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幽州留后(七)

ps:大病一场,实在悲催。中断了几天,只能反复道歉。感谢无风而翔打赏,感谢河马骑兵、蓝色动感、浪翻云、柳云龙、zho8888、灯笼、一江春水、八万里路、复方醋酸、龙天空下等兄弟上个月的月票。

“山字营破军都都头刘山喜应卯!”

“山字营破军都左队队正刘山青应卯!”

“山字营破军都右队队正刘山周应卯!”

“本将乃新任义儿军都指挥使、云麾将军司全爽,今日起,暂由统摄义儿军诸营……原都指挥使刘守光因罪入中军大营待勘,原都虞候毕全福因图谋反叛已被诛戮……回去后清点军员,说与众军士知晓,明日随本将平叛……”

司全爽交代完毕后,破军都军官躬身领命而出,下一都军官应声而入。

“山字营狼行都都头刘山允应卯!”

“山字营狼行都左队队正刘山好应卯!”

“山字营狼行都中队队正刘山高应卯!”

“山字营狼行都右队队正刘山岭应卯!”

……

义儿军不同于衙内军或是各州镇军,他从组建之初便带由浓厚的个人色彩,在这个藩镇如林的时代中,具有很典型的军头私人武力性质。

在原有的大唐军制里,伙上设队、队上设旅、旅上设团,其中一旅百人,两旅成团,数个乃至十数个团聚合为府(地方)或卫(中央),成独立作战的军事单位。

到了藩镇割据之后。随着府兵瓦解、募兵兴盛,再到职业军士的发展。原有的征兵体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有正规编制的朝廷军队之外,产生了更多的军头武装。朝廷正规编制是指朝廷中枢认可,并在兵籍册上列明的武力,包括中央十二卫、各镇节度府府兵(与府兵制中的府是两个概念)以及各州镇军。其征兵的方式是按册点兵,即俗语常说的一个萝卜一个坑,有多少罗卜便有多少坑。

但随着局势的变化,大量以战斗为谋生手段的士兵逐渐成为了各地征兵的主要来源。他们往往携家带口、同乡同里、同族同村,甚至还有很多依靠并肩作战而结成的军士团伙,应募之时结伴而至,溃散之时呼啸而去,少则三五人,多则数十、上百人。在他们的一生中,最信任和最依靠的都是团伙中的同伴。入军之时更不愿意被拆分打散。

这些以战斗为谋生手段的士兵以各种关系连合在一起,或为血缘、或为同宗、或为乡党、或为结义,不仅武艺娴熟、经验丰富,而且团伙之间凝聚力极强,战力非常彪悍。纵观历史,自三代以后。一个国家内部地方割据上百年之久而不分裂,既无朝代更迭,又无外敌凌辱,当属奇迹中的奇迹,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或许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个时代大量勇悍的职业军士的存在,他们相互制衡。定住了朝廷大局不变,他们战力极高,保住了中原不受外族欺虐。

无论北方草原上的契丹、库莫奚、吐谷浑,还是西部回鹘、吐蕃,南方南诏,都对已经事实上七零八落的中原地区不敢轻易窥伺,如果单论战力,这个时代的军队除了装备和粮饷外,其实就军士战力而言并不亚于盛唐,甚至还要高出许多。

因此,募兵的军头们便不能按照编制来进行安置,只能授予带头之人一个番号,以一个一个具备一定独立意志的团伙为军队的作战单位,而介于旅和团两种正规编制之间的“都”随之产生。

三代之时,各诸侯国将一国都城名之为国,一城即一国,后来一国控制的城市多了,便将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主城称为都,没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称为邑,所谓“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早期“都”这个称谓是不能乱用的。

随着城镇的增多和扩展,规模较大的城镇也逐渐称都,而后“都”这个字眼也开始引申出其他意思,即“聚合”,如《水经注》中有“水泽所聚谓之都”,然后又由此引申出“统率”之意,如《后汉书》所言“都部者,都统其众也”。最常见的“都督”之职,即“统率监督”之义。

