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械斗(中)

台北冬季的夜晚尚有些寒意,周全斌却在夜风中流着冷汗。两千名的神策卫军士在这一万五千人的推挤大潮中,着实算不得什么。原本堤岸只需防一边的潮水,现下被一万多闽人和四千余粤人挤在中间的神策卫,只消浪花稍大一些,便足以被冲跨。

若是张伟允许周全斌开枪大杀,这些手持锄、耙、叉的农人们,只消神策卫两千杆火枪的一次齐射,便足以吓跑。只是张伟适才下令,非万不得已,不准开枪。这“万不得已”的标准为何,张伟却是没有明说。周全斌只得自由心证。好在他明白张伟只是不想多杀,毕竟这些农人是辛苦从内地带来的,杀得一个,便少了一人垦荒,于是只是适才有十余闽人不听警告,竟欲冲上来抢枪,周全斌便下令开火,打死了这些不知死活之人。

只是在数千支火把照射之下,那静静躺在地下的十几具尸体更加激起闽人一边的怒火,若是不忌惮火枪的威力,只怕这万余人在激愤之下发一声喊,便可在瞬间将两千军人组成的薄弱防线冲跨。

饶是如此,仍不断有小股的闽人试图向前,稍微靠近军士的便用闽南语大声劝这些同为闽南人的士兵不要向乡亲开火,周全斌眼见属下军心开始不稳,心头惶急,面上却不是露声色,只不停传令,凡有接近者一律鸣枪示警,不听者仍然击杀,暂且算是稳住了阵脚。

周全斌端坐马上,面沉如水,看着四周如潮水般的乱民,心中只是在想:“今晚之事,恐难善了,只怕我这双手,要沾满百姓的鲜血了。”

待张伟率人赶到新竹镇外,离人群尚有数里便可听到鼎沸的人声,朦胧月色下隐约可见不远处的火光,张伟向身后诸人笑道:“好大的阵仗,想不到我的镇远军第一仗不是和外人打,到是用来弹压内乱。”

见身后诸人面色尴尬,张伟又道:“这也没有什么,内乱不止,何以攘外。大家放心,今晚与前番平郑氏遗民之乱不同,这些乡民都是我的子民,老子辛苦从内地把他们弄来,不是用来让你们练枪法的。该杀之人一个跑不了,不该杀的,我也不会胡乱杀人,你们当我是董卓么。”

面色一沉,又道:“这些人便是都杀了,也不足惜。现在拿枪弄棒的威风的紧,要真是有什么外患来袭,只怕溜的比谁都快。”

当下不再多说,双腿一夹,纵马向那火光盛处驰去。身后的飞骑右卫皆是精选的武勇之士,张伟又不惜血本从内地买了马匹,这些飞骑身着仿唐明光铠,手持绣春刀,,数百骑随着张伟一齐向那火光处奔驰而去,马蹄声如雷,刀光在月色下映射出无边的寒光,声势远比两千神策卫更加慑人。

转瞬之间,这三百骑便已冲到场边,张伟一马当先,向周全斌将旗处骑去,因见情势危急,便转身向身后张瑞令道:“你们不要跟来,各人纵马绕骑一周,将离的近的赶开,若有抗拒者,立斩!”

张瑞一声暴诺,自领着三百飞骑飞奔向那靠近的闽人而去,铁蹄阵阵,带着排山倒海般的威势向那些冲在前面的乡民冲去。

张伟却是不管张瑞等人,自顾冲到周全斌身前,那周全斌见张伟赶来,直如皇恩大赦一般,喘了一口大气,向张伟道:“爷,您总算来了。全斌眼看就要顶不住了。”

张伟冷哼道:“全斌,你也是见过世面的人。怎么这点场面你就慌了?”

“爷,您下令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开枪。全斌知道您是不想多杀人,但这闽人现下情绪激动,全斌又不敢下令全部开枪,只怕不一会功夫,场面就控制不住了。”

“以暴制暴不好,不过有的时候,暴力实乃制乱之不二良方,全斌你看,那些愚民可不是退了。”

周全斌转头一看,果见在那三百飞骑卫的冲击下,叫嚣着向前的乡民已被迫退后,有那些腿脚稍慢的,直接便被马蹄踩踏在地,拖拽之下,惨叫连连。眼见得就是不死也去了半条命,那些适才还勇不可挡的乡民见得如此惨状,心内大骇,往后逃的脚步却又加快了几步,不消一会功夫便跑回了大队。只是在靠近神策军士的场边又多躺下了十几人,到也不知是死是活。

张伟赞道:“张瑞这差事办的不错。没有动刀便吓跑了这些人,很好,很好!”

又听得那些跑回大队便开始破口大骂的乡民,嘴角一撇,笑道:“难怪人都说人多胆壮,这些人适才还嫌爹娘少生了两条腿,现下又是勇字当头了。”

待张瑞领着人返回,张伟便吩咐周全斌道:“现下这边暂且无事,他们一时半刻不敢再向前了,你稳住阵脚。我先过去将粤人劝退。”

“全斌知道,爷请小心。”

张伟纵声大笑道:“有这些虎贲之士在我身侧,我有何惧?”

又向面露自豪神情的飞骑卫们道:“随我来!”

