐中举’的话题,却是又成了大家伙,较长一段时间内的一段热门佳话。

经过一家人的商议后,林家所有的人,都觉着这回的喜事,应该要庆祝一下,毕竟这次兄弟俩齐齐中举的事情,算是一件许多人,都期盼不来的光耀门楣的大事儿。

于是,得了喜报的第二天,林府便在自家门前大肆设宴,摆上了两天的流水席,一是为了庆祝,二也是为了感谢一下,那些热心上门道喜的乡亲们。

宴席是请了镇上一家,小酒楼的厨子过来做的,一应食材,桌椅,碗筷什么的,都无需林小桥一家人操心,皆是他们供应,最后都折算在银子里头。

林小桥的姥姥姥爷,得了喜讯之后,也是立即带着全家老小,赶了过来,一起庆贺。

当时,孙氏一进了门,见着李氏,便搂着她大声的哭了起来:“我的儿啊,你总算是熬出头来了!”

李氏一听这话,立时也跟着嚎哭了起来,母女俩抱在一起,又是抹泪,又是咧嘴大笑的样子,林小桥兄妹四人,当时看着那样的情形,都齐齐傻愣愣的站在了那里,不知该如何办才好。

最终,还是李老头子发了话,止住了她们娘两,这样不太正常的模样,“行了,行了,咱闺女自打分家后就熬出头了,咋就至于,这大喜的日子,说出这样的话来了呢!”,吴巧儿也走上前去,劝劝孙氏,再哄哄李氏的。

孙氏这时眼睛瞥见自己女婿,那副慌了手脚的样子,才抬起衣袖擦了把眼泪,笑着说道:“我这是心里头高兴!替我闺女高兴!”

李老头子也是一副春风得意的样子,看着孙氏如此失态的样子,再瞅了一眼,旁边站着一脸尴尬的林二牛,不禁叹了口气,有些无奈的抽了口旱烟,说道:“也没人不让你高兴!不过这大喜的日子,你咋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呢!咱闺女这些年过的不错了,二牛又知道疼人,几个孩子也都是出息懂事的!”

“你个大老爷们的,懂个啥啊!咱们女人的苦,也就只有咱们自己个儿知道!虽说分家出来以后,闺女日子是过的越发顺遂了,但那边不还是三五不时的,上来闹腾一番嘛!现在,我外孙子有出息了,咱闺女这腰杆子也更加硬了!还不兴我高兴高兴啊!”孙氏说着说着,想到以前自己闺女受的苦楚,那眼泪就越发的止不住了。

李氏将将止住的眼泪,此时听了自己亲娘这番掏心窝子的话后,也是又被招了下来。

“快都别哭了,娘们家家的,就会招眼泪,这让外人看见了,还不得笑话咱们啊!”李老头子见此情形,语气便有些急了。

外面开席正开的热热闹闹的,孙氏听了这话,才真的止住了眼泪,开开心心的搂着林小溪姐妹俩,进了屋里。

又过了一天,村里的林老爷子和村长,也得了消息一同赶了过来,这回林老爷子并不多话,只一脸欣喜的坐在一旁,听着村长说话。

对于村长的到来,林小桥一家子也颇感意外,村长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希望林二牛一家子,能够回村里去一趟,说是乡里乡亲的,得了喜讯,都为着大郎二郎两兄弟高兴。

就他们兄弟俩中了举人一事,算是他们上林村,几百年来最大的一件事情了,所以,村长强烈要求这回,一定要摆酒设宴庆贺一番。

另外,这上林村的住户,几乎都是姓林的人家,祖辈上就是一个家族的,近百年来,家族里就没有出过一个正儿八经的读书人,所以,这回大郎二郎中举一事,在族里也是一件大事。

这样的一件大喜事,若是不开祠堂,那也是对于祖先的一种不敬啊!

