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决战上党(八)

天佑二年七月,高平战场的作战双方正在努力调整着兵力配属、拼命囤积着作战物资,几十万大军的决战并没有立刻爆发,反而是北面非主力战场的襄垣地区拉开了大决战的序幕。

占据着上党盆地最北端武乡的三王联军,在观望了近两个月后,终于忍耐不住,举兵南下,他们的目标是燕军遮蔽潞州北面屏藩的襄垣。

实际上武乡已经不在上党盆地之内,它地跨太行、太岳两山之间,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河流交错。从武乡向北,穿过太行、太岳两山交错的谷地,即可直通晋阳,是扼守上党至晋阳的咽喉要道。

自四月开始,郑王李嗣昭、晋王周德威和韩王李嗣源会兵攻打晋阳,直到将李存勖残部逐至上党,用时不过一个月,几乎已经算是取得了河东的统治权,整个河东只剩泽州的一半、潞州大部分地区还在燕军控制之下。

李嗣昭已经在晋州立国,周德威也在晋阳称王,只剩下李嗣源空挂着韩王的衔头,却没有自己的地盘。拿到了地盘的李嗣昭和周德威是不太情愿继续攻打潞州的,他们希望在武乡坐观燕军和诸侯联军的战事进展,只要诸侯联军在高平战场取得胜利,不用河东军卒出力,自然可以趁势南下,收复泽潞二州。

李嗣昭和周德威不急,但李嗣源却很着急,他也知道两位好友提出的坐视之策很有道理,但自己却无论如何都坐视不下去。李嗣源最大的担忧不在燕军,反而是诸侯联军。虽说东都会盟时就已经谈妥,泽潞二州是李嗣源的地盘,他将在这里建立韩国,但什么事情都怕万一,万一诸侯联军作战顺利,拿下了泽潞二州之后赖着不走怎么办?李嗣源明白,没有吃到嘴里的东西,就永远不是自己的,因此,他一直心急火燎的惦记着。

另外,李嗣源还担心,坐视高平大战虽然可以保全实力,但一点功劳也没有的话,到时候梁王看不过眼,以此为借口削减自己的封地,自己到哪里说理去?别看此刻李嗣昭和周德威信誓旦旦,说是要“三王共进退”,但真到了那个时候,已经拿到地盘的两人真的愿意为自己拼命么?

因此,李嗣源在武乡越待越心焦,等到七月份的时候,再也忍受不住了,又是套交情,又是以各种借口相威胁,软磨硬泡,终于说服了李嗣昭和周德威,让他们支持自己出兵的计划。

李嗣源向李嗣昭和周德威所说的计划,只是出兵襄垣的方案,也就是说,目标是襄垣。李嗣源说,他打算出兵试一试,如果燕军在襄垣的守卫力量并不雄厚的话,可以试着攻打襄垣,争取拿下这座潞州北面的屏藩。他认为诸侯联军主力压在高平一线,燕军不可能在北面的潞州战场保有重兵,至于潞州以北的襄垣,兵力应当更少才对。

如果能够拿下襄垣,就可以直接威胁到潞州,将来诸侯联军一旦在高平战场获胜,三王联军就可以迅速攻下潞州,将潞州置于己方控制之下,既能拿到战功,又有资格和诸侯联军谈条件。

经过思考,李嗣昭和周德威认为计划可行,愿意出兵试一试。毕竟三王都是河东军出身,自成一体,当此梁王独大之际,三王必须抱团才能具备自保的实力。

当下,李嗣昭和周德威各自拨出三千军士,归入李嗣源帐下节制,以李嗣源的“韩军”为主力,从武乡出发,南攻襄垣。

但一出武乡,李嗣源就迫不及待的露出了他的本意。作为没有地盘的“韩王”,李嗣源想要出兵南下,是必须得到李嗣昭和周德威支持的,因为现在三王联军的粮秣全部都是李嗣昭和周德威供应。李嗣源知道两个“好友”不同意现在就与燕军爆发大规模战斗,所以只是说要试着攻一攻襄垣,只要获得二人的首肯,得到大军出动的粮秣,李嗣源就心满意足了,其实他的目的很明确,不仅要拿下襄垣,还要攻打潞州。

