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决战上党(二十一)

ps:感谢到此看书兄的打赏.

赵在礼和周坎终于会合到了一起,燕军步骑开始向南合力突围。

周坎指挥步卒以枪兵都为箭头,将前路上重新形成的拦截一条条撕碎,遇到抵抗较为激烈者,则辅以弓箭营大箭打击。对于尾随身后的敌军,则以刀盾兵迭次防御,确保整个前进的攻击阵型不变。

赵在礼指挥骑兵严密伴随在周坎两侧,既为拓宽大军的阵型空间,也可随时上前相助,有时候驱逐逼迫太近的敌军骑兵,有时候干脆直接跃马冲向那些暴露出弱点的拦截阵列。

周德威早已从高地上下来,亲自领着牙军和各军军头紧跟在包围圈外,传令兵令旗如飞,调动着周德威目视范围内、目视范围外一切可以调动的兵力,在燕军的前路上布下一道道拦截,在燕军左右两翼和阵尾组织起一次次袭扰。

令周德威诧异的是,在这种恶劣的形势下,敌军竟然始终没有崩溃,虽然看得出来,对方支撑的很艰难,但每次看似摇摇欲坠之时,却总是又极为勉强的维持了下去,反倒令自己的部下伤亡不少。

燕军的强悍令周德威更加小心,他决定把围困的过程继续延长下去,让燕军返回襄垣的道路成为一条死亡之路,在这条路上耗尽燕军的每一滴血。同时,周德威也做好了燕军创造一路突围十余里的奇迹,为此,他再次向李嗣昭和李嗣源遣使,请他二人务必立刻率军跟上自己。

周德威的打算是,如果燕军真能够坚持到襄垣,对自己来说也未尝不是件好事。如果襄垣守军敢开城接纳的话,就顺势攻入城中;如果襄垣守军不敢开城,那么坐视友军被聚歼于城下。这一事件也会极大地打击守军士气。

看着包围圈中的燕军拼死向南突围,周德威已经开始考虑下一步的作战方略了。毋庸置疑,按照李嗣源所云,安重诲部奇袭黎城、潞州的计划应当取得了较大的战果,就算没有能够攻下黎城或者潞州,但至少已经彻底打乱了燕军在潞州战场的部署,否则燕军决不会被自己围在这里。

周德威考虑的是,拿下整个潞州后,便等于将燕王李诚中困在了长平通道,那么下一步该如何做呢?是从北方继续向南。一直打穿长平通道,打到高平?还是坐视燕军和诸侯联军在高平对峙?亦或是干脆率军通过滏口陉,直扑河北?

周德威神态轻松的遐想着下一步作战方略,周坎和赵在礼则指挥着燕军一步步向南突围。燕军士卒浴血厮杀,每一次前进,都付出了艰辛的厮杀,忍受着重大伤亡。周坎和赵在礼甚至不敢命令大军停驻歇息,战至此刻,将士们已经是靠着血勇之气和惯性作战了。一旦停下来,很可能造成全军溃散。

除了鼓动和维持士气外,周坎和赵在礼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他们刚刚杀出南沟河,便发现军辎补给严重不足。箭矢的消耗超过了一大半。弓箭营每一名箭手配备的羽箭已经不足五枝;盾牌、木枪、横刀的折损也非常严重,许多都队出现了空手的士卒;另外,伤兵没有办法携带,所有受伤的士卒都舍弃在了原地。等待他们的结果令人不忍去想……

出了南沟河,便进入了开阔的襄垣盆地,大军离襄垣还有十里。这十里地对于燕军来说,似乎显得极为漫长。

周坎已经略显狂暴和焦躁,他不停的赶到赵在礼身边,大声质问“还要走到什么时候”?赵在礼每次都舔着干燥的嘴唇,向四处张望。

再向前杀了三里地,周坎换了一句问话,他不再问“还要走到什么时候”了,他问,能不能不要一起死?周坎让赵在礼立刻率领骑兵冲出去,由他带步卒在后掩护,无论有没有援兵,此刻已经到了生死关头,不能再耽搁下去了,继续耽搁下去的后果就是步骑一块儿死!

向前的攻击势头越来越无力,后阵掉队的士卒越来越多,已经出现被三王联军俘虏的成建制部队,至少有三个伙的编制在刚才的一会儿工夫中抛下了刀枪。周坎不怪他们,连续苦战大半天,水米未进,很多人连家伙都握不住了,这还怎么打下去?

