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中枢之要

PS:晕菜,神的愤怒兄,这个这个这个,大额打赏,叫老饭情何以堪!内牛满面啊!一会儿继续码字,今天必须加更了。

泰宁军的不战而降,令河南道大部地区成了李诚中控制的土地,如今的李诚中,不算关外千里沃野,已经实有河北、河东、河南中西部六十余州,人口一千三百余万。按照河北方面的估算,几为天下户数的四成!

如此一个庞然大物成型,令王师范察觉到了天下大势的变化。

王师范本为将门之后,父亲王敬武牙将出身,后任平卢节度使,王师范可谓子承父业,是典型的官二。说起来,这位官二在天下诸藩间也算大大有名,但出名的并非其武勇。王师范笃好儒家,家中藏书过完,帐中延揽了一大批“圣人子弟”,最喜谈论经文。虽说诗词不行,但学问很深,是藩镇中最有学识的。他推崇孝道、爱戴百姓,治下可谓安居乐业。

但王师范似乎并没有继承到父辈的武勇,无论对内对外,都更倾向于权谋解决问题。王师范十六岁接掌缁青大权,部将卢宏不服,王师范就写信说,自己年纪轻轻,资望不能服众,只求保全性命,情愿将大权交给卢宏。结果,王师范在宴席上将前来收权的卢宏斩杀。

天复二年,王师范起兵响应朝廷号召,讨伐朱全忠,但用兵之道仍然不脱权术。他命部将化妆成商贩走卒,同时混入河南十多个州城,想要以此“奇计”获胜。近乎儿戏一般的用兵方略,结果导致的就是损失惨重,仅有刘鄩侥幸成功,其余全数失败,刘鄩也被困在兖州经年之久,无法在缁青战场上出力。这也导致在后来应对梁王大军时,缁青方面实力大损。几乎无法应对,只能向河北跟淮南求助。

因此,梁王曾经评价过王师范,说他“长于政干,缺虎狼之势,上可入朝堂,下可为州县。独不能藩镇。”

因为身边之人大多与河北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所以王师范对燕军的声势是非常清楚的。节度副使李嗣业已经出任河北官职,常与王师范有书信来往,向他细数河北的各项“新政”;幼弟王师悦在范阳军校学习一年,对燕军军制很熟悉,不停向他灌输燕军的优势;而二弟王师克更是才从上党回来。对于燕军的强大作战能力极其畏惧,在王师克的叙述中,燕军是“不可敌”的,这令王师范对战胜燕军几乎不抱什么指望。

就在王师范还在犹豫之中时,心腹将领刘鄩收到了葛从周的书信。刘鄩和葛从周在兖州相识,两人城上城下对峙了一年之久,竟然因此成了好友。刘鄩待葛从周老母如亲生。葛从周则尽力为刘鄩提供给养,两军到了后来竟然相敬如宾,说起来兖州之战也算是战史上的一朵奇葩。后来刘鄩撤离兖州时,葛从周的母亲干脆认了刘鄩当干儿子,左手拉着葛从周,右手拉着刘鄩,让他们以后一定要相互支持。

葛从周将自己的考虑告诉了刘鄩,劝说刘鄩入燕。刘鄩也是个忠义之人。不愿做背主之事,但他觉得葛从周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很光棍的拿着书信去找王师范,问王师范应该怎么办。王师范素来尊儒,人家刘鄩的干妈和干哥都在汴州,拦着刘鄩不让他去,这种事情王师范开不了口。

见自己身边的人都有降燕的倾向。王师范也知道大势已去。不过王师范也没有太过在意自家的权势,他自诩为儒生,时常与“儒友”们谈论的都是大唐盛世的那些东西,对朝廷恢复一统还是比较向往的。燕王毕竟不同于梁王。燕王是皇室宗亲,向燕王投降也不违背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便干脆很痛快的表示了自己愿意接受中央领导的态度。

需要说明的是,王师范始终认为,自己归顺的应当是、而且只能是朝廷!

五月初一,李诚中前往泰山,与王师范会面。除了两边的重要臣属外,还有一个活跃于缁青、对王师范有深远影响的张濬在场。

说起张濬,此君可着实了不得,乃是一代名相。他最早发迹于僖宗年间,后受今上大用,官职最高时,曾拜光禄大夫、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清河郡开国伯、食邑一千二百户、充河东行营诸道兵马招讨制置使。

生逢乱世,张濬也算得其所哉,因为他的儒学其实是不行的,如果是太平年间,绝对没有什么希望做上高官。但他极知变通,暗地里学习纵横之术,却由此成就了他的功业。

张濬一生做过两件最有影响力的事情,其一是统领朝廷最后一支可战的兵马,征讨河东,结果朝廷战败,自此后再无可用之兵,他本人也因此致仕。致仕后,张濬并没有闲着,始终东奔西走,致力于游说天下藩镇效忠朝廷,说服王敬武、王师范父子效忠朝廷便是他做的第二件大事,他也因此被王师范所推崇,简直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李诚中曾经和这位天下知名的致仕宰相接触过几次,在他看来,张濬爱自己更甚于朝廷,举着中枢大义的名分,其实是为自己图谋权势。张濬最早投入大太监杨复恭帐下,为杨复恭所举荐,这才走上了仕途。杨复恭失势后,他立刻倒向了田令孜。后来杨复恭重新掌权,将他罢黜,他便又投靠了今上。