至于得到李嗣昭和周德威共计六千兵力的支持,完全属于额外的甜头,这让李嗣源能够控制的兵马达到了两万人,他对拿下襄垣和潞州更添信心。

李嗣源本来是河东藩汉马步军总管,镇守潞州,潞州就是他的地盘,对于这片土地的山川走向非常清楚。从武乡向南,穿越武山进入上党盆地,这是抵达襄垣的主要通道,但并非唯一通道。

李嗣源分出六千步卒,委任横冲都牙将安重诲为主将,沿乡水向东,走黄崖洞小道,然后转入浊漳水河谷,沿浊漳水河谷南下,从黎城出奇兵,偷袭潞州。实际上这支奇兵才是李嗣源拿下潞州的真正希望之所在。安重诲的任务很重,除了确保军队安然通过这条险峻的小道之外,还要偷袭黎城、攻占潞州,攻下潞州后,还要北上襄垣,与李嗣源合兵,南北夹攻襄垣。

为了安重诲能够完成这次偷袭,他甚至把麾下最精锐的近千名横冲都军士全数交给了安重诲,自己则带领剩下的一万多步卒和两千骑兵南下,大张旗鼓的攻打襄垣,为安重诲偷袭潞州创造条件。

李嗣源带兵抵达襄垣后,并不着急攻打城池,而是在城北十五里外的石峪扎营。他命令部下借助起伏不定的丘陵和树林,多扎营寨,虚张声势。李嗣源麾下多是潞州老兵,对这片地形非常熟悉,什么地方可以伪装,心里都有数。往往在一片丘陵后扎起两顶军帐,远处看上去就如同一座军营般,真假很难分辨。

李嗣源的故布疑阵效果非常好,驻守在襄垣的李小喜就被迷惑住了,按照幽燕保安军的估计,襄垣城北的三王联军至少在五万以上。这个数字让李小喜有点不敢置信,后来李小喜又把原东阳都李都头给叫了过来,专门负责查探李嗣源的军营。

时逢盛夏,襄垣地区连降大雨,给燕军的查探带来极大不便,等这场大雨结束后,李都头才真正走马上任,开始仔细清查。

李都头是李嗣源义子兼老部下,对藩汉马步军这套虚实很清楚,他绕着李嗣源军营转了一天,随手指点着其中虚假的营帐,终于将这个数字缩减到了三万以内。

李小喜在襄垣的幽燕保安军有六千余人,加上李存勖的残军,总计不到八千。襄垣东边的黎城还有赵在礼的辽东保安军五千余人。再向南,则是燕王临时行在潞州,但燕王已经率主力南下高平,镇守潞州的,是高行周的妫州军一万两千余人。

此外,潞州城内还有源源不绝进入上党地区作战的河北新兵,这些新兵由留在潞州的作训司管辖,正在接受战时集训。至七月十八日,进入潞州的河北新兵已经达到三十八个营,近两万人。

除了作训司总管周坎留在潞州外,后勤司总管赵宏德也在潞州城内,潞州已经成为燕军的后勤和转运基地,大量物资通过滏口陉进入上党,囤积在潞州,然后按照作战需要输送到高平。

李小喜立刻将三王联军南下,准备攻打襄垣的情报急送潞州,周坎和高行周不敢怠慢,又将军报急送高平。

李诚中召集张兴重、姜苗等军中重将商议后认为,以燕军在潞州以北地区的实力,挡住三王联军的攻击是没有问题,幽燕保安军、辽东保安军和妫州军加起来,步骑共有两万五千人,襄垣、黎城和潞州形成的三城犄角,也能提供大军周旋的空间,再加上还有陆续进入潞州的新兵各营,潞州以北应该应该可以确保安稳。故此,不准备从高平战场抽调军队北上支援,毕竟高平才是主战场,燕军在高平的兵力相当吃紧。

