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决战上党(二)

ps:??感谢thhrtgjhu的打赏,以及众多兄弟们的月票。因为家里事情的原因,更新不太稳定,请大家谅解。

北都,晋阳。

年轻的晋王李存勖双手扶在城垣之上,紧咬着嘴唇,盯着城下列阵的敌军。过去的弟兄,如今却成了仇敌,这种滋味让李存勖非常伤感。

城下军阵中飘扬的“韩”字大旗深深刺痛了李存勖的心,因为相隔甚远,李存勖只能依稀看出“韩”字旗下的李嗣源、李从珂正在抬头注视城头,也不知道他们到底在想些什么。

三日前晋阳便被韩、郑、晋三王包围,各自攻打一面城墙,到了今天,李存勖麾下驻守南城的军卒已经伤亡了六百余人,加上东城和西城的伤亡,总计折了上千名军士。这仅仅是三天而已,过去宣武军攻城一个月都不曾取得的战果,却在三天内被曾经并肩作战的弟兄获得了。这如何不令人难过和迷惘?

自从被天子去掉“晋王”封号后,虽说李存勖等人并不承认,但普通的河东军卒们却产生了动摇,陆陆续续已经有上千名士卒偷偷溜出城外投降,按照郭崇韬和张承业的估计,如果这股逃窜的浪潮不能有效遏制的话,晋阳城只能顶多再坚守三天。

不,也许连两天都坚守不住,因为城中只剩六千多人了,其中还有两千多人是黑鸦军士卒。而原来统领黑鸦军的,却是李嗣昭和周德威,这两人如今正在攻打东城和西城。

新一轮的攻城战再次开始,李存勖没有工夫再多想下去,亲自提刀督战。震天的号角和雷鸣般的厮杀声中,城上城下又开始了新的搏命。好在晋阳城坚,等到天黑的时候,终于抵挡住了李嗣源的攻势。但李存勖的肩上,再次中了一箭。

处理好伤势,李存勖回到晋王府,郭崇韬和张承业早已等候多时。李存勖询问驻守北门的孟知祥为何不来,郭崇韬说,北门外疑有敌军埋伏,孟知祥不敢下城,正在严密监视。

四门都被围了,莫非李嗣源、李嗣昭和周德威真的那么狠心,连一条生路都不给自己么?李存勖内心一沉。郭崇韬和张承业脸色也很不好看。

郭崇韬缓缓说:“殿下,咱们还是弃城吧,晋阳收不住了。”

李存勖不说话,垂着头默默发呆。

“殿下,走吧,如今军心已失,再守下去,兵就跑光了。”张承业也开始了劝说。

急促的脚步声响,有军士禀告。说孟知祥回来了。

孟知祥一脸焦虑,疾步而入:“殿下,北门出现了敌踪,是周德威的马队。估计有上千之数……还有,某麾下的一个指挥使出城投敌了,他带走了六百多军士……”

其实早在被围之前,三人便劝说李存勖弃城。但李存勖没有答允,这里是李氏驻守了二十年的地方,他实在舍不得。可是形势不由人。三天鏖战下来,战败已经不可避免,现在的问题是应该怎么撤离。

“家眷怎么办?”这句话一问出来,就代表李存勖终于同意弃城了。

郭崇韬、张承业和孟知祥相互对视片刻,孟知祥道:“今夜就走,轻兵而出北门,携家眷和大车。某率兵出击南门,吸引敌军注意。”

“那你怎么走?”李存勖问孟知祥。

孟知祥道:“殿下走后,某就退回晋阳,以殿下之名继续守城,后日,某就向李嗣源献城。”

李存勖讶异的看着孟知祥,孟知祥心中坦荡,毫不退缩的凝视过来;又望向郭崇韬和张承业,二人都点了点头。

“你们商议过的?”李存勖问。

“是。”三人齐声道。

“携家眷出城,遇到追兵怎么办?”李存勖又问。

“颉木里已经带部族骑兵至北门外十里等候,殿下只需冲过这十里,便可脱离险境。”孟知祥递上一封箭书,这是颉木里派人刚刚射入城内的,孟知祥得到后立刻赶到了晋王府内。

李存勖什么话也没说,长叹一声,拍了拍孟知祥的肩膀。

……

博昌行营。

一夜的军议过后,钟韶满脸疲惫,独坐帐中良久,待朝阳起时,才步出军营。

军士们已经用罢早饭,正在整理行装,将随身携带的背包收好,放到大车之上。后勤营的士兵们则在拆卸营寨上安置的战守器具,投石车、弩车、冲车、塞车、鹿角、木砦、绳索等物,都分门别类一一拆为零件。

