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221章 台湾岛(2)

bookmark

周世平的信件中,对秦雨田可能遇见的问题,悉数作出了安排。关于土地问题,周世平授权秦雨田,大胆分配,当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也为了后来的继任者便于掌握,土地的所有权悉数归府衙所有,至于台湾岛上原来属于士绅富户所有的土地,趁此机会,一并收归府衙所有,在土地的租赁过程中,要抽调岛上德高望重的老人以及有一定学识的年轻人,共同参与,朝廷征收的赋税不高,待到岛上的百姓明白之后,一定会感激府衙的;关于海盗的问题,原则上不留,对于那些势力庞大、相互纠缠的海盗,一定不能手软,有多少杀多少,海盗的性质不同于士绅、富户,他们大都是打家劫舍起家,本性难移,府衙无法完全掌握,而且,海盗长期好逸恶劳,岛上的海盗数量不多,一定要依靠百姓,彻底消除海盗的隐患,这方面,不要心软,不要怕杀人,必要的时候,可以悬赏,争取在春耕之前,彻底消除海盗的隐患;关于府衙官吏问题,主要依靠岛上的本地人,挑选出色的人,悉数为朝廷所用,知府、同知、通判主要把握大方向就可以了,具体的事宜,让当地人去作,这样,百姓对官府自然有亲切感和依赖感,当然,作的过程,需要秦雨田把握,总之,目的是为了在短期内治理好台湾岛;关于军队的问题,府衙必须和军队有紧密的联系,当然,按照朝廷礼制,军队直接听命于朝廷,府衙不得干涉军队日常事务,军队的主要责任,就是保护台湾府衙安全,防止有其他外来势力侵犯台湾,府衙建设初期,军队会派出军士,协助完成治安等事宜,不过,府衙事务走入正轨之后,军士必须回到军营。

秦雨田看完周世平大人的来信,有些发呆,不知为什么,秦雨田对周世平大人除了尊敬,内心竟然产生了敬畏,这是以前从来没有的。秦雨田是读书人出身,一直以来,心高气傲,表面上谦恭,骨子里傲气,不过,这次到台湾岛,周世平大人准确的分析和布置,令秦雨田肃然起敬,看来,周大人纵横朝廷10几年,不是依靠幸运,而是依靠过人的本领。秦雨田亦为自身之选择高兴,跟着周世平大人干,不会吃亏。

很快,邓大彤来到了府衙,府衙内外已经收拾一新,不过,军营尚在建设中。邓大彤接到了周世平大人的来信,主要内容是关于台湾海盗问题和治安问题。

秦雨田和邓大彤两人商议了足足两个时辰。

开平6年12月18日,府衙发出了第一份告示,言大周朝廷收服了瀛洲,瀛洲更名为台湾,朝廷在台湾设立府衙,秦雨田大人为第一任知府,周富贵为同知,曾建坤为通判,今后,台湾一切事宜,均以府衙告示为准。

大规模的剿灭海盗和招募官吏的事宜同时进行,台湾岛轰动了,每活捉一名海盗,可以赏赐白银10两,粮食一担,这样的奖励,对于贫穷的百姓来说,是巨大的诱惑,不过,不少百姓不知道府衙说话的真假,海盗在岛上横行多年,一般百姓都惧怕他们。

终于有几个不怕事的年轻人,拜别家中父母,横下一条心,捉了两个海盗,奔波几十里,到达瀛洲城,官府的人鉴定之后,毫不犹豫公开给予了奖励,而且,这几个年轻人做梦都没有想到,知府大人、同知大人居然亲自接见他们,招募他们进入了巡捕房做捕快。能够吃官府的饭,这可是祖上积德了,几个年轻人被震晕了。

