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南北战策(十五)

ps:抱歉啊,上一更的时候,说明里打漏了几个字,“会议要持续一周”,是老饭的失误,我记得我明明写了这句话的啊,咋不见了呢?当然,还是要感谢往来如风、eagle周、魔力虾、王小刀等兄弟的打赏,还有大家的月票鼓励。

潞州官衙之上,李振满面红光,拍着胸脯向韩延徽一力保证着那份似乎即将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但效果却甚是寥寥。韩延徽始终以一种古怪的神色看着李振,那眼神似乎……似乎就像在看一个疯子。

李振的慷慨激情,却没有换来只字片语,尴尬了片刻,咳嗽一声,道:“臧明老弟究竟如何想的,能否与为兄分说分说?”

“却不知薄河泉一战,谁胜谁败?”韩延徽轻笑一声,终于开口。

“区区小战尔,某家大军百万,虽说折损了数万,只不过藓芥之疾,无伤根本,作不得数。当然,振与臧明老弟虽说相识不深,却在东都之时便早已一见如故,说句肺腑之言……”李振声音忽然减小,故作神秘,身子向前探了探,道:“薄河泉一战,确是受挫,虽说不伤大军根本,却也关碍不小。军中重将们都纷纷言道,燕军战力果然不俗,当得正眼想看。梁王殿下思虑多日,念将士们从征辛苦,便想就此罢手,只是诸将们打发了兴致,个个都争要要再次出兵……这帮军汉,素日里就知道厮杀,唉,分毫不顾及百姓的苦楚……也是梁王威望卓著,这才强行压了下去。此为机密,臧明老弟可别在燕王殿下面前提及。”

说罢,李振叹了口气,又道:“还望臧明老弟速速转知燕王。良机难逢,再拖延些时日,恐怕梁王殿下也压不住了!这帮骄兵悍将,都是百胜之师,还真是不好驯服……呵呵,倒让臧明见笑了。”

韩延徽悠悠道:“正好,某家燕王昨日说了,薄河泉一战,燕军将士只有三成参逢,还有大半没有捞到战功。燕王殿下正琢磨着再打一战,让将士们都上战场练练手才好。燕王殿下说,一次实战,当得百次演练,只有真正打过,才能算是个好兵。既然贵军战意正浓,便再约一次如何?时辰、地点,随便贵军来挑,燕军无有不应。”

李振一脸尴尬。嘿嘿笑道:“臧明误会了,梁王心中是不忍将士辛苦的,为了天下计,还是就此罢手的好……”

韩延徽一摆手。摇了摇头,直接道:“莫弄那些虚的,你就直说吧,想求和是不是?不想打了?条件呢?别说什么泽潞二州。韩某不是三岁小儿!”

李振脸上青一阵白一阵,良久,终于换了副做派。咬牙道:“两家罢战息兵,从此以后,河东便归燕王!”

韩延徽犹如看白痴一般看着李振:“某听说李观察乃卓绝之士,素富谋略,怎的今日说话如此颠三倒四?河东本就在我军手上,尔等有何资格论起归属?”

李振心头那个火大,想想当日在洛阳时,韩延徽对自己谨小慎微的态度,再看看今日,果然是此一时彼一时也,不禁悲从中来——再有谋略,手中无牌可打,这却叫人怎么谈?

头一次,李振理解了当年朱瑾兄弟、时溥、杨崇本、李茂贞、马殷、雷彦威、王重荣、王处存等等各路节帅在自己面前卑躬屈膝的那份心情,以及明知屈辱却仍然要腆着脸微笑的那份郁闷。

可是郁闷归郁闷,他还是不得不忍耐着继续争取:“若是燕王觉得不够,还可以关内各州相付……当然,关内各州中岐王还据有四州之地,岐王若是不愿,梁王愿出兵相助,定让他退出来便是。说起来,岐王今日已不复旧时之势,能得退保陇右,当知足矣。”

韩延徽仍是摇头,李振终于将梁王嘱托给他的底线抬了出来:“若是还不愿意……梁王愿与燕王结为兄弟,燕王为兄,梁王为弟,从此以后,梁国视燕国为兄长,岁贡五十万贯!”

