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西京变(十)

高家一直在渤海国西部备边,这两年被契丹压着打,没少吃过乌隗部的苦头,此刻听说过去那个强大的对手竟然转眼间就降了,都不由好生震惊,看高明博的眼神又多了几分敬佩。

过了半晌,众人才回过神来,高家六郎又道:“哦,那九弟不就是营州的鸿胪寺卿了?”

高明博想了想,摇头道:“不是。统战处管的是大唐内部各族、各州、各藩的事务,所谓‘统战’,按照李将军的话来说,就是‘建立统一战线,防止大唐分裂’。鸿胪寺卿应当管对外的事务。李将军说过,外交和内政是两码事,如今就连大唐朝廷都混为一谈,这是不对的。”

高家六郎皱眉道:“对外事务?”

高明博点头道:“比如极西诸国,李将军说过,西域之外还有很多国家,比如大食、大秦,还有什么高卢、英吉利等等,这些当属于对外事务。而凡是承认大唐宗主的国度,都应该由统战处管理。”

高家六郎恍然,道:“原来如此,比如日本国也应该归九弟管理吧?”

高明博点头道:“是啊,可惜现在还管不到。”他记得当时讨论统战处职权的时候,曾经就日本国问题询问过李诚中,李诚中当时也拿不准,一旁的冯长史却斩钉截铁的肯定说,如果按照李将军的说法来划分职权,日本国事务应由统战处管理。因为日本国本名“倭国”,一直向大唐朝贡。认大唐为宗主,就连现在的“日本”之国名也是由武皇于长安三年御准之后才正式通行的——作为朝贡国,没有宗主国的同意,他们是不能擅自改动国名的。

这一点与渤海国类似。当年大祚荣建国之后。为了获得大唐的认可,以则天神圣皇帝赐封其父的“震国公”为国名,取名“震国”,并多次遣使赴长安,希望大唐朝廷能够承认。他的努力和诚意最终还是获得了朝廷的认可,其后,睿宗于先天二年派遣郎将崔忻赴敖东城,赐大祚荣“渤海郡王”封号。授职“忽汗州都督”,于是大祚荣终于平息了多年来一直忐忑不安的心情,将国号改为“渤海国”,名正言顺的当起了国王。

等高明博讲述完自己的经历后。便开口问自家父亲高尧义:“大人,为何咱们家被大伯和四叔他们困在了府里?”

高尧义叹了口气,道:“此事说来话长。这几年大唐内地越发混乱,朝贡使团每次回来后都会讲述路上的所见所闻,这些事情让国中重臣们都很是不安。”

他口中所说的朝贡一事是渤海国惯例。渤海国是事大唐最为忠诚的藩属,与半岛上的新罗一样,年年派出使团朝贡,从不曾间断过。哪怕是黄巢乱兵肆虐中原的时候,渤海国和新罗的朝贡使团依然坚持不辍。绕过战乱频繁的大唐腹地,抵达长安。后来在长安找不到天子了,就一路折向西川,向躲避到西川的天子朝贡。因为路途不畅,常常一个往返便要耗去超过一年的岁月,有时候上一个使团还没有返回,下一个使团便出发了。

高尧义继续道:“如今国中重臣们为大唐的事情吵个不休,渐渐分为了两派,以朱大相为首的一派认为朝贡已经没有意义,大唐已露将亡之兆,渤海却无覆灭之忧,朱大相以为,渤海人今后应当‘自主国事’,不必再向大唐朝贡,更不必每任国主都等待大唐册封。”

渤海国循唐制,设三省六部,三省即政台省、宣诏省、中台省,分别对应大唐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六部为忠部、仁部、义部、智部、礼部、信部,也就是大唐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中,政堂省管理行政、司法、领典百司,统领六部,职权最重,其主官名为大内相。宣诏省主官和中台省主官分别为左相和右相,三相之中,以大内相为尊,是为百官之首。

