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东都会盟(三)

PS:感谢段幂兄打赏和八万里路的月票鼓励。

掌书记一职,向为节帅贴心之人可用,卢龙军中虽然没有这项职务,但在各镇之中,凡挂此名头者,皆为权势要人。故此韩延徽也算是凭此身份,勉强有了与各镇之主对话的地位。

不过韩延徽其实是用不着这个身份的,他虽然年轻,却已经在天下藩镇节帅心中挂了名号了。在河北文官体系中,韩延徽的名头当属第一,比冯道还高,皆因冯道埋头处理政务,而韩延徽长期与外镇打交道。

所以郭启期一听说是卢龙韩延徽,便立刻报知岐王李茂贞,两人稍一商议,就决定在岐王的临时书房内召见他。

韩延徽没有太多拐弯抹角,他就是想知道,岐王对于这次东都会盟是个什么态度。

对此,岐王也没有绕来绕去,很直白的坦承,“效战国”是大势所趋,凤翔无力抵抗大势,也无力阻挡,既然大伙儿都要尊王,共续大唐天下,那凤翔也应潮流而动,不敢违背。

韩延徽问,那接下来怎么办?很显然,借此次会盟之机,梁王必定效齐桓旧事,汇集天下诸侯讨伐河东,凤翔又会如何选择?

岐王说,河东已经不是讨伐不讨伐的问题了,就算不讨伐,河东也已经分裂了,韩使难道不知道,李嗣昭、李嗣源和周德威的来使已经到了洛阳?现在的问题是,晋王李存勖年岁尚浅、威望不足,他能撑到什么时候?如果梁王真的竖起旗号讨伐河东,将来的岐国也不好意思自绝于天下诸侯之外。

说到底,岐王有些歉然的补充道:“凤翔势孤。于前岁挫折之后又没能完全恢复,抗拒不了啊。”

韩延徽继续问,一旦河东战事结束,梁王很有可能讨伐河北,到时候凤翔又会如何选择?

岐王犹豫良久。没有吭声,一旁的郭启期接过话头,说故此才希望燕王能够识得大势,尽量参与歃盟,千万莫要孤立于外。

韩延徽叹道,可惜梁王的条件太过苛刻。非常人所能答允。

郭启期说,这事我们也知道的,所以岐王决定在与盟的时候尽力协助卢龙,帮卢龙争取到最好的条件,当然,燕王一点都不退让显然是不行的。这一点还希望韩使能够做好准备。

韩延徽打破沙锅问到底,说如果卢龙不能歃盟,梁王真的要兴兵讨伐河北,凤翔是否参与?

郭启期说,既然大唐行“效战国”之策,以天子为尊,到时候若是梁王得到天子旨意。下令诸侯讨伐河北,凤翔必然也在其中。但他随即解释,凤翔隔得远,肯定不会派大军参与,顶多也就是千八百人意思意思,绝不会真个与卢龙交兵,这一点请韩使放心。

韩延徽感到很不可思议,他问,你们就真的愿意听梁王的命令,出兵攻打卢龙?千八百人是不多。但毕竟也是参与其中了,这会让河北寒心的。

郭启期解释说,“效战国”之策为国家制度,占着十足的大义,凤翔也不好意思阴奉阳为不是?

韩延徽怒道。你们就真的相信这个劳什子的“效战国”?真的以为天下能回到上古时期的三代之治?等到宣武平定了河东,扫清了河北,天下诸侯拿什么抵挡宣武?你们以为你们能独善其身?

郭启期说,天下人都这么认为,那么回到三代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若是宣武真的敢一意孤行,那么到时候被天下诸侯群起讨伐的就是宣武,凤翔又有什么可惧的呢?