这件事情传出来,岛上的海盗便没有藏身之处了,各地都有大量的百姓组织起来捉海盗,到开平6年1月20日,台湾岛上的海盗便基本绝迹了。抓获的3000余海盗,秦雨田按照周世平大人信中的安排,进行了公开的审理,凡是身负人命的,一律斩杀,对于海盗头目的家人,实现斩草除根。3000余海盗,最后能够保住性命的,不足500人。虽然岛上杀得鲜血遍地,可是,百姓是异常高兴,瀛洲城甚至专门有一帮人,负责通知其余县爱看热闹的百姓,每遇到斩杀海盗,都要去看热闹

招募官吏的事宜,秦雨田亲自负责,台湾岛长期被海盗霸占,岛上的百姓,读书人不多,瀛洲城内的府学和各县的学堂,早已经名存实亡,不过,还是有部分读书人,隐居在各地。看见府衙的招募告示,这些人出现了,纷纷到府衙去试探。

秦雨田和周富贵忙的几乎没有睡觉的时间,百废待兴,人手不足,府衙的建设速度稍微快些,下面的各县,基本上海属于停滞状态。秦雨田曾经想着要求朝廷派一部分人来,后来放弃了这个想法,从周世平大人的信中,他悟出了道理,周大人是不会派人来的,就是要求他们任用本地人。纷至沓来的商贾解决了秦雨田的燃眉之急,商贾带来了很多的好东西,布匹、食盐等秦雨田急需的东西,秦雨田毫不犹疑,用缴获的白银购买。

春节之前,府衙和6县的架子总算是搭齐了,6县的知县,都是水师中的读书人担任的,秦雨田也是无奈,让这些人勉强去应付。

趁着春节前的时间,所有招募的官吏都到乡下去了,一是要选好里正,二是要做好耕地、人口的基本情况统计,三是送粮食、送布匹、送食盐、送种子,让百姓安安心心过年,至于春耕,年后招集各村的里正商议。

府衙迅速获得人心,台湾百姓对大周朝廷顶礼膜拜,原来还持观望态度的几个最出名的本地读书人,不再犹豫,直接到府衙,因为府衙如今开始兴办学堂了。

这几个读书人,并没有去担任先生,秦雨田、周富贵与他们交谈之后,发觉他们对台湾的情况很是熟悉,最可贵的,是这些人有那么一丝清高,心中装着台湾岛、装着台湾的百姓。几个读书人直接被府衙任命为各县的知县。

士为知己者死,几个读书人没有想到,知府大人和同知大人居然如此看重他们,都是信心满满上任了。

黎锦相和黎锦进是两兄弟,他们是名副其实的读书人,对台湾情况很熟悉,原来一直想着报效朝廷,没想到台湾被海盗霸占之后,官府和海盗勾结,鱼肉百姓,两人绝望之余,索性躲进深山隐居了,这次,看见官府实实在在为百姓办事,出来投靠,居然被任命为知县。两人商议之后,决心拼死报效朝廷。

如同黎锦相和黎锦进想法的大有人在,很多被招募进府衙、县衙的官吏,都是抱着大干一场的心思,因为有了这股动力,台湾岛迅速活跃起来了。

为了推进台湾的建设,秦雨田按照周世平大人的吩咐,开始兴建府衙、县衙、州城和县城。秦雨田本来对这件事情不大理解,按照周大人的要求,春耕之后,便要开始州城和县城,秦雨田以为,应该首先建设沟渠、道路,台湾岛上,道路和沟渠破坏严重,如果不及时维修,会耽误很多事情。

府衙如今有得是银子,剿灭海盗之后,州衙没收了很多的钱财,其中最多的是金银,所以,秦雨田动了心思,想着将台湾岛的道路、沟渠维修一次,他试着给周世平大人去信,禀明自身的想法,没想到,周大人回信,要求他不要太着急,还是先修州城和县城。

春耕结束之后,州衙和县衙大量雇佣百姓,开始修葺州衙、县衙,同时,许多担任官职的本地人,开始试着在州城、县城修房屋,台湾的劳力很是便宜,和京城没有可比性,府衙的银子派上了用场,州城的面貌迅速改变。

