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蓟州(四)

山后行营的行辕就设立在蓟州刺史府内,行营军议自然也就在刺史府大堂之上。大堂还是昨夜那个大堂,只不过今天却不是昨夜畅饮欢叙的场面,十多员军将齐聚一堂,门外站着横刀持枪的护军,显得庄严而肃然。

正堂屏风前摆着三张条案,正中端坐行营总管赵敬,两侧分别是行营副总管高行珪和行营都虞候李诚中。堂下是各处关隘的镇将军使,俱都凝视着端坐案后的三位行营大将,认真聆听训示。

李诚中心情十分之好,好得不能再好了。自己面前有条案,堂下军将则只有一个绣墩,自己条案上有茶水,堂下军将们什么都没有,只能将双手置于膝上。这就是差别,李诚中暗自得意。

赵敬不急不慢的给众将训话,老赵家最重读书,赵敬底蕴深厚,书卷气很浓,说起话来弯来绕去,不时旁征博引,说得诸将头晕不已。诸将偏偏还要凑趣,聚精会神的听着,在适当的时候较好喝彩。大多数人都仔细盯着雄武军使赵怀明和静塞军使赵让,这两位都是赵家嫡系子弟,饱读诗书,也就他们能够听得懂,知道什么时候该喝彩、什么时候该叫好。等他们较好喝彩的时候,大伙儿跟着就行。

赵敬回顾了一年来契丹人对边关各处的骚扰和劫掠,对各处关隘军将的战绩进行了口头嘉奖,鼓励众人再接再厉,为大帅南征扫除后顾之忧。接着,他话锋转到河北行营,严厉指出了宣武军的进犯的不良居心,对与宣武军联合北犯的魏博军加以抨击,直斥其“狼子野心”,同时预测了大帅刘仁恭得胜而归的必然结果。

一番铺垫之后,赵敬以沉重的语气分析了当前卢龙军的局势,对南北两个战场同时开战的弊端和不利一一进行了详述和说明,最后得出结论:南北同时开战极为不利,如果不对此加以改变,卢龙军甚至可能出现败亡的危险局面。因此,赵敬提出与契丹人议和,他认为,山后行营与契丹人达成议和是符合当前形势的,是卢龙军能够在当前严酷条件下延续下去的最终走向,是卢龙军积蓄后力以待将来的必然结果。

顿了顿,赵敬讲到他忍辱负重,背着骂名亲自与契丹来使反复争锋的精彩过程,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达成了议和的初步协议,在他看来,这些议和条款是适度的,是可行的,在这里,他将议和条款抛出,征询诸将的意见。

与契丹人达成的初步协议中,最重要的款项是三条:一为息兵、二为开市、三为徙奚。

息兵就是指双方不再刀兵相向,契丹人由关墙后退二十里,今后不进关墙之内,卢龙军不得踏出关墙挑衅。

开市就是双方开设互市,互市设于蓟州雄武军,交换各自需要的物资。卢龙军方面主要提供粮食、瓷器、布帛、食盐等,契丹人提供牛羊、皮毛、山货等物。赵敬强调,他为此专门与契丹来使做过激烈辩驳和交锋,以大义微言最终驳斥得契丹来使哑口无言,没有让对方铁器输出这一项得逞。诸将同声喝彩,赵敬颌首谦逊。

徙奚就是让奚人退出饶乐水,从大牙口彻底退至大王镇,大王镇属于赵家控制的势力范围,赵敬拟在大王镇的洵河流域划出五十里草场,供西契丹人和奚人生存。赵敬指出,之所以加入这一条款,是为了避免两族之间再起纠纷,扰乱既定的议和策略。…,

作为山后行营邀请来参加军议的呼里和撒兰纳此时就坐在大堂之内,当赵敬谈到这一条款的时候,李诚中看向了撒兰纳,却见撒兰纳脸上满是失望和落寞,再看一旁的呼里,眼睛直瞪赵敬,眼神中全是怒火。