韩延徽无法理解,最后只能无语告辞。

临走时,郭启期提醒道,卢龙要担心的其实不是凤翔,据我们了解到的消息,卢龙应该警惕的是平卢,因为梁王已经允诺将沧州和棣州划给未来的齐国了。他还透露说,定、恒等州已经划给了河东将领,具体是李嗣昭还是李嗣源,亦或是周德威,目前尚不可知。

另外,魏州、赵州等地,也允诺了淮南,似乎是由淮南大将李神福和王茂章之中的一位在那里建国;其余莫、深、相、冀、贝、博等州将为宣武大将之封地,梁王答允,将退出关内、山南等地州郡以为西川、荆南的补偿,就连凤翔也得了一块,梁王许诺,一旦凤翔出兵相助,待打下河北之后,便以秦州和延州补偿凤翔。

对于郭启期的坦然相告,韩延徽只能表示感激,人家都准备用自家境内的土地来换取地盘了,自己还要向对方表示感谢,说起来还真是悲哀啊。

出了积善坊,韩延徽仰天长叹,被天下诸侯瓜分的滋味,还真不是那么好受的。

回到馆驿稍作歇息,李振又来拜访了。于是韩延徽勉力打起精神,和李振谈判。

这一次李振的准备很充分,他带来一幅河北道舆图,指着各州的土地一点一点和韩延徽商谈。李振带来的计划是,卢龙军为示与盟的诚意,先从河东上党和缁青博昌等地退兵,这是第一步,如此,才能征得河东众将(李嗣源、李嗣昭和周德威等人)以及平卢方面的谅解,可以参与会盟。也就是说,卢龙要取得与盟的资格,就必须买门票,门票就是上党和博昌。

正式歃盟之后,卢龙要退出原来由义武军、成德军和魏博军乃至义昌军的地盘,退至幽州,今后燕国以范阳一线为界,与南部诸国相安共存。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李振答允说,最多把定州、莫州和瀛州割让给卢龙,但是沧州是绝对不行的。

于是韩延徽得到了印证,知道岐王和郭启期今日所说的事情,恐怕八九不离十了。

谈判到此戛然而止,这个条件韩延徽显然不能答允。他试探着说,如果李振能够再帮卢龙争取一些好处,卢龙必定将卫州第一个退出来,同时卢龙还能赠送李振“宝钞”五十万贯。

李振当然知道“宝钞”就是“欠款协议”,他听完之后紧咬嘴唇,犹豫良久,点头答允,说再帮卢龙争取一到两个州的地盘,韩延徽对此深表感谢。

李振匆匆离去,韩延徽伴灯愁眠。

接下来的日子,韩延徽继续拜访各路诸侯。在忠顺坊处,他再次吃了闭门羹,平卢方面仍然推辞了会面,说王师克昨夜没有回来,也不知宿于何处了。韩延徽一想到去年王师克见自己时毕恭毕敬的态度,想到卢龙为了帮助平卢抵抗宣武,派出上万军队作战而毫不推辞,当即气得眼前金星乱冒,一口气闷在心里说不出的难受。

在吴越钱元灌那里,韩延徽到时没有被拒见,相反,钱元灌很热情的将韩延徽迎入自家居所的正堂,恭恭敬敬的执以弟子礼。钱元灌在范阳军校就读一年,韩延徽曾经作为讲师,给学员们授课,所以钱元灌也算韩延徽的弟子。

令韩延徽感到心暖的是,钱元灌在范阳军校的学习没有白费,他几乎把自己视为了卢龙军的一员,对任何不利于卢龙的事情,都大力驳斥,并表示要竭尽所能予以阻止。

但是谈了许久之后,韩延徽才意识到,吴越虽然以世子钱元灌为使者,但主事之人却不是钱元灌,拿主意的,是副使罗隐。于是韩延徽又在钱元灌的引见下,会见了罗隐。相比钱元灌,罗隐要显得更加务实。

罗隐只是说,天下承平是好事,希望卢龙也能歃盟,至于将来若是梁王号召诸侯讨伐河北,罗隐说吴越是小地方,做不得主,只能随天下诸侯而行。而且吴越的注意力集中在淮南蚕食的数个军州,没有余力关顾其他方面,还希望韩延徽能够谅解。