周德威眯着眼睛注视着战场上的一切,他知道这股被包围的燕军快完了,当抛下兵刃的敌军以伙出现的时候,用不了多久,投降的规模就会扩大到队、都,当出现成百成百的俘虏时,敌军必然崩溃。

周德威的心情又松了松,他知道战胜已经必然,只不过内心里还有一丝可惜,可惜这里离襄垣还有六七里,无法让城上的守军看到这一幕……

高平,军事参谋总署指挥衙门。

这里是原高平县衙、高平守将侯言的中军行辕,如今是燕王李诚中的临时驻跸之地。院落内外布满了全副甲胄的警备营军士,由乞活买统一部署和调动,将整个驻跸防护得严严实实。

两个侧院不间断的进出着燕军的各级虞侯参谋,将战况和军情分析汇总,然后提交中堂。中堂两侧厢房坐满了军官和士兵,左侧是各级等候军令和召见的指挥军官,右侧则是随时待发的传令兵。

正堂内的三间大房已经全部打通,燕王李诚中、虞侯司总管张兴重、教化司总管姜苗等十余名燕军高级将领正围在一幅巨大的沙盘上小声地讨论着。左右两个角落上则是两个较小比例的沙盘,标注的范围和地区要小得多,但却更加详细,各有数名中低级参谋正在按照汇总上来的军报小心的移动和标注着各部位置。

此外,北墙上悬挂着一张巨大的山川舆图,将整个河东东南、河北西部、都畿北部以及河南西北部全部纳入其中,图上乱七八糟的画满了各种箭头,让人一望便即头晕脑胀。不是经历过燕军高级军校培训的军官,根本看不懂到底是什么意思。

从七月起,以梁军为主力的诸侯联军开始进攻燕军,两军主要交战地便是界牌岭。界牌岭位于高平和泽州之间,以界牌岭为首,燕军修筑了密布的大型防御营寨,连同界牌岭身后的悬壶、牛山和石嘴头三处高地,形成了屏蔽高平的坚固防线。

连续攻打界牌岭十日无果,诸侯联军从西面开始试探性侧击悬壶,企图绕过界牌岭抢先拔除其身后的防御支撑,于是两军又在悬壶展开激战。

付出近两千人的伤亡后,诸侯联军拿下了悬壶之前的东掘山、西掘山两个前出支撑点,开始正式进入攻打悬壶主体防线的作战。可惜东掘山和西掘山暴露在燕军两面夹击之中,向北攻打悬壶的同时,还要忍受来自东侧界牌岭的攻击,这一状况导致诸侯联军攻击悬壶十分不顺。

从八月下旬以后,诸侯联军意识到,不首先拿下界牌岭是不可能打破燕军防线的,于是在梁王的亲自命令下改变了攻击目标,将重点重新放回到界牌岭。因为占据了东、西掘山,诸侯联军可以从西面攻打界牌岭,这一状况导致界牌岭的防守开始吃力,燕军伤亡大增。

进入九月以后,界牌岭守军已经更换了三个批次,在这座小小的山岭上,上千名燕军阵亡,受伤者不计其数。

在诸侯联军不计伤亡的强攻下,燕军丢掉了界牌岭外围双南庄、老凹沟、坛岭头等多处阵地。从三日前起,诸侯联军以老凹沟为支撑,从西侧双南庄、东侧坛岭头两路齐发,沿山梁合击界牌岭主营。

战事至此愈发激烈,每天都有数百具尸首倒在这处小小的山岭之上。当然,燕军有大型守战器械在手,又有后勤营鼎立相助,战损比远远低于诸侯联军。不过,燕军对界牌岭守军的增援受到了诸侯联军的极大遏制,为了压缩燕军对界牌岭的增援力度,诸侯联军不惜人力物力消耗,连续多日在界牌岭西北、东北集结数万步卒组成的庞大军阵,令燕军骑兵的战场活动空间受到很大削弱,致使增援界牌岭变得非常困难。

界牌岭一旦丢失,就意味着诸侯联军在泽州和高平之间拥有了一个可以囤积辎重和兵力的支撑点,将极大地改善诸侯联军进攻高平的态势。现在就看界牌岭守军能够坚持到什么时候了,或者说看诸侯联军能够忍受巨大的后勤消耗到什么时候——在野外维持庞大的军阵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侧翼袭扰、后方出兵、骑兵巡回等等各种支援界牌岭的战术从正堂发出,或是被传令兵飞速传向前方,或是由等候的增援军官直接领命而出。整个军事参谋总署一直在忙碌着,张兴重、姜苗等高级将领不停的发布着各种军令。

这些都不是李诚中关注的重点,界牌岭的失守无论愿不愿意,都是必然的,李诚中沉默的看着沙盘,不时回头望向背墙上巨大的舆图,他在等待着北方潞州传来的战报。(未完待续。。

