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惊天阴谋(一)

“什么,你说皇上怎么了?”听到高勋说皇上驾崩了,萧思温以为自己听错了。

高勋走近萧思温一步,哭丧着脸又说了一遍:“皇上驾崩了!”

萧思温惊得一个踉跄,差点没站稳。皇上驾崩了!他的第一反应是怀疑高勋。他历经三代君王,在大辽,臣子谋反乱上早有先例,世宗皇帝不就是在行宫被臣子杀死的,何况还有那晚高勋的一席大逆不道之言。萧思温冷眼看着高勋,心想如果主谋是他,他此时来告诉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要杀他灭口吗?可看他惊慌失措的样子,又不像是装的。

高勋见萧思温盯着自己,哪知道他心里以为自己是凶手,还以为萧思温不相信自己的话。高勋急的摊着手,压低声音说道:“真的,我亲眼看见的,人…不是...尸首...还在御帐呢!皇上本来今晚要召见刘汉的那个使臣,我带着他到了皇上的御帐,门口的侍卫跟我说,皇上今天猎物颇丰,一高兴就多喝了几杯,几个奴才搀他进了御帐就睡了,还说不许人打扰。你也知道,这汉使求了多少日子,皇上也没正经召见他,今天好不容易要见了,他就求我进去禀报一声。我心想进去看一眼,皇上要是睡了我就出来。”高勋一边说一边模仿当时的样子:“我这进去之后,见里面一点声音没有。我就轻轻叫了一声‘皇上’,没有反应。我觉得静的有些奇怪,就往前走了几步。谁知道…谁知道,就看见...皇上身首异处,那眼睛还…还瞪着呢!”

高勋说得面色惊恐,萧思温听得也是心惊肉跳,但此时他需要赶快冷静下来。高勋的话似乎没有漏洞,眼下只能相信他,因为自己掌握的信息太少了。想到这里,萧思温忽然紧张起来:“高大人,你刚才说,汉使和你一起,那他知不知道…”

“萧相请放心,我也想到了这点,只和汉使说皇上酩酊大醉,见不了他,让他等皇上醒了再来。”

萧思温舒了一口气道:“对对,高大人思虑周密啊。如果皇上驾崩的事情让汉使知道,再传到赵宋那边去,那赵匡胤就不是围困太原城了,我们的十万精兵可都在怀州呢啊。”

高勋一边用袖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一边点头。萧思温想了一下,对高勋说:“高大人,有一件事还要麻烦您赶紧去办。在我们还没想到对策前,不能让任何人接近御帐,您赶紧把帐外侍卫都换成靠得住的人,还有,皇上那…也得…也得布置一下。”

高勋明白了萧思温的意思,重重点头道:“好,我这就去办!”说罢转身就走。

“等一下!”萧思温沉吟一下,对帐外喊道:“怀义进来。”只见一个横眉剑目的男子走了进来,头戴圆顶毡帽,一柄偃月刀系在腰间。

“高大人,怀义是我的贴身侍卫,有些身手,让他帮你张罗,有些事情您…您可能不方便。”

高勋想到御帐里皇上身首异处的样子,不禁打了一个寒颤,感激地向萧思温点了点头。

“还有,把现在的侍卫叫到我这里来吧。”萧思温又补充了一句,高勋这才带着萧怀义一起离开。

萧思温坐了下来,才发现背上津津都是汗水。他把事情又捋了一遍,这御帐前后左右有一万亲军把守,就是武功再高的杀手也难以靠近,何况做到神不知鬼不觉呢。高勋的话到底几分真几分假,一会就可以知道了。片刻,四个契丹侍卫已经站在了萧思温下首。萧思温仔细看过去,这四个人他是认识的,都是禁军里的老人,应该不是高勋的人。

萧思温故作不经意地问:“今天是你们四个守御帐啊。”

下面一个领头的侍卫接话道:“回大人,是我们四个。”

“恩,你们看见皇上喝醉了?”

