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殿下解题的风格上就可以看的了来,你的心思灵敏,天下少有。该舍弃的时候,丝毫不会犹豫。”上官婉儿显的有些伤感,“可是小殿下想过没有,你今天舍弃的是一担粮食,可是如果说是军队呢?大唐的版图呢?为了最大的利益,你是不是也会舍弃?”
还有一句话,她没有说,那就是“当有一天,为了最大利益,您是不是也会舍弃婉儿与太平公主?”
狄仁杰没有说话,也跟着轻轻的点了点头,这也正是他担心的地方。
李隆空愣住了,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辛苦解题,得出了比狄仁杰大人更好的答案,竟然会招惹出上官婉儿的不满,望着上官婉儿的脸,满是不解的问道:“难道,隆空为了多运一担粮食而放弃了另一担粮食,有什么不对吗?为了最大的利益,舍弃一些不必要的东西,这也有错吗?”
李隆空真的错了吗?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自不同。无论是狄仁杰还是上官婉儿看问题的角度都是从一个臣子的角度上去分析的。自然,他们看不贯李隆空这种为了利益最大化舍弃些资源的情形。正如刚才上官婉儿所说,“今天舍弃的是粮食。可有一天如果是军队呢?如果是大唐的版图呢?”没有人希望有一天自己会成别人舍弃的对像。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君主能与自己生死与共。而李隆空看问题,是从全局出发,为了将手中利益最大化,毫不犹豫舍弃手中的一小部分力量。
“罢了。罢了!”狄仁杰摇了摇头,“这一关,殿下过了!在没有进行下一题之前,还请殿下能答应狄某一个请求如何?”
说着狄仁杰躬身向李隆空施了一礼,吓的李隆空敢忙躲了开去。这可是他未来的老师,哪有老师向学生施礼的。
“老师,请讲!隆空能做的,绝对推辞!”
“狄某请求殿下,以后行事多想想天下黎民百姓,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想想问题,不到万不得以,千万别再行取舍之道!”
你可以说狄仁杰书生意气,甚至可以说狄仁杰迂腐。他就是这样一个人,绝顶聪明,但却带着些书生习气。但不管怎么说,他的一颗心却是始终装着天下百姓的。
看着狄仁杰认真的样子,李隆空虽然不是很懂,但还是郑重的点了点头。
“好,好!狄某代天下苍生谢谢殿下了!”狄仁杰再次躬身行了一礼,道:“请小殿下听题,请问小殿下,何为民族大义?”
简单吗?很简单。复杂吗?很复杂。
关于民族大义,不同的人绝对会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也绝对有着不同的感受。让每个人来解释,都会有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词!
可这些,是狄仁杰大人所要的吗?不,绝对不是!很显然,空洞洞的解释一番是不成的,要深刻,而且还必须得是自己的见解。
李隆空有些犯难,他还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样回答这个问题?
皱着眉头来回在书房内走着,忽然间,一个故事浮现在了李隆空的脑海之中。这或许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在后世,这个故事是世人皆知的,有关民族大义的爱国故事。可是在大唐,也仅仅只是史料中的一部分罢了。文人墨客或者知道有关他的故事,但却从未将他树立成一个爱国的典范.
想到这儿,李隆空对着狄仁杰微微一拜,道:“回老师的话。什么是民族大义,实在不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事情。请允许隆空用一个小故事来回答什么是民族大意,可否?”
狄仁杰微微一笑,道:“哦,那不知道殿下要讲一个什么故事?”
“汉朝苏武的故事。”李隆空的目光转向了窗外,仿佛一瞬间,回到了那遥远的大汉朝。“隆空所佩服的人本就不多。然大汉苏武算是一个。他虽然没有什么盖世奇功,但他那份坚定不移的气节,隆空心服口服。隆空闲来无事,常常在想,如果*而处,隆空处在他的位置上,是否能够做到他那样坚定不移,始终心存大汉。思索了很久,隆空也没有绝对的信心可以坚持下去。隆空也相信,纵观我大唐满朝文武,能做到的,恐怕也是寥寥无几。”
“相传,在苏武没有出使匈奴之前,大汉也曾派出过一个使臣出使过匈奴,他的名叫卫律,只是他后来投降了匈奴。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
“后来苏武出使匈奴,虞常就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张胜很表示同情,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
“张胜胆小,怕受到牵连,最后告诉了苏武。苏武心知,事情到了这一步,匈奴肯定会派人审问自己,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才死,那不是丢了大汉的脸吗?于是想要拔刀自尽,可是却被张胜等劝住了!”
“后来,虞常死后,单于怀疑此事是苏武所为,于是派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指着卫律的鼻子怒道:‘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又想拔刀自杀,可惜却又被人所救。”
“单于很是佩服苏武,于是又想逼苏武投降。于是在审问虞常的时候,让苏武在旁边听着。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杀了;接着,又举剑威胁张胜,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
“接着卫律又举起剑威胁苏武,苏武不动声色。卫律没法,只好把举起的剑放下来,劝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部下和满山的牛羊,享尽富贵荣华。老师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苏武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下。你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颜无耻地做了汉奸,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我决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
“没有办法的单于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期折磨的办法,逼他屈服。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了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过了几天,居然没有饿死。”
“单于见折磨他没用,于是把他送到北海边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开来,不许他们通消息,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么会生小羊呢,这不过是说要长期监禁他罢了。”
“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后来,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而此时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全长安的人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敢问老师!”
李隆空讲完故事,不等狄仁杰与上官婉儿回味过来,便一躬到底,缓缓开口道,“青丝远离,白发归,十九载牧羊,始终无悔中原情怀!这算不算的上是民族大义?”
“算?其止是算。若是苏武其人的所为都算不上是民族大义,那么恐怕天下之人也没有一个能够的上资格了!”
狄仁杰终于从剧情之中恢复了过来,眼中满是神往之色!“恨不能与之生于同一个时代!”
“看来,老师亦佩服苏武的所为。或许老师不知道,自懂事起,隆空便以苏武为榜样。隆空不知道,以后隆空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有一点,隆空绝对会做到,那就是对我大唐矢志不渝。隆空永远都是大唐皇室子弟。生不改,死不移,纵化成飞灰亦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