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楚王朱桢

次日中午,李管事便传来了消息,十天前所招的数百人中,只有一个姓苗的,还是一个丫鬟,李维正仿佛被泼了一盆凉水,心一下子变冷了,看来这个偷信的家伙十分狡猾,已经改名换姓了,偏偏又不知道他的长相,这可怎么找?

李维正考虑再三,决定再出一笔钱买通李管事,将杨宁安插到楚王码头上去,理由嘛!当然是在实地学习码头的经营了,这对李管事是小菜一碟,就这样,杨宁摇身一变,便成了楚王私人码头上的管事助手,慢慢寻找那个偷信家人的下落,这时,李维正的注意力已经完全集中在楚王的身上了。

楚王朱桢是朱元璋庶六子,洪武三年受封楚王,建国于武昌,洪武十四年正式到国就任,至今已经过了十年,与同为庶子却野心勃勃的齐王不同,楚王朱桢更看重优雅的生活,荆襄楚地的富饶鱼米,悄悄地滋养着这位太平王爷,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平平安安地享受完这一辈子。

或许正是因为他抱着不愿出事的心态,朱桢在封地武昌也十分低调,极少干涉地方政务和湖广的权力布局,也少有劣迹,这一点让他父亲朱元璋十分满意,作为父亲,朱元璋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无忧无虑地生活,因此每年都给儿子们大量的赏赐,朱桢总是能拿到丰厚的一份。

不过,洪武二十三年春天,朱桢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他在一个月前接到了和他关系最好的齐王的一封密函,说太子朱标写给蓝玉的一封信被蓝玉家人盗了,传言信中可能有蓝玉欲拥立太子早日上位的陈词,朱桢对这封信不感兴趣,他知道就算太子倒了,东宫也轮不到他,因此,最初他只是笑一笑便过,不当回事,不过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他的意料,不久,齐王的第二封密函到了,说偷信人回了黄州老家,紧接着第三封密函又到了,更是直指偷信人现在就武昌,就在他的眼皮底下,恳求他无论如何帮自己一次。

接下来的情况似乎证实了齐王的情报,各路势力云集武昌,八仙过海、各施神通,大有把武昌掘地三尺之势,这时的朱桢忽然生出一个念头,利用自己地头蛇的优势把这封信先抢到手,悄悄献给父皇,这样既可以不把事情闹大,也不用担心父皇将来责备他坐视不管,说不定还能得到父皇识大体、顾大局的赞赏。

于是,一直碌碌无为的楚王朱桢也悄悄地出手了。

朱桢妻妾成群,其中他最喜爱的女人是第五妃程氏,可谓对她百依百顺,程氏有一兄,本在军中当一名小官,因为朱桢的缘故,他便被提升为楚王的直属侍卫长,升为千户,他也由此尽心尽力为朱桢效忠,这次争夺蓝玉书信,朱桢便把任务交给了他。

这天傍晚,朱桢正在考虑商量请客吃饭一事,请客吃饭当然要有理由,尤其像朱桢这种奉行低调的王爷,更是需要大理由,理由有二,首先是正妃周氏的寿辰到了,她对自己独宠五妃一直有意见,两人的关系已由浓浓的醋味变成了浓浓的火yao味,正好利用做寿的机会好好补偿韩妃一下,给足她面子;其次,新王府上月落成,普通人家尚有新房落成后烧锅底的说法,自己一个堂堂的亲王,不表示一下,怎么说得过去呢?所以考虑再三,他决定好好地请一回客。

“殿下,这次请客只请官员,属下以为不妥。”说话的是朱桢的幕僚胡先生,他一根笔杆子很是厉害,为人又谨慎理智,几次提醒朱桢注意形象,为朱桢博得了朱元璋的好感立下了功劳,深得他的信任,这次朱桢准备只请地方官员,胡幕僚便忍不住提醒他。

“为什么不妥?”朱桢诧异地问道。

“殿下只要想一想朝中局势便明白了。”

‘朝中局势?’朱桢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他见胡先生欲言又止,不由有些不悦地说道:“你就直说,不要给我绕弯子。”

“殿下想一想,现在皇上欲办李善长之心已经显露无遗,朝中大臣人人自危,假如李善长案闹大,牵扯到湖广官员,偏巧这些官员又是殿下的坐上宾,皇上知道了会怎么想?”

