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新郑新政(上)

从先高务实虽然有很强的高层影响力,但毕竟个人实际政治地位不够高,泛泛而谈、影响皇帝的思维是可以的,但具体经手或者甚至操控某些事那就比较为难了。

军工私营是借高拱的手办下来的,打下了如今明军武器装备远超历史同期的基础;《纾驿路疏》不仅借了高拱的手,而且借了郭朴回朝的势,最终是在“郭朴时代”全面完成,为大明甩脱了第一个大包袱,并且强化了驿站体系,后续的漠南之战、西北之战其实都有这件事的功劳。

他自己一手办成的国家层面大事,说起来还只有京营改制一项,而且事情虽然办下来了,但目前还在“巩固期”,不像军工、驿站两件事那么牢不可破。

而现在,借着升任户部尚书的风头,高务实不仅打算趁机稳固京营改制的成果,而且因为终于专管一方,打算动一动大明的财政体系了。

当然,基本财政体系暂时他还不敢轻易触碰,比如让他直接把大明变大宋,那他是肯定不敢的,也不现实,且没必要。

核心暂时不敢动,那就先试探试探,找一个既有“群众基础”,又是其他人不敢轻动的方向。

比如说:完全承认商人的合理社会地位,但同时要求商人承担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这件事之所以说它有“群众基础”,不是在开玩笑,这个时代的农民其实是知道商人比自己“厉害”的,尤其是大商人。

道理很简单,大商人不仅有钱,而且必然在官场上有些背景。这些背景,有可能本身就在家族里面培养出了读书人、官员,有可能是投资了某位、某些官员——这个前文有述,就不多说。

总之,但凡称得上大商人的,一定在背后有官府的背景,超级豪商投资中枢重臣,大豪商投资督抚布政,中小豪强投资府尊县尊,再不济一些的也会投资府县吏员——别看吏员甚至不算官,有很多职务论实权的话,几乎相当于后世的副县级呢。

而寻常农民呢?不好意思,他多半连县衙都进不去,而且也不想、不敢进去。

商人只分大小,农民却不是,“大农民”那是另一个阶层,是地主阶级了,他们可不把自己当农民看待。

所以在农民眼里,商人哪怕是挑着扁担、推着独轮车的游方货郎,那也比他们强,至少见多识广——这种思维在解放初的好些农村都有。

所以中国古代的商人阶层挺不容易的,一边被某些人当面鄙夷,一边被某些人暗暗羡慕,这里的“某些人”有时候还有重叠。

但不管怎么说,商人在民间的地位实际上并没有很低,这是可以肯定的,他们的“地位卑下”主要是在朝廷和朝廷官员面前。

然而,这种情况也并非一成不变的,事实上大明立国两百年,这种局面始终在不停的变化,并且其总的趋势是商人逐渐受到朝廷的待见——对高务实而言这个程度还远远不够,但趋势还是要肯定。

即便是在原历史上,自俺答封贡完成以后,商人地位的提升也很明显。

为什么?因为自那以后,大明朝廷几乎在所有边境都开放了贸易(大概只除察哈尔以外),清末思想家魏源在《圣武记》中评价这次和议政策“为本朝开二百年之太平(因为清朝延续了北疆边贸)。”

开放边关贸易的政策,是明朝国际政策的一个十分重大的转折点,同时也是对山西商人的一个重要的商业机会。

从此,晋商相继逐渐进入了粮食业、茶业、棉布业、畜牧贩卖业等行业,一举成为了明朝时期最重要、经济最活跃的边关贸易经营者。明代的著名学者谢肇淛在《五杂俎》中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也就是说,大明最富裕的商帮,南方以徽商最富,北方则是晋商。(注:江浙商人有很多跑去和徽商同流或合作。)

事实上到了嘉靖以后,太祖朱元璋建国时所规定的:“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早已经被时人抛到了脑后,徽商如盐商等“盛宫室、美衣服、侈饮食、拥赵女”,这些富商追求财富的热情一时间远远高于了任何朝代。

有了钱当然好,但每当他们要去面见官员时就比较不爽了——你得把这些盛装换下来,穿上粗布衣裳去拜会,而且低三下四、唯唯诺诺。哪怕你就是那位官员的“金主”,有时候都只能如此。