因此,村长作为一族之长,这回也是过来,与林二牛商议一下,让大郎二郎回去开祠堂,拜祖先一事的。

林二牛听了这些,思量了一下,又与两个儿子稍微商议了一下,便决定按着村长的意思来办。

就想村长说的那样,这回的喜事,不仅仅是林小桥一家子的喜事,也是整个上林村的喜事,林二牛原本就与李氏商议好了,等到镇上的流水席摆完了之后,就找个时间回村里去摆个酒什么的。

至于,村长说的开祠堂一事,而且这回还是要,召集全村所有的人开祠堂,这事林二牛显然是没有预料的到。

不过,大郎二郎却是一点儿也不吃惊,这回他们兄弟二人中举一事,怎么着也算是为祖先添光彩的事情,在这样一个世世代代都没有,出过什么有出息的人物的家族里,他们兄弟二人也算是开了先例了,不开祠堂才怪呢。

村长说话说得情真意切,语气也显得甚为激动,尤其是当他提出开祠堂一事时,那眼神里透出的期盼,更是让林二牛父子三个,连拒绝的话,都没法说出口。

说定了回村摆酒和开祠堂一事后,村长便又同林老爷子赶回村里去了,这开祠堂一事,可是族里的重大事件,他们必须要赶紧回去准备着了。

林小桥一家子看的分明,由于大郎二郎有了出息,这村长面对着林老爷子的时候,态度也显得热切和恭敬多了。

既然已经定下了事情,李氏母女几个也没什么意见,两日后,林二牛便领着全家人回了村里。

马车行到村口,便有村民燃放了鞭炮和炮仗,村长率领着一众乡亲们,站在村口迎接他们。

林二牛见此情形,便带着全家老小下了马车,在众乡亲们的簇拥下,直接去了祠堂。

看着这样的情景,林小桥不禁在心里想着,这回算不算是真正的‘衣锦还乡’呢?

林小桥也跟着去凑了下热闹,这回回来村里,她深切的感受到了,村里那些与她岁数相差不多的姑娘们,那种羡慕的神色。

林氏一族的祠堂,并不大,只两间屋子大小,孤零零的坐落在村子的最东头,并不是林小桥想象中的,那种深幽的大院子,且看上去还有几分破败,这可能是因为,祖祖辈辈里头,都没有出过什么大人物的原因吧。

林氏一族,祖祖辈辈的,近几百年来,都是在土里刨食的小百姓,当然也没有闲钱,来修建什么气派的祠堂。

不过,即使如此,村长还是神色极为慎重的,打开了祠堂的大门,率着村里一众男性,走了进去。

林小桥作为女孩,是没有资格进入祠堂的,她只跟着李氏,在外头看了看,等着林二牛他们出来。

祠堂里,摆放着众位先祖的牌位,桌案上也已经摆上了,早已准备好的三牲六礼的祭品,香炉里燃着缕缕轻烟。

林二牛带着大郎二郎两兄弟,拜过了先祖,村长在一旁,将他们二人中举一事,告知先祖后,又将这事儿,郑重的记在了族谱事志上,以此来供给后人知晓。

此外,林二牛还顺带着,将安哥儿抱来,跪了祖先,完成了安哥儿上族谱一事。

开过了祠堂,村长便领着村里的男人们出来,带着众人去了,村里公用的那片晒谷场。

晒谷场上已经安置好了桌椅,搭好了灶台,些许妇人们正忙得热火朝天的,但是各个脸上都带着一股笑意……

------题外话------

月底了最后一天了,同志们给力(⊙o⊙)啊!

