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中官之死(二)

ps:感谢本拉灯、奕风、busd日ver、庄周914、addict等兄弟的月票。

wWW тtkan c○

作为李诚中的“好朋友”,韩全诲对李诚中推荐来的张茂安相当信任,张茂安入京之后便受重用,先入印信监,然后很快得到提拔,到了凤翔之后提为印监令,掌天子印绶。

张茂安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但这个位置却极其关键,接触天子的时间甚至比韩全诲还要多,对天子和皇室的了解也非常熟悉。这个优势平时显现不出来,乱时才得见其机要。此刻张茂安将所思所想轻轻一点,随即令韩全诲和张居翰目瞪口呆,继而生起拨云雾见青天之感。

三人一通议论,然后立刻开始行动。韩全诲带上张居翰和张茂安入行在求见天子,小黄门见是韩全诲,连忙躬身引进大门,值守的神策军士犹豫着上前拦阻道:“中尉是否稍待,某去通禀一声。”

却被韩全诲怒目瞪视,厉声道:“咱家面见天子,何时需要通禀?闪开一旁,休要聒噪!”

神策军士不敢再说,退到一旁,韩全诲等扬长而入。路上,韩全诲铁青着脸道:“神策宿卫,向掌于中尉之手,往昔之时,哪有此事?如今连个小卒也敢挡路了,可恨之极!”

张居翰和张茂安都相顾叹息。

天子行在本就不大,穿过两个院子,便来到天子所居的麟德殿。说是麟德殿,其实不过是三间联排大屋而已。

到了麟德殿前,却听殿内传来一阵琵琶声,伴着琵琶声,有女子唱道:“飘摇且在三峰下,秋风往往堪沾洒。肠断忆仙,朦胧烟雾中。思梦时时睡。不语常如醉。早晚是归期,穹苍知不知。”却是一曲《菩萨蛮》。

韩全诲等人驻足,默然片刻,张居翰低声问道:“此曲何人所填?”

张茂安答道:“大家所作。”

张居翰哀叹:“此曲不祥,大家已有穷暮之心……”

韩全诲铁青着脸“哼”了一声,也不通禀,带着张居翰和张茂安直接掀帘而入。却见天子坐于胡凳之上,怀中抱着琵琶,一宫装妃嫔侍立一旁,眼中犹含泪水。却是昭仪李渐荣。

韩全诲等三人行礼后向天子道:“大家,有密事启奏,请李昭仪出门侍候。”也不等天子发令,自让李渐荣出门,在门口守着。

天子道:“韩中尉所为何事?李昭仪身子弱,还请韩中尉替李昭仪加件裘麾。”

韩全诲一边让张茂安去寝室寻了件厚裘出门给李昭仪披上,一边道:“大家,事机不妙了!”

天子这几年来一日三惊,早就已经对所谓“大事不好”、“事机不妙”之类的言语麻木了。听韩全诲来了这么一句,也不过挥了挥手,道:“中尉就直说了吧,究竟又怎样了?”

韩全诲于是把李茂勋战败。投降宣武的事情说了,天子听后默然片刻,无奈道:“岐王败了,彻底败了……败了也好。败了便可以回长安了……回长安了,就有吃食了,不用饿肚子了……”

韩全诲冷笑道:“大家想得甚好。可惜事与愿违……”向身后一让,将张居翰指给天子道:“此乃德卿,不知大家可还认得?”

张居翰去卢龙担任监军之时,天子还没有登上皇位,但僖宗朝便已是枢密承旨、太府令,是内廷中有数的大宦官,天子依稀有些印象,辨认了一会儿,终于认了出来:“这不是张太府么,你怎么来了?对了,你是到……”

张居翰拜伏于地,哭道:“大家……”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韩全诲在一旁道:“德卿在卢龙做监军使,奉了燕王之令,来见大家的。”

天子眯着眼睛想了片刻,道:“燕王?是那个营州都督李诚中罢?唔,他如今是卢龙节度了……他让你来见吾,有什么事么?是来致谢的么?呵呵,这就不必了,又不是吾的功劳,都是韩中尉他们的功劳,谢吾就不必了,呵呵……”

张居翰心中一酸,磕头道:“臣……死罪!”