因此,“都”其实是一个没有具体定额的编制,小都百人,大都数百人乃至上千人。这一编制出现于这个时代,根源于职业军士的征募体制,属于这个时代所独有的特色。其后,由地方藩镇中兴起的这一编制逐渐扩散至全国乃至朝廷,就连中央禁军也开始采用。

在很多藩镇中,以“都”代替“旅”和“团”,其上设营或厢,“都”成为了军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上承大军头,接受军头指挥,下接具体军士,直接掌控普通兵卒。

朝廷正式采用都一级编制则要晚许多,是在黄巢兵乱之期,当时禁军十二卫败坏,一触即溃,大宦官田令孜保着僖宗天子出逃西川,于西川重募禁军,投军的主力就是职业军士。这些职业军士或多或少,闻讯而来,纷纷投效朝廷,田令孜无法将其拆分打散,只好编为五十四都,又以其中十位军力最强的军头为主,成立十军,分隶左右神策,朝廷十二卫便废止,以十军取而代之,田令孜的官职也由“观十二卫军容使”变成“观十军军容使”。自此之后,朝廷禁军也在实质上完成了“藩镇性质”的转变,职业军士们依附在大大小小的军头周围,军头们则依附在宦官左右,宦官们维护他们的利益,他们则听任宦官们的指挥,成为北衙立脚的基石。

这支朝廷新军因为征募了大量职业军士,面貌为之一变。战力极强,在平灭黄巢兵乱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涌现了天武都、天威都、捧日都、登封都,勇胜都、扈跸部、耀德都,宣威都、清远都等声名显赫的部队,是朝廷震慑地方的重要依仗。当年田令孜恢复长安之后,四处搜刮,向各镇摊派钱粮,谋夺盐池,大规模更换节度使。导致“天下忿怒而不敢一言”,依仗的就是禁军十军。只是他的做法太急、太迫,最终引来河东强藩李克用插手,这支禁军于是由盛而衰。

所谓“都头”之职,其实只是军中流行的俗称,其正式官名为“都伯”或“都排”。而“都”的称谓则更加随心所欲,或由将主赐名。或由团伙中的带头士兵自行命名。卢龙军中赵氏所控制的霸都骑原本便是由一个小小的骑兵都演变而来,逐渐成为河北大地上响当当的军事力量,鼎盛之时超过万骑,是卢龙军最重要的骑兵集团。而银葫芦都的来历也大致相同,以精锐弓手组建而成,如今由王氏所辖。

李诚中刚刚穿越之时。迭逢贝州、魏州连场大战,军败北撤的过程里拉起了一支二十三人的小团伙,途中曾经遇到宣武军追击的葛从周家二郎,葛家二郎当时正在组建新军,一眼望见李诚中的小团伙很是雄壮。便打算挖贺德伦的墙角,将这支诡称“宣武军贺德伦部”的小军队征募为自己所有。

当时葛家二郎给他的就是个实职都头。如果李诚中答允下来。那么他也就会如同这个时代大多数职业军士一样,立刻就能成立属于自己的“都”,在宣武军中成为一个最底层的小军头。如果是那样的话,如今的大唐营州都督便不存在了,李诚中的人生轨迹将是另一番模样。

刘守光组建义儿军也同样如此,他征募而来的是河北大地上大大小小的职业军士团伙,并以此很快形成了相当程度的战斗力,在河间城下一战大败趁火打劫的成德军。所以义儿军左右厢之下的营、都均不是正规编制,由不同的都队组建成不同的营头,人数既不固定,名号也独具特色。

这些大大小小的职业军头进入义儿军后,纷纷拜刘守光为义父,刘守光则分别赐名,并按照名字编为营头,比如山字营,即由所有赐名中带“山”字的军官聚合而成,他们相互间也是异姓兄弟,当然,这种异姓兄弟关系非常脆弱,仅仅存在于口头之上。这样的军队招之即能作战,且战力不弱。

