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大河之东(四)

传回卢龙军动手这一坏消息的是驻守棣州北部阳信的溃兵。据这伙溃兵所称,卢龙军骑兵突袭了阳信,经过一番厮杀,他们很快就攻上了城头,守军只能选择撤离。

刘重霸一看逃回来的溃兵人数,立刻就知道这些溃兵根本没有与卢龙军交战,按照溃兵们所言,卢龙军是骑兵突袭,如果真的发生了交战,这些溃兵根本回不来。刘重霸本就没有防守阳信的意图,所以只在阳信放了一个都不到两百人,所起到的也仅仅是警戒作用。所以他没有处罚这些溃兵,只是详细问了问敌军的情形,便让溃兵们下去休息了。

当晚,刘重霸再次重申了军法,要求部下们严守城池,同时将所有船只收拢到水关之中严密保护。

第二天午时,派出去打探的游骑传回警讯,厌次以西三十里出现了卢龙军大队,估计人数有五千人以上。卢龙军打着“沧州军”的旗号,主将姓“钟”,大队军马沿大河东进,直奔厌次而来。

这就是那支在沧州南边击败魏博牙兵的卢龙主力么?看来卢龙军对自己是志在必得啊。

刘重霸立刻召开军议,商讨应对方略。

军议上有两种意见,一为主战,二为主退。主战的是步卒军将,占了大多数,主退的是水军军官,占少数。

宣武军这些年打了无数胜仗,军将们都骄横贯了,很是看不起其他藩镇的军队,在他们眼中,真正的威胁只有河东军,这才是天下间唯一需要宣武军慎重对待的敌人。尤其是前年在沧州战场上攻打刘仁恭的时候,刘重霸所部也参与了大战,大伙儿并不认为卢龙军有什么了不得的地方。

水军的军官们则比较谨慎,他们认为厌次现在是孤城,河北有卢龙,河南有缁青,不应该在这里消耗兵力,应当发挥舟船的优势,沿黄河向西,与葛从周部会和。但是最大的问题是,水军的舟船虽然不少,却以小舟为主,大船没有几艘,毕竟这里是北地,并不像南方一样水战频繁。而且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厌次的水军并不能算是真正的水军,和南方水军相比,他们顶多算是操舟手,用途也仅仅是为了转运军马和物资渡河。

厌次水军的转运能力并不强,可以一次运载一千多名军士,或者数千石粮食和其他物资,如果撤退的话,船队逆流而上,至少需要三天时间才能抵达济州,然后下船往南走,和围攻兖州的葛从周部会合。这样的旅途一次只能载运六百到八百名士兵撤离,效率很低。

关键的问题是,一旦第一支撤退的军马离开了厌次,那么城中就会军心离散,士卒们必然战意不强,能不能守得住厌次,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就算暂时守住了,等第二批撤离的军士登船后,剩下的守军会不会崩溃?刘重霸不敢赌。

商议良久之后,刘重霸下了决心,全军守城,有言登船撤离着军法论处!

刘重霸下决心防守厌次的时候,李诚中已经到了厌次以北五十里外的阳信。这个时代没有电报电话,所以军情的传递往往会滞后很久,如果李诚中还停留在幽州的话,这种滞后甚至可能长达十天、半个月,前方的战事就无法把握。

实际上这也是这个时代主帅要么亲临前敌,要么授权统兵大将“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原因。就连堂堂的天下首镇、威名赫赫的梁王朱全忠,也不得不每年从东跑到西、从南颠到北,其中的辛苦乏累又有谁能真正体会到?如果梁王一直呆在汴州发号施令,恐怕他手下的各路大将们早就割地自据了,宣武军只怕也逃不了解体的命运。

在天复二年冬天统一河北的战争中,因为撒兰纳诞下了一位千金,李诚中留在了幽州,没有亲自到前敌督军,尝试着遥控指挥。结果战事发展到后期完全脱离了军事参谋总署的控制,甚至出现了部分军队自行其事的现象。

比如韩延徽辖制下的幽燕和辽东两大保安总公司,李小喜搞了个屠城,让节度府想尽了各种办法给他擦屁股;赵在礼相当狂猛的打到了卫州,如果不是军令处有所预防而提前派出了传令兵,他会不会直接攻入河南,甚至兵锋直抵汴州都是个未知数。

又比如营州军,轻松攻略易州、定州和恒州的“和平之旅”让他们感到相当不爽,在占据井陉口后,营州军一个营的兵力跨过井陉口进入了太原府,兵锋直抵河东控制下的承天军,直接引来了河东监军张承业的交涉。后来李诚中以“追击义武败军”为借口才把这件事糊弄过去。

从天复元年东征渤海回来之后,李诚中便打起了信鸽的主意,但这是个高技术含量的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调查统计局倒是找了几个擅长调鸟的幽州纨绔,但都没听说过信鸽,而且河北大地上少见鸽子的种群。直到去年的时候,才从陇右弄了一批鸽子回来,但是水土不服,又死了大半。

