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双极(六)

ps:感谢别无所求和布鲁托糯米的打赏,感谢忧郁的使者、大尾巴鹰、爬行动物之吻、jerod2000的月票鼓励。另外,老饭在作品相关里单写了一段文字,感谢风笑兄。

宣州以北十里,敬亭山下。

一片广袤的庄园依山而建,飞檐叠嶂,掩映在青翠山林之间,被淅淅沥沥的小雨洗刷得格外整洁。清澈的水阳江蜿蜒曲折,绕山而过,如白练凝玉。

此为谢氏族居之所,庄名“漪练”,取谢氏祖上大诗人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之句。自南齐之时,谢眺任宣城太守之后,谢氏族人便在此地繁衍生息,成为宣州豪族。庄中房舍数百间,亭台楼阁相连,尽显豪奢。

如今,豪奢的“漪练山庄”却被宣武军所占据,各处院落中满是和衣而卧的宣武士卒。

谢氏族长谢眉正穿过长长的回廊,向“不厌堂”行去,前后各有两名带刀的宣武士卒相伴,虽然彬彬有礼,但看向谢眉的眼光却透着分外的凌厉。

行至“不厌堂”外,就见门口迎出来两名军将,都是三四十岁年纪,一个虎背熊腰,一个瘦小精悍。引路的军士将谢眉带到堂前略作介绍,谢眉方知晓,眼前虎背熊腰的军将姓杨,名师厚,现为宣武军曹州兵马使;瘦小精悍的军将名李晖,为宣武军陕州兵马使。

杨师厚显得异常豪迈,哈哈大笑间,亲手挽了谢眉入堂上而坐,又命军士奉茶,仿佛他才是此间之主一般。

杨师厚和李晖陪着谢眉在堂上坐了片刻。换了几盏茶水,相互寒暄了片刻,杨师厚方才对心情稍微松弛了些许的谢眉道:“谢公庄园果然精致,某等北人甚少见之,一望而不思归。不免在贵处多有搅扰,还望谢公体谅几分。”

谢眉连忙斜着签弯腰起了半身,陪笑道:“二位将军原来是客,招待贵客嘛,应当的,应当的……”

杨师厚又道:“大军远途而来。缺衣少食,自贵庄中取了些日常之用,也请谢公宽宥。”

谢眉再次赔笑:“应当的,应当的……”

杨师厚击掌大笑:“谢公宽厚之人,某等甚为感激,某已命军士们不得滋扰谢氏家眷和族人。也不许擅动庄内陈件和摆设……”转头向李晖道:“李兵马,军士们可还守纪?”

李晖点头道:“已经下了严令,有擅违者军法从事!”

杨师厚又转头向谢眉道:“如此,谢公大可放心了!”

谢眉腹诽了两句,面上却不敢露出一丝不快,仍是赔笑道:“贵军军纪森严,鄙人代谢氏全族谢过二位将军了!若是还有什么需求。尽管提来无妨,小老儿必定全力筹办。”

杨师厚道:“谢公果然爽快!这样,如今正有一事相求谢公,还请谢公帮忙。”

“但不知是何事?”

“大军在谢公庄园歇宿,虽得谢公首肯,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说实话,某手下这些厮杀汉子,是在缺乏管教,某虽严令不得滋扰谢氏,却仍旧担忧其中有罔顾军令之事。若是真有了什么三长两短,某却不好交待。故此,某等以为,还是当入宣州驻扎为是。只是宣州城高池深,却一时间不太易进。听闻谢公在淮南交游广阔,城中也有许多谢氏子弟为官,却不知可有法子将城门打开?”

“这……”谢眉立时口干舌燥,半晌无法言语。

杨师厚笑道:“谢公宽心,某入城后必严令军士不得滋扰民众,尤其可保谢氏族人无虞!”

