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健卒营

前退役战士、二十一世纪青年群众演员李诚中穿越了,他来到的是一个唐末藩镇割据的年代。

这个年代,大唐内忧外患,经过多次农民战争的打击,社稷摇摇欲坠,朝廷敕令不出京畿百里,中原大地烽烟四起,各地藩镇相互攻伐,千里赤野、人命如草。

李诚中因为“身子雄壮,善走”,作为河北大地常见的“游侠儿”,被编入了健卒前营。

营指挥是周知裕,但李诚中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福气见到。

入营三天以来,他所见到的最高级别长官是一个姓任的都头,其下是本队队正张忠严,秩别陪戎校尉,从九品上。

于是他终于弄明白了,三天前将他“诱拐”投军的家伙名字并不叫“陪戎”。

他见得最多的是伙长刘子壮,陪戎副尉,从九品下。

同伙里没有伍长,因为加上刘子壮本人,一共也就五个人,换句话说,编制不齐。

据刘伙头讲,他本人已经从军一年,最初也是从健卒干起,一个月前,大帅征召燕地儿郎,他才被任命为伙长。

按照刘伙头的说法,只要战事一起,好多人都可以当官,所以他鼓励大家加劲多卖力,升官发财很容易! 刘伙头很朴实,不太会说话,把同伙几个人召集起来说出上述那番话以后,已经急得鼻尖冒白汗了,最后想要说一句结束的话来鼓励士气,却始终没能说出来,只能用力挥了挥手。

等刘伙头挥完手,李诚中和剩下三个人还在大眼瞪着刘伙头,直到刘伙头转身出帐,大家才意识到动员会结束。

刘伙头不会说话,但燕地男儿自有一番热血,除了李诚中外,其他三人都兴奋起来。

大帅发出征召令是为啥?不就是为了进兵中原么?咱燕赵男儿也要加入争夺天下的行列了,到时候不知有多少仗可以打,有多少官等着升,有多少钱可以抢!三人你一言我一语,似乎转眼就都是陪戎了,手下也管着弟兄了。

李诚中只是翻着白眼听他们议论,浑没兴趣参与。

打仗是闹着玩的?会死人的知道不?盯着眼前破了好几个窟窿的小小皮帐,掂了掂手中不仅生锈而且破口的横刀,他苦涩的叹了口气。

穿越这个事情让李诚中苦恼了好几天,好在穿越前便一无所有,是以他倒没什么可惜的。

只是他的历史知识并不丰富,除了知道晚唐是一个藩镇混战的年代外,对于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脑子里一片模糊,尤其对于自己所在的卢龙军到底是个什么概念,更是一片空白,而对于即将开战的魏博军,反而有些印象,似乎记忆中、魏博军晚唐里很有名吧?既然有名,是不是很厉害呢?想到这里,他忍不住打了个哆嗦。

无论自己是被胁持也好,被诱骗也罢,总之如今是入了大军了,想要逃跑?在这平原上谈何容易?一旦被追回来,必定是个杀头的结局,所以李诚中只能认命,且走一步看一步吧。

这几天中,李诚中也早已想通,既然已经效法前人穿越,便索性安定下来,不是有句话说得好么?既来之,则安之,还没有想好怎么在这个时代讨生活之前,先混口饭吃再说吧。

好在他当过两年兵,对行伍生涯十分熟稔,几天下来,便适应了这种古代军营的生活。

又过了两天,伙里添了两个新来的弟兄,都拥挤在一个破旧的帐篷里,说说笑笑倒也热闹。

连上刘伙头在内,一共七个人,只有刘伙头一个算是老兵,其他都是新兵蛋子。

但河北大地上向来不缺敢战的士卒,既然被编入了健卒营,就都是可战之士。

虽说都是新兵,可燕赵男儿本就都是热血赳赳的汉子,又生逢乱世,自然谈兴都很浓。

就算到了晚间军营宵禁,仍是在帐篷里拉着刘伙头问东问西。

刘伙头被问的有些吃不住了,抛出一句“马上就要开战,到时自知”,便转过身去闷头睡大觉,对其他人的问询置之不理,被追问得烦了,喝上一声“禁声!”大家伙便都不敢再说话了,只是默默的想着即将到来的战事。

