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己未之冬(四)

平州刺史张在吉正在书房处理方方面面转来的政务,闻听周知裕到来,立刻迎入书房。

周知裕也不客套,直接道:“李诚中今日一早便回来了。”

张在吉一愣:“白狼山军情有变?”

周知裕道:“那倒不曾。但前些时日他们却在白狼山和契丹人打了一仗。”

张在吉问:“如何?”

周知裕道:“斩首二百七十六具。自家战死四十二人。”

张在吉紧张的眉头立刻舒缓下来,大喜道:“不错!此战结果可禀告节度府,当是近期内边关各处少有的大胜!”说着,张在吉坐不住了,起身从案头的一沓卷宗中抽出一本,一边翻看一边道:“好问兄看过邸报了吧?”

周知裕点头道:“看过。旬月以来,卢龙塞、北口、镇远、蓟门、孔岭关、广边军各处均在交战,其中卢龙塞斩首一百三十五具、战殁九十余人,北口斩首十三具、战殁十七人,镇远斩首三十七具、战殁四十一人,蓟门斩首四十五具、战殁七十人,孔岭关斩首五十六具、战殁八十人……”如数家珍一般,将各处战场的数字报了出来。

张在吉点头,一边翻看,一边接口道:“以上均为契丹人的骚扰试探,唯有广边军一战,契丹人主力出动,杀敌三百余人,我方战殁四百人,但因为战场被遮蔽,没有斩首数。”看完后,又抬头道:“因此,白狼山一战,当是近期我卢龙军首功!通报节度府,传檄边关,可鼓舞我军士气!”

对于李诚中所部在白狼山一战中所取得的战果和意义,周知裕在验看李诚中带回来的那一大袋子耳朵的时候便心知肚明,但他此刻的心思不在这上面。张在吉看出周知裕有些心神不宁,问道:“好问兄似乎有话要说?”

周知裕从怀中取出李诚中所列的物资清单,递给张在吉。张在吉接过来细看一遍,沉吟片刻道:“东西不是问题,某可以从库中调出来。但似乎白狼山中境况不是很好……”

周知裕叹了口气:“李诚中回来对某说了,确实不太好,若是没有这些物资,这个冬天是绝对顶不过去的。除此之外,契丹人两度在他手上吃了大亏,如今也改变了战法,以骑兵遮蔽了榆关至白狼山的通道……”

张在吉想了想,问:“好问兄有何打算,让李诚中返回榆关?”

周知裕道:“尚未想好。白狼山是如今关外唯一的一个驻兵军寨,是咱们钉在契丹人身侧的一颗钉子。有了这颗钉子,咱们攻守的回旋余地要大很多,而契丹人欲攻平州,必先拔去这颗钉子,那里将是敌我争夺的要点。当然,就算白狼山重新落入契丹人手中,咱们大不了重新回收榆关,只是某担忧李诚中所部,那是我平州军目前唯一能战的精锐,若是损失在白狼山,实在令人心痛。”

张在吉道:“攻守之道,某非武将,知之不深。但某知道,自从李诚中进驻白狼山后,平州局势便安稳了许多,老百姓能够踏实下来准备过冬,那些准备逃往幽州的大户也重新定下心来不再谈论离开的事情。若是战场重新移回榆关,恐怕将是另一个局面……当然,是撤是留还得由好问兄来定夺,某是不懂的……至于李诚中所部,不知他是怎么想的?”

周知裕道:“他自然是想留在白狼山,元利老弟可还记得,李诚中所拟的五年恢复营州计划?”

