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白狼山水间(六)

老头嚅嗫了片刻,又道:“从这里到榆关至少要走一天,那么多妇孺老幼,恐怕还要更久,某等也是怕给将爷增添拖累,到时候路上遇到契丹人,更加不好走脱。而且,契丹人向来没长性子,再过一阵子,他们大多就会离开此地,老头子们也就能重返村里了。”

李诚中有些理解了,老人家是最故土难离的,有些顽固的老人甚至宁愿死在家中,也不远背井离乡。而且,在这个时代的整个世界上,就属汉人对于土地的眷恋之情最是浓郁,让他们抛弃土地,比让他们丢弃性命还要艰难。他有些不甘心的继续劝道:“很多百姓都逃入平州了,只要家中有丁壮从军,就能在碣石山下获得良田……”

另一个姓程的老头上前一步,插话道:“将爷,碣石山在哪里,某等不清楚,但是白狼山下的田地,某等是从祖辈就开始耕种的,实在是舍不得啊。那些逃入关内的乡邻们,只要契丹人退了,想必都会回来……”

李诚中气道:“可是契丹人不退怎么办?你们还能在这里躲上一辈子?要是他们有一天进山了,你们还能逃到哪里去?”

当李诚中被老头们带到后山的时候,他哑口无言了,因为这些百姓用行动告诉了李诚中,就算契丹人不退,他们也能在白狼山中躲一辈子。后山的山坳中,这里一片、那里一片,已经被逃难的百姓犁出一块一块不规则的田地,这些田地顺着山中的溪流,一层层叠在山坡上,其中许多都已经发出了青苗!

按照老头们的说法,白狼山中因为有充沛的地热,就算到了冬天,土地也不会冷,在这里耕种的话,一年可以收两季!若不是因为地处山上,通行不便,大伙儿早就在这里耕种了。这次逃难的时候,很多村户都随身携带了种子,已经于一个月前进行了首次播种,只要大伙儿熬到春天,第一茬粮食就能收获。虽然第一次收获因为首耕的缘故不会太多,但也足够这些百姓生存下去,再耕种个一两季,这些耕地就能成为良田,大伙儿也就不用再为粮食发愁。

看着后山那几处冒着热气的温泉,李诚中很是无语,他仔细观察了一下,那些温泉冒出来的热气中硫磺的味道并不浓郁,而且耕地都离那些泉眼处较远,远远不会受其影响,但却处于温暖的地热范围中,估计就算下了大雪,雪也肯定会很快融化,反而成为滋养土地的水分。对于这种地热资源的超前运用,他除了深深佩服外,只能暗自解嘲:“谁说穿越人士就一定知识领先?古人的能力可是远远超出后人想象的。”

老头们的眼神里,李诚中看到的是那份劳动后的喜悦和憧憬,他鼻子有点酸,忍不住眨了眨眼睛。

李诚中在军寨中呆了一天,他命令手下的两都士兵做了力所能及的一切,包括将那些开凿在山壁上的窑洞再次进行了清扫,在角落中搭建了几个新的灶台,将马厩重新整理出来,砍伐了一些木头将其圈上围成栏舍,他准备回到平州后弄些羊来让寨子里的百姓豢养。最后,他命令将两车粮食全部留下,留给百姓们过冬。

做好这一切,已经是晚上了。李诚中手下的士兵基本上都是来自关外,与这些逃难至山中的百姓天然就有一分亲情,其中更有几个如刘金厚这样本身就来自三户村子中的后生,因此很快就融成了一片。说实话,晚餐没什么好的吃食,也就是熬的粥、热的面饼以及车上不多的一些肉干和百姓在山中挖掘的野菜,但就这些东西,已经让这些百姓们吃得很舒服了。李诚中坐在篝火边,看着一处处火灶周围的百姓,他们看上去很幸福,脸颊上满是笑容,有些地方甚至响起了歌声。“军民鱼水一家人”七个字,又浮现在李诚中脑海中,他对自己的想法不禁有些哑然失笑。

冯道坐在李诚中身旁,忽然问:“李御侮真不带他们走?”