韩全诲不耐烦道:“德卿,快些说事,时间紧迫,来不及虚礼!”

张居翰深吸了口气,道:“朱氏逆贼,兵围凤翔,此事已天下沸扬。燕王早已下定铲除奸贼之决心,决意恢复大唐朗朗乾坤,奈何势单力薄,尚无力进击朱贼。故此命臣前来凤翔,面见大家,商议一个妥善的办法,以存大唐社稷!”

天子呆呆的看着张居翰,良久,眼眶忽然红了,喃喃道:“大唐社稷……大唐社稷….存得了么?封了那么多王出去,却不见有一个忠心的,吾在凤翔困了那么久,至今也不见一兵一卒……”

韩全诲道:“大家怎么说这般丧气话?勤王诏书一出,天下响应,晋王已经点起大军,正在晋州和朱贼厮杀,蜀王也已经兵入山南,燕王派了专人,前来扣阙面圣,这不都是忠心么?大唐天下垂三百年,功德自在人心,怎么就存不下去了?”

张居翰也拼命点头,道:“大家一定要振作,振作啊!”

天子咯咯一笑:“好吧,振作,嘿嘿,燕王让你来,想要说什么?”

张居翰道:“朱贼已在洛阳整修宫室,此事天下皆知,大家若是离开凤翔,必然要被挟持去洛阳,一去洛阳便恐遭祸害。燕王命臣前来,想要请大家移驾幽州……”

天子皱着眉看向张居翰,又看了看韩全诲,忍不住嗤笑道:“移驾幽州?吾听了中尉的话,移驾凤翔,结果如何?就算朱贼不来,岐王就会善待吾了么?吾颠沛流离十多年,早就看透了,移驾何处不都是一样的么?再者,怎么移驾幽州?城里都是凤翔军,城外都是宣武军,你们说说,吾怎么移驾?”

所谓“移驾幽州”,也不过是韩全诲、张居翰、张茂安三人想出来的说辞。这是根本办不到的,于是张茂安凑了上去,向韩全诲和张居翰道:“陛下确实无法成行,中尉和监军就莫再提了。不过小臣倒是有个主意,却不知是否可行,还请中尉和监军也帮着琢磨琢磨。”

韩全诲立刻配合道:“快说!”

张茂安道:“朱贼定是要劫持陛下去往洛阳的,这恐怕改变不了。陛下若是去了洛阳,自然九死一生——小臣言语无状,还请大家恕罪,因此咱们得想个主意。就算陛下去了洛阳,也能保住大唐社稷,不令朱贼奸谋得逞。”

天子看着张茂安,不置可否,韩全诲和张居翰都催促他快说,于是张茂安续道:“干脆,趁汴军还没入城,咱们抓紧时间办好这两件事:一,请立太子并监国。大家一旦有难,便请太子身登大宝;二,请中尉和监军使护着太子悄悄潜离凤翔,前往幽州……如此。就算陛下被朱贼掳到洛阳,也无性命之忧了。到时候朱贼不得不依仗陛下,哪里还会加害陛下呢?”

韩全诲和张居翰当然早就知道这个主意,张居翰还不太擅长演戏。脸上微微一红,不发一言;韩全诲则装作大喜过望,向天子叩首:“此计大妙。请大家速速决断!

天子本来不抱任何希望,并且一直觉得眼前的三人是在做戏,但听了这个主意后,也不禁意动,暗自沉吟,细细思索其间的利弊,想来想去,都觉得无论韩全诲、张居翰和张茂安究竟存了什么不可告人的居心,这条计策确实是保住自己性命的最好办法。

过了片刻,天子缓缓点头,韩全诲、张居翰和张茂安大喜。

但天子又犹豫道:“为何不去河东,晋王一向侍吾以忠,且河东军兵威强横,太子去往河东,好歹也有个依仗。”

张居翰立刻道:“万万不可!晋王虽然忠心,但河东为宣武征伐的一线首要,去岁之时,曾被宣武军围困达半年之久。且河东与宣武连年大战,早已困乏不堪。不瞒大家,臣在晋王身边日久,深觉实事艰难。太子若是去了,便是自陷险地之举,实属不智啊。”

天子想了想,觉得张居翰说得有道理,但仍然有些担心:“就是不知燕王是何等人物,对大唐是否忠心?”

