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三节

大汉国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正月。

正月初一,天子率众臣拜祭高祖、世祖庙。正月初八,拜祭天地,祈求丰收。正月初九,拜祭龙山忠烈台。同日,天子下旨,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建安。

这一切活动都是在龙泉进行的。由于长公主的干涉,晋阳行宫暂时停建,待到春耕农闲之时再征徭役进行修缮。天子和朝廷迁到了龙泉大营。这里过去是晋阳朝廷的所在地,一切设施都很齐全,虽然挤了一点,但并不影响朝廷的运作。

天子身心俱受打击,年前病倒了。长公主日夜陪侍,亲自照料,很快便痊愈了。他和长公主是亲姐弟,两人在先帝驾崩后,饱受了多年的艰辛和困苦。七年来,两人一直把对方当作自己今生唯一的寄托和依靠,所以这场小小的争吵并没有伤害到两人之间深厚的感情。

天子的确很生气,长公主当着大臣们的面,又是打他又是骂他,面子都丢光了,但事后看到姐姐的眼泪,听到姐姐的苦诉,他的气也就化为乌有了。

河北是大将军的天下,如果激怒了大将军,激怒了河北上下,你这个天子还能坐几天?大将军是什么人?当年小史侯做皇帝的时候,他差一点率军打进了洛阳,由此可见,他什么事不敢干?你以为他是一只任人宰割的温驯豹子?你以为他现在让出权柄是因为害怕天下人联手打他?他连大漠都征服了,还在乎那几个叛逆?

你想在河北待下去,想让大将军和朝中大臣为你中兴社稷,你就要得到河北上下的拥戴,要成为人人称颂的明君,否则,你就活不长。河北的皇室后裔多得是,只要大将军开口,谁都能做皇帝。父皇的遗诏是让大将军保住大汉社稷,而不是保你做皇帝。你脑子清醒一点,凡事多想想,不要把自己送上了绝路。

天子明白了。大将军和河北大吏虽然对自己毕恭毕敬,但自己的境遇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还是随时有生命危险。不过,河北有姐姐在,自己不用象过去一样,再整天提心吊胆了。

龙泉山下。天子营居中,长公主营居左,朝廷大营居方,三营连绵数里,旌旗飘扬,蔚为壮观。

过了正月十五,大臣们随即开始议事。议事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首先是如何完成中兴大业?天下形势已经明朗,各地州郡的势力有大有小,用什么办法才能尽快平定天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商议,大臣们最后拟定了一个计策,即致力南北合纵,打击东西连横,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击败势力最为强大的袁绍。

击败了袁绍,不但能顺利收复关、洛,还能震慑其它势力,迫使这些势力放弃武力,重归朝廷。

袁绍是朝廷最大的敌人,曹操是朝廷必杀的敌人,除了这两股势力之外,其它各股势力都是朝廷可以合纵的对象。

河北去年先是入关勤王,继而冀州受灾,接着关西又丢失,损失极大,需要一段时间恢复。所以朝廷决定先派招抚使者到各地招抚。各地势力即使不愿受抚,但在尊奉天子的前提下,他们也不至于立即和袁绍、曹操一起联手攻打河北。只要保征河北在两年内没有战事,那么两年后,北疆军就可以展开平定天下的大战了。

袁绍、曹操一旦被消灭,北疆军占据洛阳,则中兴大业即可在数年内完成。

其次是田制和赋税。没有钱粮,就无法打仗,无法平定天下。去年冀州受灾,计口授田制的推广遇到了很大困难,但已经实施新田制的郡县,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这表明新田制达到了预期目标,能够起到控制土地兼并,增加赋税和稳定百姓的作用。由此,朝廷决定,今年河北三州将全面推广实施计口授田制,明年全部完成。

在赋税问题上,长公主、太傅、大司马大将军和一帮大臣坚决反对增赋,要求田租税继续保持“什五税一”。既然不能增赋,赋税总量不能增加,那就只好节省了。

朝廷决定,各郡县府衙的日常开支和官吏们的俸禄不再由朝廷派发,而是由各郡县的公廨田和职分田提供,自收自支。公廨田的收入给府衙公用。职分田按官职高低授给,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各六顷,不许买卖,离职时移交于接任官。“狭乡”(即人多地少的地区)朝廷将予以补贴。这一制度也归入“计口授田制”,并立即实施。