张在笑道:“年轻人,心气自然是要高一些。某还记得,当年你投军之时,还指天发誓一定要做到指挥使。呵呵,如今好问兄已经是兵马使了……”

周知裕笑道:“你也成了一州之主。”

二人相视大笑,周知裕心情纾解了不少,当下便定了决心,问道:“元利老弟,单子上的东西多久能准备出来?粮食不需要了,直接从榆关取出来便可,也可节省时间。”

张在吉道:“一天之内便可办妥。”

周知裕点点头:“便请元利老弟筹办。某还要回去操练新兵,排练阵法,否则送不到白狼山去。对了,某拟由李诚中检校前营指挥使……”

张在吉道:“这是自然,如此大功,节度府也没话可说。”

李诚中终于等来了最好的结果,周知裕决定按照李诚中的需求派大队平州军押送物资进山,一方面支持李诚中过冬,另一方面也将这次押送作为训练新兵的重要经历。平州军已经陆陆续续征募了两个月,虽说一直在操练,但没有经历过战事,没有面对过敌人的军队,算不得真正能战的军队。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说,也是一次训练新兵的好机会。

遇到这样的上司,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李诚中压下心头感激的言语,遵照周知裕的吩咐,随张龙来到大营,挑选士兵,训练他所设想的车阵。

李诚中所列明需要的物资很多,预计将装满五十辆大车。张龙从军营的辎重库房中挑出五十驾大车,套上马,又挑选了三百名枪兵,集中了全营的两百名弓手,组成了这次押送物资的军阵。

行军时,大车分为两列,士卒走在当中,遇到契丹大队骑兵时,两列大车首尾相并,即可组成长方形的一个车阵。到时候枪兵站在车阵之内的最外侧,弓手置于内里,一边行军一边射箭。面对这样的车阵,契丹轻骑是冲不进来的。

有那么多战场经验在身,又带兵和契丹人硬碰硬打过两次且都获胜,李诚中目前可算平州军官中威望最高之人了。张龙的资历虽然比李诚中老许多,但却十分佩服李诚中,对于李诚中的传授都全部记在心上。李诚中亲自训练了一天,将队伍大致训练成型,便来到了中军牙堂,他要向周知裕辞行,及早赶回白狼山。张龙则接手继续训练,他还要训练七天,直到军兵们真正熟练之后,才能起兵押送。

当晚,周知裕在营州摆设酒宴,为李诚中所取得胜利庆功。所有队正以上军官全部参加了酒宴,李诚中虽然酒量好,这个时代的酒水虽然不高,却也喝得他着实醉了一场,直睡到日上三杆才爬起来。由于物资的筹备和车阵的演练还需要时间,所以定好十日后押送到白狼山的日期后,李诚中不再耽搁,骑马返回榆关。

赶到榆关之时,还是下午时分,赵在礼打算让李诚中歇息到晚上再走。李诚中看了看日头,离天黑还有约莫两个时辰。虽说离开白狼山还不到两天,但他却已经归心似箭,估算着真正遇到契丹游骑堵截的范围之内时,天色应该也黑了,便谢绝了赵在礼的挽留,出关而去。

解决了白狼山军寨过冬物资的事情,李诚中心里的石头算是落了地,心情大好。北方的冬天黑夜来得快,他又刻意放缓了马速,行出榆关三十多里的时候,日头已经偏西。李诚中哼着《打靶归来》,下了马,打算歇息片刻,等太阳落下去,天色变黑以后再出发。接下来的二十里地就将进入契丹游骑出没范围之内,要小心些才好。

李诚中刚放完水,吃了点随身带的干粮,就听见西边传来马蹄声。他心里一惊,连忙朝西观望,就见西边驰来一匹战马,马上端坐一人,一边回头一边拼命催马狂奔,转眼间就奔到李诚中面前。

骑者冲到近前,一见李诚中,立刻挥刀砍了过来,李诚中连忙滚身闪过,抽刀护在胸前。那骑者却愣了愣:“卢龙军?”