赵敬微微一笑,专门向呼里和撒兰纳解释道:“尔等两族内迁,也是某的一片好意,王子和公主千万莫要误解。以尔等两族数万丁口,想要在关外独立支撑下去,恐有灭族之祸。赵某特意挑选了一块水草丰美之地供尔等休憩,便算是个补偿吧。五十里草场虽然少了些,但赵某可调集农户教导尔等耕作之术,也可稍补缺憾。若是尔等愿意,赵某还可向节度府请命,封赐逐不鲁大王和扫剌大王以朝廷官爵。”

条款一宣布,李诚中原来大好的心情就变得糟糕之极。

息兵一条等于自己限制了卢龙军主动出击的可能性,将边墙外的大片土地送给了契丹人。虽说原本这些地方就在契丹人的兵锋控制之下,但通过条款来确定之后,便真正在名义上属于了契丹。以赵敬为首的卢龙军各将意识不到这一点,他却十分清楚。

互市一条虽说没有加入铁器的输出,但以李诚中所了解的情况来看,契丹人的铁器冶炼水平已经直追关内,赵敬以为自己控制了对方的命脉,其实在人家看来这根本不算什么。而且契丹人的输出货物中也没有战马一项,这才是卢龙军真正最需要的东西。

徙奚一条更为不堪,直接将西契丹人和奚人卖给了对方。作为卢龙军这几年来最为天然的盟友,西契丹人和奚人在与契丹人的交战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牵制角色,他们的存在,是卢龙军能够稳住边关的重要力量,让他们迁入关内,等于扫清了对手腹地内的所有障碍,契丹人今后若是再度兴兵来犯,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赵敬之所以一力推行议和之策,是有着老赵家的小算盘的。作为山后行营总管的赵敬,其主要职责就是稳守卢龙军身后的边关防线,只要能够做到这一点,他就算立了大功,完成了自己的职责。随着大量兵力的南下,边关各军都十分虚弱,赵敬自然要奉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

至于互市和徙奚两条,当契丹人提出来的时候,赵敬可谓大喜。互市开设地点定在雄武军,这里是老赵家的地盘,由雄武军使赵怀明直接控制,老赵家所得利益必然丰厚无比。而将西契丹人和奚人迁徙到大王镇的洵河流域后,只要短短几年,老赵家便能将这两族彻底控制在手中,赵家在卢龙军中的地位也必将随之高涨。

息兵和互市两条并不损害诸将利益,很少有人具备李诚中来自后世、学习过大清各种卖国条款的眼光,所以大家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好。至于徙奚之策,有眼光卓越的寥寥几人看出了其中的弊端,但在能够息兵罢武的偌大好处下,却也顾不得了。

李诚中看向高行珪,高行珪和他对视一眼,不为所动。李诚中了暗自叹了口气,目光转向李承约,李承约知道他的心思,却轻轻摇了摇头。

李诚中无奈,只得自己站出来发话:“赵总管,各位将军,我有几个问题想问。契丹人说罢兵,咱们就连关城都不能出去,岂非等于将关外千里河山拱手送人?消极防守永远都是最失败的防守,咱们不能出关作战,只知一味死守,怎么守好关墙?互市的开始是否问过大帅?互市中对方没有战马交易,咱们就得不到最需要的东西,这是否公平?将奚人和西契丹人内迁是否征询过他们的意见?他们世代苦守的家园就这么被送出去,能否甘心?奚人和西契丹人是咱们的好朋友,也是抵御契丹人劫掠的重要力量,他们内迁之后,将来契丹人再攻打关墙之时,便没有了后顾之忧,诸位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

李诚中话音刚落,静塞军使赵让便在堂下冷笑,这种冷笑让李诚中很不爽。只听赵让道:“李将军此言差矣。”以李将军称呼李诚中而非李虞候,说明赵让根本没把李诚中这个行营都虞候的官职放在眼里,只听他大声道:“关城之外早就被契丹人占据了,怎么能说拱手送人呢?李将军想主动出击,可不知在座的诸位将军能否苟同?对了,某听说李将军在白狼山大败契丹人,却不知将军帐下还有多少可战的士卒?”话语中暗藏讥讽,听得李诚中皱眉,却不知自己什么时候得罪过对方。

互市设于雄武军城,雄武军使赵怀明也站起来驳斥:“互市当然是公平的,契丹人虽然不卖马,但咱们也同样不卖铁!至于西契丹人和奚人两族内迁,今天将呼里王子和撒兰纳公主请过来,不就是征询他们的意见么?”