去年河北诸府为了实施这项措施,已经从河北门阀富豪中购买了大量土地,所以此事顺利地通过了合议。各地门阀富豪听说大将军勤王成功,天子和朝廷到了晋阳,出卖土地的热情更高。大将军过去对他们有过承诺,将来天下平定了,将以倍数偿还他们今天的损失。现在这个承诺变成了天子的圣旨,那效力当然大大不一样了。

赋税议案中还有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重新使用五铢钱,一个是盐铁官的设置。

朝廷已经重建,上林苑的铸钱三官(钟官、辨铜令、均输令)也有了,河北本来就有铸钱的炉子和工匠,所需要的就是下一道诏书,废止大钱,重新铸造和流通五铢钱。

郡县盐铁官本来隶属大司农,光武皇帝时把他们划归给了郡县。考虑到朝廷财赋紧缺,大臣们一致合议通过,撤消北疆的盐铁都尉府,各郡县盐铁官重新隶属大司农府。盐铁官由朝廷直接任命。

第三是兵制修订。

本朝承袭秦制,皇帝是最高军事统帅,下设两大兵事机构控制全军。一是由光禄勋、卫尉、执金吾组成的京师警卫机构,一是由太尉(或大司马)和各级将军组成的最高兵事行政机构。

本朝的军队由三部分组成,京师军队、各郡**队和边军。

京师军队包括虎贲、羽林军,南军和北军。北军平时守卫京师,征伐的时候一部或全部随将军出征。郡国兵平时维持地方治安,战时听朝廷调遣。征调郡国兵需要皇帝的“虎符”。光武皇帝时,先罢郡国都尉,后罢郡国兵。遇到战事紧张的时候,再在从郡国临时征募。边军戍守边郡,由各边郡太守、属国长史统领。

本朝实行征兵制和募兵制。

光武皇帝之前,兵役与劳役不分,统称“徭役”。成年男丁从二十岁开始,每年在本地服劳役一月,称“更卒”。二十三岁以后服两年兵役,叫“正卒”。先在本郡当一年的郡国兵,进行军事训练,获得必要的军事技能,然后回乡务农,成为国家的预备兵。以后根据实际需要,到边郡戍守或到京师守卫,称为“戍卒”或“卫士”。如遇战争,须随时应征入伍,至五十六岁才能免役。此为征兵制。

到了光武皇帝晚期,朝廷取消郡国兵后,征兵制渐渐消失,只能靠招募士卒打仗了。

大司马大将军从去年开始筹措修改兵制,为此,他特意把镇北将军鲜于辅从幽州请了回来,专门主持此事。老臣中,张温、崔烈、马日磾都曾在朝中担任过太尉,对大汉兵制的利弊自然很清楚。几位大臣经过数月的研讨后,拿出了一个初步定策。这个定策先后给北疆军中的数十位将军、中郎将和校尉看过,仔细征询了他们的意见,修改了十几次,但今天拿出来的还是一个不完善的新兵制。

这个新兵制的基础既不是征兵制,也不是募兵制,而是兵户制。农户一旦入了兵籍即成为兵户。兵户享受赋税减免的待遇,家里的每一代男丁必有一人为兵。兵户世世代代有男丁,则国家世世代代有一支庞大的军队。战时,士卒上战场,不打仗了,就在家务农,放牧,训练。和平时期,每隔三年到边关戍守或到京师守卫六个月,以便京师军和边军保持强悍战斗力。

兵户制和屯田制相结合,在河北三州设十八大军营,每军营一万军户,即有兵一万。每座大营的一万军户平时由校尉统领,在指定地点屯田或者放牧。战时由将军、中郎将持皇帝“虎符”到各大营征调军队作战。战事完毕后,士卒回营屯田、放牧,将军、中郎将各自回朝,以防统兵大将拥兵自重。

冀州拥有邯郸、邺城、信都、东武阳、甘陵、南皮、平原七座大营。河东拥有河北、蒲坂津、解县、安邑、临汾五座大营。幽州马城和渔阳两座大营。大漠和边郡拥有金雪原、五原、云中、度辽四座大营。

新兵制依旧不设郡国兵。今日大汉之所以陷入连绵不断的战乱,就是因为各州郡太守、豪强在黄巾起事后,依天子旨募兵自守,结果各州郡拥兵自重,祸害社稷。

按照目前河北财赋的支撑能力,新兵制规定,京师军由四万北军、两万南军、七千虎贲、羽林军共六万七千大军组成。战时,北军和南军必须轮流上战场。

边军人数则定在两万步骑,其中金雪原大营的一万风云铁骑属于常备军,其余一万大军则由五原大营、云中大营、度辽大营、马城大营、渔阳大营提供。

按照这样的规模计算,河北将有兵二十五万,即使除去边军六大营,晋阳虎贲、羽林军,河北也能一次性征调十八万大军南下作战,其实力之强悍,令人热血沸腾。可惜,河北没有这么大的财赋力量,无力同时支撑十八万大军作战,最好的设想也就是把两只拳头做大了,无论打出哪一只,都能让对方一败涂地。