朱桢恍然大悟,他庆幸拍了拍额头,确实,谭王上个月因卷入李善长案而*身亡,如果这件事再牵连到自己,后果真不堪设想啊!

“那照你的意思,不应该请客,是这样吧!”

胡幕僚微微一笑道:“那也不必,殿下请客照请,只是不要单请官员,应遍请荆楚名流赴宴,感谢他们为平息西蛮出钱出粮,同时再施粥于百姓,再公开宣称不收贺礼,这样既为皇上解忧,又赢取爱民之心,而且也淡化了朝政影响,还在皇上心中留下清誉,可谓一举四得。”

“好个一举四得!”朱桢大为赞赏,“就照你说的话去办,请柬措辞就由你来写,名单我自会草拟,时间就定在十天之后。”

这时,门外传来了侍卫的禀报声,“殿下,程千户求见。”

胡幕僚不喜欢这程千户仗着自己是楚王大舅子在武昌飞扬跋扈、做恶不断,他便站起来道:“殿下,那我就回避一下。”

“不!你不要走。”朱桢知道内兄必然是为蓝玉之信而来,他很想听一听胡幕僚的看法。

片刻,门推开了,走进来一名满脸大胡子的男子,他叫程延年,今年三十岁,相貌粗犷,他身材不高,肩膀却异常宽厚,显得有点畸形,此人相貌粗鲁,腹中无才,却又极善钻营,他的妹子就是他利用朱桢游玩的机会,献给了朱桢后得宠,他也水涨船高,一路提拔,前年升为千户。

程延年好色如命,*了不少良家女子,去年底他无意中看到汉阳知府叶天明的女儿叶苏童,惊为天人,便一心想把她弄到手,几次让其妹给楚王求情,但朱桢也很为难,他早就听说叶家小姐从小便许了人,为此叶天明已经拒绝了许多朝中显贵的求亲,而且程延年已经有三妻四妾,再娶叶苏童为小妾也说不过去,只是朱桢又架不住爱妃的央求,便找机会几次暗示了叶天明,但叶天明却旗帜鲜明:女儿已许人家,命中无福,朱桢只得罢了,但程延年却不肯罢休,便决定不择手段也要得到叶苏童。

前天叶苏童来武昌,等船时被他手下发现了,程延年立刻赶到码头,死活要让叶苏童上他的船,当然,上了他的船,再想下来可就难了,叶苏童却跑上了民船,程延年无奈,便命两名手下盯住她,在汉阳再寻找机会,不料两名手下却在船上遭遇了锦衣卫,名字没有看清,但是一名锦衣卫百户。

程延年想了一夜,又联想到最近武昌风云突起,他越想越觉得蹊跷,武昌怎么会出现锦衣卫?而且是百户,

百户出现一般都是来办案,难道武昌要出什么案子不成?他踌躇一夜,他便决定向朱桢报告此事。

程延年走到朱桢面前跪了下来,“属下程延年参见殿下。”

“你起来说话吧!”

朱桢对这个大舅子还算基本满意,虽然他给自己添了不少麻烦,但其精明能干,对自己忠心耿耿,尤其他能统帅军队,弥补了自己这方面人才的不足。

朱桢也很关心寻查蓝玉信件的进展情况,便开门见山问他道:“那件事有消息了吗?”