韩延徽继续摇头。

李振咬牙:“岁贡百万贯!”这已经超出了梁王的底线,但在保全大军与岁贡钱货上,李振相信梁王肯定选择后者。再说了,李振在梁王身边那么久,什么时候见过梁王遵守承诺了?协议和承诺对梁王而言,就是用来反悔的。李振已经打定主意,别说百万贯,两百万贯也答允了再说!

韩延徽叹了口气,道:“看来你是没有明白……梁王不想打了,可以,燕王殿下答允,若是梁王真有诚意,便饶了这几十万残兵。今日韩某只跟你谈一条,贵军何时放下兵刃投降?至于梁王及贵军诸将,燕王殿下可以承诺不杀——韩某向你保证,燕王的承诺比梁王可靠得多!”

“这……”李振脸色通红,勃然大怒:“燕王口气好大!胃口也不小!莫非以为联军遭遇小挫,便可任意拿捏了么?”

韩延徽不发一言,冷冷看着李振,李振负气,扭过头不看韩延徽,他自家也不知道,其实心底里是怯了。过了良久,李振才转过头来,质问韩延徽:“难道燕王殿下想要整个河南?就不知贵军吃不吃得下来,别忘了葛将军的泰宁军尚有十万精兵!”

韩延徽叹道:“如你所言,天下割据得太久了,燕王殿下、河北将士同样渴望大唐承平,这不是一二州之事,更不是一二道之事,这一点,李判官难道不懂么?”

李振心中讶然,忍不住颤着手问:“燕王……想要天下?”

韩延徽没有说话,唇角略带讥笑,一副“你到现在才知道啊”的架势。

良久,韩延徽肃然道:“就是这个条件,你今日且回转高平,速速转告梁王,七日之内,贵军放下兵刃,停驻原地,不得一兵一卒出营。届时自有大军前来受降。至于梁王,幽州城北之荣勋院,尚有宅院数处,却已不多了,若是梁王识得实务,荣勋院中自有他一座宅子。若是不然……还没告诉你老兄,河北自有《防止大唐分裂法》,其中‘以战犯之罪明正典刑’正为尔等所设!”

李振是在失魂落魄中回转的高平,他一路上都在回忆和思索,回忆往昔峥嵘的岁月。思索为何显赫之极的梁军会在几个月间走到今天这般没落的地步。他是如此神思不属,以至于在石后堡出来的时候,连与他擦身而过的蜀军、吴军使者都没注意到。

回到高平后,李振先与敬翔密谈了半个时辰,随后两人联袂求见梁王。

梁王朱全忠卧于踏上,满面苍白,看见敬翔和李振犹犹豫豫的神色之后,嘿嘿了一声,惨笑道:“李诚中不放心孤。想要孤的命?”

李振忙道:“燕军答允,若是七日内放下兵刃,可保殿下无虞,只是却要迁往幽州……”

梁王仰望床帏。良久,幽幽道:“去幽州?过上半年一载,待彻底平定河南之后,便该开刀了吧?这么说。孤还可活上些时日?”

李振也不知该说什么,只是一个劲宽慰梁王:“燕王信义还好,或许承诺过的事情。能奉行不悔也不一定……只要殿下留得千金之躯,何尝不能以待将来?”

梁王微微摇了摇头,又扭脸看向敬翔:“子振,你觉得如何?”

敬翔想了想,低声道:“若是去了幽州,生死便操于李诚中之手……殿下,干脆弃军吧!”

河东多山地,上党平原周围全是高山,故此大军被南北两头一卡,便是陷入绝地。但如果梁王真的想要逃走,也不是不可以,只需找一个熟知当地地形的向导,选择从某处小道潜越而出即可。只不过如此一来,所付出的的代价太过沉重,手头的二十多万兵马尽数舍弃不说,还背个抛弃大军的名声,将来即便回到了汴州,名声也会极其不好,在这个依赖兵马才能立足的时代,今后又该如何服众?