李诚中点头:“他们不愿走,自然不能强迫。”

冯道问:“李御侮就不怕他们被契丹人掳走?到时候成了契丹人的奴隶丁口,反过来壮大了契丹人。”

李诚中默然,叹了口气:“强迫他们离开故土……我还真做不出来。”

冯道没有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他笑了笑:“道走过那么多地方,李御侮算得上最独特的一个。”

“嗯?”李诚中没明白。

冯道解释:“道还从未遇到过让手下军兵帮助百姓干活的,更别提把军粮送出去的……”

李诚中挠了挠头:“军粮的事,我回去会和兵马使解释,到时候有什么责罚,我担着就是。至于帮百姓干活,不应该么?”

冯道看了看周围欢闹的人群,道:“不强行从这些人中抽出壮丁从军就算好的了,哪里有帮忙干活的。也就是这些新兵了,他们两个月前还都是关外百姓……若非如此,李御侮只怕也驱使不动。这些兵,很朴实……”

李诚中对此表示同意,他手下这些兵没有染上那些卢龙军老兵的习气,对于帮助百姓干活完全没有什么抵制心理。反而是那些随李诚中从魏州撤回来的军官们,对此略微有些异议。姜苗还好些,张兴重虽然不说什么,但在李诚中下令后就抄着手在一旁闲看,李诚中亲自上去帮忙干活的时候,他甚至微微皱了皱眉。王大郎和孟徐兴、焦成桥哥俩是找了个探查敌情的借口躲到寨外去了,至于周砍刀,虽然也在李诚中的督促下帮着干活,却一直嘀嘀咕咕发泄着心头的不满。

李诚中觉得冯道是个可以交心的人,虽然是个儒生,却不是腐儒,因此就一条条把帮助百姓干活的好处解释了一番。大抵无非是士兵来自百姓,帮助百姓就等于帮助自己,有了百姓的支持,作战就能得到多少多少好处,这些道理都是他穿越前在部队当兵的时候被指导员灌脑所得,虽然看似冠冕堂皇,有些给冯道讲大道理的感觉,讲到最后他自己都觉得教条得很,无趣得很,但冯道却听得津津有味。

两人正在说话之际,白天李诚中见到的三个耆老结伴过来了。

因为刘金厚的关系,首先开口的还是刘姓老头:“都头,某等前来有个不情之请,不知当不当说。”他这次是搞懂李诚中的官职了,称呼也改了过来。

李诚中忙拉着三个老头坐了下来,道:“老人家,有什么需要的尽管说,只要我做得到的,就一定尽力!”

刘老头和另外两个老头对视了一眼,期期艾艾道:“都头是个爱护百姓的好官,老头子们都看在眼里……”

李诚中一笑:“老人家到底有什么事,说吧。”

刘老头顿了顿,终于鼓足勇气:“都头,金厚那后生跟老头子们念叨,说都头是个将百姓放在心上的好官,所以老头子们想请都头能够多在这里停留一些日子,说实话,虽然大伙儿不愿走,但这两个月的日子也着实过得有些提心吊胆……哎呀,实在过意不去,都头前来解救某等,某等不走也就罢了,还反而要都头留下来看护……”

李诚中怔怔的望着刘老头,心里一阵内疚。也许是因为在部队里当兵的原因,在他的观念里,当兵就是要保护百姓,这是军人天生应该履行的义务和不容推辞的责任,但在这些老百姓的眼里,让他们履行这种义务和责任却成为了过意不去的不情之请,真让他感到了由衷的内疚。

见李诚中没说话,老头有些慌了,忙道:“都头若是为难,此事就此作罢,就当老头子们没说过。只是,某等这里有些青壮,不知都头能否帮忙调教几日,让他们也拿得动刀枪。老程村子里有些匠人,刀枪的事情也不须都头担忧,某等可以砍伐木材制作一些……老郭的族里也有些捕猎的好手,他们带得有猎弓和猎叉,也请都头能够指点指点,契丹人来了也好有些自保之力……”刘老头感觉自己似乎有些过分,越说声音越低,越说底气越不足,最后也不说了,只是一脸忐忑的和旁边的郭老头、程老头一起望着李诚中。