程延年站起身躬身答道:“回禀殿下,属下已加派人手,但在武昌的布控还是略嫌单薄,目前暂时没有消息,恳请殿下再给我追加人手。”

朱桢沉思片刻便道:“这样吧!你这次任务只是临时行动,我准你再从王府家丁中挑选部分人手补充,等事情结束后便解散他们,这样可好?”

“多谢殿下,属下还有一事禀报。”

“什么事?”

程延年不敢说码头拦截叶苏童一事,掐枝去叶道:“属下听到报告,武昌发现了锦衣卫百户,不知为何而来,属下不敢隐瞒,特来禀报殿下。”

朱桢和胡幕僚对望一眼,眼中都露出了惊讶之色,但两人的想法却不同,胡幕僚想的是李善长案可能真要牵连湖广官员了,案件有扩大的危险,而朱桢想的却是父皇在暗中察看他,看来这次请客真得小心了,不能被锦衣卫抓了把柄,他点点头道:“我知道了,你速去查找那封信的下落,这才是要紧之事。”

“是!”程延年口中称是,脚下却不动,朱桢见他神色不正,便又问道:“你还有什么事吗?”

“就是那件事。”程延年瞥了胡幕僚一眼,吞吞吐吐道:“我可以让出次妻的位子,想烦请殿下再去给我说一说。”

这两天他妹妹心情不好,他不敢去找她,便直接来求王爷妹夫帮忙,朱桢恍然,心中又好气又好笑,这个大舅子倒是痴情得很,他微一沉吟便笑道:“假如那封信件之事你能漂亮的完成,我就一定再去和叶知府好好谈一谈,遂你的心愿。”

“多谢殿下!多谢殿下!”程延年连连称谢,慢慢地退出了房间,他刚一走,胡幕僚便立刻劝道:“殿下,叶知府女儿之事千万不可答应程千户。”

“我只是成人之美,又有何妨?”朱桢见他今天一再反对自己,心中着实有些不悦,但他又知道胡先生所说必有依据,便克制住不悦,淡淡道:“说说先生的理由,为何不可?”

胡幕僚叹了一声道:“殿下口口声声说成人之美,不过是成全程千户之美罢了,那叶天明多次拒绝,态度已经明了,若殿下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这就是叫仗势逼人了,普通小户人家还可以,可叶天明清誉卓著,又是科班正统出生,一直就是皇上关注之人,你硬逼他嫁女,此事若被解缙那些士大夫御史得知,他们同气连枝,一定会上奏皇上,搞不好程千户那些丑事一起抖出来,殿下在皇上心目的形象可就毁之一旦了,而且卑职以为李善长案后,皇上必然也会按老规矩提拔一批新人,这叶天明条件极硬,恐怕会得皇上重用,若他登了高位,又岂能和殿下善罢甘休,殿下,此乃多事之春,不可大意啊!”

朱桢幡然醒悟,徐徐地点了点头,“多亏你提醒,不然我又要犯蠢事了,好吧!此事我当修书一封,让叶天明定心。”

...........