大仗马上就要开打,如今大军汇集巨马水畔,只等少帅带兵过来,便要拔营起寨,南向魏博。

李诚中没有等太久,第二天刘伙头便匆匆传回军令,大军出发!于是大家伙儿忙碌起来,在刘伙头的指点下,收拾营帐,装备器具。

不仅李诚中他们,此刻就连整座军寨都喧闹纷乱起来。

有些找不着自己东西的便相互指责谩骂,有些所携营帐包裹绑束不紧的便挨上官好一顿训斥,更有没工夫外出方便的直接就地解决,让穿越前当过兵的李诚中摇头不已。

让刘伙头意外的是,在收拾军帐方面,李诚中表现得比他这个老兵还要好很多,三两下子就将帐篷绑束完毕,连带伙里共用的几条毡毯也收拾得十分利落,全部装上了一辆马车。

这下子刘伙头舒坦不已,自己伙里有能人啊!燕赵人直肠子,刘伙头没有什么嫉妒之心,满心欢喜的拍了拍李诚中的肩膀,以示夸奖。

得益于李诚中的利索,全伙第一个收拾完毕,得到了队正张忠严的点头赞许。

等整个健卒前营收拾完毕,已经是半个时辰后的事情了,于是大伙儿整队出营,在营寨外的空场列出队形,等待指挥周知裕的检阅。

说是列队,但在李诚中看来,这样的队列实在是……不敢恭维。

两千人在几十个盔甲鲜明的老军弹压下,勉强收束成一个方阵,但行列之间歪歪扭扭,前后相隔乱乱糟糟,更有甚者,干脆挤成一团,分不清前后左右,就在方阵中间大声交谈着、嬉笑着,在几个军官的巡视下,好容易才渐渐理清。

这一番折腾,又耗去小半个时辰。

由于健卒营是新立的营头,李诚中对于这番乱象倒也能够理解,只是不知如此乱哄哄的军阵,拉出去能不能打?尤其是手中所持兵刃,五花八门,有胯刀持枪的,有握棍吊锤的,其中很多还背负弓箭,大都是投军时自带的家伙。

更有多一半人都如李诚中一般,没有带兵刃投军,只是发了一把锈迹斑驳的横刀。

不过好在健卒营都是燕赵大地上的健儿,能称得上健儿的,自然体格都不会太差,精气神也都充足,若是单独一个一个拉出去,看样子似乎也能战。

因为李诚中的个头较壮,换句话说,形象较好,所以刘伙头特意让他站在本伙第一的位置,后来被队正张忠严看见了,直接把他叫到本队第一排站立。

这个位置也是整个健卒营军阵的第一排,于是李诚中习惯性的站了个标准的后世军姿,连任都头都过来问了他的名姓。

就在健卒营整队的时候,李诚中在第一排看得清楚,大军并非都如自家军阵这般杂乱。

从营寨中陆续开出一些队伍,也在空场中整合。

横列竖行都要像样得多,衣服甲胄也相对统一,兵刃都很齐整,就连旗帜竖得也精神许多。

站在李诚中旁边有几个前排压阵的队正、都头就抬眼望去,然后羡慕的小声嘀咕着,这支是什么山后子弟,那支是什么衙内军,李诚中也听不真切,更记不得那许多,只是觉得人家方阵要远远好过自家所在,虽然开拔之后,队形明显松散,但比起自家身后这些左右都分不清的家伙,实在是好太多了。

就在李诚中看得津津有味之时,忽感大地颤动,大队大队骑兵涌出营寨。

成千上万匹战马的马蹄同时踏响,仿佛雷鸣一般,震得李诚中耳膜鼓轰鸣不已。

那种刀枪如林的森严气象、那种万马奔腾的威严气势,让李诚中忍不住热血涌上心头,只想高声大喊,否则不足以宣泄心头涌动的激情。

于是李诚中情不自禁喊了起来,身后整个健卒营的两千人也同时喊了起来。

足足好半天工夫,骑兵才出完,等到他们的身影消失在远方良久,李诚中才深深吸了口气平息下来,他身边很多人却如喝醉了一般,脸色潮红,盯着骑队远去的方向,张着大嘴好半天合不拢。