李诚中深深吸了口气,站起身来回踱了几步,然后道:“老人家,请容我想想,可否?”三个老头连忙起身,喏喏告退。

就李诚中的内心来说,他是认为应该留下来的,除了老头们的恳求之外,军人的使命感也让他不容推辞。这就是现代军人和古代乃至近代军人最大的区别之一。古代从军更多的原因是为了当兵吃粮,其中一些优秀的则是为了升官发财,当然也不乏保家卫国之士,但那属于凤毛麟角;近代军人则多了纪律训练和荣誉养成,有了这两样东西,近代军队面对古代军队的时候,几乎可以用一面倒的屠杀来形容;而现代军人,则更强调军人的使命感,他们知道为什么打仗,知道为谁而战,虽然只是看似很简单的一点改变,却能够让他们在面对近代军队的时候具有更加坚强的作战意志,更加坚定的牺牲决心,以及更加灵活的战斗方式。现代军队相较于古代、近代军队,能够忍受更大的伤亡率,有时候这种伤亡忍耐力几乎达到100%!以这样的意志作战的军队,在一定条件下几乎可以忽略装备上的巨大差距,获得最终的胜利。

但是,李诚中也知道如果贸然答应的话,会有什么困难。首先是手下的弟兄们愿不愿意?选择在这种大山里安营扎寨,对抗契丹人的进攻,这些弟兄们会不会继续跟随?其次是粮食上的问题,眼前就这么两车粮食,顶多维持两都士兵十天供应,更别提还有那么多百姓需要呵护。后山里确实开辟了耕地,但那些粮食的收获还需要至少三个月。然后,就算留了下来,凭借手下这两都弟兄,能不能顶住契丹人的围剿?最后,周知裕和张在吉能否答应自己留下?

