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传教士(一)

这一天,徐光启来报,从澳门来的传教士团已经接近京师,特来请示皇帝。朱由校下旨,由徐光启全权负责,自己会选择适当时间来接见他们。徐光启是礼部右侍郎,而且他本来就信教,由他出面是最好的。

十一月初九,传教士团来到京师,徐光启让他们先住在会同馆,这对传教士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以前他们为了争取传教的权力都困难重重,好不容易可以传教后又来了一个南京教案,使得大量传教士被驱逐。现在竟然是在会同馆,那是相当于朝贡的待遇了,他们很惶恐,金尼阁询问徐光启这样是不是合适,徐光启安慰他,这是皇上吩咐的,没有问题的,先住在这里,等待皇上召见就行了。

传教士们沉浸在无边的幸福之中,他们将带来的七千多部书列出目录,请徐光启代为转交给皇上,并请求组织人手对这些书进行翻译。

朱由校简单地翻看了一下目录,里面有哲学著作如《安哲罗全集》,还有科学名著,例如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开普勒的《哥白尼天文学概要》,还有介绍机械的如《远西奇器图说》……数学、天文、物理、地质、生物、医学、军事无所不包。

“先生,现在译泰西书籍,是如何译法?”

“陛下,以臣译《几何原本》时为例,由利玛窦口传,臣以笔受焉;反复辗转,求合本书之意,以中夏之文,重复订正,凡三译稿。”

“此方法不好,太慢太麻烦,这样吧,礼部下设一局,名翻译局,先生上次推荐的杨廷筠,现在何处呀?”

“杨廷筠现赋闲在家。”

“他以前所任何职?几品?”

“曾任监察御史。正七品。”

“那好,传旨,着杨廷筠为礼部主事,主管翻译局。从全国召集对泰西文字有兴趣的举子秀才,进入翻译局学习泰西文字,先用原来的方法,给朕把里面有关机械和军器的书译出来,其它的书,要传教士先编写翻译局学生用的书,等翻译局学生学成以后再译。”

“上次说的精于远望之镜和大炮铸造使用的人,交给兵仗局里由孙郎中负责,要他们先造出实物,然后朕再接见他们。”

徐光启传达了皇帝的意思,传教士们都很兴奋。虽然皇帝一句也没有提传教的事,但只要皇帝对西方科学感兴趣,也就会对西方宗教的传播持肯定态度。金尼阁觉得简直是迎来了传教的黄金岁月,比起上次自己在大明的遭遇,现在不要太幸福哟。

他立刻组织对汉语已经掌握较熟练的教士开始翻译皇帝指定的书籍,并督促还没有熟练掌握汉语的教士加紧学习。自己则开始编写翻译局所要的西方语言教材,起个什么名字好呢?他和徐光启及其他传教士进行商议,最后决定就叫《西儒耳目资》,这样让大明人也知道,西方也有象大明儒生一样的人,西方不是野蛮国家,让大明人更了解西方,接受西方,包括西方宗教。

他带来的两个传教士也到兵仗局开始造远望之镜和铸炮。十几天后,远望之镜造成,火炮也铸成,徐光启向皇帝报告后,朱由校决定接见他们。

金尼阁带着汤若望和邓玉函随徐光启进入皇宫,看着那一座座高大华丽的宫殿,三人为之心旷神怡,有如此伟大建筑的国家,也许很快就可以成为神的蒙恩之地,多少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抛弃了家人,远离自己的国家,来到这遥远的异域,只为了传播神的荣光,今天,伟大的皇帝同意接见他们,使他们离这个目标又近了一步。

传教士很明白入乡随俗的道理,从利玛窦开始,他们已经习惯了向中国皇帝行三拜九叩之礼。当行礼完毕后,朱由校吩咐赐座。

首先问了三位传教士的姓名,想了一下,好象三个名字都没有听说过。不过自己不知道并不代表他们就不出名,因为这个他确实不了解。

“诸位从遥远的西方来到我大明传教,朕想知道你们西方和我们大明有些什么不同的地方,重点是我们大明有哪些地方不如西方的,请不要有顾忌,有什么说什么。”终于可以不用装做文绉绉地说话了,朱由校觉得这样很爽。

