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非常规战争(七)

ps:感谢denzi和羽化皇族的打赏,投月票的童鞋不少,老饭一并致意,谢谢兄弟们的支持!

卢龙军缺粮么?如果是正常情况下,卢龙军粮食并不是特别紧缺。

九月是收获的季节,源于东亚大地上的第三个温暖期,没有经历兵灾的卢龙各州获得了粮食丰产。当收割完毕之后,各州统计上来的粮食入仓量也相继报到了节度府。

按照卢龙节度府今年公布的税赋法令,营州、沧州、深州、瀛州、莫州处于农税减免期,征收农税的地方主要是幽州、檀州、蓟州、平州、妫州,收割的粮食征收五成,余下五成留给农户自用,这个征缴比例是大略低于其他藩镇的。尽管比例较低,但幽州和平州都是熟地,也是整个卢龙的粮食基地,所产粮食仍旧充满了仓廪。

平州征缴五十三万石、幽州征缴六十万石,其余各州总计三十万石,辽东平原同样传来丰产的喜讯,节度府在这里耗资购买了二十万石补充仓廪。这个秋天,卢龙节度府总计收粮麦粟一百一十万石、豆料五十余万石。此外,渤海国和新罗、熊津州解送的六十万石各类粮食还在络绎不绝的向幽州押送而来。

手握两百多万各种粮食,豢养六七万军士和官吏,这个数字是足够了,并且还能剩余不少,但别忘了,沧州、深州、莫州、瀛州和幽州西南部都饱受战乱之苦,近二十万百姓嗷嗷待哺。同时还要恢复上述各州的生产和生活,所以。卢龙缺粮!

好在营州小凌河、五股河流域的菜蔬和家禽产业也日渐成熟,医巫闾山旁的畜牧基地也搞得有声有色,大量的肉禽蛋蔬涌入关内,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部分缺口。尽管如此,经过节度府统算,要想平稳度过下一个年度,并且做好明年各州春耕的准备,还需要四十万石粮食。如果想要展开一次万人规模以下的战役,缺粮数将高达六十万石之巨。

所以,在深州设立互市,既是军事参谋总署撬动河北局势的关键,也是判官署必须着手启动的当务之急。

这个计划的制定,得益于调查统计局和统战处的联合行动,调查统计局负责查证袁象先的背景和偏好、河北诸镇的实际现状。统战处提出以互市、开路、筑桥、送贿等方式为手段的总体设想,目的是勾连河北诸镇、弥补粮食缺口、打通河东渠道、稳定河北形势。

自第一次深州互市开设后,至今共互市三日,在卢龙方面的巨额采购下,大量粮食进入深州仓库,沿滹沱水北上。经瀛州而上莫州,存放进设立于莫县以北的瓦桥仓。

“三次互市,高氏、李氏、王氏、赵氏等商号共收粮十三万石,节度府耗资八万七千贯,从各家商号手上接过了这批粮食。不出所料。袁氏是出粮大户,七成粮食来自袁氏。其余则来自成德、魏博等地的商贾。义武镇在互市上和咱们抢购粮食,大约购买了三万石,造成粮价的上涨,我们损失约一成。后勤司认为,应当采取必要措施,给予义武王处直一定压力,避免相互抬价。但某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合时宜的,有悖于勾连和整合河北诸镇的总体方略。”

韩延徽说到这里,抬头看了看李诚中,得到李诚中的肯定后,继续禀告:“在第三次互市上,出现了另一个大粮商的字号,商铺为蒋记。蒋记出手就是五千石粮食,同时购买了价值一万贯的关外出产,手笔相当惊人。统战处随后行文调查统计局,请高观察派员对蒋记进行调查,经核实,蒋记的后台是汴州兵马使蒋玄晖。”

在宣武军体系内,区区一州兵马使并不是高官,因为宣武军控制的地盘太大,领近百州十数节度,领兵重将们起步就是某某节度副使,比如现在围困河东南面的行军总管葛从周,头上就挂着一个泰宁军节度使的帽子,又比如在晋州统兵攻伐河东的朱友宁和氏叔琮,分别是建武军节度使和保大军节度使。

相较而言,蒋玄晖的品级说实话并不高,但没人敢小看这个汴州兵马使。东平王的大本营就在汴州,王府设于汴州城内的开封县(汴州州城有附廓两县,为浚仪和开封,朱全忠立大梁后,定都汴州,这才将汴州更名为开封府),蒋玄晖这个汴州兵马使掌汴州禁防,是个极为重要的关键位置,由此可以看出东平王对蒋玄晖有多信任!