虞侯司根据会商的意见,行文潞州予以答复,授命作训司总管周坎为主、妫州军统制高行周为辅,全权主持潞州以北的防御作战。虞侯司建议,可以酌情抽调黎城辽东保安军一部西进襄垣,协助幽燕保安军进行防守。必要时,可以出动妫州军北进,予敌迎头痛击,确保高平决战的顺利进行。

周坎接到军报后,和高行周碰了个头,二人立即赶赴襄垣,在襄垣召开紧急军议,传达虞侯司的军令。李小喜、李存勖、郭崇韬和从黎城赶来的赵在礼等人全都到齐,包括在李嗣源手下效力、曾对藩汉马步军非常熟悉的东阳都李都头也被特许列席。

有周坎坐镇,李小喜便轻松多了,他将城北敌军的情形禀报一番,然后指出,三王联军兵力占优,河东军的战力也比较强,襄垣城需要继续加强兵力才行。

周坎当即做了布置,他要求赵在礼将辽东保安军的骑兵部队派出来,进驻襄垣城西的石磴山,用以对抗李嗣源的河东骑兵,同时在城南五阳山修筑营垒,让妫州军统制高行周抽调五营战兵,于此建立潞州城至襄垣城之间的辎重转运点。修筑营垒的事宜对周坎来说并不复杂,潞州城内有的是推挤如山的物资,另外后勤司总管赵元德就在潞州,城内尚有十个后勤营,由专业人士干这种事情会相当简单。

