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河南(八)

ps:

感谢eagle周、铁人、乌云踏雪、ao的打赏。

葛从周焦躁的躺在床榻上,等待着大营的消息。自打午后听说梁王、敬翔、氏叔琮、康怀英等回来以后,他苍白的脸上出现了一丝红润,精神头也好了许多,但内心里的烦闷却一点都没有减少。

听辕门校尉的禀告后,葛从周立刻明白了,梁王大败之余,对自己也不放心了,居然想要闯营夺兵。黯然之后,葛从周挥了挥手,让辕门校尉自去,吩咐他说,殿下和敬相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对于泰宁军全军将士来说,葛从周就是主心骨,而对于葛从周来说,梁王则是他的主心骨。梁王的回归,让葛从周心里有了一丝依靠,冲淡了他内心的彷徨和不安,应该算是他最盼望的事情。说到梁王对自己的防范,葛从周虽然神伤片刻,却很快调整了心情,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眼下形势如此,确实怪不得梁王和敬相会起疑,他向来性情豁达,对此并不太过在意。

可当他找到主心骨的同时,也意味着泰宁军五六万将士仅剩下了唯一的选择:和燕军决死到底!这样的选择,葛从周很清楚意味着什么。

跟随梁王征战二十年,葛从周不是没有尝试过失败,最惨的一次,被大敌秦宗权所败,身边只有不到万余人。可那时候的战场周围全是盟友,自梁王以下,包括葛从周本人,从来没有思考过会彻底输掉战争,因为朝廷的实力远远超过叛贼,葛从周压根儿没有怀疑过最终胜利必然会到来。事实证明,赶来赴援的李克用仅率五百精骑,便解了梁王困境,河东和宣武联手,将秦宗权叛军杀得人仰马翻。大败而逃。

也不知经历过多少次失败,最后获胜的始终是梁王,这也是葛从周习惯性以梁王为依靠的原因。可二十年的沙场经验也磨砺出了葛从周对天下形势的判断眼光,他从来没有那么深刻的感受到,泰宁军的军事形势会恶劣到如今的地步。

燕军挟上党大胜之威而来,来的是如此从容。如果燕军着急忙慌的刚刚获胜就杀入河南,葛从周有信心给予他们一个迎头痛击。可是人家却坐守上党一个多月,稳稳当当消化了胜利果实,然后才出兵汴州,用兵之略显得如此冷静和稳健。让葛从周只能徒呼奈何。

泰宁军的东面是齐国——葛从周估计“齐国”也“国”不了多久。他们与河北的纠葛太深。绝对是指望不上的;南面又是豺狗一般的杨行密,向他求援……肉包子打狗,见过回来的么?

一方面要阻挡着燕军的雷霆之势,另一方面还要警惕齐军从背后插一刀。同时还要防范吴军趁火打劫——不,他们已经趁火打劫了,坚守下邳的李晖向自己求援多次,自己也是爱莫能助。

河南千里平坦,简直无险可收,而且一旦打起来,粮草供应会极度困难,因为燕军有大量骑兵存在,是绝对不可能放任泰宁军往战区输送粮草的。这样的仗。该如何打?

葛从周反复思量这个问题,最后不得不承认,己方在任何一点上都没有优势,真要打下来,泰宁军的下场可想而知。因此。葛从周琢磨来琢磨去,觉得只能劝说梁王,干脆避让燕军的鼎盛兵锋,果断的放弃河南,去和杨行密“讨要”一块地盘。

想到这里,他又马上记起了李晖自下邳发来的三次求援书信,觉得此事不能再耽搁了,应该分兵救援下邳。李晖是曾经和杨师厚一起,在淮南地界上千里转战过的大将,对于兵进淮南,有着足够的经验,无论如何,也必须将李晖救下来!

正要开口让人进来传令,却听见外头响起了嘈杂的脚步声,葛从周以为是梁王和敬翔来了,心道正好把这番情弊向殿下陈说一番。于是勉力抬手示意,他身旁的侍女连忙靠过来,搀扶着他依在竖枕上。

杨崇本掀开厚重的棉帷,迈步进了内书房,身后跟着几名军校,手中各自捧着一个漆黑的木盒。进来之后,杨崇本和军校们都半跪于地,向葛从周请罪。

“大帅,末将等有罪在身,还请大帅重重责罚!”

葛从周愣了愣,忽然间预感到情况可能有变,强忍着胸腔内传来的阵阵疼痛,咳嗽着问:“殿下呢…...咳……敬相呢?”

杨崇本将身子伏地,埋着头禀告:“殿下和敬相他们,他们……闯入大营欲夺兵权,末将等不服……起了冲突……”

见他支支吾吾,葛从周忍耐不住,急道:“快说!”

杨崇本回头示意,几名军校将手中漆盒捧起,挨个打开,送到床边。

葛从周眯了眯眼睛,仔细辨认过去,等看清楚之后,猛然间炸了锅一般,指着杨崇本破口大骂起来。杨崇本和军校们不敢回嘴,只是低头跪伏,任凭葛从周谩骂不止。

直到葛从周骂累了,又愤怒的将靠枕扔向杨崇本等人,将他们赶了出去,内书房才算安静下来。

杨崇本坐在门外石阶上,脸色平静。军校们小声问道:“指挥,大帅发怒了,这下子该如何应对?”