道路维修、房屋修葺,还有新修的房屋,百姓并不担心找不到事情做,只要有力气,很容易便找到事情,官府发了粮食、种子,甚至是布匹,而且免除了一年的赋税,各村的里正,根据县衙的安排,开始租赁土地

。因为所有人都熟悉情况,所以,土地的租赁过程很平静,没有人无理取闹,大家都是知根知底,谁也别想多占便宜,当然,厚此薄彼的现象不可能完全避免。

秦雨田再次明白了周大人的意思,州城和县城的修葺,工程不大,但是,带动性很强,台湾还是有不少的富户,想着在州城和县城建造房屋,特别是州城,土地开始变得值钱,不少大陆的商贾,明白台湾有两季稻谷,还有不少水果,商机无限,所以,亦在州城修建商铺,更加掀起了修建潮流。

百姓得到了实惠,官府这次修建衙门,一律按照劳动的时间付银子,岛上的许多百姓,属于赤贫阶层,家中什么都没有,虽然官府发了粮食、种子、布匹等等,各村的里正掌握的耕牛,亦帮助着耕地,但是,百姓手里没有钱,什么事情都做不了,这次,官府修衙门和道路,让他们有了挣钱的机会,还有许多的富人修建房屋,慢慢的,身强体壮的年轻人开始挣到银子了,就是年纪稍大一些的,亦想办法出去找些事情做。

台湾变化的速度是很快的,到了开平6年7月,州城、县城都是焕然一新,府衙看上去很是气派,就是各县的衙门,亦是建设得最好的,除了州城,各县的商铺开始多起来,一般的生活用品,都可以买到了。原来很难看见的客栈、酒楼,都有了,甚至是青楼,都在短时间内出现了。

8月是收获的季节,老天保佑,台湾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因为官府不收取赋税,收获的粮食,都归百姓自己所有,秦雨田专门抽时间到各地看了看,满眼是百姓兴高采烈的神情。大量的商贾来到台湾,带来了更多的日常生活用品,准备着收购粮食。

此时,秦雨田按照周大人之要求,开始维修台湾州城和各县的官道,维修官道开支后,府衙的银子已经不多了,但是,蜂拥而来的商贾,为府衙赚取了收入,商贸赋税是不能免除的。

各县都传来了好消息,百姓丰收之后,开始种植二季稻谷,很多百姓通过与商贾的交易,有了钱财,开始张罗着修建房屋,台湾大量的茅草棚子被推倒,代之而起的是一栋栋木屋,百姓有钱了,第一件事情,便是修建房屋。

办喜事的出现了,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海盗霸占时,凡有举行婚礼的地方,必然要去,若是新娘子姿色不错,客气的海盗头目,便想着占据几日,不客气的,抢了人便走。如今,许多年轻人,手里有银子了,修建房屋,明媒正娶,官府支持,没有人敢抢人了。

所有这些改变,秦雨田一一写信,禀报周世平大人。周世平大人对这些改变不以为意,似乎早就知晓。

不到一年时间,台湾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在朝廷中引起了震荡,很多的大臣不相信,于是,朝廷派出御史,赴台湾实地查看。

3个月之后,御史回来,如实禀报,台湾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州城、县城修葺一新,官道正在维修中,乡村的百姓衣食富足。

周世平当然不会相信御史的话,台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是,百姓远远没有到衣食富足的程度,可能有部分的百姓,包括各村的里正,以及在官府中担任官吏的家庭,情况可能是很不错了,但是,普通百姓要富裕起来,没有那么简单。御史无非是走马观花,看了一些好的,加上自己的缘故,所以御史夸大了秦雨田的成绩。