李诚中一听是汉话,忙点了点头,骑者道:“赶快走,后面有契丹人追兵!”说完之后,也不顾李诚中,继续催马向东而去。

李诚中莫名其妙,往骑者来时的西方看去,只见地平线上显出几名骑兵,正在向这边追来,仔细辨认之下,似乎真的是契丹人的打扮。他骇了一跳,连忙上马,略略一想,便紧追着刚才那人往东狂奔去了。平原草场之上,一眼可以望出很远,最好的逃命方法就是先往东跑,脱离开追兵的视线之后,才能改变方向往北回白狼山。

李诚中的马力是才催起来的,比身后那些契丹人的战马要足,奔行片刻之后,渐渐将契丹人的身影甩出了地平线。他开始改变方向,往西北而行,又奔行片刻,就看见刚才遇到的那个骑者正在前面纵马而行,但马速已经放了下来。

那骑者听到身后马蹄声,回头看了看,见是李诚中,便又放缓了一些。等李诚中追上他,便问:“契丹人呢?甩脱了么?”听着声音,竟然似乎是个女子。

李诚中一愣,道:“甩开了。”又借着余晖仔细打量一番,果然是个女的,而且身姿绰约,面容姣美。这女子马上别着横刀,身上背负弓箭,骑马之际纵越自如,一副英挺之气。只是头戴毡帽,身着皮甲,不似汉人女子。

李诚中打量她的时候,她也在端详李诚中,看了片刻,问道:“你是卢龙军那支军伍的?”

李诚中回答:“平州军。”

那女子“哦”了一声:“这里是平州地界了?”

李诚中道:“榆关北三十里之外。”

那女子问:“听说这片是品部的地盘,你是平州军斥候?怎么敢深入这许多?”

李诚中道:“我们在白狼山有驻军,我是回白狼山的。”

那女子点点头:“嗯,听说了,你们是唯一一支敢在关外驻军的卢龙军伍。”

李诚中不禁有些得意,但也不好在人家面前自夸,只是笑了笑,没有说话。

两人聊了片刻,眼前出现一片小树林,那女子道:“我的马力有些困乏,不能再走了,且到林中歇息片刻。”

