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五十节

丞相蔡邕、御史大夫刘和、将作大匠孔融等大臣借着荀攸的话,对制约北疆权势提出了几点建议。

北疆人主要集中在尚书台和外朝诸府。尚书台自从搬到皇宫外面后,不但依旧控制着一部分决策权,还掌握着相当一部分执行权。很多时候尚书台在做出决策后自己就下令执行了,有些决策如果在商议过程中遇到阻力,尚书台也常常利用自己的权势联合外朝中的北疆大臣先执行。虽然张范、崔琰、司马朗等大臣都在尚书台,但相比强势的李玮和在尚书台中占据大多数的北疆人,他们势单力薄几乎没有说话的份量。

本朝国政大事由“四府合议”后再做最终决策,一般丞相府、御史大夫府和太尉府、大司马府发生争论的时候,长公主都要征询尚书台的意见,但尚书台肯定站在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府的对立面,迫使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做出妥协和让步。因此,要想制约北疆人的权势,首先就要削弱尚书台的权力,但大司马大将军李弘督领尚书台,不能公开削权。另外尚书令李玮在前段时间主持重订了诸府权责,已经主动让出了一部分权力,不好再步步紧逼。

蔡邕等人认为,为了进一步限制北疆人对朝政的控制,当前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外朝权柄。太尉徐荣主动请辞,其实就有以太尉一职换取外朝同意增兵的意思。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老大臣杨彪取而代之。这样我们既可以把关、洛士人拉进朝堂,迅速稳定关中,同时又能加强外朝权柄。

外朝权柄强大了,“四府合议”的时候我们就能占据优势,让尚书台在无形中失去一部分决策权。尚书台的决策权少了,执行权的使用就要大打折扣,对朝政的影响就越来越小,继而可以把它重新迁回皇宫,和中书监并列。这样一来,北疆人无论在外朝还是内朝,都无法形成干涉朝政的力量,制约北疆权势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这时候,外朝拥有了比较完整的相权,而中朝和内朝也拥有了绝对的皇权和一部分核心相权,官制上更为合理。几年后,殿下可以让中书监掌控决策权,让尚书台掌控执行权,进一步削弱尚书台的权力。尚书台的权力越小,督领尚书台的大将军的权力也就越小,大将军手上的兵事决策权也会受到极大限制,这可以逐渐削弱和制衡大将军的权势。待天下平定了,陛下开始亲政的时候,大将军就可以把手上最后一部分兵权交出来了。

这种办法,无论对大汉社稷,对中兴大业,还是对大将军和北疆人,都有百利而无一害。

长公主面带笑容,目光从蔡邕、刘和、钟繇、孔融、张邈、荀攸、张范、崔琰等大臣脸上一一扫过,但心里的火气却越来越大,她愤怒得几乎无法听下去了。

说来说去,外朝的大臣们还是要权柄,利用各种机会攫取权柄,甚至不惜以牺牲中兴大业为代价。

正如几位大臣所说,削弱尚书台的权力,不但可以制约北疆人的权势,还能稳妥地非常安全的削弱大将军手中的权柄,但结果是外朝权重,朝政将被外朝控制,新政的制定和实施都将被外朝所左右。

外朝能全心全意地遵从天子的旨意推动和实现中兴大业吗?

外朝派系林立,权势斗争纷繁复杂,各方为了争夺利益,常常以牺牲社稷为代价。就从眼前这件事来说,要想迅速平定天下,增兵是唯一的办法,但外朝为了遏制大将军和北疆人的权势,无论如何不答应。说什么大将军和北疆人可能危害社稷,其实说白了就是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这么多年了,大将军和北疆人为了拯救社稷舍生忘死,浴血奋战,何曾危害了社稷?如果没有北疆,如果没有大将军和北疆人,社稷也许早已败亡了。

但更严酷的现实是,重振大汉,中兴社稷,仅靠北疆人和强悍的北疆军的确不行。收复的疆域扩大了,形势更复杂了,新政的实施难度更大了,朝廷迫切需要更多的士人进入朝堂,需要更多的力量来帮助朝廷推动中兴大业的前进。

长公主突然想到了孝武皇帝,想到了光武皇帝,她现在深刻理解了两位先皇当时倚重尚书[被屏蔽词语]揽权柄的原因。要想完成振兴社稷的大业,只能把决策权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依靠一帮忠心耿耿的臣僚牢牢地把握住大业推进的方向。随着大业的推进,随着完成大业的难度越来越大,治国策略之争,各方权势之争也越来越激烈,而解决的办法不是妥协,不是退让,而是应该坚决地稳稳地抓住权柄,丝毫不能放松。否则不但中兴大业可能失败,社稷更有可能倾覆。

现在,自己要完全彻底的控制权柄,同时,又要得到各方势力的信任,在不损害朝中大臣和各方权势的利益的前提下,让他们为中兴大业继续奋斗。

我该怎么办呢?