谢眉添着嘴唇,一时间头大如斗。

见谢眉不说话,杨师厚脸色逐渐阴冷下来,一脸肃然的吹盏抿茶。李晖在旁边却冷哼了一声,手扶刀鞘,紧盯着谢眉。

谢眉一闭眼,连自己都不知道怎么从喉咙里蹦出来了一句:“只望二位将军入城后切不可滥杀……”

杨师厚忽然笑了起来,脸色和蔼道:“谢公放心便是,某保证善待宣州百姓就是。唔,却不知吴王家眷是否在城中?”

谢眉一愣,摇头示意自己不知,杨师厚也不深究,只道:“明日夜间,某便在城中设宴,安抚谢公。”

谢眉失魂落魄的离开了“不厌堂”,杨师厚将他送出去,站在阶前凝视飞檐上滴落的雨帘,长久不语。

过了一会儿,李晖叹了口气问:“真要打宣州?”

杨师厚点了点头,转头向李晖致歉:“峻葔不会怪某吧?没有求得峻葔的同意,某便擅作主张。”

李晖淡然一笑:“宽仁说哪里话,咱们深入淮南六百里,正是一体同心之际,何须如此生分?宽仁大才,某是服了的,将士们也心服口服,宽仁一句话,咱们便是打到江都去,将士们也必然尽心跟从。”

自入淮南以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杨师厚和李晖占濠州,过淮河,南下飞夺庐州,搅动淮南风云,逼迫鄂州李神福匆忙回军。继而又趁夜甩开李神福大军,东进当涂,抢了淮南的长江粮仓。

杨行密急令各部会攻当涂,想要剿灭杨师厚和李晖,杨师厚却故布疑阵,做出沿长江向东,进兵江都之势。在淮南各军匆忙布置防线之后,却用抢来的渡船率部过江,向南直扑宣州。

杨师厚的用兵才能在这一个多月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已有名将风范,让李晖不知不觉中已经接受了听从他指挥的从属地位。可杨师厚的用兵方略太猛,也太险,尤其是南下宣州的决定,几乎将大军置于必死之地!

李晖之前不同意南下宣州的理由非常充足。二人麾下所部俱是北兵,在淮北之前还好,打濠州也没有什么问题,可一过淮河,就立刻暴露了不习南方水土的弱点。无论饮水还是吃食。将士们都极不适应,近两成士兵到了庐州城下便腹泻、肚疼。等拼死打下庐州之后,生病之人更多了,一直耽搁了十多日才勉强启程,这也是导致李神福能够有时间将大军撤回来兵临庐州的主要原因。

适逢梅雨气节。大军在不停转进之间忍受着闷热和潮湿,一路上病倒和掉队的士兵数不胜数,等渡过长江抵达宣州境内之后,大军已经折了过半,如今跟随在侧的不到八千人。去年杨师厚和李晖攻打凤翔时,从陇右马场缴获的数百匹战马更是一匹也无。全数倒毙于半路之中。

就连剩下的这不到八千人,也有许多持续高热、腹泻不止的,真正能拉出来攻城的,恐怕超不过两三千数。

这就是杨师厚和李晖目前所面临的窘况,就算不再作战,只要不能好好休整。这支军队随时可能崩散掉。目前能够维持住军心的,无外乎两点,一是杨师厚统兵以来展现的军事素养和日渐高涨的声望,二是孤军于外四面皆敌的无奈,恐怕在将全军捆绑在一起的因素里,第二个原因所占的成分要更大一些。

更何况身后还有追兵,前方还有坚城。这让军队的现状更加艰难。李神福所统帅的淮西精锐正在后面追赶着宣武军的脚步,而在前路上,则是坚城宣州,驻守宣州的,是得享盛名数百年的丹阳兵——宣州为古丹阳旧地,丹阳兵的战斗力之强不需解释,杨行密起家且立身淮南的根本,正是丹阳精卒。

杨师厚和李晖打到如今的地步,已经几乎深陷绝境了,李晖的建议是尽快离开宣州。寻路北归,至多在宣州城下溜一圈就跑路,一旦打起来,非露陷不可。可是今日召见谢氏族长,李晖没有想到杨师厚对宣州仍旧念念不忘。他当时心头就是一跳,只不过既然以杨师厚为主,在场面上必然还得保持一致。

杨师厚知道李晖的担心,知道自家的窘迫,更知道如果不赶紧撤离淮南腹地,等待全军的唯一结局就是死。但他考虑的角度和李晖不同,因道:“某何尝不想尽快北归?某何尝愿意拿弟兄们的性命去冒险?可是峻葔,说到退,咱们如今应当怎么退?从哪里退?咱们退得下去么?”