韩全诲神秘一笑,道:“大家不必多虑,不瞒大家,燕王实乃天家血脉!”

天子大奇:“吾怎么不曾听说?”

冯道和韩延徽请张居翰转交的奏折中,专门提及过李诚中的身世问题,并言之凿凿的证实,李诚中属襄王一脉,是李煴的嫡孙!这条理由也是幽州文武认为李诚中应当封王的一个重要原因。

韩全诲催促张居翰将奏折呈上,天子随即展开阅览,他先是看了开头的几句,奇道:“李节度封王的诏书早就发了,怎么还来求告?”

韩全诲便将崔胤擅压诏书的推测说了,于是天子点了点头,继续阅览。

等看完之后,天子长舒了一口气,道:“原来如此……只不过,襄王当年僭称伪帝,被朝廷斩了,却不知燕王怎生想的?”

天子说的是中和之变的故事。当时僖宗皇帝在位,被田令孜挟持到了汉中,汾宁节度使朱玫在长安拥立襄王李煴为帝,改元建贞,以图把持天下大权。事败后李煴被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斩杀,只当了几个月的傀儡皇帝。公平来讲,这件事情中,襄王李煴并无篡逆之心,是实打实的受害者,僖宗皇帝也没有怪罪过他,王重荣将李煴的首级送到汉中行在的时候,僖宗皇帝还着实为他感伤了许久。

现在天子谈到这件事情,并没有担心襄王后人是否会篡逆的想法,反而是担心李诚中会不会对襄王的死耿耿于怀。

张居翰道:“襄王当年也是为形势所迫,情非得已,要怪就怪扰乱朝纲的朱玫,大家想必能够谅解。襄王被王重荣所杀,与天家无干,对此,燕王是很清楚的。总是天家血脉,怎么可能记恨在心呢?大家不必多虑。”

这件事情揭出来,令天子忽然又重新振作起来。他振作的不仅仅是自家有了活命的机会,而是因为他完全没有想到,李唐皇室居然重新有了可以掌控的军力!这可是李氏数十年来莫不孜孜以求的愿望,却于不经意间实现了,哪怕这支军队的掌控者是襄王后裔,那也是皇室血脉!

天子沉如死水般的内心又重新激荡起来,他的眼神逐渐明亮了。(未完待续。。)

