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西京变(三)

宋道弼最终还是不愿太过得罪宣武,以王处直为义武军节度留后,也是一个转圜的法子,对此,景务修也不好再说什么,毕竟宣武乃天下第一藩,谁也不敢太过刁难。因道:“也好,只不过李诚中之功仅以营州兵马使加宁远将军相酬,或乎太轻了些。”

宋道弼一愣:“老景识得这个李诚中?”

景务修道:“略知一二。此人崛起于卢龙军中,后在关外战事里显露大将之才,直至收复营州,其实都是此人一力为之其治兵之能、治政之策,都有独到之处。”说着,从袖中取出一份书信,递给宋道弼。

宋道弼接过来一看,书信来自卢龙节度府监军使张居翰,专门向内侍什述了李诚中的所有事情,自其带兵之始,直到攻略营州之末,写得极为详细,并且依此断言,李诚中必将很快成为整个卢龙军镇中说得上的头面人物,希望内侍省对此人予以重点关注。

景务修等宋道弼看完后,解释道:“德卿是张掖庭之子,老宋也知道,咱家当年拜在张掖庭门下,张公待某不薄,咱家与德卿关系也非比寻常,德卿监军卢龙之后,还时常与咱家书信来往。不瞒你老宋,德卿素有识人之明,此番传书与咱家,就是希望举荐这个李诚中的。”

张掖庭就是当年任内侍省掖庭令的张从玫,宋道弼也很熟悉,听景务修这么一解释,便明白了两人之间的关系,说来说去,张居翰也是中官,是自己人,于是不免对其所荐的李诚中便又多了些好奇,展开书信再次细读一遍。

如果说看第一遍的时候,宋道弼只知道李诚中这个人很有些独到的才能,但当他看第二遍时,便逐渐琢磨出书信中的三分真味来了。张居翰在字里行间中想要透露的信息已经隐然跃于纸面之上——这个李诚中对中官没有这个时代武将文臣们所特有的偏见,相反,还有示好之意

其实这份对李诚中的判断基本来自于张茂安,除了张茂安没口子的夸奖李诚中外,张居翰通过张茂安之口,看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其一,李诚中不反对中官监军,其二,李诚中对中官在朝廷中的作用并非负面评价。

在张茂安的叙述中,李诚中并不因为中官们的身体缺憾而对这个群体抱有鄙薄之意,他认为中官们并非都是祸国殃民之辈,换句话来说,中官里有好人,也有坏人,正如朝堂中有忠臣也有奸臣,对于大唐社稷的稳定,中官与朝臣们都有着各自的作用,不能一概否定,关键是看个人的才能。

而且李诚中认为,用简单的好与坏、忠与奸来衡量人,是非常片面和狭隘的,他更愿意用能臣和庸臣来作为评价的标准,也就是看你对朝政有没有益处,看你能不能展现出治理天下的才能。李诚中为此举例,程元振和鱼朝恩都是中官中的能臣,若非他们,恐怕大唐早就已经不是李家的天下了。而在数十年前的牛李党争中,牛僧儒一系更多的是破坏作用,而非李德裕之流积极建设的努力,所以牛僧孺应该下野,与中官交好的李德裕应该秉政,并不能一概而论。

因此,中官监军并无不可,中官主政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只要有一套完善的机制,保证朝堂得以顺利运转,使能者上位,庸者下之,就可以令社稷得保,使天下安宁。

这些观点是李诚中与冯道平时谈论时慢慢总结出来的道理,在幽州与张茂安结交时便随口道出,很难说清楚其中是否有刻意结交的主观因素在内,但这番话说出来,却令张茂安当场涕泪横流,在打动了张居翰内心的同时,也深深触动了此刻内侍省的两位最高级别中官。

宋道弼忽然有种被人理解的感动,他深深吸了口气,一时之间不知该说些什么才好,内心中却已经将这个素未谋面的卢龙军将军引为了知己。

景务修微笑着等宋道弼看完书信,适时插言:“老宋,如何?”