但这也是唯一的出路,只有这样,才有希望逃回汴州。为此,敬翔这几日一直在查阅舆图,秘密寻找熟知当地山道的向导,这件事情不难,从山里抓几家村民猎户便可。敬翔也规划好了逃亡的路线,向东是不行的,千辛万苦逃过去,那边是河北,是燕军的老巢,除了要躲避无数燕军追捕外,还要考虑怎么渡过黄河。至于说逃去相卫?敬翔始终认为,袁象先已经变节了,绝对不可信!

北边和南边都是燕军,自然不能走这两条路,因此最后只能选择向西,翻越太岳山脉,从沁州绕行绛州,再南下蒲州,从陕州绕过洛阳,回转汴州。这条路足有千里之遥,路上要躲避燕军的追击,还要避免碰上河东三王(敬翔到现在还不知道三王已经覆灭),别看三王暂时听从梁王调遣,但河东宣武乃是世仇,谁说三王就不会趁机痛打落水狗?

除了三王以外,在绕过洛阳的时候,也要谨防被天子发现。天子对梁王的仇恨,来得可一点都不比别人小多少!敬翔还同时谋算着,回到汴州后必须直入军营,效汉高祖之旧事,先把汴州兵的兵权夺到手上再说。梁王的嫡系主力都折在了上党,谁能担保手下那些军头们仍旧会对梁王忠心?越是兵马多的军头,反叛的可能就越大——包括葛从周在内!

梁王苦思一夜,终于听从了敬翔的建议。率领大军逃出生天是不可能了,只能精选百余士卒傍身,动静如果闹大了,梁王自己都走不了。于是梁王选择了氏叔琮、康怀英二人,随同自己和敬翔、李振一起逃跑,两人都能领兵,又都失去了部众,只能依靠梁王,梁王逃回汴州后也必须依靠他们夺取兵权。