实际上,周知裕当年受命组建健卒营中的前营之时,河北大地上的职业军士都差不多被义儿军等军队招光了,所以健卒营中充满了农夫、流民和游侠儿,战力比其他各军都要差很多,只能充当炮灰,当年的李诚中说白了,其实就是一个炮灰。

司全爽斩了义儿军都虞候、牙门将毕全福,震慑住了义儿军中的高级将领,如刘雁朗、胡令珪、张景绍等,可以说是一个杀伐果决的人物,同时他也深知义儿军内情,懂得安抚基层军官的军心,将各营都头全部唤至中军大帐好言抚慰,可谓算计极多,否则也不会成为辽东郡王刘仁恭的心腹。

可司全爽算来算去也没有算到,因为他发动太快,义儿军与霸都骑、蓟州军三方密议兵谏之事还没有来得及传达普通军士,这些基层军官压根儿不知道内情,所以当他堂而皇之将军官们一一招来安抚的时候,反而起到了不好的效果,令众人感受到了一种大势将倾的威胁,至于他口中所言“军中谋反”、“此来平叛”等,都成为了一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托词。

其实换一个角度来想这件事情,就能明白一众基层军官的心态了:大伙儿睡得好好的,突然大半夜被你一个外系指挥叫到帅帐点卯,点卯之时营中环伺刀枪,素有威望的毕都虞的人头已经血淋淋置于案上,平时发号施令的义儿军诸将俱都低头不语,屈服于你的yin威之下,最后还告诉我们,说要让我们戴罪立功,明日随你去打霸都骑……

我们什么时候要谋反了?衙内什么时候得罪王爷了?毕都虞怎么就被你莫名其妙斩了?我们怎么就要“戴罪”了?我们为什么要跟你去打素来交好的霸都骑友军?

阴谋!赤裸裸的阴谋!