营中劳作的场面很忙碌,但钟韶却能感觉到一股淡淡的忧伤气氛,以及军士们眼中的不舍。毕竟在这里驻留了两年之久,乍然离去,谁的心里都不舒畅。

葛从周的泰宁军已经于三日前进入淄州,王师范亲率平卢军,不,此时或许应该称为“齐军”,也已经逼近到了千乘,与博昌相距不到三十里地。博昌周围百里内,已经探明的敌军达到了六万多人,据说还有更多的敌人正在源源不断向博昌进发。

黑云压城,大战将起!

博昌行营管辖的卢龙军各营共有一万五千多人,相比敌军来说,兵力较弱,但钟韶并不认为自己就不能一战。

曾几何时,只不过是魏州城下一个背土填河的民夫,钟韶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竟然会在六年之后成为一方统帅,带领上万大军与天下群雄争锋,这一切,都是那个当年在渠边找到自己,将自己招入他那支只有二十余人的军队的高大军官所赐。

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钟韶非常知足,他想要尽力为那个军官作战,帮助他实现扫平天下、重振大唐的梦想,虽百死而不悔!哪怕实力对比如此悬殊,他也想守住博昌,为燕王殿下在大河之南扎下这颗钉子。

钟韶久历战事,他知道葛从周的泰宁军和王师范的平卢军不是当年的渤海军,宣武军战阵森严、经验丰富,缁青兵勇猛无畏、坚韧顽强。想要如当年那般以一破十,几乎是不可能的。但钟韶手下有三千骑兵,凭借明显占据优势的骑兵力量,虽然不能击败敌人,但控制博昌周边百里的郊野,对攻击过来的敌军形成巨大威胁,从而为稳守博昌创造条件,钟韶自信还是有机会的。

为此,钟韶早在一个月前就做好了布置,并且向幽州发出建议。希望辽东保安军两千骑兵能够重返博昌,划归自己统辖。

可是满心求战的钟韶等来的却是一纸撤军令,要求他立刻放弃博昌、撤回大河北面的棣州。看着简短而冰冷的军令,钟韶非常难以接受,但随后展开张兴重给他的亲笔书信,他就明白了。

天子大封天下,梁王于东都会盟诸侯,聚集兵力号称百万,准备从上党地区进入河北。会攻卢龙!

以河北一己之力,独抗天下群雄,如此悬殊的实力对比,根本不容许卢龙支撑多个战场。军事参谋总署的意思。是要放弃缁青,收缩兵力,竭力阻止诸侯联军攻占上党。如果做不到的话,也要退守太行。凭借太行的险峻确保河北的安全。

那么,如何在优势敌军的面前,安全撤过大河呢?对此。军事参谋总署同样给出了明确的回答。通过与王师范私下的秘密沟通,统战处得到了这位新晋齐王的承诺,齐军将在千乘停留三天,给卢龙军渡河留出时间,条件是不允许破坏博昌城及周边军营设施。同时,齐王还向卢龙表示,齐军虽然参与了诸侯盟军,但绝无与卢龙军为敌的念头,希望燕王不要担忧。

三天很紧,不过钟韶对自己统帅的这支军队很有信心,安全的撤回大河北岸,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另外,钟韶望着忙碌却井井有条的军营,心中下定决心,他要赶赴上党,前往这一事关卢龙生死的战场。

……

河东,潞州之北,襄垣。

深夜,一队火把迅速逼近,引起了城头军士的警惕。转眼间,梆子声大作,东门城头已经涌出上百军士,弓弩上弦、刀枪明亮。

火把到了城下,骑队中一名军官当先大呼:“某乃安重诲,速速开门!”

城头军官仔细看罢,惊呼:“安牙头回来了,开门!”城门开启,安重诲率横冲都数百人冲入城内,回头向城上高喝:“快些关闭城门!让你们指挥到县衙见某!”