那数百人一齐暴喝道:“听爷的号令!”

张伟将手一挥,当先而去,身后马蹄声隆隆,三百飞骑又转向那数千粤人方向驰去。

第40章 出兵(上)第62章 江南(八)第57章 试探(七)第73章 南洋(十二)第46章 制约(中)第73章 南洋(七)第60章 鼎革(十三)第61章 伐明(十六)第60章 鼎革(十四)第20章 会议(下)第70章 决战(十五)第70章 决战(五)第59章 爪哇(八)第59章 爪哇(八)第68章 灭明(一)第14章 情动(下)第4章 火拼(上)第65章 治平(二)第47章 辽东(四)第48章 灭郑(二)第70章 决战(六)第62章 江南(五)第65章 治平(二)第49章 镇倭(六)第62章 江南(六)第14章 情动(下)第63章 倭乱(三)第32章 坚船第35章 兵制(中)第67章 激战(十一)第58章 吕宋(一)第49章 镇倭(十二)第31章 立威(上)第55章 偷袭(七)第49章 镇倭(四)第63章 倭乱(二)第55章 偷袭(一)第67章 激战(四)第72章 法度(五)第38章 归附(上)第71章 定鼎(六)第47章 辽东(一)第57章 试探(五)第67章 激战(十)第56章 返台(三)第45章 设县(下)第27章 协议(上)第63章 倭乱(一)第67章 激战(一)第27章 协议(上)第69章 相峙(六)第50章 和谈(二)第69章 相峙(三)第34章 开矿(下)第21章 招兵(上)第54章 反间(三)第22章 新竹(下)第51章 骑射(四)第26章 乱局(下)第57章 试探(六)第70章 决战(十三)第73章 南洋(十二)第61章 伐明(六)第6章 结交(上)第63章 倭乱(五)第68章 灭明(二)第55章 偷袭(九)第57章 试探(五)第60章 鼎革(十七)第62章 江南(七)第65章 治平(五)第70章 决战(三)第58章 吕宋(五)第30章 械斗(下)第40章 出兵(上)第19章 甘蔗(上)第64章 关宁(五)第70章 决战(一)第16章 绑架(上)第57章 试探(一)第44章 定台(上)第1章 回到明末第48章 灭郑(八)第69章 相峙(七)第40章 出兵(上)第4章 火拼(上)第55章 偷袭(四)第58章 吕宋(五)第13章 赴闽(上)第64章 关宁(二)第66章 北伐(九)第66章 北伐(三)第65章 治平(九)第54章 反间(二)第60章 鼎革(二十三)第54章 反间(二)第60章 鼎革(二十)第51章 骑射(一)第55章 偷袭(四)第48章 灭郑(四)
第40章 出兵(上)第62章 江南(八)第57章 试探(七)第73章 南洋(十二)第46章 制约(中)第73章 南洋(七)第60章 鼎革(十三)第61章 伐明(十六)第60章 鼎革(十四)第20章 会议(下)第70章 决战(十五)第70章 决战(五)第59章 爪哇(八)第59章 爪哇(八)第68章 灭明(一)第14章 情动(下)第4章 火拼(上)第65章 治平(二)第47章 辽东(四)第48章 灭郑(二)第70章 决战(六)第62章 江南(五)第65章 治平(二)第49章 镇倭(六)第62章 江南(六)第14章 情动(下)第63章 倭乱(三)第32章 坚船第35章 兵制(中)第67章 激战(十一)第58章 吕宋(一)第49章 镇倭(十二)第31章 立威(上)第55章 偷袭(七)第49章 镇倭(四)第63章 倭乱(二)第55章 偷袭(一)第67章 激战(四)第72章 法度(五)第38章 归附(上)第71章 定鼎(六)第47章 辽东(一)第57章 试探(五)第67章 激战(十)第56章 返台(三)第45章 设县(下)第27章 协议(上)第63章 倭乱(一)第67章 激战(一)第27章 协议(上)第69章 相峙(六)第50章 和谈(二)第69章 相峙(三)第34章 开矿(下)第21章 招兵(上)第54章 反间(三)第22章 新竹(下)第51章 骑射(四)第26章 乱局(下)第57章 试探(六)第70章 决战(十三)第73章 南洋(十二)第61章 伐明(六)第6章 结交(上)第63章 倭乱(五)第68章 灭明(二)第55章 偷袭(九)第57章 试探(五)第60章 鼎革(十七)第62章 江南(七)第65章 治平(五)第70章 决战(三)第58章 吕宋(五)第30章 械斗(下)第40章 出兵(上)第19章 甘蔗(上)第64章 关宁(五)第70章 决战(一)第16章 绑架(上)第57章 试探(一)第44章 定台(上)第1章 回到明末第48章 灭郑(八)第69章 相峙(七)第40章 出兵(上)第4章 火拼(上)第55章 偷袭(四)第58章 吕宋(五)第13章 赴闽(上)第64章 关宁(二)第66章 北伐(九)第66章 北伐(三)第65章 治平(九)第54章 反间(二)第60章 鼎革(二十三)第54章 反间(二)第60章 鼎革(二十)第51章 骑射(一)第55章 偷袭(四)第48章 灭郑(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