韩延徽告辞的时候,钱元灌亲自送了出来,他向韩延徽保证,说一旦卢龙有难,必定乘舟北上,哪怕只有自己孤身一人,也要为卢龙出一份力。同时,钱元灌还请求韩延徽向燕王求肯,千万不要坐视好朋友李存勖于危难之间而不顾,钱元灌说,李存勖心向卢龙,绝对会成为卢龙的助力。

韩延徽拍了拍钱元灌的肩膀,叹了口气,转身而行,留下钱元灌探着脖子目视送行。

在平卢、凤翔和吴越等处碰了一鼻子灰,韩延徽对接下来的拜会已经丧失了信心。如果连卢龙军刻意结交的盟友都迫于形势而参与了会盟,其他藩镇的态度会如何已经是不用再问的事情了。

但韩延徽仍旧强打精神,一一拜会。蜀王王建、荆南赵匡明、淮南杨渥,甚至琅琊王王审知、封州刺史刘隐,韩延徽都一一登门。可惜结果如同意料之中,这些藩镇对于卢龙并没有什么好感,其中还不乏指责卢龙想要破坏歃盟的愤怒。

在梁王“封国建社稷”的诱饵下,几乎所有诸侯都咬了鱼钩,没有几个人能挡住这样的诱惑。成为一国之君,家传社稷,这么多么好的事情啊。韩延徽有时候背地里想,如果自己有这样的机会,也许同样会热血上涌,不管不顾的答允下来也说不定。

和李振的谈判仍在继续,在韩延徽抛出来的利益面前,李振反过来帮韩延徽想了许多点子,但韩延徽已经心不在焉了。形势已经基本明朗,对卢龙而言一切都极为不利,韩延徽苦思无策,只能一天一封书信,通过秘密渠道,由调查统计局洛阳情报站的人员飞报邯郸。