“陛下,贵国比我们欧洲各国都要富裕得多,大明的人们住在整齐清洁的木制房子里,我们则住在用石头和砖做成的脏乱的房子里,大明有宽宽的结实的大道,大家行走有序,我们一般的道路都是狭窄或者是乱泥路,大明的人们衣裳美丽,种类齐全,而我们衣服单调,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充足的衣服。我们遇到的大明的人,大都温和守礼,街道上从来没有乞丐,而我们的城市里有很多的小偷,乞丐,城外还会有盗贼,我们觉得,生活在大明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呵呵,看来你们也学会了说奉承话了,朕想知道我们有什么不如你们的,不是让你们夸奖大明的。”

“陛下,我们说的全是真的,除了主的荣光没有笼罩在这片土地上以外,我们觉得大明已经非常不错了。”金尼阁赶紧声明道。不过他说的确实是真心话,十七世纪初的欧洲确实不怎么样,巴黎的街道上都倒满了粪便,普通人的生活一般都很困苦。

“其实朕知道,我们有一个方面是不如你们的。你们喜欢奇巧机关之术,注重用机械之力代替人力,重视对天地之理的探索,而我们的官员们认为只要朕勤修德政,就会使人心安定,这个国家就会变好了,却不想让百姓学习如何省力,如何提高效率的方法。你们使用机械的方法,他们斥之为奇技淫巧。”

“至于你所说的神的荣光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原因使你们传教困难,而是因为你们的原因,这点你们应该明白。”

