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白狼山水间(三)

八月是收获的季节,但在榆关之内五十里范围的田亩中,那些黄澄澄的麦穗却无人收割,只是迎风摇晃,形成一道道令人心头温暖的麦浪。自从契丹人叩关之后,榆关之内的村户人家都已经空空如也,大部分都被掳掠到了关外北地,还有一些幸运或者见机较快的,则逃难至了平州内地,至今不敢回转。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句话出自李诚中穿越前领袖的口中,对于将领袖这句精辟论断奉若圭臬的李诚中而言,眼看着那么多粮食不去收割,那就是作孽了。在征询过冯道的意见后,他立即组织甲都、乙都的士兵,合上冯道手下百名民夫,抛开手头一切活计,全力开始了秋收。

李诚中能够指挥的人手共计不到三百人,可是要收割的麦田预计近万亩。于是,李诚中实行了十六小时工作制,即一天十二个时辰,只允许每人每天休息四个时辰,剩下的八个时辰则全力抢收。就算如此,粗略估计之下,等到秋收期完毕,恐怕也会有近一半的麦田来不及收割。冯道连夜向刺史府发出书信请求调配更多的人手,于是三天后,刺史府紧急派遣过来三百名临时征募的难民,李诚中这才稍稍松了口气。

好在契丹品部的攻击没有再继续下去,这也让李诚中得以抽出所有人力进行抢收,只是兵马使周知裕即将前来榆关巡视的消息,却让李诚中有些犯愁。周知裕来榆关,怎么着也得带上一、两个都吧?这一接待起来,怎么着自己也得抽出一、两百人吧?来上一天还好,若是连续呆在榆关三、五日不走,却该如何是好?

李诚中驻守榆关近月的工夫,已经把这座关城看作了需要自己来呵护和保卫的孩子,压根儿就没考虑过,周知裕才是真正的榆关守捉使,他就算驻扎在榆关三年五载,那也是理所当然。李诚中担忧的不是将榆关重新交出来,周知裕待他不薄,他现在在周知裕的体系中感觉良好,就算周知裕让他立刻卸任,他也没有什么怨言。他担忧的是,人力抽调出来后,会极大的延误秋收事务,到时候该会损失多少粮食!

按照刺史府的来信,抽调给榆关的三百民夫已经是极限,再多就没有了。今年风调雨顺,不仅整个平州,就连整个卢龙节度辖下的各州农田都是一片丰收,成熟的粮食就在农田里等着收割,可因为南征战败的惨重损失,卢龙军镇的壮年劳力折损太大,各州都出现了人力匮乏的情况。若不是因契丹人掳掠骚扰而逃难入关数万难民,平州一样会出现劳力严重不足的窘况。

在李诚中的想来,周知裕选择这个时候到平州巡视,那不是添乱嘛!

李诚中把这个想法和越来越投缘的冯道说了,冯道一笑,提笔就替李诚中写了一份公文。公文是发给兵马使衙的,公文中表示,一定竭尽所能,做好欢迎周知裕巡视的接待工作,确保周知裕在安全的情况下,了解到榆关上下的所有详情。同时,公文末尾提了一个小小的请求,请周知裕前来巡视的时候,将新组建的平州军一并带过来,能来多少就来多少,因为榆关正在全力抢收农田,却苦于人手不足,希望周知裕能将这些弟兄带过来帮忙。

李诚中看完这封信后,会心的一笑,连忙署名发了出去。

过了三天,李诚中在榆关迎到了带领中营甲都九十名士兵的赵在礼。两人一见面,赵在礼就口头传达了周知裕的命令,原定的巡视推迟到秋收之后,李诚中则要抓紧收割农田,不许让一粒粮食烂在田地里!为了帮助李诚中抢收,特令赵在礼带领本部士兵前来听候调遣。这道命令让李诚中发自肺腑的好一通感慨,有这么一位体贴下属的好上司,还真是人生的一大福气啊!

传达完周知裕的口头命令后,赵在礼还向李诚中解释了命令背后的来由。经刺史府和兵马使衙门合议,榆关内五十里内所有无主的农田,全部交由平州军收割,所获粮食作为平州军征募新军的募兵费。

谈到了募军的事情,李诚中不免要详细问一番。赵在礼有些兴奋的道:“三营新军已经募齐,目前就是缺军官,尤其是有实战经验的军官。而且,据幽州那边传来的消息,因为契丹人屡屡犯边,节度府准备重新调整新的方案,允许各州依据财力扩充至三营或五营不等,这道命令不久即将传达下来。今年看上去是个丰收年,因此张使君和咱们家将军初步议定过了,平州军准备扩充到五个营头!”