第76章 走漏消息第227章 京都风云(六)第175章 紧锣布局第205章 东征日本(八)第130章 两个千户第63章 暂弃前嫌第37章 公私兼顾第85章 微服私访第197章 皇上有恙第154章 路遇同僚第130章 两个千户第201章 东征日本(四)第61章 借刀杀人第65章 燕王朱棣第78章 哑妹归来第246章 异曲同工第97章 千户受伤第28章 表妹顾英第191章 燕王来访第124章 初为人父第162章 人心难测第49章 王府夜宴(一)第67章 保定春色(上)第97章 千户受伤第280章 第二步棋第261章 奉旨入朝(下)第274章 嫁祸东篱第157章 沆瀣一气第175章 紧锣布局第136章 出使日本(一)第123章 意外兼任第228章 京都风云(七)第162章 人心难测第27章 苏州舅舅第68章 保定春色(下)第240章 孟德故计第32章 偶遇故人第75章 一份手谕第130章 两个千户第107章 北使被杀第32章 偶遇故人第82章 蓝家出事第118章 首战倭寇第239章 齐王之争第127章 出发前夕第118章 首战倭寇第251章 奇袭容城第250章 大军北上第9章 扑朔迷离第268章 初抵重庆第225章 京都风云(四)第287章 红参案(二)第149章 危机悄现第134章 夜袭耽罗第95章 上任首日第212章 拜访宁王第270章 眉资大战(上)第94章 叶家有事第199章 东征日本(二)第148章 暗流潜伏第45章 楚王朱桢第34章 各有门道第154章 路遇同僚第75章 一份手谕第86章 三王进京第276章 迎头一棒第226章 京都风云(五)第48章 目光渐聚第113章 巧遇海商第69章 返回故里第234章 名正言顺第205章 东征日本(八)第51章 王府夜宴(三)第153章 小琉球岛第206章 家有虎子第36章 生死一线第259章 小露锋芒(下)第262章 停战议和第146章 齐人之福第36章 生死一线第80章 新店选址第82章 蓝家出事第149章 危机悄现第97章 千户受伤第50章 王府夜宴(二)第25章 寺院接见第186章 奇袭安边第217章 视察台湾(下)第256章 再出诡计第205章 东征日本(八)第208章 取舍之间第253章 致命错误第241章 反间之计第74章 太子力荐第282章 危机再现第15章 仗义出手第248章 朝廷借粮第181章 初到辽东第292章 收网前夕第107章 北使被杀
第76章 走漏消息第227章 京都风云(六)第175章 紧锣布局第205章 东征日本(八)第130章 两个千户第63章 暂弃前嫌第37章 公私兼顾第85章 微服私访第197章 皇上有恙第154章 路遇同僚第130章 两个千户第201章 东征日本(四)第61章 借刀杀人第65章 燕王朱棣第78章 哑妹归来第246章 异曲同工第97章 千户受伤第28章 表妹顾英第191章 燕王来访第124章 初为人父第162章 人心难测第49章 王府夜宴(一)第67章 保定春色(上)第97章 千户受伤第280章 第二步棋第261章 奉旨入朝(下)第274章 嫁祸东篱第157章 沆瀣一气第175章 紧锣布局第136章 出使日本(一)第123章 意外兼任第228章 京都风云(七)第162章 人心难测第27章 苏州舅舅第68章 保定春色(下)第240章 孟德故计第32章 偶遇故人第75章 一份手谕第130章 两个千户第107章 北使被杀第32章 偶遇故人第82章 蓝家出事第118章 首战倭寇第239章 齐王之争第127章 出发前夕第118章 首战倭寇第251章 奇袭容城第250章 大军北上第9章 扑朔迷离第268章 初抵重庆第225章 京都风云(四)第287章 红参案(二)第149章 危机悄现第134章 夜袭耽罗第95章 上任首日第212章 拜访宁王第270章 眉资大战(上)第94章 叶家有事第199章 东征日本(二)第148章 暗流潜伏第45章 楚王朱桢第34章 各有门道第154章 路遇同僚第75章 一份手谕第86章 三王进京第276章 迎头一棒第226章 京都风云(五)第48章 目光渐聚第113章 巧遇海商第69章 返回故里第234章 名正言顺第205章 东征日本(八)第51章 王府夜宴(三)第153章 小琉球岛第206章 家有虎子第36章 生死一线第259章 小露锋芒(下)第262章 停战议和第146章 齐人之福第36章 生死一线第80章 新店选址第82章 蓝家出事第149章 危机悄现第97章 千户受伤第50章 王府夜宴(二)第25章 寺院接见第186章 奇袭安边第217章 视察台湾(下)第256章 再出诡计第205章 东征日本(八)第208章 取舍之间第253章 致命错误第241章 反间之计第74章 太子力荐第282章 危机再现第15章 仗义出手第248章 朝廷借粮第181章 初到辽东第292章 收网前夕第107章 北使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