李诚中听着这个名字有点耳熟,但他没有太过在意。卢龙是大唐重镇,到了他这个地步,以卢龙军节度使的身份,在天下人的心目中,已经快要和李克用、朱全忠、杨行密、钱镏、王建、李茂贞等人并立了,一个汴州兵马使还不放在他的眼里。但他不知道的是,在原来的那个时空,再过两年,天子李晔将死于蒋玄晖之手。

稍微解释了一下蒋玄晖的背景,韩延徽接着道:“预计第四次互市,蒋记将加大粮食的投放量,同时,因袁氏和蒋记的带动,还会有更多的中原商贾参与其中。我们希望至年底,在互市上收足六十万石粮食缺额,满足节度府的粮食需要。”

李诚中舒了口气,问:“互市规模这么大,会不会引起朱全忠的注意?”

对这个问题,韩延徽无法作答,但他预测道:“目前不清楚袁象先和蒋玄晖在宣武军内部到底能压住多少反响,以统战处的评估来看,估计瞒不了多久。除了互市规模越来越大外,还需要考虑魏博的反应,按照调查统计局的情报,皇甫峻对互市持抵制态度,此人对卢龙报有浓烈的敌视,他很可能会向汴州报告此事。”

李诚中皱眉道:“袁象先不是说需要战马和盐么?宣武缺乏这两样物资。他不是说可以以此为借口来解释互市一事么?”

韩延徽道:“咱们已向深州互市投放驮马五十匹、驽马百匹,但袁象先说。这些马不够,他还需要更多,除了驮马和驽马外,最好还有战马,不知大帅是否答允?”

李诚中想了想,点头道:“下次互市送五十匹战马过去,只要能将互市拖到年底,咱们的粮荒就可以解决了。这个时候不要在意区区几十匹马。还有盐,多卖一些给他们,不要因小失大。至于魏博……”

李诚中还没想好这个问题,于是又问:“义武军王处直那边如何?”

韩延徽道:“易、定二州的官道已经修缮,姚记准备开始扩充这两条官道。统战处组织了第一批商贾经官道前往河东,就在后日出发,路线是经定州而至恒州。王处直答允不加阻拦和干涉,到了恒州后,可西入太原府,直抵晋阳。”

打通与河东的联系,是卢龙军的总方略之一。如果没有义武军的默许,从幽州派出的商贾就必须自妫州绕行关外。跋涉数百里后再从河东最北面云州入关,南下朔州、代州、忻州,最后抵达太原府。比起现在,关外这条路要耗时近两月之久。如今打通了义武军,商贾在通畅的官道上直接向西。半个月便能将货物送到晋阳,又方便又省力。还减少了大量消耗。

对此,李诚中嘱咐道:“晋阳被封锁了大半年,晋中平原屡遭宣武军滋扰,粮食极度困乏,此次前往河东,必以粮食和肥羊为主,以坚晋王抵抗之心。”

韩延徽点头:“粮食是从深州互市直接拉到恒州的,首批共计三千石,统战处还采购了一千只肥羊,目前已经送到易县,此外还有弓五百张、箭矢两千匣、刀枪若干。河东监军张承业已到承天军,准备迎候商队。张承业派人送信来,说晋王感激大帅高义,必誓死与宣武周旋。咱们派往河东的监军使张居翰也来信说,义武商路的开通,令晋阳城内一片振奋!”