宋道弼点点头:“好很好”三个字道出了他此时的心情。

景务修道:“咱家想了想,此人虽远在千里之外,却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帮到咱们。先不提其收复营州的能耐,就凭这番见识,便足可称大才。”

宋道弼又点头:“说得不错,说得不错。”片刻又道:“只是请谁代批此奏折?”

按例,奏折的批呈由政事堂负责,枢密院接到奏折后,根据天子授意朱批,或同意后颁行,或驳斥后封还。政事堂这份奏折既然要驳回,那么还需某位相公重新上折,拟批出新的处理意见。

景务修道:“政事堂的这三份奏折,均系崔胤小儿单独批呈,此人如今权横朝野,却为何徐公和另一位崔相没有附议?此中必有文章。”

宋道弼道:“老景的意思,徐公和崔相并不赞同?”

景务修道:“收复营州何等大功,崔胤小儿却斥之为擅动边衅,明理之人一看便知其中端倪。崔远是个属乌龟的,滑溜得紧,连他都不附议咱家猜来,徐公或许能代拟新的条陈。”

徐彦若虽然奉行明哲保身之策,在朝中很少发话,但此人是个中正的长者,这是满朝皆知的事情,所以景务修的推测不离其中,宋道弼因道:“老景,便烦你找徐公谈谈吧。”

景务修的眼光很毒辣,徐彦若得到中官们的授意后果然没有推辞,当即痛痛快快的重新批拟出新的条陈,呈报枢密院。宋道弼和景务修接到新的奏折后没有耽误,立刻去寻天子。

自从黄巢攻入长安之后,三内便已经日渐衰败,再经历中和之变及乾宁之乱后,三内中的大明宫、兴庆宫都被焚为废墟,就连太极宫,也有多半宫室被毁,满眼望去,尽是衰草。

天子李晔居于太极宫少阳院,这是整座太极宫内不多的几处保存尚好的宫室之一,天子曾经想对太极宫稍加整缮,却拿不出钱财来,就连宫人用度都减了又减,哪里还有余力,只好认命。

三年前从华州回到长安后,曾经雄心壮志的天子也感到悲凉和无奈,往日励精图治的誓言早已灰飞烟灭,如今只是一味消沉,整日里饮酒解愁,令他三十出头的年纪却布满了五六十岁老人才有的白发和皱纹。

“大家,醒醒,大家,醒醒。”内侍薛齐偓连唤数声,见天子依然趴在桌上不醒,忙推了推他的胳膊。天子迷糊间抬头睁眼,张口问了声:“啊?”一股酒气向薛齐偓鼻孔处扑来,熏得他一皱眉:“大家,枢密使宋道弼、副使景务修求见。”

话音未落,宋道弼和景务修已经直接闯入房中,见到满桌散落的酒壶和残羹冷肴,心中更是不悦。宋道弼还好一些,不好在明面上指斥,景务修却忍不住了,怒道:“小薛,如何让大家在白日里醉酒,你是怎生伺候的?如今国是艰难,大家却总是这个样子,怎么处理朝堂政务?赶紧收拾了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去内侍省领罚,不打你十棍你是记不住”

薛齐偓暗叫倒霉,连忙手忙脚乱的收拾了桌案,灰溜溜离开少阳院,自去领取责罚,天子却已然惊得酒醒,喏喏起身,待薛齐偓收拾好了桌案,才犹豫着坐了下来。就在转眼之间,他已经看出眼前这两人对自己的态度比起之前有了巨大的转变,心中大惊,面上却不露声色,赔笑道:“宋枢密、景枢密,今日怎的到此?朕闲来无事,便多饮了一些,还请两位体谅。”

宋道弼和景务修也不客套,自找了两个绣墩坐下。宋道弼本来对这位天子一直敬畏有加,今日与景务修密议之后,已生了废立的心思,此刻便有些瞧不起对方了。只不过他还有些不太适应这种角色的转换,是以还不知道怎么措辞开口。一旁的景务修却道:“大家身负庙堂社稷,还是要节制些才好,否则怎当得起天子大位。”