高尧义口中的朱大相就是大内相朱承明,他的官位相当于大唐武德年间的李世民,李世民当时的官职就是尚书省尚书令。

“另一派则以鸿胪寺卿、王弟大封裔为首,大鸿胪认为,无论大唐是否将亡,渤海国都应向中原称臣。中原地大物博,人丁众多,传承绵延,底蕴深厚,不管将来谁做了中原之主,都是天下公认的共主,渤海国任何时候都回避不了接受中原节制和管辖的问题。只要大唐存在一天,渤海国就要向大唐朝贡一天,如果大唐李氏真的亡了,那么渤海国就像下一个中原之主臣服。

我们的祖上是靺鞨人,靺鞨人与关外各族一样,无论何朝何代都是认中原为主的,哪怕是草原上崛起一时的匈奴、鲜卑、突厥、吐谷浑,最终都接受了中原的册封,就连现在强盛起来的契丹,不也一样么?而且大鸿胪还认为,渤海人两百年来已经习惯了说汉言,写汉字,我们学到了中原的官制、军事、手艺、学识,就连我们的国名,都是大唐赐封的,如果我们变了,渤海还能叫渤海么?渤海人还是渤海人么?”

高明博是深以自己大唐官员的身份自豪的,如今听了父亲转述大封裔的言语,不禁抚掌道:“说得好!如果我们变了,我们就不是渤海人了!”

高尧义苦笑道:“可惜有些人对此并不认同,至少朱大相就不这么认为,他不想只做一个藩国的国相,他想成为可与大唐政事堂诸公分庭抗礼的宰相。”

高明博问道:“王上怎么说?”

高尧义摇头:“王上不理政事多年了,他虽然偏向于认同大鸿胪,但却不愿操这份闲心,事实上宣王大仁秀之后,咱们渤海国政务不都是操于大相之手么?所以朱大相如今占了上风……”

高尧义所说的事情,便是渤海国如今的“朝贡之争”,即渤海国内部关于是否继续向大唐朝贡的争议问题。引发朝贡之争的,表面上是朝贡是否能够继续获利的问题,实则是渤海是否脱离大唐的问题。

大唐太平之时,诸藩争相朝贡的意图有很多方面,除了获得大唐册封之外,获利是个关键因素。藩属国携带本国特产敬献天子,往往能获得天子厚赏,有的时候,这种厚赏几乎相当于其敬献的十倍还不止!

可现在大唐衰落了,天子连自家屋宇都没有钱修,怎么可能厚赏得起?所以这些年来,朝贡基本上是赔钱的买卖,越来越多的藩属已经以道路不靖为名停止了向大唐的朝贡。如今朝贡最勤的只有渤海国和新罗国,新罗是希望大唐帮助他们稳定日益动荡的江山,而渤海……渤海则找不到别的客观原因,只能归结于其对大唐的忠心。

朝贡之争只是第一步,由此牵扯下来的争论则是是否继续承认大唐宗主地位。这个问题就远远不同于是否朝贡那么简单了,如果这个问题对于别的藩属来说只是名义上的考虑,那么对于渤海来说就是国本问题——因为渤海是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全部袭承唐制的,就像鸿胪寺卿、王弟大封裔所说,如果变了,那么渤海还是渤海么?渤海人还能算渤海人么?

如果要进一步深究其本质,朝贡之争则是渤海国内新旧势力权力争夺的开始。新兴的渤海权贵们要向过去的渤海权贵发起挑战,争夺国政的控制权。以朱氏、崔氏、金氏为主的新兴权贵们已经不满足于在朝堂中获得的一些官职,在朱承明千辛万苦登上大相之位后,他们终于决定向旧有的大、高、乌、杨、李等五大豪族动手,目标直指五大豪族手中的军权。如果按照正常的历史走下去,朝贡之争导致的渤海国权力争夺将会延续二十年,直到将渤海国最后一分元气耗尽,然后被契丹开国皇帝阿保机灭国。

高明博想不到那么多,仅以他的观点而言,只是不希望渤海国从大唐脱离出去,他向自己的父亲问了一个最关心的问题:“大伯为何支持朱大相?他为何将大人你囚禁于府中?”