最重要的是,他们二人的威望能够帮助梁王威慑葛从周,防止葛从周自立或反叛。

是夜,由康怀英出面,打着奉命夜巡诸营的旗号,一百多人出了高平,向西而行。(未完待续。。

第131章 中枢之要第59章 燕郡问题(四)第31章 双极(三)第67章 己未之冬(十八)第71章 钉子(四)第67章 饶乐山巅(二十一)第142章 国器(四)第22章 辽西双城(二十二)第56章 饶乐山巅(十)第85章 钉子(十八)第14章 蒋袁合流(四)第83章 钉子(十六)第28章 榆关风云(七)第127章 河南(五)第27章 诸侯之定(六)第2章 西京变(二)第11章 蒋袁合流(一)第47章 君之野望(五)第3章 幽州留后(三)第16章 幽州留后(十六)第56章 卢龙节度(二十五)第80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第34章 双极(六)第52章 己未之冬(三)第73章 非常规战争(十)第73章 怀远新思维(五)第43章 君之野望(一)第17章 辽西双城(十七)第91章 决战上党(六)第51章 饶乐山巅(五)第2章 健卒营第9章 幽州留后(九)第22章 辽西双城(二十二)第46章 卢龙节度(十五)第85章 东都会盟(五)第19章 辽西双城(十九)第77章 转折(九)第85章 东都会盟(五)第16章 西京变(十六)第73章 非常规战争(十)第9章 西京变(九)第67章 非常规战争(四)第51章 范阳之春(五)第15章 蒋袁合流(五)第10章 中官之死(四)第46章 卢龙节度(十五)第2章 健卒营第104章 决战上党(十九)第81章 东都会盟(一)第17章 西京变(十七)第52章 饶乐山巅(六)第55章 君之野望(十三)第5章 贝州(下)第48章 范阳之春(二)第55章 两河轮战(一)第72章 非常规战争(九)第68章 钉子(一)第2章 西京变(二)第55章 君之野望(十三)第67章 非常规战争(四)第1章 魏州血夜(一)第61章 己未之冬(十二)第75章 转折(七)第132章 中枢之要(二)第25章 榆关风云(四)第57章 卢龙节度(二十六)第65章 饶乐山巅(十九)第28章 插曲(五)第66章 燕郡问题(十一)第14章 蒋袁合流(四)第64章 燕郡问题(九)第68章 燕郡问题(十三)第30章 诸侯之定(九)第74章 怀远新思维(六)第80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第74章 钉子(七)第100章 决战上党(十五)第47章 饶乐山巅(一)第76章 仁恕之道(九)第26章 幽州留后(二十六)第107章 南北战策(一)第15章 辽西双城(十五)第56章 燕郡问题(一)第66章 两河轮战(十二)第1章 幽州留后(一)第80章 钉子(十三)第18章 大河之东(三)第3章 魏博血夜(三)第53章 饶乐山巅(七)第52章 卢龙节度(二十一)第51章 卢龙节度(二十)第131章 中枢之要第30章 榆关风云(九)第82章 大王庄——将军庙(六)第6章 辽西双城(六)第39章 蓟州(一)第80章 怀远新思维(十二)第86章 决战上党(一)第31章 双极(三)第47章 君之野望(五)
第131章 中枢之要第59章 燕郡问题(四)第31章 双极(三)第67章 己未之冬(十八)第71章 钉子(四)第67章 饶乐山巅(二十一)第142章 国器(四)第22章 辽西双城(二十二)第56章 饶乐山巅(十)第85章 钉子(十八)第14章 蒋袁合流(四)第83章 钉子(十六)第28章 榆关风云(七)第127章 河南(五)第27章 诸侯之定(六)第2章 西京变(二)第11章 蒋袁合流(一)第47章 君之野望(五)第3章 幽州留后(三)第16章 幽州留后(十六)第56章 卢龙节度(二十五)第80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第34章 双极(六)第52章 己未之冬(三)第73章 非常规战争(十)第73章 怀远新思维(五)第43章 君之野望(一)第17章 辽西双城(十七)第91章 决战上党(六)第51章 饶乐山巅(五)第2章 健卒营第9章 幽州留后(九)第22章 辽西双城(二十二)第46章 卢龙节度(十五)第85章 东都会盟(五)第19章 辽西双城(十九)第77章 转折(九)第85章 东都会盟(五)第16章 西京变(十六)第73章 非常规战争(十)第9章 西京变(九)第67章 非常规战争(四)第51章 范阳之春(五)第15章 蒋袁合流(五)第10章 中官之死(四)第46章 卢龙节度(十五)第2章 健卒营第104章 决战上党(十九)第81章 东都会盟(一)第17章 西京变(十七)第52章 饶乐山巅(六)第55章 君之野望(十三)第5章 贝州(下)第48章 范阳之春(二)第55章 两河轮战(一)第72章 非常规战争(九)第68章 钉子(一)第2章 西京变(二)第55章 君之野望(十三)第67章 非常规战争(四)第1章 魏州血夜(一)第61章 己未之冬(十二)第75章 转折(七)第132章 中枢之要(二)第25章 榆关风云(四)第57章 卢龙节度(二十六)第65章 饶乐山巅(十九)第28章 插曲(五)第66章 燕郡问题(十一)第14章 蒋袁合流(四)第64章 燕郡问题(九)第68章 燕郡问题(十三)第30章 诸侯之定(九)第74章 怀远新思维(六)第80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第74章 钉子(七)第100章 决战上党(十五)第47章 饶乐山巅(一)第76章 仁恕之道(九)第26章 幽州留后(二十六)第107章 南北战策(一)第15章 辽西双城(十五)第56章 燕郡问题(一)第66章 两河轮战(十二)第1章 幽州留后(一)第80章 钉子(十三)第18章 大河之东(三)第3章 魏博血夜(三)第53章 饶乐山巅(七)第52章 卢龙节度(二十一)第51章 卢龙节度(二十)第131章 中枢之要第30章 榆关风云(九)第82章 大王庄——将军庙(六)第6章 辽西双城(六)第39章 蓟州(一)第80章 怀远新思维(十二)第86章 决战上党(一)第31章 双极(三)第47章 君之野望(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