杨崇本淡然一笑,道:“就在这里等。”

“等……?”

“不错,等……咱们军中五六万弟兄的性命和前程,大帅不会不管的,咱们就在这里等着,等大帅想明白了,便没事了。”

在石阶前一直等候到月上三竿,内书房帷帘一挑,侍女探头向外张望,口中轻声道:“将军,大帅让你进来……”

杨崇本深吸了一口,搓了搓麻木的双腿,一跃起身,随着侍女进到内书房。

葛从周侧躺在床榻上,背对着杨崇本,一边咳嗽一边缓声道:“你去传令,让张延寿在任城主持议和。泰宁军可归降燕王殿下,并送上六州之地,但某有三条:其一,保全将士性命,不得滥杀;有欲归乡者,厚赠钱缗,不可为难;其三,将官之职可以转调,但不得无故贬斥;其三,有家眷为燕军所获者,必得发还。”

听到第三条时,杨崇本心中百感交集,重重向葛从周叩首:“大帅,泰宁军上下,必保大帅之位永固,若是燕王不允,某等愿意战死……”

“这就不要提了,咳……某这身子骨,再也不能领兵了……但要和燕王说,咳,若是燕军想过大江,必得去救下邳,李晖知晓淮南情事……不过听说杨师厚已经降了燕王,有杨师厚在,想必燕王也有南征之策。但让张延寿尽些力气吧,拉李晖一把,李晖苦守下邳,也着实不易。”

“末将明白,末将这就赶去任城……”

“还有……问问燕王,能否为梁王殿下厚葬……这不是条件,是某的请求。”

“大帅忠义!”

背对着杨崇本,葛从周摇了摇手,示意杨崇本可以离开了。杨崇本再次恭恭敬敬叩首三次,然后退出了内书房。

……

三月初一,驻守任城的张延寿、丁会、霍存、杨崇本等泰宁军高级将领,将四门打开,正式归附燕军。三月五日,兖州易帜,李诚中进入兖州城中,前往葛从周府上探望了这位斐声宇内的一代名将。

李诚中没有为难泰宁军,皆因这支军队确实战力不俗。按照军事参谋总署对于降军的方略,暂时授予泰宁军新的野战军番号——兖州军。泰宁军上下官职不变,全军只有数千人自愿返乡,留在军中的仍有五万人。因为这支军队兵员太大,所以在使用上进行区分,张延寿任左厢都指挥使,霍存副之,丁会任右厢都指挥使,杨崇本副之。军事参谋总署从教化司抽调了一批教化官和虞侯,将兖州军左右两厢的厢一级指挥部建全。军一级的指挥框架则暂时不设,以待将来。

降军自然有降军的觉悟,张延寿、丁会、霍存、杨崇本等人立刻请战,要救援被吴军围困在下邳的李晖,尤其是杨崇本最为积极,自从和娇妻团聚后,他的心情大好,对于李诚中几乎是感激涕零,此刻自然要好好变现一番。

李诚中本来还想请葛从周出山,担任兖州军统制,或是到军事参谋总署任职。李诚中拿出虞侯司副总管的职务热忱招揽他,可却被葛从周婉拒了。葛从周病体沉重,的确不能再劳心劳力了,因此,李诚中干脆将梁王在汴州的宫室赐给了他,让他去汴州安心休养。

无论是谁,都不可能让葛从周留在兖州,这一点葛从周心知肚明,于是也不耽搁,没过几日便将家眷迁居汴州。他等若是以自己为质,换取泰宁军将士的安全,这么光明磊落的做法倒让李诚中略感有些惭愧和内疚。