这样的场面是最能鼓舞军心的,所以当周指挥在亲随的簇拥下来到军阵前时,并没有多说什么,左右打量了一番,便挥手示意出发。

于是在老兵和军官的指挥下,健卒营终于按照每都的编制陆续开拔。

大军在河北大地上展开,数条长龙并驾齐驱,旌旗招展、鼓乐齐鸣。

李诚中作为新兵,不知道自家所在的卢龙军规模有多大,有说五万的、有说十万的、更有说二十万的,但放眼望去,密集的队伍在田野中穿行,如林的刀枪在阳光下折射寒芒,时不时一队队骑兵在周围往来纵横,身前身后人声鼎沸,大笑声、誓言声、谈论声夹杂在一起,燕地男儿的直爽和豪迈展现得淋漓尽致。

李诚中身处其间,也忍不住心潮澎湃,勃然而生出踏平一切阻碍的勇气。

他忽然觉得,这样的生活似乎也不赖! 此后几日,大军每日卯时行军,辛时扎营,行三十里而止。

一路上仍然不停有青壮从军,有的是游侠儿,有的是体力健硕的农夫,还有少许念过书的。

李诚中所在的伙里就分到一个,此人姓姜名苗,家中农户,但自幼好书,家中交不起先生的束脩,便时常在学堂外偷偷听讲,倒是让他学会不少字,懂得了不少道理。

此际天下大乱,武人当道,姜苗干脆就丢下了家中的农事,投入军中,梦想着博取一番功名。

李诚中见姜苗身体略显单薄,行军有些吃力,便想帮他多担一些,但姜苗却微笑着一口回绝了,只是每天扎营之后累得半死。

有时候想起来,李诚中也不得不佩服他的这份坚持。

过得几日,前方传来消息,骑军已然围了魏博的北方重镇贝州,于是众军纷纷加快行军脚步。

等赶到贝州城下时,倚城四周扎下了连绵数里的营帐。

周无忧所在的健卒营,则立于贝州城北偏东方向。

第29章 幽州留后(二十九)第1章 西京变(一)第110章 南北战策(四)第28章 大河之东(十三)第8章 幽州留后(八)第44章 君之野望(二)第38章 营州经略(十)第69章 怀远新思维(一)第54章 君之野望(十二)第125章 河南(三)第119章 南北战策(十三)第17章 大河之东(二)第23章 榆关风云(二)第42章 春夏(八)第37章 双极(九)第46章 卢龙节度(十五)第3章 贝州(上)第60章 饶乐山巅(十四)第43章 双极(十五)第63章 两河轮战(九)第16章 西京变(十六)第11章 蒋袁合流(一)第60章 河北新军阀(三)第75章 钉子(八)第108章 南北战策(二)第52章 范阳之春(六)第35章 白狼山水间(二)第125章 河南(三)第52章 君之野望(十)第60章 己未之冬(十一)第5章 贝州(下)第132章 中枢之要(二)第59章 燕郡问题(四)第14章 蒋袁合流(四)第82章 大王庄——将军庙(六)第8章 西京变(八)第15章 蒋袁合流(五)第43章 君之野望(一)第16章 幽州留后(十六)第6章 辽西双城(六)第65章 己未之冬(十六)第29章 双极(一)第78章 怀远新思维(十)第73章 钉子(六)第77章 仁恕之道(十)第132章 中枢之要(二)第35章 双极(七)第80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第10章 中官之死(四)第67章 两河轮战(十三)第30章 幽州留后(三十)第41章 卢龙节度(十)第77章 钉子(十)第14节 幽州留后(十四)第16章 北回归线(六)第2章 魏州血夜(二)第25章 幽州留后(二十五)第63章 燕郡问题(八)第19章 辽西双城(十九)第34章 诸侯之定(十三)第17章 西京变(十七)第19章 西京变(十九)第68章 仁恕之道(一)第72章 钉子(五)第9章 幽州留后(九)第1章 幽州留后(一)第43章 双极(十五)第84章 钉子(十七)第94章 决战上党(九)第138章 中枢之要(八)第47章 卢龙节度(十六)第73章 非常规战争(十)第21章 幽州留后(二十一)第48章 