第23章 辽西双城(二十三)第62章 河北新军阀(五)第27章 诸侯之定(六)第14章 辽西双城(十四)第48章 饶乐山巅(二)第54章 饶乐山巅(八)第93章 决战上党(八)第48章 范阳之春(二)第73章 转折(五)第51章 卢龙节度(二十)第139章 国器(一)第117章 南北战策(十一)第72章 转折(四)第21章 辽西双城(二十一)第9章 辽西双城(九)第114章 南北战策(八)第118章 南北战策(十二)第16章 西京变(十六)第11节 幽州留后(十一)第74章 钉子(七)第55章 两河轮战(一)第33章 双极(五)第41章 蓟州(三)第11节 幽州留后(十一)第51章 君之野望(九)第77章 大王庄——将军庙(一)第1章 西京变(一)第13章 蒋袁合流(三)第37章 双极(九)第13章 西京变(十三)第14节 幽州留后(十四)第13节 幽州留后(十三)第42章 蓟州(四)第62章 己未之冬(十三)第58章 燕郡问题(三)第24章 榆关风云(三)第40章 双极(十二)第24章 大河之东(九)第45章 春夏(十一)第74章 仁恕之道(七)第47章 卢龙节度(十六)第102章 决战上党(十七)第61章 饶乐山巅(十五)第1章 群众演员李某第37章 营州经略(九)第68章 两河轮战(十四)第49章 君之野望(七)第32章 榆关风云(十一)第88章 决战上党(三)第76章 非常规战争(十三)第22章 幽州留后(二十二)第28章 插曲(五)第73章 钉子(六)第55章 两河轮战(一)第22章 辽西双城(二十二)第70章 转折(二)第28章 幽州留后(二十八)第25章 幽州留后(二十五)第61章 己未之冬(十二)第49章 饶乐山巅(三)第60章 饶乐山巅(十四)第130章 河南(八)第33章 营州经略(五)第64章 非常规战争(一)第46章 春夏(十二)第28章 插曲(五)第58章 两河轮战(四)第31章 幽州留后(三十一)第57章 两河轮战(三)第44章 白狼山水间(十一)第21章 西京变(二十一)第41章 蓟州(三)第140章 国器(二)第22章 诸侯之定(一)第61章 河北新军阀四第43章 君之野望(一)第7章 中官之死(一)第29章 诸侯之定(八)第25章 插曲(二)第14章 北回归线(四)第56章 己未之冬(七)第22章 辽西双城(二十二)第4章 魏州血夜(四)第43章 君之野望(一)第26章 诸侯之定(五)第56章 卢龙节度(二十五)第45章 春夏(十一)第45章 君之野望(三)第16章 辽西双城(十六)第117章 南北战策(十一)第67章 非常规战争(四)第78章 大王庄——将军庙(二)第92章 决战上党(七)第97章 决战上党(十二)第3章 幽州留后(三)第54章 己未之冬(五)第109章 南北战策(三)第73章 怀远新思维(五)第3章 辽西双城(三)第66章 饶乐山巅(二十)
第23章 辽西双城(二十三)第62章 河北新军阀(五)第27章 诸侯之定(六)第14章 辽西双城(十四)第48章 饶乐山巅(二)第54章 饶乐山巅(八)第93章 决战上党(八)第48章 范阳之春(二)第73章 转折(五)第51章 卢龙节度(二十)第139章 国器(一)第117章 南北战策(十一)第72章 转折(四)第21章 辽西双城(二十一)第9章 辽西双城(九)第114章 南北战策(八)第118章 南北战策(十二)第16章 西京变(十六)第11节 幽州留后(十一)第74章 钉子(七)第55章 两河轮战(一)第33章 双极(五)第41章 蓟州(三)第11节 幽州留后(十一)第51章 君之野望(九)第77章 大王庄——将军庙(一)第1章 西京变(一)第13章 蒋袁合流(三)第37章 双极(九)第13章 西京变(十三)第14节 幽州留后(十四)第13节 幽州留后(十三)第42章 蓟州(四)第62章 己未之冬(十三)第58章 燕郡问题(三)第24章 榆关风云(三)第40章 双极(十二)第24章 大河之东(九)第45章 春夏(十一)第74章 仁恕之道(七)第47章 卢龙节度(十六)第102章 决战上党(十七)第61章 饶乐山巅(十五)第1章 群众演员李某第37章 营州经略(九)第68章 两河轮战(十四)第49章 君之野望(七)第32章 榆关风云(十一)第88章 决战上党(三)第76章 非常规战争(十三)第22章 幽州留后(二十二)第28章 插曲(五)第73章 钉子(六)第55章 两河轮战(一)第22章 辽西双城(二十二)第70章 转折(二)第28章 幽州留后(二十八)第25章 幽州留后(二十五)第61章 己未之冬(十二)第49章 饶乐山巅(三)第60章 饶乐山巅(十四)第130章 河南(八)第33章 营州经略(五)第64章 非常规战争(一)第46章 春夏(十二)第28章 插曲(五)第58章 两河轮战(四)第31章 幽州留后(三十一)第57章 两河轮战(三)第44章 白狼山水间(十一)第21章 西京变(二十一)第41章 蓟州(三)第140章 国器(二)第22章 诸侯之定(一)第61章 河北新军阀四第43章 君之野望(一)第7章 中官之死(一)第29章 诸侯之定(八)第25章 插曲(二)第14章 北回归线(四)第56章 己未之冬(七)第22章 辽西双城(二十二)第4章 魏州血夜(四)第43章 君之野望(一)第26章 诸侯之定(五)第56章 卢龙节度(二十五)第45章 春夏(十一)第45章 君之野望(三)第16章 辽西双城(十六)第117章 南北战策(十一)第67章 非常规战争(四)第78章 大王庄——将军庙(二)第92章 决战上党(七)第97章 决战上党(十二)第3章 幽州留后(三)第54章 己未之冬(五)第109章 南北战策(三)第73章 怀远新思维(五)第3章 辽西双城(三)第66章 饶乐山巅(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