“是,小的看见花哥、屯奴、

敌答和札不哥四人抬着圣上的轿辇,皇上好像在上面睡着了。然后花哥他们四个就驾着皇上进了御帐,皇上醉的不轻,连路都不能走呢。”

萧思温点点头:“然后呢。”

“大概过了一盏茶的功夫,我就听见里面有人说‘奴才告退’,随后他们四个就都出来了。花哥告诉我们,皇上今天狩猎高兴,就多喝了几杯酒,现在已经休息了,不让人打扰。然后他们四个就走了。”

“这中间有人进过御帐吗?”萧思温问道。

“没...有。哦,就是后来高大人和汉使来了,那汉使央求高大人替他通报,高大人就进了御帐,不过很快就出来了。”

萧思温皱着眉头思索:和高勋说的差不多,如果凶手是高勋,那他在那么短时间内完成杀人,还要前因后果配合妥当,而且还是在侍卫的眼皮下,未免太招摇了。如果他不是凶手,那会是谁呢?他是怎么做到呢?

”就这些,还有别的吗?”萧思温问道。

领头侍卫想了想,摇头道:“回大人,没了。”

萧思温刚想说“好吧”,就听见后面一个侍卫轻声嘟囔了句什么。

“你,就是你,你刚才说什么?”

那人忙上前一步稽首答道:“回大人,奴才想起来,皇上被抬进御帐的时候,含含糊糊地说了一句话。”

萧思温倾身上前,忙问道:“说了什么?”

“皇上说,‘花哥,你们几个死奴才,朕要了你们的命’。”

萧思温听罢立刻对着帐外喊道:“来人啊,把花哥、屯奴、敌答和札不哥找来,我有事情要问。”

萧思温在心中盘计,事发的时候除了高勋就是这四个人曾出现在御帐里,事情原委一问便知。不一会,就见一个侍卫略显紧张地进帐汇报:“大人,他们四个…都不见了。”

“不见了,不见了是什么意思?”萧思温一掌拍到桌案上,怒斥道。

“回大人,我们在他们的帐里看到了四人的衣物散乱一地,但是人...人却没找到。”

萧思温缓缓坐下来,现在再清楚不过了,这四个人不仅是事情的关键,更有可能就是行凶的暴徒,必须要找到这四个人。这时,高勋和萧怀义走进了帐内,萧思温看了怀义一眼,怀义立即明白,便朝萧思温点点头,意思就是御帐里的情况和高勋说的一样。

萧思温心里有数,对下面的侍卫说:“今晚御帐就不用你们守卫了,我另有重任,给你们一百人马,给我把花哥、屯奴、敌答和札不哥四人找到,带到我的帐里来。记住,是秘密行动,不要惊动任何人。找到他们四个,不要让他们说话,什么都不要问,直接带到我这里,明白了吗?”四人领命后便离开了。

萧思温向高勋看过去,见他面色已经恢复,神态也自如了许多,知道事情安排的差不多。

“萧大人,可问出什么了?”高勋问道。

“恩,我心里已有猜度,等把花哥那四个小奴找到,一问便知。对了,高大人,你那边安排的怎么样。”

“都安排妥当了,今晚不会让任何人靠近御帐。皇上以前也经常宿醉不见人,料想大家也不会起疑。”高勋说道。

萧思温点点头,却又听高勋说道:“只是...这纸包不住火,等天一亮,可就不好瞒了…...”

萧思温见他话外有音,知道他心里已有谋划,便顺着说:“那大人有何计划呢?”

高勋心下一横,跨步走到萧思温眼前说道:“大人,国不可以一日无主,何况如今又在战时。如果皇上驾

崩在怀州的消息传了出去,且我十万大军也驻在怀州,上京必定人心散乱,乱作一团,那赵宋虎狼之心,岂会放过这大好机会。”

萧思温沉默不语,他知道高勋说的话句句在理,如今的情势的确千钧一发,稍有不慎就将引来灾祸。

高勋压抑着内心的激动,这一天实在来得太突然了。五年前,他开始为耶律贤谋划,为他争取储君的地位。虽然身为南枢密副使,但自己作为汉臣却进入不到朝廷的核心。本打算一步步拉拢朝臣,等待时机,没想到今天竟然让他遇上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但高勋也知道,要想帮助贤王登基,一定得到眼前这个北府宰相萧思温的支持才行。他相信几个月前的那个夜晚,自己的一席话已经让这位宰相动心了。