这样一个人,李诚中说不上喜欢,也说不上不喜欢,但此人的审时度势之能,却也正合李诚中的需要。李诚中确实感到身边缺少一个有号召力、有影响力的朝廷重臣为自己张目——在河北官员中,冯道和韩延徽年岁太小,资历都太浅了。

事实上,被王师范毕恭毕敬请来作中人的张濬,早已心有所属。天复二年的时候,李诚中帮助缁青抵御宣武,那时候就和张濬有过接触,随着私底下来往越来越密切,张濬便逐渐对这位李唐宗室“倾心”,开始向李诚中“押注”。

有这位在一旁陪着,泰山之会自然一帆风顺。王师范几乎全盘接受了李诚中的条件,但他也有一个要求:他只接受朝廷的命令。这个要求并不难,等于是给王师范加一块遮羞布,所以李诚中也立刻答允了下来。

李诚中想要的不是简单的“臣服”,那种明面上向他低头,表示愿意听命行事,但实际上仍旧割据的臣服,对于李诚中来说毫无意义。

实际上光化年间之前,王师范就一直臣服于朱全忠,那时候朱全忠的主要作战对象是河东的李克用,没有多大精力顾及缁青,所以当王师范表示与他结盟,以示修好之意的时候,他很爽快的答允了。

在缁青与宣武的关系中,两家明面上是盟友,但缁青方面需要时不时供应宣武军粮秣,宣武需要的时候,还要偶尔抽调几支兵马参战。此外,当形势所需时,缁青还要在舆论上密切配合宣武——比如一起向朝廷上表、或者斥责某家藩镇哪里哪里不对等等。而在缁青地盘上,官员的任命、军队的征募和调动、甚至出兵、钱粮的收缴等等,都是自家的事情,宣武不能指手画脚。

这样的臣服是李诚中不可能同意的,也是有碍于“恢复中央”大业的,不仅张濬不会同意,王师范自己也明白这不现实。

因此,泰山会面的主要协议包括了三个方面。

撤销齐国之号,王师范控制下的缁、青、密、登、莱五州之地重新纳入朝廷管辖。朝廷委任州县官员,按照发令收缴赋税,施行朝廷治策。原有官吏一律等待重新迁转,或是进入学院“深造”后进行分配。

整编齐国军队,将原缁青兵制废除,裁汰老弱后,授予“青州军”番号,一应军制按照燕军体系设定,原有将官暂时留任,待机逐批进入范阳军校或白狼山军校就学。当然,李诚中已经开始计划设立新的军校了,最后这批缁青军官究竟进入哪一所军校,那是后话。青州军同样分为左右两厢,从王氏兄弟中择二人充任都指挥使,但各级指挥部的教化官和虞侯官则由军事参谋总署抽调选任。

对于“齐王”王师范本人,经过仔细考量,李诚中决定不予撤销王爵。今上大封诸侯,除了梁王、荆王、赵王、韩王、晋王(周德威)已经身死外,天下如今还有齐王、晋王(李存勖)、岐王、蜀王、吴王、越王、楚王、汉王、闽王等,不算有争议的晋王李存勖,王师范是头一个归附朝廷的一字王,对于李诚中的天下战略有着很强的示范效应。

故此,李诚中仍旧同意保留王师范的齐王王爵,一应待遇比照玄宗年间亲王例,以保王氏富贵。同时,李诚中还有一个初步打算,在未来的国都内,设立最高等级的荣勋院,让这些受过大唐封诰的王公们继续发挥余热,通过“贵族民主”的方式,实现中央政权框架的相对稳定。

五月底,王师范下令拆除竖立在缁州、青州、密州的大量栅栏堡垒,同时等待着来自朝廷的正式诏书。为了这份诏书,李诚中已经于半个月前离开了兖州,向着大唐的中心地带——东都洛阳行去。