长公主抬头望着窗外美丽的夜空,眼里露出了深深的忧郁。父皇、列祖列宗,你们在天之灵要帮帮我,帮帮我啊……

七月中,兖州,定陶,大将军行辕。

长公主的书信和尚书令李玮的书信都摆在案几上。

李弘、鲜于辅、张燕。玉石、赵云、颜良、左彦、田畴、傅干、陈好十个人围坐在案几四周,一个个神情凝重,沉思不语。

“公定(朱穆)和伯翰(余鹏)大概什么时候能回来?”鲜于辅突然问道。

“最快也要到下个月底。”李弘说道,“他们回到晋阳后,可以及时进入内朝,帮助殿下迅速巩固内朝权柄。”

“殿下在信中说,现在重要的是稳定,在我们没有拿下洛阳之前,保持朝堂的稳定非常重要。打洛阳需要动用朝廷所有的力量,而且目前我们正在做打洛阳的准备,粮食、军械、兵力、民夫的筹措和征调都需要一个稳定和齐心协力的朝堂。因此,有些事我们必须非常慎重,千万不要激化矛盾。如果明年攻打洛阳功败垂成,未来三到五年内,我们很难卷土重来了。”鲜于辅叹道,“此刻,北疆人进入内朝,外朝的反应会不会非常激烈?”

“现在关键是增兵。没有足够的兵力,我们无法攻克洛阳。”张燕说道,“但目前殿下的处境很艰难,她要想稳定朝堂,只能在我们和各方势力之间求平衡。不过朝堂上的权势平衡无助于解决问题,必须寻找一个突破口,以便朝廷能迅速增兵。殿下的意思是从巩固内朝权柄开始,也就是说,尚书台也罢,外朝也罢,都有可能失去决策权。”

“大将军手上还有兵事决策权,殿下这个办法对我们的影响似乎并不大。”玉石说道。

“兵事决策权受制太多。没有财赋权,大将军就无法调动钱粮,没有节度地方权,大将军就无法征调民夫。外朝如果在大战关键时刻刁难我们一下,这仗就无法打了。”张燕摇头道,“如果仲渊(李玮)做丞相,子泰(田畴)出任尚书令,彦才(傅干)做中书监,我们就能完全控制朝政,但长公主不会同意,外朝大臣更不会同意。北疆人完全控制权柄,权柄等于失去制约,这对中兴大业威胁太大,所以长公主才想了个巩固内朝权柄的办法。看样子她要效仿当年的孝武皇帝和光武皇帝,把权柄完全集于一身了。”

“什么意思?”颜良浓眉紧皱,冷声问道,“殿下要卸磨杀驴吗?”

颜杰阵亡的消息传来后,颜良情绪消沉,话也越来越少了。

“你不要这么理解。”田畴解释道,“从目前形势来看,集权于一身确是稳定朝堂保持中兴策略持续不变的唯一办法。当年孝武皇帝能成就一番伟业,光武皇帝能中兴大汉,都是得益于集权。号令所指,天下莫不遵从,这样才能做好事情。象现在这样,为了增兵平定天下,朝堂上竟然吵成一片,那还能干什么?为了定都长安,长公主竟然被铺天盖地的反对大潮淹没了,皇权的威仪在哪?”

“殿下集权,尚书台和外朝的决策权肯定要被收回去。我们主动放权了,外朝没有办法,也只有放权。尚书台的权力被削弱了,大将军的权势受到了限制,外朝也就没有可以攻击北疆人的借口了。这时朝堂上出现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情况,外朝利益受损,相权不但没有增大反而减小了。”

“外朝为什么屡屡攻击尚书台?还不是为了争夺相权。此刻皇权在我们的拥护下,骤然增大,殿下独揽权柄,外朝倍受打压。”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外朝只能改弦易辙,再度和北疆人联手对抗殿下。外朝要想拉拢北疆人,首要之务就是增兵,用增兵的办法换取北疆人的信任,增大北疆人的权势。北疆人权势大了,殿下反过来就要拉拢外朝压制北疆人。外朝则乘机利用殿下和北疆人之间的对抗,把失去的权柄从殿下手中再次夺回去。“

颜良恍然大悟,忿忿不平地骂了一句,“一帮狗屁东西,整天为了看不见摸不着的权柄斗来斗去,没完没了。”

“如此说来,此事受益最大的不就是殿下了?”玉石问道。

“的确,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左彦苦笑,“我们要想确保北疆人的利益,首先就要增兵,否则这样打下去,几年后我们的军队越来越少,北疆人的利益就无法得到保障。另外,我们必须尽快打洛阳,平定天下。只有中兴大业成功了,北疆人才会得到最大的利益,才能确保世世代代的荣华富贵,才能确保北疆世世代代的稳定。”

“这件事对我们北疆人的影响会有多大?”赵云问道,“如果殿下的决策明显对北疆人不利,我们有何对策?”