天子心中就是一跳,感受到话语中裸的威胁之意,态度上更是恭谦:“两位枢密说得是,是朕的不是,今后一定改,一定改。”

景务修满意的“哼”了一声,瞧向一旁的宋道弼,心道,如何?咱们以前只要稍微强硬一些,日子也不会那么不好过。

宋道弼点头示意,景务修从袖中取出三本奏折,径自递到天子桌前,道:“大家,这里有三份政事堂的本章,咱家和宋枢密议过了,可依此批。”

天子连忙打开三本奏折,一一过目,立刻发现其中的端倪:这三本奏折的批拟全是出自徐彦若之手,并无崔胤和崔远二人的附议。他抬头看了看面前盛气凌人的景务修,再看看一旁坐在绣墩上紧盯着自己的宋道弼,心中百般思量如电闪而过,试探着道:“怎的没见崔相的附议?”

景务修当然知道天子所说的“崔相”是指崔胤,而非崔远,揾声道:“有政事堂当朝一相署议即可,何须三人?”

天子十分聪慧,立刻明白了背后的诸般端倪,也不多话,传召余令取过玉玺,当场用印。看着宋道弼和景务修大摇大摆的收起奏折,转身离开,天子才颓然靠在椅背之上,此刻已然满身都是冷汗。

呆坐良久,天子忽然闭眼,从椅背上向下出溜,直接躺倒在了地板之上,惊得在旁伺候的余令及内侍、宫女一片慌乱。

天子身体不适而晕厥在地的消息传了出来,整个太极宫中好一阵鸡飞狗跳,太后、宫中嫔妃、内廷大臣们都纷纷过来探望,天子只在床榻之上呻吟不止,显是虚弱无力,太医们也诊不出是个什么具体病情,只以饮酒过量、又逢秋寒为名,下了些弥补的方子。

当晚,内侍薛齐偓忍着后背上的伤势来服侍天子,却被天子一把抓住衣袖,薛齐偓一惊,问道:“大家?”