第52章 饶乐山巅(六)第44章 卢龙节度(十三)第49章 白狼山水间(十六)第14章 西京变(十四)第16章 大河之东(一)第103章 决战上党(十八)第7章 幽州留后(七)第61章 燕郡问题(六)第35章 卢龙节度(四)第123章 河南(一)第41章 春夏(七)第57章 己未之冬(八)第49章 白狼山水间(十六)第73章 怀远新思维(五)第94章 决战上党(九)第58章 己未之冬(九)第28章 插曲(五)第3章 贝州(上)第83章 东都会盟(三)第53章 己未之冬(四)第39章 卢龙节度(八)第8章 中官之死(二)第41章 白狼山水间(八)第10章 幽州留后(十)第68章 两河轮战(十四)第87章 决战上党(二)第46章 卢龙节度(十五)第78章 大王庄——将军庙(二)第103章 决战上党(十八)第41章 蓟州(三)第58章 燕郡问题(三)第42章 蓟州(四)第29章 榆关风云(八)第18章 辽西双城(十八)第16章 西京变(十六)第45章 春夏(十一)第36章 双极(八)第32章 卢龙节度(一)第22章 幽州留后(二十二)第39章 白狼山水间(六)第39章 卢龙节度(八)第15章 蒋袁合流(五)第33章 营州经略(五)第31章 双极(三)第9章 中官之死(三)第93章 决战上党(八)第24章 诸侯之定(三)第79章 怀远新思维(十一)第81章 东都会盟(一)第3章 贝州(上)第32章 营州经略(四)第123章 河南(一)第63章 燕郡问题(八)第68章 两河轮战(十四)第48章 白狼山水间(十五)第52章 范阳之春(六)第3章 魏博血夜(三)第45章 卢龙节度(十四)第18章 辽西双城(十八)第18章 辽西双城(十八)第35章 卢龙节度(四)第129章 河南(七)第34章 营州经略(六)第120章 南北战策(十四)第30章 诸侯之定(九)第43章 白狼山水间(十)第27章 插曲(四)第59章 两河轮战(五)第34章 白狼山水间(一)第19章 大河之东(四)第36章 春夏(二)第2章 健卒营第71章 非常规战争(八)第20章 辽西双城(二十)第71章 非常规战争(八)第3章 西京变(三)第30章 诸侯之定(九)第72章 钉子(五)第80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第10章 西京变(十)第32章 卢龙节度(一)第37章 春夏(三)第65章 非常规战争(二)第2章 辽西双城(二)第78章 仁恕之道(十一)第116章 南北战策(十)第45章 君之野望(三)第67章 己未之冬(十八)第6章 幽州留后(六)第20章 幽州留后(二十)第7章 西京变(七)第96章 决战上党(十一)第62章 两河轮战(八)第104章 决战上党(十九)第58章 饶乐山巅(十二)第10章 魏州(五)第70章 非常规战争(七)第30章 营州经略(二)第27章 榆关风云(六)第28章 插曲(五)
第52章 饶乐山巅(六)第44章 卢龙节度(十三)第49章 白狼山水间(十六)第14章 西京变(十四)第16章 大河之东(一)第103章 决战上党(十八)第7章 幽州留后(七)第61章 燕郡问题(六)第35章 卢龙节度(四)第123章 河南(一)第41章 春夏(七)第57章 己未之冬(八)第49章 白狼山水间(十六)第73章 怀远新思维(五)第94章 决战上党(九)第58章 己未之冬(九)第28章 插曲(五)第3章 贝州(上)第83章 东都会盟(三)第53章 己未之冬(四)第39章 卢龙节度(八)第8章 中官之死(二)第41章 白狼山水间(八)第10章 幽州留后(十)第68章 两河轮战(十四)第87章 决战上党(二)第46章 卢龙节度(十五)第78章 大王庄——将军庙(二)第103章 决战上党(十八)第41章 蓟州(三)第58章 燕郡问题(三)第42章 蓟州(四)第29章 榆关风云(八)第18章 辽西双城(十八)第16章 西京变(十六)第45章 春夏(十一)第36章 双极(八)第32章 卢龙节度(一)第22章 幽州留后(二十二)第39章 白狼山水间(六)第39章 卢龙节度(八)第15章 蒋袁合流(五)第33章 营州经略(五)第31章 双极(三)第9章 中官之死(三)第93章 决战上党(八)第24章 诸侯之定(三)第79章 怀远新思维(十一)第81章 东都会盟(一)第3章 贝州(上)第32章 营州经略(四)第123章 河南(一)第63章 燕郡问题(八)第68章 两河轮战(十四)第48章 白狼山水间(十五)第52章 范阳之春(六)第3章 魏博血夜(三)第45章 卢龙节度(十四)第18章 辽西双城(十八)第18章 辽西双城(十八)第35章 卢龙节度(四)第129章 河南(七)第34章 营州经略(六)第120章 南北战策(十四)第30章 诸侯之定(九)第43章 白狼山水间(十)第27章 插曲(四)第59章 两河轮战(五)第34章 白狼山水间(一)第19章 大河之东(四)第36章 春夏(二)第2章 健卒营第71章 非常规战争(八)第20章 辽西双城(二十)第71章 非常规战争(八)第3章 西京变(三)第30章 诸侯之定(九)第72章 钉子(五)第80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第10章 西京变(十)第32章 卢龙节度(一)第37章 春夏(三)第65章 非常规战争(二)第2章 辽西双城(二)第78章 仁恕之道(十一)第116章 南北战策(十)第45章 君之野望(三)第67章 己未之冬(十八)第6章 幽州留后(六)第20章 幽州留后(二十)第7章 西京变(七)第96章 决战上党(十一)第62章 两河轮战(八)第104章 决战上党(十九)第58章 饶乐山巅(十二)第10章 魏州(五)第70章 非常规战争(七)第30章 营州经略(二)第27章 榆关风云(六)第28章 插曲(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