呼里当即起身,怒道:“赵总管,我们西契丹人不同意!”

赵敬本来一直在微笑,听到呼里这一嗓子后立刻绷起了脸,鼻孔里哼了一声,缓缓道:“不同意便作罢。契丹来使也说了,就算这一条不能达成,照样与我卢龙军议和。只不过既然议和了,一应粮饷辎重便不能随意出关,逐不鲁大王和扫剌大王到时候莫再来找某就是。”

西契丹人和奚人之所以现在还能在关外苦苦支撑,与卢龙军在身后的大量物资支持是分不开的,赵敬一旦断绝对两族的物资支持,两族的处境必将更加艰难。这等于抓住了两族的命门,呼里当即就气得说不出话来。

却见撒兰纳缓缓站起,道:“关外是我们奚人的家园,草场是我们放牧的根基。我们奚人不怕和敌人作战,哪怕战至最后一人,我们也不会屈服。多谢赵总管和诸位将军多年来对我们的援手,撒兰纳就此告辞。”说罢,头也不回,与呼里并肩离开了刺史府。

赵敬死死盯着离开的两人,沉了沉气,转而又微笑起来,向大堂上众将道:“也罢,不识时务者,咱们也管不了太多。诸位还有什么话要说么?”

李诚中强压心头的那份沉重,问:“赵总管,议和之事大帅可知?”

赵敬点头:“这是自然,没有大帅同意,某怎敢做主。”

李诚中无语,又问:“不知某的营州,契丹人怎么说?”

赵敬一笑:“自成放心,营州之北以白狼水向北五十里为界,东至医巫闾山,赵某早已谈好,怎会让自成吃亏?”