调查统计局小心翼翼的伺候着剩下的几十只鸽子,以幽州那几个擅长调鸟的纨绔为主,加了两个契丹王庭进贡的训鹰师,已经训练这些鸽子大半年,最远只能勉强从百里外的雍奴返回幽州。所以李诚中的信鸽计划还远远实现不了,他也只能继续到前敌掌军。

拿下阳信之后,军事参谋总署在阳信城内建立了棣州行营,张兴重亲任行营总管,姜苗出任行营监军,钟韶兼领行营司马。虞侯司军令处都虞候杨可世牵头负责作战计划,教化司军法处都虞候梁德安掌军纪、新任的后勤司调拨处都虞候崔和统管后勤。

作训司周坎已经完全沉到了自己分管的事务当中,而且越来越对练兵的工作兴致盎然,每当一批新兵或者新军官训练出来补充进各军之后,周坎多能感受到由衷的喜悦,这种喜悦会化作动力,催动他投入下一批新兵的征募中去。

李诚中本来考虑到周坎曾经屡屡抱怨没有领军作战的机会,因此这回想让他出任行军司马一职,可没想到却被周坎拒绝了。此刻正是白狼山军校新五期军官开课之时,同时也是四大新兵训练基地新兵入驻之际,李诚中专门到作训司向周坎告知将要调他出战这一“喜讯”,可周坎却不耐烦的挥了挥手,表示自己很忙,没空去棣州,便又重新把头埋进了如山一般的公文中,令李诚中尴尬不已。

棣州行营汇聚了沧州军、怀约联军和新立的魏州军三支军队,同时抽调后勤司五个后勤营随军作战,总战兵超过25000人,是李诚中发家以后集结起来的最大规模军力。其中,骑兵将近8000人,沧州军老营中还包含了一支200人的陌刀都,可谓阵容豪华。

此外,按照李诚中的要求,军事参谋总署一改过去征丁押粮的方式,向民间商行支付运费,由商贾承担运送的任务。商家们先组织运力到乾宁军粮台购买粮食和其他作战物资,等到这些粮食和物资运抵阳信行营后,崔和再给他们开具一张幽燕联合钱庄出具的“欠款协议”,支付的价格高于商家们在乾宁军的出价约两成,商贾们可以拿着这些“欠款协议”到幽燕联合钱庄抵兑银钱,也可以直接去芦台盐场换盐。

商贾们是相当会算账的,他们不约而同采用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先在幽州和沧州招募还未返乡的沧州籍难民,然后购买风行幽燕的奚车,组织沧州籍难民南下,到乾宁军运粮,送到阳信行营后,这些难民便就地解散。商贾们把奚车以原价卖给行营或是沧州官府,然后支付难民一笔资费,难民以这笔资费为本,各自返乡,然后到官府处领取分给他们的五亩田契。

这么一个循环下来,军事参谋总署节约了粮食和物资的转运费,商贾们赚到了转运差价,各州的壮丁和百姓免去了官府服役的辛苦,沧州籍难民们顺利返回了家园,沧州官府也可以有人力恢复生产和重建了。

因为误了春耕,沧州难民中的很多青壮都留在了阳信行营,人数超过五千,被崔和编组成队,用来辅助后勤营工匠们打造攻城战具。

这是李诚中建军以后的首次正规攻城战,敌军是威震中原的宣武军,所以行营上下都非常谨慎、非常小心。

李诚中部署的战略总方针是“围死慢打”,即将厌次堵死,不让刘重霸所部逃窜,然后慢慢攻城,演练攻城战术,增加卢龙军的攻城经验。为此,行营参谋部制定了一系列的攻城方案,准备逐一试验。

到了四月底的时候,云梯、锥车、投石机、引火车等等大型战具都打造完毕,卢龙军便从三个方向向厌次合拢,沧州军在西、怀约联军在北、魏州军在东,将刘重霸紧紧围在了厌次城中。rs!。?\(\)