高尧义叹道:“朱大相许咱们高家封国。”

“封国?”高明博不禁一呆,随后笑了:“如何封国?”

“以鸭渌府为国,向国主称藩。”

高明博顿时无语,先不论其余,只在这一府之地建立巴掌大的所谓“国”,听上去就可笑之极,而且最关键的是,朱大相既有让渤海自立之心,又怎么可能再容许境内冒出一个藩国来?

“大伯相信?”

“他当然相信,连国名都起好了,就以朱大相许他的西王为名,国名‘大西’。”

“大人你相信么?”

高尧义苦笑:“为父若是相信,怎么会被圈禁于府上?”

高明博想了想,又道:“大兄呢?怎么不见大兄?”

高尧义道:“你大兄在河州掌军。”河州毗邻扶余城,是渤海国抵挡契丹入寇的第一线,高家嫡长子高明恪是右领军卫中郎将,一直在河州防御契丹。

“大人被圈禁的事情,大兄知道么?”

“你大伯圈禁为父,就是要以为父作质,让你大兄不敢轻举妄动,他又怎敢率军回来?”

“三叔呢?”高明博三叔高尧礼是鸭渌府太守,刚才没见到他,是以此刻发问。

“你三叔和为父一个心思,所以自然也是一个处境,都在家里圈禁。”

好吧,现在高明博总算是明白了,他脑子转了转,追问道:“现在大伯已经在西京动手了,那么上京呢?上京又是如何?”。。)