这个消息让李诚中很受鼓舞,目前他已经是平州军内军阶最高的一批军官之一,而且极受周知裕器重。当平州军扩军的时候,他的未来会如何,已经可想而知。受到了利好消息鼓舞的李诚中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眼前这些田地里长势可喜的粮食都是平州军的合法财产,若是没有抢收上来,那就是对平州军的最大犯罪!因此,他毫不客气的将赵在礼的中营甲都列入了每天十六小时工作制当中,甚至连赵在礼也被他赶下地里田间亲自操刀收割,让从没干过农活的这位将门之后叫苦不迭。

经过半个多月的抢收,榆关守军终于赶在秋收期结束的时候,将榆关内的农田全部收割一空,就连关外二十里范围内那些因无人照看而近半荒芜的农田也抢了回来。经过清点,合计得粮一万七千余石,关内亩均一石三,关外亩均七斗。丰收的喜悦映在每一个人脸上,望着堆积如山的粮秣,李诚中咧着嘴笑了一夜。

抢收完后,李诚中还在自己屋内考虑如何装车运回平州,姜苗就急匆匆打关城上下来,一边下来还一边大声向李诚中招呼:周将军来了!

周知裕来得很突然,也很简单,不仅是他来了,就连平州刺史张在吉也一同来到了榆关。两个平州最高级别的军政大员同时出现在了关城下,随同的只是周知裕的几个亲卫和节度府的几个参军幕僚。

因为秋收的缘故,关城上的城楼至今没有修葺,李诚中带着周知裕和张在吉上到城头视察一遍,详细解说完上次和契丹人作战的细节之后,众人又转到了他居住的地方进行军议。这是一个简陋的军舍,这样的军舍沿关城内的校场边上一溜排开,共有六十余间,士兵每伍一间,伙长以上军官每人一间。房间不大,李诚中所居住的房间已经是整个榆关内最大的,这么些人进去连站都站不下,因此,周知裕吩咐只由队正以上军官及刺史府几位参军幕僚参与军议,才勉强都坐了下来。李诚中的床铺上则挤着坐下了张兴重、周砍刀、姜苗和赵在礼。

周知裕和张在吉首先夸赞了榆关守军在这次应对契丹人扰边的战事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武,以及秋收中的辛苦劳累。接着,周知裕亲自宣布了表彰和奖赏。

李诚中因带领所部及时赶到榆关,并成功守住关城,晋左营甲都都头、秩仁勇校尉、正九品上,因在秋收中组织得力,保障了平州军未来扩军的军粮,检校御侮副尉、秩从八品下,待报节度府核准后,将去掉“检校”二字。短短一个多月,李诚中由伙长而队正、由队正而都头,阶级由陪戎副尉而陪戎校尉、再跃迁仁勇校尉、检校御侮副尉,秩别更是连升四级,用后世的话来说,算得上“火箭式”干部了。

这样的升迁,其实有周知裕补偿他贝州攻城大功、北撤保全士卒的功劳以及参与谋划保全健卒营体系的辛苦在里面。在周知裕看来,李诚中这样既能打仗、又对自己忠心的军官,实在是难得的心腹,是将来“足堪大用”的人才!周知裕现在手头缺的就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军官,在他的设想中,李诚中将占据未来平州军五个营之一的营指挥使一职。

自从前几日接到节度府传来的新的各州整军方案,周知裕就已经动了这个念头,若不是考虑到升迁太速对年轻军官的成长不利,而且对整个平州军的平衡不利,此刻李诚中任左营指挥使的请求就已经在去往幽州的路上了。

除了李诚中的嘉奖任命外,姜苗、张兴重和周砍刀也得到了晋升。三人在榆关战事中作战有功,均升任检校都头,秩别为任勇副尉、正九品下,待将来再有功劳后转为正式的都头军官。其余有功的下级军官,则由李诚中按照军功大小提议晋升。

张在吉同时行驶刺史辟署权,因冯道在这次战事中的良好表现,正式征辟他为平州刺史府司士曹,官阶正八品上。从官阶上来说,冯道一跃而位列在李诚中之上了。只不过在这个时代,文官的品阶就算再高,与武人的权力和地位相比,也是远远不如的。

宣布完冯道的任命后,张在吉谈了谈这次节度府新颁布的各州整军饬令,按照这份饬令,张在吉和周知裕商议之后,决定将平州军扩充到五个营,共计两千五百人。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些东西,张在吉和周知裕并没有向大伙儿透露,最让他们感到满意的是,除了规模的扩充上得到了幽州方面的同意外,就连军官的任命和编制上,也得到了极大的松解。换句话说,平州军在这条新的饬令里,得到的是整整五个营的正规军官编制,这才是最重要的!