张承业是朝廷派往河东的监军使,素为李克用信重,由他亲自赶赴河东与义武边界处等候,足见李克用对此事的重视。——也不由李克用不重视,被宣武困顿近年,河东已是人穷力乏了,从在晋阳负责联络的卢龙监军使张居翰的来信中,就可以看出晋阳对这批粮食有多么望眼欲穿了。

李诚中叹道:“东平王势大,如今之天下,能与东平王相争之兵,只剩河东与淮南了。晋王这个人,我还是很佩服的,希望他能够坚持下去,只要给咱们拖出两年工夫,咱们卢龙就不惧东平王了。”

韩延徽不住点头,忽然神色凝重,又似乎有些激动,道:“大帅,天子自凤翔发出敕令,加封东平王为梁王,以后朱全忠就是梁王了。”

朱全忠早先为东平郡王,后加封东平王,享亲王爵。此刻又由东平王改称梁王,其中意义颇为重大。

唐制,亲王又分两类,其中一字王是最尊贵的爵位,向例只封李姓皇室,到了唐末,一字王被加封于强镇节度使之上,但仍旧不出李姓,比如李茂贞,又比如李克用——李唐皇室赐他们李姓,宣称他们都是李氏血脉。

今年年初的时候,天子为了让朱全忠撤去围困凤翔的大军,想赐朱全忠李姓,让他和李茂贞结为兄弟,目的就是想让朱全忠也成为“李氏族人”,好给他加封一字王。但这个提议被朱全忠毫不留情的拒绝了,朱全忠不稀罕这个一字王爵,他不可能为了这个爵位而撤军。天子热脸贴了朱全忠的冷屁股,面子丢个精光,当时只得作罢。

但现在局势又不同了。朱全忠主力在晋州,打得河东军节节败退,眼看凤翔解围无望;宣武军偏师围困凤翔,让凤翔城困顿一年,如今天子在城内连饭都吃不饱了,李茂贞、韩全诲等人也开始饿肚子,再这么耗下去,谁也支撑不了。于是天子也不管朱全忠是不是姓李了,直接加其为一字王,指望朱全忠得了这个最尊贵的爵位,能够解除对凤翔的围困。

这不仅仅是一个爵位的问题,关键是爵位背后隐含的意思相当重大,分封外姓为一字王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天子和朝官们终于被迫达成了共识,准备“效战国”!