。,

第8章 幽州留后(八)第24章 大河之东(九)第65章 非常规战争(二)第34章 白狼山水间(一)第35章 营州经略(七)第26章 榆关风云(五)第22章 大河之东(七)第68章 燕郡问题(十三)第15章 西京变(十五)第48章 君之野望(六)第24章 诸侯之定(三)第64章 己未之冬(十五)第2章 魏州血夜(二)第78章 转折(十)第30章 双极(二)第114章 南北战策(八)第53章 卢龙节度(二十二)第32章 双极(四)第30章 幽州留后(三十)第17章 辽西双城(十七)第66章 饶乐山巅(二十)第62章 己未之冬(十三)第75章 非常规战争(十二)第69章 转折(一)第112章 南北战策(六)第57章 饶乐山巅(十一)第41章 双极(十三)第56章 卢龙节度(二十五)第5章 幽州留侯(五)第31章 幽州留后(三十一)第48章 卢龙节度(十七)第45章 春夏(十一)第77章 转折(九)第53章 己未之冬(四)第29章 榆关风云(八)第73章 怀远新思维(五)第4章 贝州(中)第44章 卢龙节度(十三)第72章 仁恕之道(五)第60章 两河轮战(六)第46章 君之野望(四)第23章 诸侯之定(二)第45章 春夏(十一)第22章 大河之东(七)第19章 整军(二)第103章 决战上党(十八)第27章 榆关风云(六)第102章 决战上党(十七)第120章 南北战策(十四)第39章 白狼山水间(六)第64章 饶乐山巅(十八)第58章 河北新军阀(一)第69章 仁恕之道(二)第42章 卢龙节度(十一)第11章 北回归线(一)第27章 幽州留后(二十七)第6章 魏州(一)第111章 南北战策(五)第26章 幽州留后(二十六)第18章 辽西双城(十八)第76章 转折(八)第38章 春夏(四)第83章 钉子(十六)第4章 幽州留后(四)第3章 幽州留后(三)第82章 东都会盟(二)第14章 蒋袁合流(四)第59章 己未之冬(十)第41章 蓟州(三)第23章 诸侯之定(二)第37章 营州经略(九)第66章 两河轮战(十二)第87章 决战上党(二)第29章 诸侯之定(八)第47章 白狼山水间(十四)第18章 幽州留后(十八)第49章 范阳之春(三)第94章 决战上党(九)第13节 幽州留后(十三)第4章 幽州留后(四)第94章 决战上党(九)第61章 河北新军阀四第116章 南北战策(十)第76章 钉子(九)第117章 南北战策(十一)第36章 春夏(二)第20章 整军(三)第78章 大王庄——将军庙(二)第78章 仁恕之道(十一)第2章 魏州血夜(二)第6章 幽州留后(六)第44章 双极(十六)第61章 两河轮战(七)第56章 饶乐山巅(十)第35章 春夏(一)第33章 卢龙节度(二)第39章 白狼山水间(六)第61章 燕郡问题(六)第2章 辽西双城(二)第56章 己未之冬(七)
第8章 幽州留后(八)第24章 大河之东(九)第65章 非常规战争(二)第34章 白狼山水间(一)第35章 营州经略(七)第26章 榆关风云(五)第22章 大河之东(七)第68章 燕郡问题(十三)第15章 西京变(十五)第48章 君之野望(六)第24章 诸侯之定(三)第64章 己未之冬(十五)第2章 魏州血夜(二)第78章 转折(十)第30章 双极(二)第114章 南北战策(八)第53章 卢龙节度(二十二)第32章 双极(四)第30章 幽州留后(三十)第17章 辽西双城(十七)第66章 饶乐山巅(二十)第62章 己未之冬(十三)第75章 非常规战争(十二)第69章 转折(一)第112章 南北战策(六)第57章 饶乐山巅(十一)第41章 双极(十三)第56章 卢龙节度(二十五)第5章 幽州留侯(五)第31章 幽州留后(三十一)第48章 卢龙节度(十七)第45章 春夏(十一)第77章 转折(九)第53章 己未之冬(四)第29章 榆关风云(八)第73章 怀远新思维(五)第4章 贝州(中)第44章 卢龙节度(十三)第72章 仁恕之道(五)第60章 两河轮战(六)第46章 君之野望(四)第23章 诸侯之定(二)第45章 春夏(十一)第22章 大河之东(七)第19章 整军(二)第103章 决战上党(十八)第27章 榆关风云(六)第102章 决战上党(十七)第120章 南北战策(十四)第39章 白狼山水间(六)第64章 饶乐山巅(十八)第58章 河北新军阀(一)第69章 仁恕之道(二)第42章 卢龙节度(十一)第11章 北回归线(一)第27章 幽州留后(二十七)第6章 魏州(一)第111章 南北战策(五)第26章 幽州留后(二十六)第18章 辽西双城(十八)第76章 转折(八)第38章 春夏(四)第83章 钉子(十六)第4章 幽州留后(四)第3章 幽州留后(三)第82章 东都会盟(二)第14章 蒋袁合流(四)第59章 己未之冬(十)第41章 蓟州(三)第23章 诸侯之定(二)第37章 营州经略(九)第66章 两河轮战(十二)第87章 决战上党(二)第29章 诸侯之定(八)第47章 白狼山水间(十四)第18章 幽州留后(十八)第49章 范阳之春(三)第94章 决战上党(九)第13节 幽州留后(十三)第4章 幽州留后(四)第94章 决战上党(九)第61章 河北新军阀四第116章 南北战策(十)第76章 钉子(九)第117章 南北战策(十一)第36章 春夏(二)第20章 整军(三)第78章 大王庄——将军庙(二)第78章 仁恕之道(十一)第2章 魏州血夜(二)第6章 幽州留后(六)第44章 双极(十六)第61章 两河轮战(七)第56章 饶乐山巅(十)第35章 春夏(一)第33章 卢龙节度(二)第39章 白狼山水间(六)第61章 燕郡问题(六)第2章 辽西双城(二)第56章 己未之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