第68章 钉子(一)第33章 双极(五)第2章 魏州血夜(二)第19章 幽州留后(十九)第67章 己未之冬(十八)第27章 幽州留后(二十七)第64章 非常规战争(一)第9章 魏州(四)第26章 榆关风云(五)第34章 营州经略(六)第76章 钉子(九)第115章 南北战策(九)第39章 卢龙节度(八)第59章 燕郡问题(四)第74章 转折(六)第46章 君之野望(四)第31章 双极(三)第72章 非常规战争(九)第13章 北回归线(三)第95章 决战上党(十)第71章 钉子(四)第11章 北回归线(一)第124章 河南(二)第18章 大河之东(三)第19章 大河之东(四)第131章 中枢之要第44章 卢龙节度(十三)第40章 蓟州(二)第2章 辽西双城(二)第47章 饶乐山巅(一)第82章 大王庄——将军庙(六)第23章 幽州留后(二十三)第43章 双极(十五)第24章 幽州留后(二十四)第12章 西京变(十二)第83章 钉子(十六)第72章 转折(四)第65章 非常规战争(二)第19章 辽西双城(十九)第69章 钉子(二)第88章 决战上党(三)第69章 钉子(二)第73章 非常规战争(十)第59章 河北新军阀(二)第97章 决战上党(十二)第55章 两河轮战(一)第66章 燕郡问题(十一)第117章 南北战策(十一)第108章 南北战策(二)第27章 榆关风云(六)第70章 钉子(三)第133章 中枢之要(三)第26章 诸侯之定(五)第49章 饶乐山巅(三)第62章 饶乐山巅(十六)第75章 钉子(八)第59章 饶乐山巅(十三)第10章 幽州留后(十)第18章 西京变(十八)第60章 饶乐山巅(十四)第37章 营州经略(九)第13章 西京变(十三)第5章 魏州血夜(五)第66章 燕郡问题(十一)第59章 己未之冬(十)第115章 南北战策(九)第78章 仁恕之道(十一)第79章 大王庄——将军庙(三)第33章 诸侯之定(十二)第31章 双极(三)第60章 两河轮战(六)第51章 范阳之春(五)第77章 钉子(十)第84章 东都会盟(四)第89章 决战上党(四)第42章 白狼山水间(九)第28章 诸侯之定(七)第17章 大河之东(二)第32章 卢龙节度(一)第7章 西京变(七)第46章 君之野望(四)第24章 幽州留后(二十四)第62章 燕郡问题(七)第58章 河北新军阀(一)第10章 魏州(五)第135章 中枢之要(五)第49章 卢龙节度(十八)第48章 白狼山水间(十五)第39章 蓟州(一)第67章 非常规战争(四)第31章 营州经略(三)第10章 幽州留后(十)第47章 卢龙节度(十六)第71章 转折(三)第37章 春夏(三)第49章 君之野望(七)第61章 两河轮战(七)第24章 插曲(一)第78章 仁恕之道(十一)第17章 幽州留后(十七)
第68章 钉子(一)第33章 双极(五)第2章 魏州血夜(二)第19章 幽州留后(十九)第67章 己未之冬(十八)第27章 幽州留后(二十七)第64章 非常规战争(一)第9章 魏州(四)第26章 榆关风云(五)第34章 营州经略(六)第76章 钉子(九)第115章 南北战策(九)第39章 卢龙节度(八)第59章 燕郡问题(四)第74章 转折(六)第46章 君之野望(四)第31章 双极(三)第72章 非常规战争(九)第13章 北回归线(三)第95章 决战上党(十)第71章 钉子(四)第11章 北回归线(一)第124章 河南(二)第18章 大河之东(三)第19章 大河之东(四)第131章 中枢之要第44章 卢龙节度(十三)第40章 蓟州(二)第2章 辽西双城(二)第47章 饶乐山巅(一)第82章 大王庄——将军庙(六)第23章 幽州留后(二十三)第43章 双极(十五)第24章 幽州留后(二十四)第12章 西京变(十二)第83章 钉子(十六)第72章 转折(四)第65章 非常规战争(二)第19章 辽西双城(十九)第69章 钉子(二)第88章 决战上党(三)第69章 钉子(二)第73章 非常规战争(十)第59章 河北新军阀(二)第97章 决战上党(十二)第55章 两河轮战(一)第66章 燕郡问题(十一)第117章 南北战策(十一)第108章 南北战策(二)第27章 榆关风云(六)第70章 钉子(三)第133章 中枢之要(三)第26章 诸侯之定(五)第49章 饶乐山巅(三)第62章 饶乐山巅(十六)第75章 钉子(八)第59章 饶乐山巅(十三)第10章 幽州留后(十)第18章 西京变(十八)第60章 饶乐山巅(十四)第37章 营州经略(九)第13章 西京变(十三)第5章 魏州血夜(五)第66章 燕郡问题(十一)第59章 己未之冬(十)第115章 南北战策(九)第78章 仁恕之道(十一)第79章 大王庄——将军庙(三)第33章 诸侯之定(十二)第31章 双极(三)第60章 两河轮战(六)第51章 范阳之春(五)第77章 钉子(十)第84章 东都会盟(四)第89章 决战上党(四)第42章 白狼山水间(九)第28章 诸侯之定(七)第17章 大河之东(二)第32章 卢龙节度(一)第7章 西京变(七)第46章 君之野望(四)第24章 幽州留后(二十四)第62章 燕郡问题(七)第58章 河北新军阀(一)第10章 魏州(五)第135章 中枢之要(五)第49章 卢龙节度(十八)第48章 白狼山水间(十五)第39章 蓟州(一)第67章 非常规战争(四)第31章 营州经略(三)第10章 幽州留后(十)第47章 卢龙节度(十六)第71章 转折(三)第37章 春夏(三)第49章 君之野望(七)第61章 两河轮战(七)第24章 插曲(一)第78章 仁恕之道(十一)第17章 幽州留后(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