三月十五日,新设兖州军左厢抵达徐州,与钟韶的南路军会师,兖州军右厢则赶到了沂州南端的承县。两路大军稍作整顿后,一西一北,向着下邳进军。

吴军大将王茂章猛攻下邳月余不果,接到燕军即将赶到的消息后,连夜撤军,下邳之围遂解。

三月二十日,燕军开入下邳,李晖向钟韶投降。至此,雄踞中原二十年的宣武系军事集团,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3章 辽西双城(三)第7章 辽西双城(七)第9章 中官之死(三)第74章 钉子(七)第7章 辽西双城(七)第26章 诸侯之定(五)第8章 魏州(三)第21章 大河之东(六)第25章 插曲(二)第42章 蓟州(四)第61章 己未之冬(十二)第11章 北回归线(一)第66章 非常规战争(三)第50章 卢龙节度(十九)第49章 卢龙节度(十八)第3章 幽州留后(三)第63章 燕郡问题(八)第45章 春夏(十一)第27章 插曲(四)第16章 北回归线(六)第34章 白狼山水间(一)第31章 榆关风云(十)第73章 怀远新思维(五)第63章 两河轮战(九)第6章 辽西双城(六)第31章 幽州留后(三十一)第32章 营州经略(四)第20章 辽西双城(二十)第2章 幽州留后(二)第52章 己未之冬(三)第74章 非常规战争(十一)第134章 中枢之要(四)第142章 国器(四)第30章 榆关风云(九)第41章 白狼山水间(八)第27章 大河之东(十二)第99章 决战上党(十四)第1章 西京变(四)第84章 东都会盟(四)第65章 饶乐山巅(十九)第113章 南北战策(七)第5章 魏州血夜(五)第31章 双极(三)第30章 榆关风云(九)第28章 诸侯之定(七)第26章 榆关风云(五)第27章 榆关风云(六)第94章 决战上党(九)第101章 决战上党(十六)第11节 幽州留后(十一)第38章 营州经略(十)第70章 钉子(三)第53章 卢龙节度(二十二)第60章 己未之冬(十一)第129章 河南(七)第4章 魏州血夜(四)第42章 蓟州(四)第20章 辽西双城(二十)第46章 君之野望(四)第84章 东都会盟(四)第42章 双极(十四)第55章 己未之冬(六)第11节 幽州留后(十一)第10章 西京变(十)第44章 双极(十六)第74章 仁恕之道(七)第37章 白狼山水间(四)第84章 钉子(十七)第1章 辽西双城(一)第75章 非常规战争(十二)第59章 两河轮战(五)第40章 蓟州(二)第8章 辽西双城(八)第140章 国器(二)第21章 辽西双城(二十一)第46章 卢龙节度(十五)第132章 中枢之要(二)第3章 西京变(三)第107章 南北战策(一)第138章 中枢之要(八)第65章 饶乐山巅(十九)第21章 整军(四)第53章 己未之冬(四)第38章 春夏(四)第14节 幽州留后(十四)第62章 饶乐山巅(十六)第12章 蒋袁合流(二)第50章 范阳之春(四)第96章 决战上党(十一)第39章 卢龙节度(八)第28章 诸侯之定(七)第68章 燕郡问题(十三)第61章 饶乐山巅(十五)第52章 君之野望(十)第41章 蓟州(三)第54章 卢龙节度(二十三)第74章 钉子(七)第1章 辽西双城(一)第95章 决战上党(十)第62章 己未之冬(十三)
第3章 辽西双城(三)第7章 辽西双城(七)第9章 中官之死(三)第74章 钉子(七)第7章 辽西双城(七)第26章 诸侯之定(五)第8章 魏州(三)第21章 大河之东(六)第25章 插曲(二)第42章 蓟州(四)第61章 己未之冬(十二)第11章 北回归线(一)第66章 非常规战争(三)第50章 卢龙节度(十九)第49章 卢龙节度(十八)第3章 幽州留后(三)第63章 燕郡问题(八)第45章 春夏(十一)第27章 插曲(四)第16章 北回归线(六)第34章 白狼山水间(一)第31章 榆关风云(十)第73章 怀远新思维(五)第63章 两河轮战(九)第6章 辽西双城(六)第31章 幽州留后(三十一)第32章 营州经略(四)第20章 辽西双城(二十)第2章 幽州留后(二)第52章 己未之冬(三)第74章 非常规战争(十一)第134章 中枢之要(四)第142章 国器(四)第30章 榆关风云(九)第41章 白狼山水间(八)第27章 大河之东(十二)第99章 决战上党(十四)第1章 西京变(四)第84章 东都会盟(四)第65章 饶乐山巅(十九)第113章 南北战策(七)第5章 魏州血夜(五)第31章 双极(三)第30章 榆关风云(九)第28章 诸侯之定(七)第26章 榆关风云(五)第27章 榆关风云(六)第94章 决战上党(九)第101章 决战上党(十六)第11节 幽州留后(十一)第38章 营州经略(十)第70章 钉子(三)第53章 卢龙节度(二十二)第60章 己未之冬(十一)第129章 河南(七)第4章 魏州血夜(四)第42章 蓟州(四)第20章 辽西双城(二十)第46章 君之野望(四)第84章 东都会盟(四)第42章 双极(十四)第55章 己未之冬(六)第11节 幽州留后(十一)第10章 西京变(十)第44章 双极(十六)第74章 仁恕之道(七)第37章 白狼山水间(四)第84章 钉子(十七)第1章 辽西双城(一)第75章 非常规战争(十二)第59章 两河轮战(五)第40章 蓟州(二)第8章 辽西双城(八)第140章 国器(二)第21章 辽西双城(二十一)第46章 卢龙节度(十五)第132章 中枢之要(二)第3章 西京变(三)第107章 南北战策(一)第138章 中枢之要(八)第65章 饶乐山巅(十九)第21章 整军(四)第53章 己未之冬(四)第38章 春夏(四)第14节 幽州留后(十四)第62章 饶乐山巅(十六)第12章 蒋袁合流(二)第50章 范阳之春(四)第96章 决战上党(十一)第39章 卢龙节度(八)第28章 诸侯之定(七)第68章 燕郡问题(十三)第61章 饶乐山巅(十五)第52章 君之野望(十)第41章 蓟州(三)第54章 卢龙节度(二十三)第74章 钉子(七)第1章 辽西双城(一)第95章 决战上党(十)第62章 己未之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