见萧思温不言语,高勋赶忙接着说:“萧相,依下官看,为今之计,只有让贤王快马加鞭赶到怀州,在灵柩前继位,方能解眼下的危机。怀州距离上京不过两百里,快马加鞭半日可到。若现在派人通知贤王,明日辰时就可到达,等他继位成新君,我们再班师回朝,那时候,就算赵宋知道了也来不及了。”

听完高勋这番谋划,萧思温冷笑一声,盯着高勋说道:“高大人果然足智多谋啊,恐怕现在贤王早已经得到消息,赶在路上了吧。”

高勋被萧思温说中,却面不改色,正色道:“萧相所言不错,鼎臣在找您之前就已经着人星夜赶回上京通知贤王了。鼎臣这么做也是因为情况紧急,时不我待。不瞒您说,耶律休哥大人也愿意支持贤王。”

萧思温暗自吃了一惊,没想到这个养在深宫、年纪轻轻的王爷竟然暗地里笼络了这么多重朝廷臣,看来他是韬光养晦,要一鸣惊人啊。 见萧思温惊讶不语,高勋语气变软:“萧相,您贵为三朝元老,辽之忠臣,国之栋梁,怎能眼看国家濒临险境而无动于衷呢。想当年,皇上就是乱中夺权,结果他昏庸无道,致使民不聊生;如今,英主就在眼前,您又为何弃良木而不栖呢。”说到此处,高勋已是哽咽含泪。

萧思温喟然长叹,泪光闪闪,高勋最后一句话戳到了他的心上。当年世宗被弑,群王夺宫,他那时还是南京留守,眼见国家陷入一片混乱却无能为力。这十几年,皇上日渐残暴,自己却不能匡君治国,救民于水火,实在枉为人臣。何况今时之情况,高勋所言实为上上之策。念此,萧思温不再犹豫,向高勋拱手道:“萧思温愿为贤王效犬马之力。”

高勋没想到这么快就说服了萧思温,心胸豁然开朗,激动地握住萧思温的手说道:“好!萧相,下官认为现在的当务之急是稳住上京。贤王继位之后,难保上京里心怀叵测的人不兴风作浪。韩匡嗣作为上京留守,若能得到他的支持,再加上大于越,相信可以确保上京安危。”

萧思温沉吟着说:“贤王身为世宗遗子,又一直被皇上养在深宫,本就是皇位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又有你我和耶律休哥的支持。韩匡嗣是个识时务的人,我写信与他,相信他会明白。”

高勋点点头,又听萧思温说:“我现在最担心的不是上京,而是耶律沙。我虽然暂理军务,但此次出兵的兵马都统是耶律沙,表面上十万大军的实际控制权在他那里。而他这个人又有勇无谋,刚愎自用,不能让他成为第二个耶律察割。”

听萧思温这样说,高勋也不禁担忧起来:“不然,我先想办法派人扣了他?”

“不可,”萧思温马上摇头,目光深邃,“先不要打草惊蛇,还是等贤王到了,由贤王亲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若他臣服就最好,若他不听,再动手也不迟。”

高勋见萧思温临危不乱,思虑缜密,不禁暗暗赞许,也明白了当初贤王为什么一定要让自己全力拉拢他。此后,两人又将细节敲定了一番,直到丑时才各自散去。

(本章完)