最后一个问题则是北疆胡族。

已故鲜卑大王和连的儿子骞曼逐渐长大了。拓跋部落也稍稍恢复了元气,野狼部落在野狼王游骑死后,其残部也归随了骞曼。三股力量结合在一起,实力就大了。实力大了,野心也就来了,于是他们把目光对准了势力越来越大的步度更。他们想击败步度更,占据大漠西北部,重现昔日鲜卑人的辉煌。

恰好此时庞德、卫峻率领风云铁骑和乌拉尔铁骑南下打长安。汉人的铁骑走了,鲜卑人顿时心花怒放。拓跋韬、拓跋貉随即率军攻杀步度更。双方大战。战事延续,不久,陷入这场战火的鲜卑部落越来越多,甚至连中部鲜卑的柯比熊也被扯了进来。

侥幸的是,庞德、卫峻及时回到了大漠,他们自感兵力不足,无法震慑鲜卑人,于是延靖左贤王刘豹率军进入大漠相助。

刘豹一走,匈奴大单于于夫罗就死了。刘豹不在,给了单于庭贵族一个反抗李弘的机会。

刘豹是于夫罗庶出之子,他能成为储副,都是因为李弘的战刀太过犀利,匈奴人不敢不答应。匈奴人不敢不答应,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反抗的心思。于夫罗想把大单于之位传给自己的嫡子阿泰,阿泰也一直在努力。这几年,于夫罗一直不让刘豹返回单于庭,同时他还说服了自己的亲弟弟左谷蠡王呼厨泉、族弟右贤王去卑和单于庭其它贵族帮助阿泰。

于夫罗突然病重,正好刘豹又去了大漠,天赐良机,于是于夫罗临死前召集匈奴诸部,宣布由阿泰继任大单于。

现在右贤王去卑就在晋阳,他是来说服李弘的。他把单于庭反对刘豹继任大单于的理由说了一遍,最后提了一个建议,为了保持北疆的稳定,还是让阿泰出任大单于为好。阿泰做了大单于,匈奴诸部就不会乱,大汉北疆也就稳了。至于刘豹,他还是左贤王,将来阿泰死了,他照样可以继任大单于嘛。只要他做了大单于,大将军就没有失言。

李弘冷笑,“你敢威胁我?我给单于庭两个月时间。到了三月,如果阿泰还是大单于,我就亲自到美稷拜会他。”

去卑胆战心惊地走了,但李弘也心事重重,焦虑不安。

大漠平静了六年,胡族各部养精蓄锐,实力再起,终于耐不住寂寞,又要风云再现了。

北疆如果不稳,北疆军不要说南下平叛,就连河北都未必能守住。

李弘随即决定亲自巡视大漠,威慑胡族诸部。

正月下,诸项新制通过了朝廷合议,开始具体实施。

麴义、张燕、杨凤、玉石、颜良、赵云等人带着军队陆续到达晋阳,六万七千京师军在短短时间内迅速组成。

与此同时,天子圣旨飞送河北三州各地,阎柔、公孙瓒、鲜于银、文丑、庞德、张郃、高览、华雄、张辽、高顺、徐晃等十八位将军、中郎将受命组建十八大军营。

正月底,李弘上奏天子,要求率长水、胡骑两营铁骑北上大漠,巡视边塞。

天子吓了一跳,“爱卿,你走了,河北怎么办?”他把李弘的奏疏递给了侍立一侧的荀攸,“朕做不了这个主,朕要去问问姐姐。”

荀攸拿着李弘的奏疏直奔长公主营而去。

“陛下……”李弘再奏道,“匈奴人和鲜卑人的事要立即处理,该杀的要杀,该抓的要抓,否则,胡族各部会越来越骄狂,这对中兴大业的危害非常大。”

天子歪着脑袋左摇又晃,哼哼哈哈地说不出个所以然,“爱卿,胡人不都是听你的吗?”