有没有办法改变呢?也不能说没有,比如说你很有钱,但是又实在不是读书的那块料,那么你可以想法子捐个监生——也就是国子监学生的身份。

这个身份要说有多贵重倒也未必,毕竟它只是个相当于“国子监在读”,甚至不是“在读”,而是“曾读”。但国子监无所谓毕业不毕业,因为本身那只是为科举准备的学校,无非档次比较高罢了。

那么类比一下,捐的这个监生其实就好比“国子监函授班”——读是读过,有没有读出什么名堂来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但是不要急,“读过”国子监本身就有一点很厉害,因为监生在政治地位上基本是类比生员的,有了“监生”这个名号,你就不再是一个到哪都被鄙视的铜臭商贾,而是相当于秀才老爷了。

然而也就到此为止,商人能“搞到”的社会地位,基本上到监生也就到头了,再往上除非你读书考科举并且中了举人、进士什么的,否则“类比生员”就是你政治地位的巅峰。

这个地位,若是只在县、府一级,或许还能凑合:在县衙有坐,在府衙有个位置给你站,但倘若再往上,那就不好意思,该你跪的,你还得跪。

而在现在这个世界的大明,由于实学派的主导已经持续了将近二十年,商人的地位更是比原历史中还要更高一些。

这不奇怪,高拱早年就专门写书谈过“义利之分”,随着高拱持续当政,实学派改革不断前进,这种观点对于民间的影响乃至于官方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而且,高务实本人还树立了一个典范:文为状元,商则首富。

虽然限于“祖宗法度”,他名下的各部分都有族人、家丁充当白手套,但天下人谁还不知道他才是京华真正的东家吗?

而京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呢?不是说规模,是说社会贡献:京华在大明的各部分产业,去年全年上缴了一百七十三万两各类赋税,其中最后能够收到中枢的就有五十九万两,接近于大明全年户部总收入的十分之一。

这么大的社会贡献,你说高务实这个“商人”是坏蛋?

民间层面如此,官员层面也同样变化了。实学派不必说了,一贯主张提高商人地位;心学派方面其实在这一点上也是和实学派一致的——其实心学派官员背后的大商人更多呢!

从朝廷官员这方面来看,影响最大的如邱濬、王守仁、王廷相、高拱等人,全都是支持提高商人地位的,各种理论早已奠基完成,就差最后成事了,可不是高务实凭空来玩这一手。

这里就有一个疑问:既然那么多大佬都支持提高商人地位,为啥到现在还没搞成?

答案并不复杂:社会地位要与社会贡献挂钩,朝廷或者说皇帝才可能接受。

你光要求提高地位,但我皇帝、朝廷半点好处没看见,我凭什么答应你啊?我帮你改革这个玩意你以为是没有成本的?我要考虑顽固派会不会顶牛,要考虑变更祖制带来的“正统性”动摇,还有其他各个方面都要考虑到。

你光是动动嘴皮子我就给你办,你是哪边脸长得那么漂亮啊?

然而,问题就是在这里卡壳了,因为在高务实出现之前,几乎没有哪个商人愿意去承担什么“社会责任”。

又或者换句话说,现在的商人们觉得他们已经承担了很多社会责任了。

什么?你们连税都不肯交,承担了什么狗屁责任?

这里还真有点误会。

高务实眼中的社会责任,缴税几乎是最基本的一项,因为税收这东西原则上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然而问题在于这个观点与当今大明这个时代的主流观点并不相符。

主流观点是:天下是皇帝的天下,故天下人供财于皇帝。

别说民间都是这么想,实际上连很多官员都是这么看的,这就糟糕了。

天下万民养你一家一姓,我们都是被统治阶级,都是吃亏的人啊,那当然是交得越少越好啦!

这个问题如果要展开、要全面改革的话,皇帝对于户部的财权都必须限制,因为只有皇帝无法把户部的钱拿去私用(比如赏赐潞王那种),天下人才不会觉得这钱全是交给皇帝个人了,但高务实显然还搞不了这个。

不过,这事不能总想着皇帝先妥协,否则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拖到天荒地老也解决不了。

权力有限,还是先搞定商人这块。

商人们之所以没交多少税还认为自己承担了社会责任,原因在于什么?