s

第78章 转折(十)第14节 幽州留后(十四)第13章 蒋袁合流(三)第11章 西京变(十一)第47章 范阳之春(一)第78章 转折(十)第17章 西京变(十七)第24章 诸侯之定(三)第21章 辽西双城(二十一)第79章 转折(十一)第35章 白狼山水间(二)第44章 白狼山水间(十一)第74章 非常规战争(十一)第115章 南北战策(九)第74章 非常规战争(十一)第90章 决战上党(五)第66章 燕郡问题(十一)第35章 双极(七)第24章 插曲(一)第80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第113章 南北战策(七)第72章 怀远新思维(四)第32章 双极(四)第45章 君之野望(三)第16章 北回归线(六)第102章 决战上党(十七)第80章 怀远新思维(十二)第30章 幽州留后(三十)第67章 非常规战争(四)第39章 春夏(五)第142章 国器(四)第63章 两河轮战(九)第22章 辽西双城(二十二)第43章 春夏(九)第70章 怀远新思维(二)第10章 辽西双城(十)第20章 西京变(二十)第9章 西京变(九)第63章 河北新军阀(六)第52章 饶乐山巅(六)第4章 辽西双城(四)第77章 大王庄——将军庙(一)第44章 双极(十六)第23章 大河之东(八)第53章 君之野望(十一)第62章 燕郡问题(七)第61章 两河轮战(七)第2章 西京变(二)第40章 双极(十二)第74章 仁恕之道(七)第91章 决战上党(六)第39章 白狼山水间(六)第19章 整军(二)第53章 饶乐山巅(七)第77章 大王庄——将军庙(一)第46章 君之野望(四)第36章 春夏(二)第45章 白狼山水间(十二)第48章 白狼山水间(十五)第52章 卢龙节度(二十一)第63章 饶乐山巅(十七)第46章 双极(十八)第42章 卢龙节度(十一)第32章 榆关风云(十一)第111章 南北战策(五)第51章 范阳之春(五)第79章 怀远新思维(十一)第60章 己未之冬(十一)第85章 东都会盟(五)第56章 燕郡问题(一)第57章 己未之冬(八)第36章 双极(八)第107章 南北战策(一)第47章 君之野望(五)第119章 南北战策(十三)第26章 榆关风云(五)第46章 双极(十八)第67章 两河轮战(十三)第44章 卢龙节度(十三)第63章 饶乐山巅(十七)第49章 范阳之春(三)第16章 北回归线(六)第67章 己未之冬(十八)第105章 决战上党(二十)第63章 己未之冬(十四)第51章 己未之冬(二)第8章 西京变(八)第19章 整军(二)第1章 魏州血夜(一)第54章 君之野望(十二)第39章 卢龙节度(八)第40章 卢龙节度(九)第109章 南北战策(三)第44章 白狼山水间(十一)第54章 卢龙节度(二十三)第37章 卢龙节度(六)第3章 辽西双城(三)第18章 辽西双城(十八)第53章 范阳之春(七)第72章 钉子(五)
第78章 转折(十)第14节 幽州留后(十四)第13章 蒋袁合流(三)第11章 西京变(十一)第47章 范阳之春(一)第78章 转折(十)第17章 西京变(十七)第24章 诸侯之定(三)第21章 辽西双城(二十一)第79章 转折(十一)第35章 白狼山水间(二)第44章 白狼山水间(十一)第74章 非常规战争(十一)第115章 南北战策(九)第74章 非常规战争(十一)第90章 决战上党(五)第66章 燕郡问题(十一)第35章 双极(七)第24章 插曲(一)第80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第113章 南北战策(七)第72章 怀远新思维(四)第32章 双极(四)第45章 君之野望(三)第16章 北回归线(六)第102章 决战上党(十七)第80章 怀远新思维(十二)第30章 幽州留后(三十)第67章 非常规战争(四)第39章 春夏(五)第142章 国器(四)第63章 两河轮战(九)第22章 辽西双城(二十二)第43章 春夏(九)第70章 怀远新思维(二)第10章 辽西双城(十)第20章 西京变(二十)第9章 西京变(九)第63章 河北新军阀(六)第52章 饶乐山巅(六)第4章 辽西双城(四)第77章 大王庄——将军庙(一)第44章 双极(十六)第23章 大河之东(八)第53章 君之野望(十一)第62章 燕郡问题(七)第61章 两河轮战(七)第2章 西京变(二)第40章 双极(十二)第74章 仁恕之道(七)第91章 决战上党(六)第39章 白狼山水间(六)第19章 整军(二)第53章 饶乐山巅(七)第77章 大王庄——将军庙(一)第46章 君之野望(四)第36章 春夏(二)第45章 白狼山水间(十二)第48章 白狼山水间(十五)第52章 卢龙节度(二十一)第63章 饶乐山巅(十七)第46章 双极(十八)第42章 卢龙节度(十一)第32章 榆关风云(十一)第111章 南北战策(五)第51章 范阳之春(五)第79章 怀远新思维(十一)第60章 己未之冬(十一)第85章 东都会盟(五)第56章 燕郡问题(一)第57章 己未之冬(八)第36章 双极(八)第107章 南北战策(一)第47章 君之野望(五)第119章 南北战策(十三)第26章 榆关风云(五)第46章 双极(十八)第67章 两河轮战(十三)第44章 卢龙节度(十三)第63章 饶乐山巅(十七)第49章 范阳之春(三)第16章 北回归线(六)第67章 己未之冬(十八)第105章 决战上党(二十)第63章 己未之冬(十四)第51章 己未之冬(二)第8章 西京变(八)第19章 整军(二)第1章 魏州血夜(一)第54章 君之野望(十二)第39章 卢龙节度(八)第40章 卢龙节度(九)第109章 南北战策(三)第44章 白狼山水间(十一)第54章 卢龙节度(二十三)第37章 卢龙节度(六)第3章 辽西双城(三)第18章 辽西双城(十八)第53章 范阳之春(七)第72章 钉子(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