李晖默然无语。

杨师厚续道:“某这两天一直在考虑退路,可是想来想去,淮南之大,竟无一条北归之路。向西走秋浦,那边都是山地,如果赶过去的话,很容易被淮南兵堵在山里;向北回当涂也不可能,李神福就在身后;从东北走的话,要过句容小道,那更是九死一生的险徒!走哪条道姑且不论,就算走通了,咱们怎么过江?到时候被围在江边,更是死!所以我想,就这么贸然而退,恐全军尽数就要没于长江之南。因此,我想要攻打宣州城,宣州多淮南豪族,淮南众将的家眷,多一半都在宣州……而且杨行密现虽然在江都,可他有家眷在宣州是必然无疑的……”

对杨师厚最后一句判断,李晖没有疑义,这也是他最后说服自己同意杨师厚决定的重要原因。刚才杨师厚问谢眉这个问题的时候,谢眉推说自己不知道,但谢氏大族,在宣州影响深远,怎么可能不知道?既然说不知道,就等于杨行密家眷至少有一部分在城中。

李晖长舒了一口气,拍了拍杨师厚的肩膀:“宽仁兄说得是,是某太多虑了。拿下宣州为质,让淮南礼送咱们北归,虽然冒险了些,却是现在唯一的办法。只不过就算有谢氏为内应,宣州城中却有淮南精锐上万,凭咱们这些疲兵,真的能成么?一旦失败,咱们可就万劫不复了,也苦了这帮随咱们千里转战的弟兄。”

杨师厚郑重点头,道:“这是最后一战,必须拼死一搏!败则宣州为你我葬身之地,若是咱们能够侥幸北归,剩下还活着的弟兄,有一个算一个,就是咱们将来立身的根基!”(未完待续。。。)