最后,周坎的意图并不局限于防守,他认为,以潞州的燕军实力,应当是有机会吃掉眼前的这股三王联军的,关键就在于对战机的把握了。RS

第1章 幽州留后(一)第4章 贝州(中)第51章 己未之冬(二)第50章 卢龙节度(十九)第76章 非常规战争(十三)第18章 大河之东(三)第10章 辽西双城(十)第67章 非常规战争(四)第78章 大王庄——将军庙(二)第129章 河南(七)第128章 河南(六)第6章 西京变(六)第43章 卢龙节度(十二)第90章 决战上党(五)第80章 钉子(十三)第31章 双极(三)第21章 辽西双城(二十一)第58章 己未之冬(九)第53章 饶乐山巅(七)第13章 西京变(十三)第52章 己未之冬(三)第43章 卢龙节度(十二)第29章 幽州留后(二十九)第58章 两河轮战(四)第26章 诸侯之定(五)第20章 幽州留后(二十)第70章 非常规战争(七)第25章 插曲(二)第6章 魏州血夜(六)第121章 南北战策(十五)第71章 转折(三)第72章 转折(四)第56章 两河轮战(二)第7章 幽州留后(七)第91章 决战上党(六)第52章 卢龙节度(二十一)第38章 双极(十)第89章 决战上党(四)第100章 决战上党(十五)第80章 转折(十二)第26章 大河之东(十一)第30章 榆关风云(九)第48章 饶乐山巅(二)第35章 双极(七)第126章 河南(四)第22章 幽州留后(二十二)第108章 南北战策(二)第26章 幽州留后(二十六)第65章 己未之冬(十六)第79章 转折(十一)第65章 己未之冬(十六)第117章 南北战策(十一)第51章 卢龙节度(二十)第59章 己未之冬(十)第78章 钉子(十一)第6章 魏州(一)第32章 双极(四)第31章 榆关风云(十)第118章 南北战策(十二)第29章 幽州留后(二十九)第34章 卢龙节度(三)第41章 卢龙节度(十)第67章 非常规战争(四)第5章 西京变(五)第109章 南北战策(三)第49章 君之野望(七)第12章 北回归线(二)第56章 饶乐山巅(十)第23章 榆关风云(二)第134章 中枢之要(四)第37章 卢龙节度(六)第15章 北回归线(五)第63章 饶乐山巅(十七)第19章 幽州留后(十九)第1章 西京变(一)第14章 西京变(十四)第80章 钉子(十三)第71章 转折(三)第109章 南北战策(三)第77章 大王庄——将军庙(一)第12章 北回归线(二)第37章 卢龙节度(六)第74章 怀远新思维(六)第52章 饶乐山巅(六)第13章 西京变(十三)第2章 健卒营第51章 卢龙节度(二十)第46章 卢龙节度(十五)第22章 大河之东(七)第84章 钉子(十七)第54章 卢龙节度(二十三)第19章 整军(二)第82章 东都会盟(二)第130章 河南(八)第28章 幽州留后(二十八)第9章 西京变(九)第68章 非常规战争(五)第47章 君之野望(五)第15章 蒋袁合流(五)第43章 卢龙节度(十二)
第1章 幽州留后(一)第4章 贝州(中)第51章 己未之冬(二)第50章 卢龙节度(十九)第76章 非常规战争(十三)第18章 大河之东(三)第10章 辽西双城(十)第67章 非常规战争(四)第78章 大王庄——将军庙(二)第129章 河南(七)第128章 河南(六)第6章 西京变(六)第43章 卢龙节度(十二)第90章 决战上党(五)第80章 钉子(十三)第31章 双极(三)第21章 辽西双城(二十一)第58章 己未之冬(九)第53章 饶乐山巅(七)第13章 西京变(十三)第52章 己未之冬(三)第43章 卢龙节度(十二)第29章 幽州留后(二十九)第58章 两河轮战(四)第26章 诸侯之定(五)第20章 幽州留后(二十)第70章 非常规战争(七)第25章 插曲(二)第6章 魏州血夜(六)第121章 南北战策(十五)第71章 转折(三)第72章 转折(四)第56章 两河轮战(二)第7章 幽州留后(七)第91章 决战上党(六)第52章 卢龙节度(二十一)第38章 双极(十)第89章 决战上党(四)第100章 决战上党(十五)第80章 转折(十二)第26章 大河之东(十一)第30章 榆关风云(九)第48章 饶乐山巅(二)第35章 双极(七)第126章 河南(四)第22章 幽州留后(二十二)第108章 南北战策(二)第26章 幽州留后(二十六)第65章 己未之冬(十六)第79章 转折(十一)第65章 己未之冬(十六)第117章 南北战策(十一)第51章 卢龙节度(二十)第59章 己未之冬(十)第78章 钉子(十一)第6章 魏州(一)第32章 双极(四)第31章 榆关风云(十)第118章 南北战策(十二)第29章 幽州留后(二十九)第34章 卢龙节度(三)第41章 卢龙节度(十)第67章 非常规战争(四)第5章 西京变(五)第109章 南北战策(三)第49章 君之野望(七)第12章 北回归线(二)第56章 饶乐山巅(十)第23章 榆关风云(二)第134章 中枢之要(四)第37章 卢龙节度(六)第15章 北回归线(五)第63章 饶乐山巅(十七)第19章 幽州留后(十九)第1章 西京变(一)第14章 西京变(十四)第80章 钉子(十三)第71章 转折(三)第109章 南北战策(三)第77章 大王庄——将军庙(一)第12章 北回归线(二)第37章 卢龙节度(六)第74章 怀远新思维(六)第52章 饶乐山巅(六)第13章 西京变(十三)第2章 健卒营第51章 卢龙节度(二十)第46章 卢龙节度(十五)第22章 大河之东(七)第84章 钉子(十七)第54章 卢龙节度(二十三)第19章 整军(二)第82章 东都会盟(二)第130章 河南(八)第28章 幽州留后(二十八)第9章 西京变(九)第68章 非常规战争(五)第47章 君之野望(五)第15章 蒋袁合流(五)第43章 卢龙节度(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