饶乐山巅(二)第64章 饶乐山巅(十八)第74章 转折(六)第5章 辽西双城(五)第34章 诸侯之定(十三)第20章 整军(三)第78章 转折(十)第38章 营州经略(十)第31章 营州经略(三)第25章 插曲(二)第1章 西京变(四)第24章 幽州留后(二十四)第68章 仁恕之道(一)第32章 诸侯之定(十一)第23章 诸侯之定(二)第20章 大河之东(五)第79章 怀远新思维(十一)第19章 大河之东(四)第8章 西京变(八)第20章 幽州留后(二十)第51章 饶乐山巅(五)第92章 决战上党(七)第74章 钉子(七)第73章 钉子(六)第85章 钉子(十八)第36章 白狼山水间(三)第108章 南北战策(二)
第29章 幽州留后(二十九)第1章 西京变(一)第110章 南北战策(四)第28章 大河之东(十三)第8章 幽州留后(八)第44章 君之野望(二)第38章 营州经略(十)第69章 怀远新思维(一)第54章 君之野望(十二)第125章 河南(三)第119章 南北战策(十三)第17章 大河之东(二)第23章 榆关风云(二)第42章 春夏(八)第37章 双极(九)第46章 卢龙节度(十五)第3章 贝州(上)第60章 饶乐山巅(十四)第43章 双极(十五)第63章 两河轮战(九)第16章 西京变(十六)第11章 蒋袁合流(一)第60章 河北新军阀(三)第75章 钉子(八)第108章 南北战策(二)第52章 范阳之春(六)第35章 白狼山水间(二)第125章 河南(三)第52章 君之野望(十)第60章 己未之冬(十一)第5章 贝州(下)第132章 中枢之要(二)第59章 燕郡问题(四)第14章 蒋袁合流(四)第82章 大王庄——将军庙(六)第8章 西京变(八)第15章 蒋袁合流(五)第43章 君之野望(一)第16章 幽州留后(十六)第6章 辽西双城(六)第65章 己未之冬(十六)第29章 双极(一)第78章 怀远新思维(十)第73章 钉子(六)第77章 仁恕之道(十)第132章 中枢之要(二)第35章 双极(七)第80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第10章 中官之死(四)第67章 两河轮战(十三)第30章 幽州留后(三十)第41章 卢龙节度(十)第77章 钉子(十)第14节 幽州留后(十四)第16章 北回归线(六)第2章 魏州血夜(二)第25章 幽州留后(二十五)第63章 燕郡问题(八)第19章 辽西双城(十九)第34章 诸侯之定(十三)第17章 西京变(十七)第19章 西京变(十九)第68章 仁恕之道(一)第72章 钉子(五)第9章 幽州留后(九)第1章 幽州留后(一)第43章 双极(十五)第84章 钉子(十七)第94章 决战上党(九)第138章 中枢之要(八)第47章 卢龙节度(十六)第73章 非常规战争(十)第21章 幽州留后(二十一)第48章 饶乐山巅(二)第64章 饶乐山巅(十八)第74章 转折(六)第5章 辽西双城(五)第34章 诸侯之定(十三)第20章 整军(三)第78章 转折(十)第38章 营州经略(十)第31章 营州经略(三)第25章 插曲(二)第1章 西京变(四)第24章 幽州留后(二十四)第68章 仁恕之道(一)第32章 诸侯之定(十一)第23章 诸侯之定(二)第20章 大河之东(五)第79章 怀远新思维(十一)第19章 大河之东(四)第8章 西京变(八)第20章 幽州留后(二十)第51章 饶乐山巅(五)第92章 决战上党(七)第74章 钉子(七)第73章 钉子(六)第85章 钉子(十八)第36章 白狼山水间(三)第108章 南北战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