第三百一十章 初见哥萨克第三十五章近卫军回京第十二章读书可以明理第两百四十章 近攻第一百六十四章 冬天之争第六十八章 安南(三)第三百四十四章 《大明移民细则》第七十二章 安南(七)第八十六章太子第三十二章朱由校的思想转变第两百八十三章 东枝第三十七章 杨三的遭遇第十四章 丁忧与夺情第十五章 赏灯赏月赏宝珠第三百零八章 全军动员第二十五章 东江清兵第九章 练新军(一)第五十九章陕西巡抚第三十六章 野猪皮要发疯第一百三十五章 剑指南海第六十八章商量对策第七十八章海军都督第两百八十二章 再下莱林第两百零四章 收复河套(九)第一百五十一章 新村新貌第两百四十章 近攻第一百零九章 没有人永远正确第一百六十章 东方领土问题第三百零三章 甘肃镇第四十七章苏州抗税(三)第六十二章 初遇海盗第两百四十九章 雇佣军的组成第两百八十章 金字红牌第三十三章 研究院的学生们(二)第一百七十三章 路通天下(三)第一章 翻身噬主第三百三十二章 皇帝也不能凌驾法律之上第八十一章 想法的改变第一百五十三章 赌博第两百六十六章 牧羊行动之漠南蒙古第五章 哭太庙第十九章 对降将的处理办法第一百三十三章 准备突围第三百三十一章 济南第三十六章 东林应对第五十九章 蒸汽轮船第两百六十四章 牧羊行动之费奇米第两百零九章 收复河套(十四)第十五章 铁路与立法第三百三十四章 奇葩家长第一百四十八章 一锅端第一百八十一章 查税(七)第两百九十二章 金矿拍卖第九十六章 树倒猢狲散第十章袁崇焕的旅程(为感谢朕躬钦处军国事加更,一并谢谢各位亲的支持!)第一百六十一章 攘外必先安内第八十二章 对女真的分化第一百四十五章 春心荡漾魏公公第一百四十六章 汤九州第一百五十二章 远洋舰队第一百七十七章 查税(三)第一百零七章 身体发肤论第一百八十二章 查税(八)第两百八十三章 东枝第一百三十章 失败的伏击第一百二十八章 来援第一百三十章 大明皇家海军学校第十章 练新军(二)第六十二章 初遇海盗第六十八章 安南(三)第三百二十七章 朝会第四十六章 苏州抗税(二)第三十九章 交税光荣第二十三章迁安新村第一百七十八章 查税(四)第一百一十二章 西苑遇刺第二十九迁安铁矿第十六章 建奴求和第一百二十九章 毛文龙的决定第一百二十八章 论功行赏第四章 上天示警第两百九十七章 与权阉的对话第六十九章蓄势待发第三百六十三章 租界第十五章 年前杂事第一百九十四章 粮食储存署第两百五十九章 铁路改变生活第二十九章 铅笔第两百五十八章 拍卖开采权第一百二十一章 稳定军心第两百零九章 收复河套(十四)第三百二十七章 朝会第一百零七章 身体发肤论第一百零八章德川家光的决定第一百九十八章 收复河套(三)第九十五章 多说无益第七十九章济州岛第六十章四面困辽东之蒙古第五十五章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第一百零三章朝堂议日和
第三百一十章 初见哥萨克第三十五章近卫军回京第十二章读书可以明理第两百四十章 近攻第一百六十四章 冬天之争第六十八章 安南(三)第三百四十四章 《大明移民细则》第七十二章 安南(七)第八十六章太子第三十二章朱由校的思想转变第两百八十三章 东枝第三十七章 杨三的遭遇第十四章 丁忧与夺情第十五章 赏灯赏月赏宝珠第三百零八章 全军动员第二十五章 东江清兵第九章 练新军(一)第五十九章陕西巡抚第三十六章 野猪皮要发疯第一百三十五章 剑指南海第六十八章商量对策第七十八章海军都督第两百八十二章 再下莱林第两百零四章 收复河套(九)第一百五十一章 新村新貌第两百四十章 近攻第一百零九章 没有人永远正确第一百六十章 东方领土问题第三百零三章 甘肃镇第四十七章苏州抗税(三)第六十二章 初遇海盗第两百四十九章 雇佣军的组成第两百八十章 金字红牌第三十三章 研究院的学生们(二)第一百七十三章 路通天下(三)第一章 翻身噬主第三百三十二章 皇帝也不能凌驾法律之上第八十一章 想法的改变第一百五十三章 赌博第两百六十六章 牧羊行动之漠南蒙古第五章 哭太庙第十九章 对降将的处理办法第一百三十三章 准备突围第三百三十一章 济南第三十六章 东林应对第五十九章 蒸汽轮船第两百六十四章 牧羊行动之费奇米第两百零九章 收复河套(十四)第十五章 铁路与立法第三百三十四章 奇葩家长第一百四十八章 一锅端第一百八十一章 查税(七)第两百九十二章 金矿拍卖第九十六章 树倒猢狲散第十章袁崇焕的旅程(为感谢朕躬钦处军国事加更,一并谢谢各位亲的支持!)第一百六十一章 攘外必先安内第八十二章 对女真的分化第一百四十五章 春心荡漾魏公公第一百四十六章 汤九州第一百五十二章 远洋舰队第一百七十七章 查税(三)第一百零七章 身体发肤论第一百八十二章 查税(八)第两百八十三章 东枝第一百三十章 失败的伏击第一百二十八章 来援第一百三十章 大明皇家海军学校第十章 练新军(二)第六十二章 初遇海盗第六十八章 安南(三)第三百二十七章 朝会第四十六章 苏州抗税(二)第三十九章 交税光荣第二十三章迁安新村第一百七十八章 查税(四)第一百一十二章 西苑遇刺第二十九迁安铁矿第十六章 建奴求和第一百二十九章 毛文龙的决定第一百二十八章 论功行赏第四章 上天示警第两百九十七章 与权阉的对话第六十九章蓄势待发第三百六十三章 租界第十五章 年前杂事第一百九十四章 粮食储存署第两百五十九章 铁路改变生活第二十九章 铅笔第两百五十八章 拍卖开采权第一百二十一章 稳定军心第两百零九章 收复河套(十四)第三百二十七章 朝会第一百零七章 身体发肤论第一百零八章德川家光的决定第一百九十八章 收复河套(三)第九十五章 多说无益第七十九章济州岛第六十章四面困辽东之蒙古第五十五章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第一百零三章朝堂议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