安重诲不作停留,直接奔到县衙。须臾,五六个军官气喘吁吁的赶到县衙,参见已毕,安重诲立刻吩咐,让他们迅速打点行装,带领军士随自己撤离。

“走得如此急?”一名军官问。

安重诲点点头:“不错,卢龙军来了,已经驻军于七里之外,明日即到。给你们一个时辰,速速收拾妥当,连夜撤走。对了,各军家眷还有没有滞留于此的?”

军官回道:“早已走空了,城内只有军士。”

安重诲长吁了口气,又道:“如今之计,只有走虎平小道了,凶险是凶险了些,却能避过敌军——北面已不能走,那人已经到了乡县……”

军官们对视一眼,其中一人道:“晋王到了乡县?”

安重诲道:“伪晋王!”

军官低头道:“是,伪晋王……”

“乡县卡在北面要道上,已不可走,所以只有虎平小道了。告诉弟兄们,舍弃一切辎重,轻装简行,到了沁州,什么都有!”

襄垣县城猛然间喧闹起来,一直折腾了足有两个时辰,这才从西门匆匆逃出,整座县城立刻陷入了死寂之中。因为将来夺回襄垣后,这座小城会被划归韩王治下,故此,安重诲严禁军士破坏城池。

到了天明之际,襄垣再次迎来了喧闹,大队大队卢龙军进入了这座空无一人的小城,立刻开始接手防务、打造战具。

“幽燕保安军”的旗帜高高竖立于城楼之上,旗下,李小喜率军将们遥望北方。

“这里就是咱们的战场了,从今日起,咱们就要坚守于此,确保潞州北面的安危,确保滏口陉的控制。诸位,不用某再多说此战的意义了吧?”李小喜向众军官道。

军官们纷纷点头,脸色凝重。

李小喜又向身旁的刘都头道:“老刘,只能委屈你暂时担任都头了,保安军营头的编制在总署手上,某任免不得,此战若能立功,某便向总署索要编制,也给你一个营!”

刘都头躬身道:“李将军放心,东阳都的弟兄们绝不会辱没了保安军的旌旗。”

从四月起,军事参谋总署便加大了对上党地区的兵力调配,李小喜受命,将整支保安军三旅九营全部调进上党。可这些兵力让李小喜仍然觉得不够,他干脆打起了东阳都的主意,和刘都头一谈,刘都头立刻加入了保安军,他早有此意,怎么会拒绝呢?

众人等候至晌午,远处开过来一支军队,早有几名前哨探骑飞奔至城下,高呼道:“城上哪位将军在?某家晋王殿下到了!”

李小喜一笑,向众军官道:“各位,随某去迎晋王吧,晋王与某相熟,诸位到时无需拘束,呵呵!”