大营之中人人自危,军官们将消息传遍了军士,其中诸多揣测之词,各种流言飞来飞去,这一夜,义儿军军心崩散。

第68章 钉子(一)第16章 辽西双城(十六)第8章 辽西双城(八)第57章 两河轮战(三)第81章 大王庄——将军庙(五)第38章 营州经略(十)第52章 卢龙节度(二十一)第60章 饶乐山巅(十四)第17章 幽州留后(十七)第8章 幽州留后(八)第112章 南北战策(六)第13章 辽西双城(十三)第52章 君之野望(十)第69章 非常规战争(六)第78章 转折(十)第52章 卢龙节度(二十一)第101章 决战上党(十六)第38章 卢龙节度(七)第53章 君之野望(十一)第73章 钉子(六)第55章 己未之冬(六)第39章 白狼山水间(六)第65章 饶乐山巅(十九)第118章 南北战策(十二)第37章 白狼山水间(四)第16章 北回归线(六)第45章 春夏(十一)第71章 仁恕之道(四)第55章 君之野望(十三)第20章 整军(三)第65章 己未之冬(十六)第68章 非常规战争(五)第46章 白狼山水间(十三)第57章 饶乐山巅(十一)第68章 钉子(一)第50章 范阳之春(四)第23章 大河之东(八)第2章 健卒营第134章 中枢之要(四)第67章 饶乐山巅(二十一)第26章 幽州留后(二十六)第13章 北回归线(三)第74章 钉子(七)第45章 君之野望(三)第66章 燕郡问题(十一)第23章 幽州留后(二十三)第46章 君之野望(四)第58章 饶乐山巅(十二)第104章 决战上党(十九)第108章 南北战策(二)第108章 南北战策(二)第77章 仁恕之道(十)第12章 北回归线(二)第129章 河南(七)第21章 大河之东(六)第66章 饶乐山巅(二十)第22章 诸侯之定(一)第16章 西京变(十六)第12章 蒋袁合流(二)第29章 诸侯之定(八)第33章 榆关风云(十二)第72章 怀远新思维(四)第23章 辽西双城(二十三)第7章 辽西双城(七)第60章 两河轮战(六)第64章 己未之冬(十五)第99章 决战上党(十四)第33章 诸侯之定(十二)第56章 两河轮战(二)第64章 己未之冬(十五)第4章 幽州留后(四)第61章 饶乐山巅(十五)第92章 决战上党(七)第8章 西京变(八)第88章 决战上党(三)第54章 范阳之春(八)第113章 南北战策(七)第18章 辽西双城(十八)第43章 白狼山水间(十)第45章 卢龙节度(十四)第93章 决战上党(八)第19章 辽西双城(十九)第142章 国器(四)第20章 幽州留后(二十)第44章 双极(十六)第57章 饶乐山巅(十一)第69章 钉子(二)第23章 幽州留后(二十三)第14章 辽西双城(十四)第76章 钉子(九)第54章 君之野望(十二)第35章 卢龙节度(四)第20章 西京变(二十)第76章 转折(八)第53章 饶乐山巅(七)第117章 南北战策(十一)第30章 营州经略(二)第73章 仁恕之道(六)第10章 西京变(十)第71章 转折(三)
第68章 钉子(一)第16章 辽西双城(十六)第8章 辽西双城(八)第57章 两河轮战(三)第81章 大王庄——将军庙(五)第38章 营州经略(十)第52章 卢龙节度(二十一)第60章 饶乐山巅(十四)第17章 幽州留后(十七)第8章 幽州留后(八)第112章 南北战策(六)第13章 辽西双城(十三)第52章 君之野望(十)第69章 非常规战争(六)第78章 转折(十)第52章 卢龙节度(二十一)第101章 决战上党(十六)第38章 卢龙节度(七)第53章 君之野望(十一)第73章 钉子(六)第55章 己未之冬(六)第39章 白狼山水间(六)第65章 饶乐山巅(十九)第118章 南北战策(十二)第37章 白狼山水间(四)第16章 北回归线(六)第45章 春夏(十一)第71章 仁恕之道(四)第55章 君之野望(十三)第20章 整军(三)第65章 己未之冬(十六)第68章 非常规战争(五)第46章 白狼山水间(十三)第57章 饶乐山巅(十一)第68章 钉子(一)第50章 范阳之春(四)第23章 大河之东(八)第2章 健卒营第134章 中枢之要(四)第67章 饶乐山巅(二十一)第26章 幽州留后(二十六)第13章 北回归线(三)第74章 钉子(七)第45章 君之野望(三)第66章 燕郡问题(十一)第23章 幽州留后(二十三)第46章 君之野望(四)第58章 饶乐山巅(十二)第104章 决战上党(十九)第108章 南北战策(二)第108章 南北战策(二)第77章 仁恕之道(十)第12章 北回归线(二)第129章 河南(七)第21章 大河之东(六)第66章 饶乐山巅(二十)第22章 诸侯之定(一)第16章 西京变(十六)第12章 蒋袁合流(二)第29章 诸侯之定(八)第33章 榆关风云(十二)第72章 怀远新思维(四)第23章 辽西双城(二十三)第7章 辽西双城(七)第60章 两河轮战(六)第64章 己未之冬(十五)第99章 决战上党(十四)第33章 诸侯之定(十二)第56章 两河轮战(二)第64章 己未之冬(十五)第4章 幽州留后(四)第61章 饶乐山巅(十五)第92章 决战上党(七)第8章 西京变(八)第88章 决战上党(三)第54章 范阳之春(八)第113章 南北战策(七)第18章 辽西双城(十八)第43章 白狼山水间(十)第45章 卢龙节度(十四)第93章 决战上党(八)第19章 辽西双城(十九)第142章 国器(四)第20章 幽州留后(二十)第44章 双极(十六)第57章 饶乐山巅(十一)第69章 钉子(二)第23章 幽州留后(二十三)第14章 辽西双城(十四)第76章 钉子(九)第54章 君之野望(十二)第35章 卢龙节度(四)第20章 西京变(二十)第76章 转折(八)第53章 饶乐山巅(七)第117章 南北战策(十一)第30章 营州经略(二)第73章 仁恕之道(六)第10章 西京变(十)第71章 转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