只燃着一盏烛火的昏暗灯光下,天子睁着双目,凝视薛齐偓:“速去寻崔相,让他来探视朕,记住,隐秘些。”未完待续。,

第29章 榆关风云(八)第132章 中枢之要(二)第24章 幽州留后(二十四)第73章 怀远新思维(五)第39章 春夏(五)第78章 仁恕之道(十一)第54章 己未之冬(五)第80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第33章 营州经略(五)第26章 插曲(三)第21章 幽州留后(二十一)第9章 西京变(九)第44章 君之野望(二)第32章 双极(四)第28章 幽州留后(二十八)第24章 大河之东(九)第33章 诸侯之定(十二)第68章 燕郡问题(十三)第14章 西京变(十四)第21章 幽州留后(二十一)第77章 转折(九)第33章 营州经略(五)第121章 南北战策(十五)第73章 怀远新思维(五)第60章 饶乐山巅(十四)第57章 两河轮战(三)第20章 辽西双城(二十)第63章 两河轮战(九)第69章 转折(一)第20章 幽州留后(二十)第28章 诸侯之定(七)第2章 幽州留后(二)第26章 幽州留后(二十六)第66章 两河轮战(十二)第97章 决战上党(十二)第5章 魏州血夜(五)第60章 燕郡问题(五)第16章 大河之东(一)第32章 卢龙节度(一)第64章 燕郡问题(九)第34章 营州经略(六)第34章 双极(六)第24章 大河之东(九)第30章 双极(二)第71章 转折(三)第57章 饶乐山巅(十一)第44章 春夏(十)第49章 君之野望(七)第80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第68章 燕郡问题(十三)第114章 南北战策(八)第6章 魏州血夜(六)第29章 榆关风云(八)第11章 北回归线(一)第17章 北回归线(七)第33章 卢龙节度(二)第12章 辽西双城(十二)第25章 大河之东(十)第58章 饶乐山巅(十二)第58章 河北新军阀(一)第79章 大王庄——将军庙(三)第125章 河南(三)第42章 白狼山水间(九)第79章 大王庄——将军庙(三)第102章 决战上党(十七)第62章 己未之冬(十三)第28章 榆关风云(七)第60章 己未之冬(十一)第13章 蒋袁合流(三)第21章 大河之东(六)第80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第67章 饶乐山巅(二十一)第9章 中官之死(三)第70章 转折(二)第70章 非常规战争(七)第19章 辽西双城(十九)第43章 春夏(九)第64章 己未之冬(十五)第37章 双极(九)第64章 饶乐山巅(十八)第9章 魏州(四)第78章 仁恕之道(十一)第28章 幽州留后(二十八)第66章 非常规战争(三)第132章 中枢之要(二)第128章 河南(六)第109章 南北战策(三)第75章 转折(七)第47章 范阳之春(一)第52章 饶乐山巅(六)第46章 君之野望(四)第9章 西京变(九)第13章 北回归线(三)第82章 钉子(十五)第71章 仁恕之道(四)第3章 贝州(上)第58章 饶乐山巅(十二)第12章 蒋袁合流(二)第68章 非常规战争(五)第24章 幽州留后(二十四)
第29章 榆关风云(八)第132章 中枢之要(二)第24章 幽州留后(二十四)第73章 怀远新思维(五)第39章 春夏(五)第78章 仁恕之道(十一)第54章 己未之冬(五)第80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第33章 营州经略(五)第26章 插曲(三)第21章 幽州留后(二十一)第9章 西京变(九)第44章 君之野望(二)第32章 双极(四)第28章 幽州留后(二十八)第24章 大河之东(九)第33章 诸侯之定(十二)第68章 燕郡问题(十三)第14章 西京变(十四)第21章 幽州留后(二十一)第77章 转折(九)第33章 营州经略(五)第121章 南北战策(十五)第73章 怀远新思维(五)第60章 饶乐山巅(十四)第57章 两河轮战(三)第20章 辽西双城(二十)第63章 两河轮战(九)第69章 转折(一)第20章 幽州留后(二十)第28章 诸侯之定(七)第2章 幽州留后(二)第26章 幽州留后(二十六)第66章 两河轮战(十二)第97章 决战上党(十二)第5章 魏州血夜(五)第60章 燕郡问题(五)第16章 大河之东(一)第32章 卢龙节度(一)第64章 燕郡问题(九)第34章 营州经略(六)第34章 双极(六)第24章 大河之东(九)第30章 双极(二)第71章 转折(三)第57章 饶乐山巅(十一)第44章 春夏(十)第49章 君之野望(七)第80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第68章 燕郡问题(十三)第114章 南北战策(八)第6章 魏州血夜(六)第29章 榆关风云(八)第11章 北回归线(一)第17章 北回归线(七)第33章 卢龙节度(二)第12章 辽西双城(十二)第25章 大河之东(十)第58章 饶乐山巅(十二)第58章 河北新军阀(一)第79章 大王庄——将军庙(三)第125章 河南(三)第42章 白狼山水间(九)第79章 大王庄——将军庙(三)第102章 决战上党(十七)第62章 己未之冬(十三)第28章 榆关风云(七)第60章 己未之冬(十一)第13章 蒋袁合流(三)第21章 大河之东(六)第80章 大王庄——将军庙(四)第67章 饶乐山巅(二十一)第9章 中官之死(三)第70章 转折(二)第70章 非常规战争(七)第19章 辽西双城(十九)第43章 春夏(九)第64章 己未之冬(十五)第37章 双极(九)第64章 饶乐山巅(十八)第9章 魏州(四)第78章 仁恕之道(十一)第28章 幽州留后(二十八)第66章 非常规战争(三)第132章 中枢之要(二)第128章 河南(六)第109章 南北战策(三)第75章 转折(七)第47章 范阳之春(一)第52章 饶乐山巅(六)第46章 君之野望(四)第9章 西京变(九)第13章 北回归线(三)第82章 钉子(十五)第71章 仁恕之道(四)第3章 贝州(上)第58章 饶乐山巅(十二)第12章 蒋袁合流(二)第68章 非常规战争(五)第24章 幽州留后(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