第140章 国器(二)第2章 西京变(二)第69章 钉子(二)第94章 决战上党(九)第9章 幽州留后(九)第23章 幽州留后(二十三)第57章 两河轮战(三)第47章 卢龙节度(十六)第125章 河南(三)第97章 决战上党(十二)第16章 西京变(十六)第52章 己未之冬(三)第31章 营州经略(三)第24章 大河之东(九)第73章 怀远新思维(五)第76章 仁恕之道(九)第12章 西京变(十二)第5章 贝州(下)第85章 东都会盟(五)第48章 范阳之春(二)第65章 燕郡问题(十)第59章 己未之冬(十)第20章 整军(三)第55章 饶乐山巅(九)第26章 幽州留后(二十六)第134章 中枢之要(四)第10章 西京变(十)第115章 南北战策(九)第110章 南北战策(四)第49章 范阳之春(三)第53章 饶乐山巅(七)第26章 大河之东(十一)第43章 白狼山水间(十)第30章 幽州留后(三十)第14章 辽西双城(十四)第12章 北回归线(二)第49章 君之野望(七)第61章 两河轮战(七)第27章 诸侯之定(六)第24章 插曲(一)第27章 插曲(四)第67章 两河轮战(十三)第34章 双极(六)第44章 君之野望(二)第27章 大河之东(十二)第14章 西京变(十四)第62章 河北新军阀(五)第1章 西京变(一)第27章 插曲(四)第14章 蒋袁合流(四)第32章 双极(四)第44章 春夏(十)第20章 幽州留后(二十)第60章 两河轮战(六)第77章 大王庄——将军庙(一)第36章 双极(八)第24章 插曲(一)第46章 双极(十八)第58章 饶乐山巅(十二)第26章 插曲(三)第34章 双极(六)第24章 榆关风云(三)第7章 辽西双城(七)第33章 诸侯之定(十二)第33章 双极(五)第12章 辽西双城(十二)第2章 魏州血夜(二)第72章 钉子(五)第2章 健卒营第25章 诸侯之定(四)第46章 双极(十八)第53章 饶乐山巅(七)第66章 两河轮战(十二)第127章 河南(五)第17章 西京变(十七)第28章 幽州留后(二十八)第63章 两河轮战(九)第56章 饶乐山巅(十)第59章 己未之冬(十)第43章 白狼山水间(十)第105章 决战上党(二十)第13章 蒋袁合流(三)第47章 卢龙节度(十六)第22章 榆关风云(一)第4章 魏州血夜(四)第40章 白狼山水间(七)第6章 幽州留后(六)第50章 饶乐山巅(四)第54章 卢龙节度(二十三)第52章 君之野望(十)第75章 仁恕之道(八)第2章 魏州血夜(二)第10章 魏州(五)第50章 己未之冬(一)第74章 钉子(七)第79章 大王庄——将军庙(三)第19章 辽西双城(十九)第33章 卢龙节度(二)第66章 燕郡问题(十一)第67章 己未之冬(十八)
第140章 国器(二)第2章 西京变(二)第69章 钉子(二)第94章 决战上党(九)第9章 幽州留后(九)第23章 幽州留后(二十三)第57章 两河轮战(三)第47章 卢龙节度(十六)第125章 河南(三)第97章 决战上党(十二)第16章 西京变(十六)第52章 己未之冬(三)第31章 营州经略(三)第24章 大河之东(九)第73章 怀远新思维(五)第76章 仁恕之道(九)第12章 西京变(十二)第5章 贝州(下)第85章 东都会盟(五)第48章 范阳之春(二)第65章 燕郡问题(十)第59章 己未之冬(十)第20章 整军(三)第55章 饶乐山巅(九)第26章 幽州留后(二十六)第134章 中枢之要(四)第10章 西京变(十)第115章 南北战策(九)第110章 南北战策(四)第49章 范阳之春(三)第53章 饶乐山巅(七)第26章 大河之东(十一)第43章 白狼山水间(十)第30章 幽州留后(三十)第14章 辽西双城(十四)第12章 北回归线(二)第49章 君之野望(七)第61章 两河轮战(七)第27章 诸侯之定(六)第24章 插曲(一)第27章 插曲(四)第67章 两河轮战(十三)第34章 双极(六)第44章 君之野望(二)第27章 大河之东(十二)第14章 西京变(十四)第62章 河北新军阀(五)第1章 西京变(一)第27章 插曲(四)第14章 蒋袁合流(四)第32章 双极(四)第44章 春夏(十)第20章 幽州留后(二十)第60章 两河轮战(六)第77章 大王庄——将军庙(一)第36章 双极(八)第24章 插曲(一)第46章 双极(十八)第58章 饶乐山巅(十二)第26章 插曲(三)第34章 双极(六)第24章 榆关风云(三)第7章 辽西双城(七)第33章 诸侯之定(十二)第33章 双极(五)第12章 辽西双城(十二)第2章 魏州血夜(二)第72章 钉子(五)第2章 健卒营第25章 诸侯之定(四)第46章 双极(十八)第53章 饶乐山巅(七)第66章 两河轮战(十二)第127章 河南(五)第17章 西京变(十七)第28章 幽州留后(二十八)第63章 两河轮战(九)第56章 饶乐山巅(十)第59章 己未之冬(十)第43章 白狼山水间(十)第105章 决战上党(二十)第13章 蒋袁合流(三)第47章 卢龙节度(十六)第22章 榆关风云(一)第4章 魏州血夜(四)第40章 白狼山水间(七)第6章 幽州留后(六)第50章 饶乐山巅(四)第54章 卢龙节度(二十三)第52章 君之野望(十)第75章 仁恕之道(八)第2章 魏州血夜(二)第10章 魏州(五)第50章 己未之冬(一)第74章 钉子(七)第79章 大王庄——将军庙(三)第19章 辽西双城(十九)第33章 卢龙节度(二)第66章 燕郡问题(十一)第67章 己未之冬(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