第九节 瀛州之战第十六节 德让遇险第二节 王妃立功第一节 微服私访第十五节 蓟州遇刺第六节 遂城之战第六节 高丽生变第十五节 出奇制胜第五节 党项之狼(二)第十三节 后妃争宠第十三节 围困幽州第三节 行营击鞠第十七节 以命易和第十二节 二次北伐第十五节 黄雀在后第十节 一鸣惊人第七节 入主高丽第二节 王妃立功第一节 微服私访第六节 请君入瓮第九节 捕鹅猎雁第十四节 前路未卜第三节 初露锋芒第十二节 太宗北伐第八节 惊天阴谋(二)第十一节 暗布棋局第六节 皇帝暴毙第十节 母子生隙第十七节 辽帝亲征第四节 党项之狼(一)第十四节 杨业之难(二)第十一节 晋国公主第五节 杀机暗藏第十三节 后妃争宠第六节 遂城之战第八节 暗度陈仓第八节 姐妹反目第五节 南伐征宋第一节 西域来客第二节 榻前托孤第十五节 因果有报第七节 日月同辉第十节 试探虚实第四节 阴谋政变第十五节 黄雀在后第三节 太妃谋反第七节 日月同辉第十六节 雁门守关第九节 辽宋交锋第十六节 雁门守关第十二节 二次北伐第四节 高丽艳姬第八节 暗度陈仓第十七节 以命易和第三节 行营击鞠第十节 母子生隙第十七节 以命易和第五节 南伐征宋第二节 宫闱丑闻第二节 难抒真情第十二节 澶渊之盟第八节 和亲公主第八节 阴谋初现第四节 赛场惊魂第四节 阴谋政变第四节 平定西域第十六节 德让遇险第十四节 战神出马第四节 党项之狼(一)第十二节 二次北伐第十五节 出奇制胜第九节 辽宋交锋第十七节 辽帝亲征第八节 阴谋初现第三节 行营击鞠第五节 暗流涌动第十三节 围困幽州第十七节 辽帝亲征第三节 行营击鞠第八节 惊天阴谋(二)第六节 皇帝暴毙第十一节 暗布棋局第五节 杀机暗藏第十四节 真相大白第十二节 太宗北伐第十节 试探虚实第十四节 战神出马第十三节 山水相隔第七节 入主高丽第六节 遂城之战第十四节 杨业之难(二)第三节 太妃谋反第六节 高丽生变第三节 初露锋芒第六节 皇帝暴毙第五节 南伐征宋第十五节 蓟州遇刺第十节 入宫为后第十三节 杨业之难(一)第八节 惊天阴谋(二)
第九节 瀛州之战第十六节 德让遇险第二节 王妃立功第一节 微服私访第十五节 蓟州遇刺第六节 遂城之战第六节 高丽生变第十五节 出奇制胜第五节 党项之狼(二)第十三节 后妃争宠第十三节 围困幽州第三节 行营击鞠第十七节 以命易和第十二节 二次北伐第十五节 黄雀在后第十节 一鸣惊人第七节 入主高丽第二节 王妃立功第一节 微服私访第六节 请君入瓮第九节 捕鹅猎雁第十四节 前路未卜第三节 初露锋芒第十二节 太宗北伐第八节 惊天阴谋(二)第十一节 暗布棋局第六节 皇帝暴毙第十节 母子生隙第十七节 辽帝亲征第四节 党项之狼(一)第十四节 杨业之难(二)第十一节 晋国公主第五节 杀机暗藏第十三节 后妃争宠第六节 遂城之战第八节 暗度陈仓第八节 姐妹反目第五节 南伐征宋第一节 西域来客第二节 榻前托孤第十五节 因果有报第七节 日月同辉第十节 试探虚实第四节 阴谋政变第十五节 黄雀在后第三节 太妃谋反第七节 日月同辉第十六节 雁门守关第九节 辽宋交锋第十六节 雁门守关第十二节 二次北伐第四节 高丽艳姬第八节 暗度陈仓第十七节 以命易和第三节 行营击鞠第十节 母子生隙第十七节 以命易和第五节 南伐征宋第二节 宫闱丑闻第二节 难抒真情第十二节 澶渊之盟第八节 和亲公主第八节 阴谋初现第四节 赛场惊魂第四节 阴谋政变第四节 平定西域第十六节 德让遇险第十四节 战神出马第四节 党项之狼(一)第十二节 二次北伐第十五节 出奇制胜第九节 辽宋交锋第十七节 辽帝亲征第八节 阴谋初现第三节 行营击鞠第五节 暗流涌动第十三节 围困幽州第十七节 辽帝亲征第三节 行营击鞠第八节 惊天阴谋(二)第六节 皇帝暴毙第十一节 暗布棋局第五节 杀机暗藏第十四节 真相大白第十二节 太宗北伐第十节 试探虚实第十四节 战神出马第十三节 山水相隔第七节 入主高丽第六节 遂城之战第十四节 杨业之难(二)第三节 太妃谋反第六节 高丽生变第三节 初露锋芒第六节 皇帝暴毙第五节 南伐征宋第十五节 蓟州遇刺第十节 入宫为后第十三节 杨业之难(一)第八节 惊天阴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