在于他们经常也会为了在乡梓之地的名声而去做些修路铺桥的“义举”,还有就是像高务实当年那样出钱赈灾,这都是商人们常做的,也是他们认为自己其实是承担了社会责任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比如那些年闹倭寇厉害的时候,很多商人也会捐献银两(或者被迫捐献),来供当地加强守备等用。

此外还有种种,地方上要搞什么建设也好,要搞什么防务也罢,动不动就会召集商人“纳捐”、“认捐”,商人们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面对地方官也没有多少底气说不,于是……社会责任不就承担了吗?

但高务实认为这种“承担”是很扭曲的,而且作为朝廷而言,这玩意根本不可控!

历史上崇祯皇帝自己穷得龙袍都要打补丁了,后宫嫔妃们首饰都快捐空了,京师商人捐了多少银子吗?有,但没多少。甚至于京师官员更狠:我是清官啊,我没钱捐啊!

然后李自成一来,直接查抄出的数目都超过了两千万两。

高务实的观点很简单,你的钱是合法所得,再多都没问题,朝廷不该打你这些钱的主意,但是该交的税你得交。至于纳捐什么的,你有心有力,愿意献这一份心力当然好;反之,你不肯纳捐,其实也没什么不对,不能搞道德捆绑。

(以下防盗段落已经更新,可以正常阅读了。本来说等半小时,但我困了……)

------------------------------

但是这事并不好办,高务实所能影响的到的商人虽然多,但整体而言以北方商人为主,其中除了京华自身以外,核心就是晋商商帮。

晋商这边,高务实还是比较有信心能够说服的,原因不仅仅是京华实际上已经成了北方商场的龙头霸主,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王崇古、张四维都还在世。

王崇古虽然致仕了,但他身体还不错,原历史都要明年才会去世;张四维虽然身体差些,但这个世界有所变化,李时珍一直关注着,他现在暂时看来也没有性命之忧。

晋商地位提升本来就是靠着王崇古和张四维这一波,他俩死后晋商没了管束,后来才发展到什么买卖都敢做,最终成了大明的重要掘墓人之一。

然而现在别说有高务实引导,而且王、张二人都还健在,晋商可没有失控,完全还在可以管理的范畴之内。

王崇古和张四维二位不仅仅是晋商首领,也是晋党领袖,他们是不可能只考虑商业方面的问题的,高务实有信心说服他们。

道理也不难:你们两家在你们二位横空出世之前,虽然也有钱,但是有什么地位可言吗?难道你们就不想改变这种现象吗?

想想看,高务实的母亲出身北地巨富蒲州张家,长得也好看,也在家中读过书,可以说各方面个人条件几乎是拉满了,但事实上她嫁入高家的时候,高家人一开始对她可也谈不上多么满意。

为什么?你是商贾出身,能嫁入高家那是高攀——即便当时高揀还只是个生员,那也是高攀!

倘若商人的地位能提高,不再被视为低贱之辈,王崇古和张四维怎么可能拒绝?

只是,这北方商人好解决,南方商人却不那么好办……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纵浪”的月票支持,谢谢!