望着眼前军寨内的一堆堆篝火和欢声笑语的百姓及士兵,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第13节 幽州留后(十三)第28章 幽州留后(二十八)第80章 钉子(十三)第106章 决战上党(二十一)第41章 蓟州(三)第14节 幽州留后(十四)第65章 非常规战争(二)第130章 河南(八)第100章 决战上党(十五)第28章 大河之东(十三)第38章 双极(十)第44章 双极(十六)第34章 营州经略(六)第41章 白狼山水间(八)第7章 魏州(二)第52章 卢龙节度(二十一)第7章 幽州留后(七)第123章 河南(一)第16章 北回归线(六)第31章 双极(三)第4章 贝州(中)第83章 钉子(十六)第46章 卢龙节度(十五)第109章 南北战策(三)第118章 南北战策(十二)第2章 西京变(二)第50章 君之野望(八)第123章 河南(一)第17章 北回归线(七)第14章 西京变(十四)第49章 范阳之春(三)第26章 榆关风云(五)第53章 己未之冬(四)第27章 插曲(四)第18章 辽西双城(十八)第94章 决战上党(九)第55章 两河轮战(一)第7章 幽州留后(七)第60章 河北新军阀(三)第67章 非常规战争(四)第112章 南北战策(六)第52章 己未之冬(三)第56章 两河轮战(二)第11章 蒋袁合流(一)第72章 钉子(五)第58章 两河轮战(四)第3章 魏博血夜(三)第49章 饶乐山巅(三)第80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第118章 南北战策(十二)第100章 决战上党(十五)第34章 双极(六)第20章 西京变(二十)第142章 国器(四)第56章 两河轮战(二)第30章 榆关风云(九)第72章 钉子(五)第64章 燕郡问题(九)第60章 河北新军阀(三)第32章 双极(四)第1章 群众演员李某第38章 春夏(四)第2章 魏州血夜(二)第5章 贝州(下)第11节 幽州留后(十一)第9章 辽西双城(九)第22章 辽西双城(二十二)第25章 榆关风云(四)第56章 卢龙节度(二十五)第9章 西京变(九)第9章 西京变(九)第67章 燕郡问题(十二)第103章 决战上党(十八)第16章 大河之东(一)第61章 饶乐山巅(十五)第36章 春夏(二)第49章 君之野望(七)第28章 插曲(五)第48章 饶乐山巅(二)第42章 春夏(八)第4章 辽西双城(四)第7章 西京变(七)第39章 白狼山水间(六)第104章 决战上党(十九)第52章 卢龙节度(二十一)第22章 辽西双城(二十二)第138章 中枢之要(八)第23章 榆关风云(二)第61章 河北新军阀四第38章 卢龙节度(七)第24章 榆关风云(三)第61章 两河轮战(七)第140章 国器(二)第95章 决战上党(十)第94章 决战上党(九)第34章 营州经略(六)第37章 卢龙节度(六)第40章 蓟州(二)第22章 诸侯之定(一)第117章 南北战策(十一)
第13节 幽州留后(十三)第28章 幽州留后(二十八)第80章 钉子(十三)第106章 决战上党(二十一)第41章 蓟州(三)第14节 幽州留后(十四)第65章 非常规战争(二)第130章 河南(八)第100章 决战上党(十五)第28章 大河之东(十三)第38章 双极(十)第44章 双极(十六)第34章 营州经略(六)第41章 白狼山水间(八)第7章 魏州(二)第52章 卢龙节度(二十一)第7章 幽州留后(七)第123章 河南(一)第16章 北回归线(六)第31章 双极(三)第4章 贝州(中)第83章 钉子(十六)第46章 卢龙节度(十五)第109章 南北战策(三)第118章 南北战策(十二)第2章 西京变(二)第50章 君之野望(八)第123章 河南(一)第17章 北回归线(七)第14章 西京变(十四)第49章 范阳之春(三)第26章 榆关风云(五)第53章 己未之冬(四)第27章 插曲(四)第18章 辽西双城(十八)第94章 决战上党(九)第55章 两河轮战(一)第7章 幽州留后(七)第60章 河北新军阀(三)第67章 非常规战争(四)第112章 南北战策(六)第52章 己未之冬(三)第56章 两河轮战(二)第11章 蒋袁合流(一)第72章 钉子(五)第58章 两河轮战(四)第3章 魏博血夜(三)第49章 饶乐山巅(三)第80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第118章 南北战策(十二)第100章 决战上党(十五)第34章 双极(六)第20章 西京变(二十)第142章 国器(四)第56章 两河轮战(二)第30章 榆关风云(九)第72章 钉子(五)第64章 燕郡问题(九)第60章 河北新军阀(三)第32章 双极(四)第1章 群众演员李某第38章 春夏(四)第2章 魏州血夜(二)第5章 贝州(下)第11节 幽州留后(十一)第9章 辽西双城(九)第22章 辽西双城(二十二)第25章 榆关风云(四)第56章 卢龙节度(二十五)第9章 西京变(九)第9章 西京变(九)第67章 燕郡问题(十二)第103章 决战上党(十八)第16章 大河之东(一)第61章 饶乐山巅(十五)第36章 春夏(二)第49章 君之野望(七)第28章 插曲(五)第48章 饶乐山巅(二)第42章 春夏(八)第4章 辽西双城(四)第7章 西京变(七)第39章 白狼山水间(六)第104章 决战上党(十九)第52章 卢龙节度(二十一)第22章 辽西双城(二十二)第138章 中枢之要(八)第23章 榆关风云(二)第61章 河北新军阀四第38章 卢龙节度(七)第24章 榆关风云(三)第61章 两河轮战(七)第140章 国器(二)第95章 决战上党(十)第94章 决战上党(九)第34章 营州经略(六)第37章 卢龙节度(六)第40章 蓟州(二)第22章 诸侯之定(一)第117章 南北战策(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