第58章 燕郡问题(三)第53章 范阳之春(七)第59章 两河轮战(五)第39章 卢龙节度(八)第40章 春夏(六)第105章 决战上党(二十)第40章 蓟州(二)第41章 春夏(七)第17章 辽西双城(十七)第25章 插曲(二)第42章 春夏(八)第81章 大王庄——将军庙(五)第39章 白狼山水间(六)第40章 双极(十二)第135章 中枢之要(五)第13章 辽西双城(十三)第134章 中枢之要(四)第19章 幽州留后(十九)第103章 决战上党(十八)第4章 幽州留后(四)第68章 钉子(一)第48章 饶乐山巅(二)第53章 君之野望(十一)第103章 决战上党(十八)第12章 西京变(十二)第44章 卢龙节度(十三)第54章 范阳之春(八)第142章 国器(四)第34章 营州经略(六)第8章 幽州留后(八)第63章 己未之冬(十四)第86章 决战上党(一)第68章 非常规战争(五)第13节 幽州留后(十三)第55章 君之野望(十三)第6章 魏州(一)第116章 南北战策(十)第81章 大王庄——将军庙(五)第66章 两河轮战(十二)第47章 范阳之春(一)第73章 转折(五)第18章 整军(一)第80章 怀远新思维(十二)第15章 蒋袁合流(五)第71章 怀远新思维(三)第14章 西京变(十四)第78章 怀远新思维(十)第39章 蓟州(一)第75章 非常规战争(十二)第98章 决战上党(十三)第77章 大王庄——将军庙(一)第27章 榆关风云(六)第47章 白狼山水间(十四)第75章 转折(七)第51章 饶乐山巅(五)第68章 仁恕之道(一)第137章 中枢之要(七)第7章 中官之死(一)第142章 国器(四)第8章 辽西双城(八)第34章 卢龙节度(三)第10章 中官之死(四)第47章 卢龙节度(十六)第19章 幽州留后(十九)第50章 君之野望(八)第128章 河南(六)第111章 南北战策(五)第15章 西京变(十五)第31章 幽州留后(三十一)第46章 双极(十八)第103章 决战上党(十八)第20章 辽西双城(二十)第23章 大河之东(八)第20章 大河之东(五)第78章 怀远新思维(十)第45章 君之野望(三)第67章 燕郡问题(十二)第53章 饶乐山巅(七)第31章 幽州留后(三十一)第76章 转折(八)第34章 双极(六)第42章 双极(十四)第28章 榆关风云(七)第34章 卢龙节度(三)第14章 辽西双城(十四)第62章 己未之冬(十三)第7章 中官之死(一)第8章 辽西双城(八)第6章 辽西双城(六)第21章 整军(四)第80章 钉子(十三)第50章 范阳之春(四)第51章 卢龙节度(二十)第27章 插曲(四)第98章 决战上党(十三)第30章 双极(二)第37章 营州经略(九)第50章 范阳之春(四)第81章 东都会盟(一)第97章 决战上党(十二)
第58章 燕郡问题(三)第53章 范阳之春(七)第59章 两河轮战(五)第39章 卢龙节度(八)第40章 春夏(六)第105章 决战上党(二十)第40章 蓟州(二)第41章 春夏(七)第17章 辽西双城(十七)第25章 插曲(二)第42章 春夏(八)第81章 大王庄——将军庙(五)第39章 白狼山水间(六)第40章 双极(十二)第135章 中枢之要(五)第13章 辽西双城(十三)第134章 中枢之要(四)第19章 幽州留后(十九)第103章 决战上党(十八)第4章 幽州留后(四)第68章 钉子(一)第48章 饶乐山巅(二)第53章 君之野望(十一)第103章 决战上党(十八)第12章 西京变(十二)第44章 卢龙节度(十三)第54章 范阳之春(八)第142章 国器(四)第34章 营州经略(六)第8章 幽州留后(八)第63章 己未之冬(十四)第86章 决战上党(一)第68章 非常规战争(五)第13节 幽州留后(十三)第55章 君之野望(十三)第6章 魏州(一)第116章 南北战策(十)第81章 大王庄——将军庙(五)第66章 两河轮战(十二)第47章 范阳之春(一)第73章 转折(五)第18章 整军(一)第80章 怀远新思维(十二)第15章 蒋袁合流(五)第71章 怀远新思维(三)第14章 西京变(十四)第78章 怀远新思维(十)第39章 蓟州(一)第75章 非常规战争(十二)第98章 决战上党(十三)第77章 大王庄——将军庙(一)第27章 榆关风云(六)第47章 白狼山水间(十四)第75章 转折(七)第51章 饶乐山巅(五)第68章 仁恕之道(一)第137章 中枢之要(七)第7章 中官之死(一)第142章 国器(四)第8章 辽西双城(八)第34章 卢龙节度(三)第10章 中官之死(四)第47章 卢龙节度(十六)第19章 幽州留后(十九)第50章 君之野望(八)第128章 河南(六)第111章 南北战策(五)第15章 西京变(十五)第31章 幽州留后(三十一)第46章 双极(十八)第103章 决战上党(十八)第20章 辽西双城(二十)第23章 大河之东(八)第20章 大河之东(五)第78章 怀远新思维(十)第45章 君之野望(三)第67章 燕郡问题(十二)第53章 饶乐山巅(七)第31章 幽州留后(三十一)第76章 转折(八)第34章 双极(六)第42章 双极(十四)第28章 榆关风云(七)第34章 卢龙节度(三)第14章 辽西双城(十四)第62章 己未之冬(十三)第7章 中官之死(一)第8章 辽西双城(八)第6章 辽西双城(六)第21章 整军(四)第80章 钉子(十三)第50章 范阳之春(四)第51章 卢龙节度(二十)第27章 插曲(四)第98章 决战上党(十三)第30章 双极(二)第37章 营州经略(九)第50章 范阳之春(四)第81章 东都会盟(一)第97章 决战上党(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