“陛下,胡人不是怕我,而是怕我大汉的天威啊。”李弘苦笑道,“如今大汉战火连绵,威势不在,这帮胡人为了夺回大漠,岂肯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君臣两人闲聊了一会儿。不久,长公主和荀攸先后走了进来。

“大将军一定要在此时北上吗?”长公主担忧地问道。

“宜早不宜迟啊。”李弘叹道,“北疆的形势,我们反复讨论过多次,如果不及时把胡人的侥幸心理击垮,后患无穷啊。”

长公主沉默良久,然后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大将军走后,何人代行大司马事?”

“大司徒张温大人。”李弘马上说道,“我和北疆许多将军过去都是他的部属。当年,他指挥我们击败了西凉叛军,今天,他同样也能指挥大军击退来犯的叛逆。”

“袁绍要来打河北?”天子吃惊地问道。

“今年不会,他也需要时间发展实力。”李弘笑道,“这也是我急于北上的主要原因。”

长公主疑惑地看了李弘一眼,“大将军,你为什么不让鲜于大人代行大司马事?”

“今日朝堂上,同时精于政事和兵事的,只有张温大人,此时朝廷需要他来支撑大局啊。”

长公主幽怨地看了他一眼,突然生气地说道:“你为什么总是出征?你就不能在晋阳多待一段时间吗?北疆除了你,难道就没人会打仗了?”

李弘哑然。

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三十节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一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十四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三十四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十九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二十三节第1章 朝阳初升 第二十八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十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四十五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二十六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三十七节(下)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五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七十五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三十四节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二十一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六十六节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八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十二节第1章 危机四伏 第三十二节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六节东汉末年军职制度演变转载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二节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九节第3章 风起云涌第四十节(下)第7章 风雷激荡 第二十一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四十一节第9章 风卷残云 第二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二十九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二十九节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十一节第9章 风卷残云 第十七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三十七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三节(下)第7章 风雷激荡 第十七节第26章 某一个结局第7章 风雷激荡 第三十三节第6章 风云再起 第二十二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十八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二十八节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二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三十三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一节第7章 风雷激荡 第十七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十八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三十四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六十节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七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五十一节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六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二十五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四十七节第1章 危机四伏 第二节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二十二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二十八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十六节第25章 血染于阗河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三十九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五十九节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十一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四十三节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十六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二十节第1章 朝阳初升 第三十一节第17章 兵锋临城下第6章 风云再起 第十二节第7章 山雨欲来 第一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十四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八十一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四十三节(上)第5章 风云突变 第十六节第1章 朝阳初升 第十三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二十七节(上)之人物传记诸生传八第2章 如临深渊 第二十九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一节-第二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四十五节第7章 山雨欲来 第一节第8章 剑拔弩张 第二十八节第1章 朝阳初升 第十九节之人物传记诸生传十第9章 风卷残云 第一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三十七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二节第1章 朝阳初升 第二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三十八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三节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九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五十节(下)第17章 兵锋临城下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一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二十四节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五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三十二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一节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三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八节第2章 如临深渊 第一节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九节第9章 风卷残云 第十二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二十二节
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三十节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一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十四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三十四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十九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二十三节第1章 朝阳初升 第二十八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十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四十五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二十六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三十七节(下)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五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七十五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三十四节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二十一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六十六节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八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十二节第1章 危机四伏 第三十二节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六节东汉末年军职制度演变转载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二节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九节第3章 风起云涌第四十节(下)第7章 风雷激荡 第二十一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四十一节第9章 风卷残云 第二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二十九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二十九节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十一节第9章 风卷残云 第十七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三十七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三节(下)第7章 风雷激荡 第十七节第26章 某一个结局第7章 风雷激荡 第三十三节第6章 风云再起 第二十二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十八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二十八节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二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三十三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一节第7章 风雷激荡 第十七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十八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三十四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六十节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七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五十一节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六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二十五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四十七节第1章 危机四伏 第二节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二十二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二十八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十六节第25章 血染于阗河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三十九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五十九节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十一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四十三节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十六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二十节第1章 朝阳初升 第三十一节第17章 兵锋临城下第6章 风云再起 第十二节第7章 山雨欲来 第一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十四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八十一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四十三节(上)第5章 风云突变 第十六节第1章 朝阳初升 第十三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二十七节(上)之人物传记诸生传八第2章 如临深渊 第二十九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一节-第二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四十五节第7章 山雨欲来 第一节第8章 剑拔弩张 第二十八节第1章 朝阳初升 第十九节之人物传记诸生传十第9章 风卷残云 第一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三十七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二节第1章 朝阳初升 第二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三十八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三节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九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五十节(下)第17章 兵锋临城下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一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二十四节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五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三十二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一节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三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八节第2章 如临深渊 第一节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九节第9章 风卷残云 第十二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二十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