李诚中点头答应了,两人纵马驰入树林,寻了一处林茂挡风之所,下了马背。

第124章 河南(二)第11章 蒋袁合流(一)第39章 白狼山水间(六)第11章 蒋袁合流(一)第107章 南北战策(一)第17章 西京变(十七)第28章 大河之东(十三)第47章 范阳之春(一)第105章 决战上党(二十)第11章 辽西双城(十一)第7章 中官之死(一)第79章 转折(十一)第6章 幽州留后(六)第26章 诸侯之定(五)第76章 怀远新思维(八)第55章 卢龙节度(二十四)第49章 饶乐山巅(三)第51章 饶乐山巅(五)第44章 双极(十六)第34章 白狼山水间(一)第78章 怀远新思维(十)第57章 饶乐山巅(十一)第52章 饶乐山巅(六)第41章 春夏(七)第101章 决战上党(十六)第119章 南北战策(十三)第3章 幽州留后(三)第14章 北回归线(四)第49章 卢龙节度(十八)第32章 诸侯之定(十一)第61章 燕郡问题(六)第70章 转折(二)第44章 君之野望(二)第27章 幽州留后(二十七)第55章 卢龙节度(二十四)第46章 君之野望(四)第47章 范阳之春(一)第7章 幽州留后(七)第14节 幽州留后(十四)第17章 大河之东(二)第69章 转折(一)第47章 范阳之春(一)第2章 魏州血夜(二)第76章 怀远新思维(八)第27章 幽州留后(二十七)第40章 春夏(六)第56章 两河轮战(二)第60章 己未之冬(十一)第29章 诸侯之定(八)第66章 饶乐山巅(二十)第52章 君之野望(十)第7章 魏州(二)第14章 西京变(十四)第73章 仁恕之道(六)第53章 范阳之春(七)第47章 白狼山水间(十四)第24章 诸侯之定(三)第14章 北回归线(四)第68章 燕郡问题(十三)第36章 双极(八)第62章 己未之冬(十三)第62章 河北新军阀(五)第9章 魏州(四)第78章 怀远新思维(十)第40章 卢龙节度(九)第79章 转折(十一)第33章 卢龙节度(二)第59章 饶乐山巅(十三)第90章 决战上党(五)第29章 双极(一)第18章 幽州留后(十八)第140章 国器(二)第39章 春夏(五)第76章 钉子(九)第50章 范阳之春(四)第11章 西京变(十一)第76章 仁恕之道(九)第24章 大河之东(九)第69章 非常规战争(六)第35章 双极(七)第74章 怀远新思维(六)第18章 西京变(十八)第42章 蓟州(四)第75章 仁恕之道(八)第62章 两河轮战(八)第29章 双极(一)第72章 转折(四)第31章 营州经略(三)第68章 两河轮战(十四)第29章 双极(一)第20章 西京变(二十)第24章 诸侯之定(三)第74章 非常规战争(十一)第31章 营州经略(三)第4章 辽西双城(四)第63章 燕郡问题(八)第60章 燕郡问题(五)第49章 白狼山水间(十六)第66章 饶乐山巅(二十)第73章 非常规战争(十)
第124章 河南(二)第11章 蒋袁合流(一)第39章 白狼山水间(六)第11章 蒋袁合流(一)第107章 南北战策(一)第17章 西京变(十七)第28章 大河之东(十三)第47章 范阳之春(一)第105章 决战上党(二十)第11章 辽西双城(十一)第7章 中官之死(一)第79章 转折(十一)第6章 幽州留后(六)第26章 诸侯之定(五)第76章 怀远新思维(八)第55章 卢龙节度(二十四)第49章 饶乐山巅(三)第51章 饶乐山巅(五)第44章 双极(十六)第34章 白狼山水间(一)第78章 怀远新思维(十)第57章 饶乐山巅(十一)第52章 饶乐山巅(六)第41章 春夏(七)第101章 决战上党(十六)第119章 南北战策(十三)第3章 幽州留后(三)第14章 北回归线(四)第49章 卢龙节度(十八)第32章 诸侯之定(十一)第61章 燕郡问题(六)第70章 转折(二)第44章 君之野望(二)第27章 幽州留后(二十七)第55章 卢龙节度(二十四)第46章 君之野望(四)第47章 范阳之春(一)第7章 幽州留后(七)第14节 幽州留后(十四)第17章 大河之东(二)第69章 转折(一)第47章 范阳之春(一)第2章 魏州血夜(二)第76章 怀远新思维(八)第27章 幽州留后(二十七)第40章 春夏(六)第56章 两河轮战(二)第60章 己未之冬(十一)第29章 诸侯之定(八)第66章 饶乐山巅(二十)第52章 君之野望(十)第7章 魏州(二)第14章 西京变(十四)第73章 仁恕之道(六)第53章 范阳之春(七)第47章 白狼山水间(十四)第24章 诸侯之定(三)第14章 北回归线(四)第68章 燕郡问题(十三)第36章 双极(八)第62章 己未之冬(十三)第62章 河北新军阀(五)第9章 魏州(四)第78章 怀远新思维(十)第40章 卢龙节度(九)第79章 转折(十一)第33章 卢龙节度(二)第59章 饶乐山巅(十三)第90章 决战上党(五)第29章 双极(一)第18章 幽州留后(十八)第140章 国器(二)第39章 春夏(五)第76章 钉子(九)第50章 范阳之春(四)第11章 西京变(十一)第76章 仁恕之道(九)第24章 大河之东(九)第69章 非常规战争(六)第35章 双极(七)第74章 怀远新思维(六)第18章 西京变(十八)第42章 蓟州(四)第75章 仁恕之道(八)第62章 两河轮战(八)第29章 双极(一)第72章 转折(四)第31章 营州经略(三)第68章 两河轮战(十四)第29章 双极(一)第20章 西京变(二十)第24章 诸侯之定(三)第74章 非常规战争(十一)第31章 营州经略(三)第4章 辽西双城(四)第63章 燕郡问题(八)第60章 燕郡问题(五)第49章 白狼山水间(十六)第66章 饶乐山巅(二十)第73章 非常规战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