四月初五,韩延徽决定作出最后的努力,他要面见天子。

第13章 西京变(十三)第65章 非常规战争(二)第16章 辽西双城(十六)第83章 东都会盟(三)第73章 怀远新思维(五)第36章 卢龙节度(五)第2章 健卒营第13章 蒋袁合流(三)第5章 贝州(下)第136章 中枢之要(六)第61章 饶乐山巅(十五)第45章 双极(十七)第49章 饶乐山巅(三)第49章 饶乐山巅(三)第57章 饶乐山巅(十一)第22章 辽西双城(二十二)第68章 燕郡问题(十三)第34章 白狼山水间(一)第85章 东都会盟(五)第20章 整军(三)第67章 燕郡问题(十二)第15章 北回归线(五)第57章 两河轮战(三)第56章 饶乐山巅(十)第33章 双极(五)第48章 君之野望(六)第17章 西京变(十七)第96章 决战上党(十一)第134章 中枢之要(四)第35章 营州经略(七)第11章 辽西双城(十一)第69章 怀远新思维(一)第72章 钉子(五)第6章 魏州血夜(六)第45章 卢龙节度(十四)第134章 中枢之要(四)第44章 春夏(十)第17章 西京变(十七)第69章 怀远新思维(一)第62章 河北新军阀(五)第28章 幽州留后(二十八)第27章 幽州留后(二十七)第36章 白狼山水间(三)第13章 蒋袁合流(三)第19章 西京变(十九)第51章 卢龙节度(二十)第78章 大王庄——将军庙(二)第22章 幽州留后(二十二)第24章 大河之东(九)第35章 卢龙节度(四)第76章 转折(八)第123章 河南(一)第138章 中枢之要(八)第53章 己未之冬(四)第12章 辽西双城(十二)第35章 卢龙节度(四)第73章 仁恕之道(六)第7章 辽西双城(七)第3章 幽州留后(三)第32章 营州经略(四)第79章 大王庄——将军庙(三)第53章 己未之冬(四)第51章 卢龙节度(二十)第78章 转折(十)第73章 非常规战争(十)第23章 幽州留后(二十三)第36章 春夏(二)第33章 榆关风云(十二)第72章 怀远新思维(四)第50章 饶乐山巅(四)第34章 营州经略(六)第65章 非常规战争(二)第11章 辽西双城(十一)第33章 双极(五)第74章 转折(六)第118章 南北战策(十二)第24章 大河之东(九)第20章 整军(三)第55章 卢龙节度(二十四)第13节 幽州留后(十三)第80章 转折(十二)第56章 己未之冬(七)第74章 非常规战争(十一)第13章 西京变(十三)第75章 仁恕之道(八)第24章 诸侯之定(三)第98章 决战上党(十三)第3章 魏博血夜(三)第55章 两河轮战(一)第70章 非常规战争(七)第72章 非常规战争(九)第17章 大河之东(二)第28章 诸侯之定(七)第64章 燕郡问题(九)第19章 大河之东(四)第18章 整军(一)第28章 榆关风云(七)第83章 东都会盟(三)第18章 大河之东(三)第29章 幽州留后(二十九)
第13章 西京变(十三)第65章 非常规战争(二)第16章 辽西双城(十六)第83章 东都会盟(三)第73章 怀远新思维(五)第36章 卢龙节度(五)第2章 健卒营第13章 蒋袁合流(三)第5章 贝州(下)第136章 中枢之要(六)第61章 饶乐山巅(十五)第45章 双极(十七)第49章 饶乐山巅(三)第49章 饶乐山巅(三)第57章 饶乐山巅(十一)第22章 辽西双城(二十二)第68章 燕郡问题(十三)第34章 白狼山水间(一)第85章 东都会盟(五)第20章 整军(三)第67章 燕郡问题(十二)第15章 北回归线(五)第57章 两河轮战(三)第56章 饶乐山巅(十)第33章 双极(五)第48章 君之野望(六)第17章 西京变(十七)第96章 决战上党(十一)第134章 中枢之要(四)第35章 营州经略(七)第11章 辽西双城(十一)第69章 怀远新思维(一)第72章 钉子(五)第6章 魏州血夜(六)第45章 卢龙节度(十四)第134章 中枢之要(四)第44章 春夏(十)第17章 西京变(十七)第69章 怀远新思维(一)第62章 河北新军阀(五)第28章 幽州留后(二十八)第27章 幽州留后(二十七)第36章 白狼山水间(三)第13章 蒋袁合流(三)第19章 西京变(十九)第51章 卢龙节度(二十)第78章 大王庄——将军庙(二)第22章 幽州留后(二十二)第24章 大河之东(九)第35章 卢龙节度(四)第76章 转折(八)第123章 河南(一)第138章 中枢之要(八)第53章 己未之冬(四)第12章 辽西双城(十二)第35章 卢龙节度(四)第73章 仁恕之道(六)第7章 辽西双城(七)第3章 幽州留后(三)第32章 营州经略(四)第79章 大王庄——将军庙(三)第53章 己未之冬(四)第51章 卢龙节度(二十)第78章 转折(十)第73章 非常规战争(十)第23章 幽州留后(二十三)第36章 春夏(二)第33章 榆关风云(十二)第72章 怀远新思维(四)第50章 饶乐山巅(四)第34章 营州经略(六)第65章 非常规战争(二)第11章 辽西双城(十一)第33章 双极(五)第74章 转折(六)第118章 南北战策(十二)第24章 大河之东(九)第20章 整军(三)第55章 卢龙节度(二十四)第13节 幽州留后(十三)第80章 转折(十二)第56章 己未之冬(七)第74章 非常规战争(十一)第13章 西京变(十三)第75章 仁恕之道(八)第24章 诸侯之定(三)第98章 决战上党(十三)第3章 魏博血夜(三)第55章 两河轮战(一)第70章 非常规战争(七)第72章 非常规战争(九)第17章 大河之东(二)第28章 诸侯之定(七)第64章 燕郡问题(九)第19章 大河之东(四)第18章 整军(一)第28章 榆关风云(七)第83章 东都会盟(三)第18章 大河之东(三)第29章 幽州留后(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