“影响的确很大。”傅干说道,“过去,我们在很多事上有决策权,殿下很倚重我们。尚书台把权力交出去后,北疆人要想影响殿下的决策,只能靠大将军了。但大将军常年在外征战,所以……”傅干想了一下,又说道,“外朝和尚书台的权力被削弱后,中书监的权力会膨胀,而中书监是在殿下的直接控制下。中书监内的大臣们无论怎么争吵,都影响不了殿下的决策,但各方势力会想尽一切办法干涉中书监的决策,所以殿下将来可能会更倚重长公主府。”

“有筱岚主掌长公主府,北疆人的利益暂时还不会受损。”李弘笑道,“殿下和仲渊的书信,诸位大人都看了,刚才我们也商讨了很多。如果诸位大人同意仲渊的意见,那我就立刻回复殿下和仲渊,同意他们对官制的修改,以便朝廷尽快下旨增兵。”

“打下洛阳之后呢?”鲜于辅问道,“打下洛阳后,朝堂上的势力更多,如果殿下和外朝联手对付我们北疆人,我们怎么办?如果中兴策略完全背离了我们最初的设想,我们如何应对?毕竟官制一旦修改,决策权就被殿下完全控制了,再想让殿下修改官制,把权力下放给尚书台和外朝,根本不可能。”

李弘沉默不语。

张燕、左彦、田畴、傅干等人脸显忧色。

“北疆人必须控制朝政,控制军队,为此北疆的武人要倚仗军功更多更快地进入朝堂,要利用各种机会制约其它势力攫取权柄。”李弘看看诸将,一字一句地说道,“北疆人绝对尊奉天子,绝对忠诚于大汉,谁敢危害大汉利益,谁敢危害北疆人的利益,谁敢逾越了这个最后底线,我就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第5章 势如破竹 第七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十一节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六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五十一节第9章 风卷残云 第十二节第5章 势如破竹 第十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十九节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三十节第1章 朝阳初升 第二十三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六十一节第1章 朝阳初升 第十三节第9章 风卷残云 第二十四节之人物传记诸生传十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三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二节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六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二十四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六节第7章 山雨欲来 第二十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五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二十六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十一节(上)第1章 危机四伏 第二十四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四十三节第9章 风卷残云 第一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六节(上)论诸葛亮的法家思想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四十五节第1章 朝阳初升 第二十一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十九节第2章 如临深渊 第二十节第1章 危机四伏 第十七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一节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四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五十四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十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六节第7章 风雷激荡 第二十七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二十三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十八节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三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三十四节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七节第8章 剑拔弩张 第二十九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十二节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七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五十一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三十五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十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五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六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十二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二十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二十四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十三节第7章 风雷激荡 第二十九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四十八节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三十五节第6章 风云再起 第七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五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四十七节第5章 势如破竹 第十一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四十六节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十五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三十五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七十四节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十八节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八节汉简中所见物价考释第1章 朝阳初升 第十九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七十一节汉代家庭的生活消费第7章 风雷激荡 第二十六节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二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四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五节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九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三十四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五十二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二十六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三十五节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四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六十五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七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五十四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八节(下)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官制等级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二十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九节(上)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二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二十三节第17章 兵锋临城下第3章 风起云涌 第十七节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五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三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三十九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三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五十七节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七节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二节
第5章 势如破竹 第七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十一节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六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五十一节第9章 风卷残云 第十二节第5章 势如破竹 第十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十九节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三十节第1章 朝阳初升 第二十三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六十一节第1章 朝阳初升 第十三节第9章 风卷残云 第二十四节之人物传记诸生传十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三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二节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六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二十四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六节第7章 山雨欲来 第二十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五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二十六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十一节(上)第1章 危机四伏 第二十四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四十三节第9章 风卷残云 第一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六节(上)论诸葛亮的法家思想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四十五节第1章 朝阳初升 第二十一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十九节第2章 如临深渊 第二十节第1章 危机四伏 第十七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一节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四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五十四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十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六节第7章 风雷激荡 第二十七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二十三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十八节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三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三十四节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七节第8章 剑拔弩张 第二十九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十二节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七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五十一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三十五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十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五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六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十二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二十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二十四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十三节第7章 风雷激荡 第二十九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四十八节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三十五节第6章 风云再起 第七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五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四十七节第5章 势如破竹 第十一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四十六节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十五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三十五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七十四节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十八节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八节汉简中所见物价考释第1章 朝阳初升 第十九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七十一节汉代家庭的生活消费第7章 风雷激荡 第二十六节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二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四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五节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九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三十四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五十二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二十六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三十五节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四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六十五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七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五十四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八节(下)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官制等级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二十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九节(上)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二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二十三节第17章 兵锋临城下第3章 风起云涌 第十七节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五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三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三十九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三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五十七节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七节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