第071章 黄芷汀的大度第212章 归化户籍制第085章 冯保遇袭第204章 阴谋进行时第136章 为西南千秋永固!第049章 努尔哈赤的命脉第092章 各有所谋第208章 曹淦急报第134章 战争理由到手(4更1W2)第159章 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第153章 在商言商第150章 我是来援助安南的?第095章 徐爵背锅第035章 添花送炭(上)第019章 高党的底蕴!第121章 以勤致仕(下)第090章 降服第124章 雨寺二姝第269章 愚兄也持此意第141章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上)第043章 高陌荐才(上)第050章 直指要引蛇出洞?第203章 谁取叶赫第148章 娱乐活动第268章 揭谜(下)第020章 老祖宗的威严(第4更)第056章 漠南之战(五)哲别神射!第117章 意外第011章 靠山吃山(下)第124章 雨寺二姝(上)第033章 晚辈不会引起公愤吧?(4更破万)第074章 真绝色,妙仙音第022章 花厅议事(上)第045章 谕德上疏(下)第105章 京师大局第191章 副总兵人选第151章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第101章 戚帅继光(上)第037章 别院隐富(上)第167章 定策(二合一)第059章 绝代双娇(下)【为盟主单骑照碧心加更第一章】第099章 归途考察第124章 奉旨观政(十六)第208章 剿杀第145章 原来如此(四更1W1)第117章 暹罗反了第002章 张四维丁忧第225章 三策(中)第058章 故友刘馨,敬上第065章 置死而生第009章 安阳之行(四)第015章 新郑铁厂(上)第121章 席间生变第251章 取勃固第036章 同往别院(上)第113章 李如松式的胜利第141章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第123章 俺答封贡(十三)第090章 降服第027章 倒潘第289章 封赏第073章 召见第123章 准备回京(中)第067章 决战沙城(十)第124章 雨寺二姝(下)第126章 俺答求封(六)第204章 京华集团的定位第033章 晚辈不会引起公愤吧?(4更破万)第161章 殿试金榜(中)第130章 故事第117章 振兴北瓷第046章 脱脱愿为钦使驱驰第130章 立威第115章 辽东有警第050章 担当第036章 麻锦慌得一批第118章 凭什么啊?第178章 宰赛台吉(二合一)第107章 努尔哈赤出兵第132章 万夫莫当第060章 张冯靠拢(下)第151章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第067章 倒高风波(八)第229章 指点第126章 俺答求封(四)第004章 初见太子(下)第014章 务实读书(上)第134章 万事开头难第295章 成婚喽!第153章 在商言商第009章 安阳之行(八)第072章 敢问路在何方第070章 逐保倒张(一)第095章 破虏(中)第078章 太子伴读(上)第029章 遭遇响马(上)第083章 宫外反应(上)第110章 财帛动人(上)第067章 决战沙城(十三)第043章 高陌荐才(下)
第071章 黄芷汀的大度第212章 归化户籍制第085章 冯保遇袭第204章 阴谋进行时第136章 为西南千秋永固!第049章 努尔哈赤的命脉第092章 各有所谋第208章 曹淦急报第134章 战争理由到手(4更1W2)第159章 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第153章 在商言商第150章 我是来援助安南的?第095章 徐爵背锅第035章 添花送炭(上)第019章 高党的底蕴!第121章 以勤致仕(下)第090章 降服第124章 雨寺二姝第269章 愚兄也持此意第141章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上)第043章 高陌荐才(上)第050章 直指要引蛇出洞?第203章 谁取叶赫第148章 娱乐活动第268章 揭谜(下)第020章 老祖宗的威严(第4更)第056章 漠南之战(五)哲别神射!第117章 意外第011章 靠山吃山(下)第124章 雨寺二姝(上)第033章 晚辈不会引起公愤吧?(4更破万)第074章 真绝色,妙仙音第022章 花厅议事(上)第045章 谕德上疏(下)第105章 京师大局第191章 副总兵人选第151章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第101章 戚帅继光(上)第037章 别院隐富(上)第167章 定策(二合一)第059章 绝代双娇(下)【为盟主单骑照碧心加更第一章】第099章 归途考察第124章 奉旨观政(十六)第208章 剿杀第145章 原来如此(四更1W1)第117章 暹罗反了第002章 张四维丁忧第225章 三策(中)第058章 故友刘馨,敬上第065章 置死而生第009章 安阳之行(四)第015章 新郑铁厂(上)第121章 席间生变第251章 取勃固第036章 同往别院(上)第113章 李如松式的胜利第141章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第123章 俺答封贡(十三)第090章 降服第027章 倒潘第289章 封赏第073章 召见第123章 准备回京(中)第067章 决战沙城(十)第124章 雨寺二姝(下)第126章 俺答求封(六)第204章 京华集团的定位第033章 晚辈不会引起公愤吧?(4更破万)第161章 殿试金榜(中)第130章 故事第117章 振兴北瓷第046章 脱脱愿为钦使驱驰第130章 立威第115章 辽东有警第050章 担当第036章 麻锦慌得一批第118章 凭什么啊?第178章 宰赛台吉(二合一)第107章 努尔哈赤出兵第132章 万夫莫当第060章 张冯靠拢(下)第151章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第067章 倒高风波(八)第229章 指点第126章 俺答求封(四)第004章 初见太子(下)第014章 务实读书(上)第134章 万事开头难第295章 成婚喽!第153章 在商言商第009章 安阳之行(八)第072章 敢问路在何方第070章 逐保倒张(一)第095章 破虏(中)第078章 太子伴读(上)第029章 遭遇响马(上)第083章 宫外反应(上)第110章 财帛动人(上)第067章 决战沙城(十三)第043章 高陌荐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