第117章 南北战策(十一)第14节 幽州留后(十四)第121章 南北战策(十五)第67章 燕郡问题(十二)第32章 榆关风云(十一)第42章 卢龙节度(十一)第63章 河北新军阀(六)第13节 幽州留后(十三)第3章 贝州(上)第74章 仁恕之道(七)第139章 国器(一)第59章 燕郡问题(四)第124章 河南(二)第62章 河北新军阀(五)第11章 蒋袁合流(一)第15节 幽州留后(十五)第65章 饶乐山巅(十九)第83章 钉子(十六)第52章 己未之冬(三)第61章 河北新军阀四第2章 幽州留后(二)第49章 白狼山水间(十六)第56章 己未之冬(七)第2章 健卒营第3章 魏博血夜(三)第24章 榆关风云(三)第43章 双极(十五)第8章 中官之死(二)第21章 大河之东(六)第25章 榆关风云(四)第70章 钉子(三)第98章 决战上党(十三)第67章 两河轮战(十三)第54章 范阳之春(八)第67章 己未之冬(十八)第102章 决战上党(十七)第71章 非常规战争(八)第80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第74章 非常规战争(十一)第8章 西京变(八)第6章 辽西双城(六)第62章 己未之冬(十三)第138章 中枢之要(八)第65章 非常规战争(二)第56章 己未之冬(七)第3章 西京变(三)第40章 卢龙节度(九)第63章 河北新军阀(六)第9章 西京变(九)第73章 钉子(六)第123章 河南(一)第20章 幽州留后(二十)第26章 幽州留后(二十六)第113章 南北战策(七)第46章 君之野望(四)第108章 南北战策(二)第77章 怀远新思维(九)第36章 白狼山水间(三)第13节 幽州留后(十三)第73章 转折(五)第60章 己未之冬(十一)第72章 怀远新思维(四)第38章 营州经略(十)第64章 己未之冬(十五)第3章 西京变(三)第35章 白狼山水间(二)第77章 钉子(十)第67章 两河轮战(十三)第93章 决战上党(八)第64章 燕郡问题(九)第36章 双极(八)第6章 辽西双城(六)第71章 非常规战争(八)第45章 双极(十七)第105章 决战上党(二十)第17章 北回归线(七)第38章 春夏(四)第60章 燕郡问题(五)第38章 白狼山水间(五)第80章 钉子(十三)第54章 己未之冬(五)第57章 饶乐山巅(十一)第93章 决战上党(八)第79章 怀远新思维(十一)第12章 西京变(十二)第31章 幽州留后(三十一)第57章 燕郡问题(二)第32章 双极(四)第79章 大王庄——将军庙(三)第48章 君之野望(六)第48章 饶乐山巅(二)第35章 双极(七)第27章 幽州留后(二十七)第73章 转折(五)第128章 河南(六)第62章 燕郡问题(七)第69章 非常规战争(六)第76章 怀远新思维(八)第68章 仁恕之道(一)第120章 南北战策(十四)
第117章 南北战策(十一)第14节 幽州留后(十四)第121章 南北战策(十五)第67章 燕郡问题(十二)第32章 榆关风云(十一)第42章 卢龙节度(十一)第63章 河北新军阀(六)第13节 幽州留后(十三)第3章 贝州(上)第74章 仁恕之道(七)第139章 国器(一)第59章 燕郡问题(四)第124章 河南(二)第62章 河北新军阀(五)第11章 蒋袁合流(一)第15节 幽州留后(十五)第65章 饶乐山巅(十九)第83章 钉子(十六)第52章 己未之冬(三)第61章 河北新军阀四第2章 幽州留后(二)第49章 白狼山水间(十六)第56章 己未之冬(七)第2章 健卒营第3章 魏博血夜(三)第24章 榆关风云(三)第43章 双极(十五)第8章 中官之死(二)第21章 大河之东(六)第25章 榆关风云(四)第70章 钉子(三)第98章 决战上党(十三)第67章 两河轮战(十三)第54章 范阳之春(八)第67章 己未之冬(十八)第102章 决战上党(十七)第71章 非常规战争(八)第80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第74章 非常规战争(十一)第8章 西京变(八)第6章 辽西双城(六)第62章 己未之冬(十三)第138章 中枢之要(八)第65章 非常规战争(二)第56章 己未之冬(七)第3章 西京变(三)第40章 卢龙节度(九)第63章 河北新军阀(六)第9章 西京变(九)第73章 钉子(六)第123章 河南(一)第20章 幽州留后(二十)第26章 幽州留后(二十六)第113章 南北战策(七)第46章 君之野望(四)第108章 南北战策(二)第77章 怀远新思维(九)第36章 白狼山水间(三)第13节 幽州留后(十三)第73章 转折(五)第60章 己未之冬(十一)第72章 怀远新思维(四)第38章 营州经略(十)第64章 己未之冬(十五)第3章 西京变(三)第35章 白狼山水间(二)第77章 钉子(十)第67章 两河轮战(十三)第93章 决战上党(八)第64章 燕郡问题(九)第36章 双极(八)第6章 辽西双城(六)第71章 非常规战争(八)第45章 双极(十七)第105章 决战上党(二十)第17章 北回归线(七)第38章 春夏(四)第60章 燕郡问题(五)第38章 白狼山水间(五)第80章 钉子(十三)第54章 己未之冬(五)第57章 饶乐山巅(十一)第93章 决战上党(八)第79章 怀远新思维(十一)第12章 西京变(十二)第31章 幽州留后(三十一)第57章 燕郡问题(二)第32章 双极(四)第79章 大王庄——将军庙(三)第48章 君之野望(六)第48章 饶乐山巅(二)第35章 双极(七)第27章 幽州留后(二十七)第73章 转折(五)第128章 河南(六)第62章 燕郡问题(七)第69章 非常规战争(六)第76章 怀远新思维(八)第68章 仁恕之道(一)第120章 南北战策(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