第82章 大王庄——将军庙(六)第127章 河南(五)第61章 河北新军阀四第70章 转折(二)第3章 西京变(三)第35章 白狼山水间(二)第135章 中枢之要(五)第51章 饶乐山巅(五)第9章 辽西双城(九)第59章 己未之冬(十)第78章 钉子(十一)第73章 怀远新思维(五)第60章 己未之冬(十一)第36章 春夏(二)第34章 白狼山水间(一)第68章 钉子(一)第32章 诸侯之定(十一)第39章 白狼山水间(六)第32章 诸侯之定(十一)第33章 榆关风云(十二)第62章 饶乐山巅(十六)第28章 榆关风云(七)第113章 南北战策(七)第23章 大河之东(八)第38章 春夏(四)第46章 双极(十八)第11章 北回归线(一)第19章 大河之东(四)第77章 仁恕之道(十)第41章 春夏(七)第48章 范阳之春(二)第137章 中枢之要(七)第67章 两河轮战(十三)第12章 北回归线(二)第65章 燕郡问题(十)第50章 君之野望(八)第13章 西京变(十三)第6章 西京变(六)第37章 双极(九)第60章 饶乐山巅(十四)第65章 燕郡问题(十)第23章 幽州留后(二十三)第12章 蒋袁合流(二)第107章 南北战策(一)第68章 钉子(一)第108章 南北战策(二)第21章 整军(四)第70章 钉子(三)第5章 贝州(下)第71章 仁恕之道(四)第27章 插曲(四)第84章 钉子(十七)第9章 辽西双城(九)第81章 大王庄——将军庙(五)第74章 转折(六)第52章 己未之冬(三)第40章 白狼山水间(七)第30章 营州经略(二)第23章 榆关风云(二)第55章 饶乐山巅(九)第30章 幽州留后(三十)第126章 河南(四)第16章 幽州留后(十六)第3章 贝州(上)第79章 转折(十一)第40章 白狼山水间(七)第2章 健卒营第24章 幽州留后(二十四)第47章 范阳之春(一)第10章 中官之死(四)第36章 春夏(二)第46章 双极(十八)第46章 春夏(十二)第63章 河北新军阀(六)第1章 魏州血夜(一)第15节 幽州留后(十五)第8章 魏州(三)第20章 幽州留后(二十)第4章 魏州血夜(四)第60章 燕郡问题(五)第66章 燕郡问题(十一)第106章 决战上党(二十一)第38章 卢龙节度(七)第18章 辽西双城(十八)第59章 饶乐山巅(十三)第3章 魏博血夜(三)第5章 贝州(下)第75章 钉子(八)第47章 范阳之春(一)第57章 两河轮战(三)第117章 南北战策(十一)第48章 饶乐山巅(二)第28章 榆关风云(七)第17章 大河之东(二)第50章 君之野望(八)第77章 转折(九)第23章 辽西双城(二十三)第18章 西京变(十八)第19章 幽州留后(十九)第124章 河南(二)
第82章 大王庄——将军庙(六)第127章 河南(五)第61章 河北新军阀四第70章 转折(二)第3章 西京变(三)第35章 白狼山水间(二)第135章 中枢之要(五)第51章 饶乐山巅(五)第9章 辽西双城(九)第59章 己未之冬(十)第78章 钉子(十一)第73章 怀远新思维(五)第60章 己未之冬(十一)第36章 春夏(二)第34章 白狼山水间(一)第68章 钉子(一)第32章 诸侯之定(十一)第39章 白狼山水间(六)第32章 诸侯之定(十一)第33章 榆关风云(十二)第62章 饶乐山巅(十六)第28章 榆关风云(七)第113章 南北战策(七)第23章 大河之东(八)第38章 春夏(四)第46章 双极(十八)第11章 北回归线(一)第19章 大河之东(四)第77章 仁恕之道(十)第41章 春夏(七)第48章 范阳之春(二)第137章 中枢之要(七)第67章 两河轮战(十三)第12章 北回归线(二)第65章 燕郡问题(十)第50章 君之野望(八)第13章 西京变(十三)第6章 西京变(六)第37章 双极(九)第60章 饶乐山巅(十四)第65章 燕郡问题(十)第23章 幽州留后(二十三)第12章 蒋袁合流(二)第107章 南北战策(一)第68章 钉子(一)第108章 南北战策(二)第21章 整军(四)第70章 钉子(三)第5章 贝州(下)第71章 仁恕之道(四)第27章 插曲(四)第84章 钉子(十七)第9章 辽西双城(九)第81章 大王庄——将军庙(五)第74章 转折(六)第52章 己未之冬(三)第40章 白狼山水间(七)第30章 营州经略(二)第23章 榆关风云(二)第55章 饶乐山巅(九)第30章 幽州留后(三十)第126章 河南(四)第16章 幽州留后(十六)第3章 贝州(上)第79章 转折(十一)第40章 白狼山水间(七)第2章 健卒营第24章 幽州留后(二十四)第47章 范阳之春(一)第10章 中官之死(四)第36章 春夏(二)第46章 双极(十八)第46章 春夏(十二)第63章 河北新军阀(六)第1章 魏州血夜(一)第15节 幽州留后(十五)第8章 魏州(三)第20章 幽州留后(二十)第4章 魏州血夜(四)第60章 燕郡问题(五)第66章 燕郡问题(十一)第106章 决战上党(二十一)第38章 卢龙节度(七)第18章 辽西双城(十八)第59章 饶乐山巅(十三)第3章 魏博血夜(三)第5章 贝州(下)第75章 钉子(八)第47章 范阳之春(一)第57章 两河轮战(三)第117章 南北战策(十一)第48章 饶乐山巅(二)第28章 榆关风云(七)第17章 大河之东(二)第50章 君之野望(八)第77章 转折(九)第23章 辽西双城(二十三)第18章 西京变(十八)第19章 幽州留后(十九)第124章 河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