第7章 辽西双城(七)第51章 卢龙节度(二十)第9章 中官之死(三)第74章 仁恕之道(七)第110章 南北战策(四)第81章 东都会盟(一)第4章 幽州留后(四)第23章 大河之东(八)第6章 辽西双城(六)第16章 北回归线(六)第11章 辽西双城(十一)第55章 君之野望(十三)第64章 两河轮战(十)第64章 燕郡问题(九)第45章 君之野望(三)第24章 诸侯之定(三)第30章 诸侯之定(九)第78章 大王庄——将军庙(二)第68章 钉子(一)第53章 己未之冬(四)第60章 河北新军阀(三)第80章 转折(十二)第122章 南北战策(十六)第68章 非常规战争(五)第49章 卢龙节度(十八)第16章 西京变(十六)第14章 北回归线(四)第33章 榆关风云(十二)第57章 己未之冬(八)第25章 幽州留后(二十五)第4章 贝州(中)第72章 钉子(五)第24章 榆关风云(三)第16章 大河之东(一)第13章 西京变(十三)第53章 卢龙节度(二十二)第64章 己未之冬(十五)第8章 西京变(八)第63章 两河轮战(九)第65章 两河轮战(十一)第36章 白狼山水间(三)第42章 白狼山水间(九)第70章 钉子(三)第50章 饶乐山巅(四)第11节 幽州留后(十一)第63章 两河轮战(九)第80章 钉子(十三)第85章 钉子(十八)第44章 卢龙节度(十三)第66章 两河轮战(十二)第66章 两河轮战(十二)第57章 两河轮战(三)第66章 饶乐山巅(二十)第58章 己未之冬(九)第85章 东都会盟(五)第58章 河北新军阀(一)第27章 诸侯之定(六)第7章 辽西双城(七)第2章 西京变(二)第71章 怀远新思维(三)第81章 东都会盟(一)第102章 决战上党(十七)第29章 幽州留后(二十九)第82章 钉子(十五)第25章 插曲(二)第78章 钉子(十一)第39章 白狼山水间(六)第7章 中官之死(一)第31章 榆关风云(十)第72章 怀远新思维(四)第46章 春夏(十二)第60章 己未之冬(十一)第103章 决战上党(十八)第32章 营州经略(四)第36章 白狼山水间(三)第56章 两河轮战(二)第136章 中枢之要(六)第75章 转折(七)第30章 幽州留后(三十)第80章 转折(十二)第39章 蓟州(一)第37章 双极(九)第64章 燕郡问题(九)第31章 营州经略(三)第50章 君之野望(八)第21章 幽州留后(二十一)第99章 决战上党(十四)第58章 两河轮战(四)第52章 君之野望(十)第96章 决战上党(十一)第68章 非常规战争(五)第2章 幽州留后(二)第21章 辽西双城(二十一)第46章 君之野望(四)第48章 范阳之春(二)第58章 两河轮战(四)第3章 魏博血夜(三)第85章 东都会盟(五)第54章 卢龙节度(二十三)第56章 卢龙节度(二十五)
第7章 辽西双城(七)第51章 卢龙节度(二十)第9章 中官之死(三)第74章 仁恕之道(七)第110章 南北战策(四)第81章 东都会盟(一)第4章 幽州留后(四)第23章 大河之东(八)第6章 辽西双城(六)第16章 北回归线(六)第11章 辽西双城(十一)第55章 君之野望(十三)第64章 两河轮战(十)第64章 燕郡问题(九)第45章 君之野望(三)第24章 诸侯之定(三)第30章 诸侯之定(九)第78章 大王庄——将军庙(二)第68章 钉子(一)第53章 己未之冬(四)第60章 河北新军阀(三)第80章 转折(十二)第122章 南北战策(十六)第68章 非常规战争(五)第49章 卢龙节度(十八)第16章 西京变(十六)第14章 北回归线(四)第33章 榆关风云(十二)第57章 己未之冬(八)第25章 幽州留后(二十五)第4章 贝州(中)第72章 钉子(五)第24章 榆关风云(三)第16章 大河之东(一)第13章 西京变(十三)第53章 卢龙节度(二十二)第64章 己未之冬(十五)第8章 西京变(八)第63章 两河轮战(九)第65章 两河轮战(十一)第36章 白狼山水间(三)第42章 白狼山水间(九)第70章 钉子(三)第50章 饶乐山巅(四)第11节 幽州留后(十一)第63章 两河轮战(九)第80章 钉子(十三)第85章 钉子(十八)第44章 卢龙节度(十三)第66章 两河轮战(十二)第66章 两河轮战(十二)第57章 两河轮战(三)第66章 饶乐山巅(二十)第58章 己未之冬(九)第85章 东都会盟(五)第58章 河北新军阀(一)第27章 诸侯之定(六)第7章 辽西双城(七)第2章 西京变(二)第71章 怀远新思维(三)第81章 东都会盟(一)第102章 决战上党(十七)第29章 幽州留后(二十九)第82章 钉子(十五)第25章 插曲(二)第78章 钉子(十一)第39章 白狼山水间(六)第7章 中官之死(一)第31章 榆关风云(十)第72章 怀远新思维(四)第46章 春夏(十二)第60章 己未之冬(十一)第103章 决战上党(十八)第32章 营州经略(四)第36章 白狼山水间(三)第56章 两河轮战(二)第136章 中枢之要(六)第75章 转折(七)第30章 幽州留后(三十)第80章 转折(十二)第39章 蓟州(一)第37章 双极(九)第64章 燕郡问题(九)第31章 营州经略(三)第50章 君之野望(八)第21章 幽州留后(二十一)第99章 决战上党(十四)第58章 两河轮战(四)第52章 君之野望(十)第96章 决战上党(十一)第68章 非常规战争(五)第2章 幽州留后(二)第21章 辽西双城(二十一)第46章 君之野望(四)第48章 范阳之春(二)第58章 两河轮战(四)第3章 魏博血夜(三)第85章 东都会盟(五)第54章 卢龙节度(二十三)第56章 卢龙节度(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