第41章 酒楼离开之后续第114章 闲适的生活第177章 荷叶的委屈第95章 林娇的变化第137章 去省城考察第13章 母女第99章 姥姥家拜年第172章 出手第3章 争执第189章 及笄定婚期第65章 母女夜话第154章 省城置产第51章 大伯母的嫉妒第46章 周氏的驱逐(上)第157章 ‘有意思’开业第148章 自寻乐趣第213章 各自态度第89章 事情后续第41章 酒楼离开之后续第216章 二郎亲事第173章 母女温情第68章 迁入新宅第79章 包子爹的崛起,林小桥的发飙第161章 乡试第1章 醒来第117章 熟人来访第99章 姥姥家拜年第156章 各自忙活第35章 改变销售策略第104章 学文与小姨的碰面第50章 李氏有喜第204章 武安侯夫人到第17章 上林村第50章 李氏有喜第131章 成亲趣事第182章 李氏生产第29章 水煮板栗第45章 与李氏议分家第194章 添妆第134章 兄弟二人赴考场第192章 成亲前的筹备第189章 及笄定婚期第194章 添妆第165章 妯娌第139章 无功而返第102章 糟心的事儿家家都有第173章 母女温情第180章 内宅社交第140章 回家了第47章 周氏的驱逐(下)第52章 周刘二氏密谋第214章 归家第182章 李氏生产第22章 姥姥孙氏第82章 替二虎解围,学文中案首第171章 意料之中的出事第170章 喜事连连第73章 登门道谢第197章 初入京城第30章 夜议卖板栗第178章 出手教训第195章 嫁第6章 温馨第216章 二郎亲事第4章 开口第71章 买田地第82章 替二虎解围,学文中案首第210章 秦业的伤痛第207章 偶遇第48章 钱用来干嘛?第148章 自寻乐趣第200章 初进郑府第62章 分家事落第96章 老宅拜新年第104章 学文与小姨的碰面第207章 偶遇第122章 愉快的一天第185章 挪月子第23章 暂住姥姥家第195章 嫁第127章 出谋划策为生意第80章 刘氏被逼无门,踏上歧路第10章 一碗红枣粥的承诺第187章 欢喜过大年第76章 捣鼓新的赚钱法子第151章 老爷子来了第85章 小桥定亲第28章 刺儿球?第183章 安哥儿第137章 去省城考察第115章 要开铺子了第175章 絮话第80章 刘氏被逼无门,踏上歧路第112章 小桥要种田第148章 自寻乐趣第190章 全力备战第190章 全力备战第89章 事情后续第120章 小试成功
第41章 酒楼离开之后续第114章 闲适的生活第177章 荷叶的委屈第95章 林娇的变化第137章 去省城考察第13章 母女第99章 姥姥家拜年第172章 出手第3章 争执第189章 及笄定婚期第65章 母女夜话第154章 省城置产第51章 大伯母的嫉妒第46章 周氏的驱逐(上)第157章 ‘有意思’开业第148章 自寻乐趣第213章 各自态度第89章 事情后续第41章 酒楼离开之后续第216章 二郎亲事第173章 母女温情第68章 迁入新宅第79章 包子爹的崛起,林小桥的发飙第161章 乡试第1章 醒来第117章 熟人来访第99章 姥姥家拜年第156章 各自忙活第35章 改变销售策略第104章 学文与小姨的碰面第50章 李氏有喜第204章 武安侯夫人到第17章 上林村第50章 李氏有喜第131章 成亲趣事第182章 李氏生产第29章 水煮板栗第45章 与李氏议分家第194章 添妆第134章 兄弟二人赴考场第192章 成亲前的筹备第189章 及笄定婚期第194章 添妆第165章 妯娌第139章 无功而返第102章 糟心的事儿家家都有第173章 母女温情第180章 内宅社交第140章 回家了第47章 周氏的驱逐(下)第52章 周刘二氏密谋第214章 归家第182章 李氏生产第22章 姥姥孙氏第82章 替二虎解围,学文中案首第171章 意料之中的出事第170章 喜事连连第73章 登门道谢第197章 初入京城第30章 夜议卖板栗第178章 出手教训第195章 嫁第6章 温馨第216章 二郎亲事第4章 开口第71章 买田地第82章 替二虎解围,学文中案首第210章 秦业的伤痛第207章 偶遇第48章 钱用来干嘛?第148章 自寻乐趣第200章 初进郑府第62章 分家事落第96章 老宅拜新年第104章 学文与小姨的碰面第207章 偶遇第122章 愉快的一天第185章 挪月子第23章 暂住姥姥家第195章 嫁第127章 出谋划策为生意第80章 刘氏被逼无门,踏上歧路第10章 一碗红枣粥的承诺第187章 欢喜过大年第76章 捣鼓新的赚钱法子第151章 老爷子来了第85章 小桥定亲第28章 刺儿球?第183章 安哥儿第137章 去省城考察第115章 要开铺子了第175章 絮话第80章 刘氏被逼无门,踏上歧路第112章 小桥要种田第148章 自寻乐趣第190章 全力备战第190章 全力备战第89章 事情后续第120章 小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