皇上很是高兴,收服台湾,朝廷没有花太多的银子,一年时间,取得如此好的效果,当然是自己统治有方了。巨大的喜悦,使皇上想到了高丽,在周世平的计划中,海战还剩下高丽,征服了高丽,朝廷便可以征伐吐蕃、回纥、突厥了。

周世平很是有些无奈了。

发表书评:

第60章 小震动第229章 蒋松华之办法第139章 莫可奈何第101章 落定第167章 惊变第108章 好事?坏事?第230章 穆家的请求第101章 落定第45章 小争端第124章 规矩(3)第47章 大哥第209章 怡红院(2)第225章 针锋相对(2)第62章 运粮和剿匪(2)第186章 大辽之世家第93章 形势第234章 太后的态度第158章 前奏第4章 选择第144章 风波(1)第31章 会试(2)第155章 步履艰难第91章 户部尚书(2)第20章 试探第215章 征倭(2)第88章 商会第231章 内乱第58章 小试牛刀(3)第102章 密谋(1)第82章 春节第174章 罗州之战(2)第22章 乡试(1)第110章 祸事上门第89章 大发展第64章 困境第210章 穆家的礼物第48章 携手第119章 活宝第37章 妥协第13章 较量第73章 考证(1)第123章 规矩(2)第105章 冲突(2)第172章 情报战第136章 惊魂(2)第167章 惊变第25章 发榜第95章 成亲第160章 不得不发第179章 攻心战第134章 情报网络第182章 恼火事第142章 风萧萧第86章 粮饷(2)第180章 京城变故第76章 志气第193章 家族事物(1)第203章 跌宕起伏第234章 太后的态度第128章 训斥第131章 姐夫第172章 情报战第1章 奈何桥第163章 三军用令 将士拼命(2)第157章 初步试探第232章 崩溃第32章 殿试(1)第173章 罗州之战(1)第20章 试探第197章 京城变故(1)第78章 订亲(1)第169章 立足(2)第235章 姬芈顼的选择第38章 边城知县第114章 探监第243章 准备第183章 时机论第177章 罗州之战(5)第157章 初步试探第16章 科举制度第221章 台湾岛(2)第180章 京城变故第170章 渐露峥嵘第211章 皇上亲政第13章 较量第221章 台湾岛(2)第39章 赴任第43章 送粮第241章 诡异第126章 下马威(2)第165章 宜将剩勇追穷寇第137章 惊魂(3)第68章 现状第93章 形势第8章 牢狱第198章 京城变故(2)第58章 小试牛刀(3)第174章 罗州之战(2)第165章 宜将剩勇追穷寇第142章 风萧萧
第60章 小震动第229章 蒋松华之办法第139章 莫可奈何第101章 落定第167章 惊变第108章 好事?坏事?第230章 穆家的请求第101章 落定第45章 小争端第124章 规矩(3)第47章 大哥第209章 怡红院(2)第225章 针锋相对(2)第62章 运粮和剿匪(2)第186章 大辽之世家第93章 形势第234章 太后的态度第158章 前奏第4章 选择第144章 风波(1)第31章 会试(2)第155章 步履艰难第91章 户部尚书(2)第20章 试探第215章 征倭(2)第88章 商会第231章 内乱第58章 小试牛刀(3)第102章 密谋(1)第82章 春节第174章 罗州之战(2)第22章 乡试(1)第110章 祸事上门第89章 大发展第64章 困境第210章 穆家的礼物第48章 携手第119章 活宝第37章 妥协第13章 较量第73章 考证(1)第123章 规矩(2)第105章 冲突(2)第172章 情报战第136章 惊魂(2)第167章 惊变第25章 发榜第95章 成亲第160章 不得不发第179章 攻心战第134章 情报网络第182章 恼火事第142章 风萧萧第86章 粮饷(2)第180章 京城变故第76章 志气第193章 家族事物(1)第203章 跌宕起伏第234章 太后的态度第128章 训斥第131章 姐夫第172章 情报战第1章 奈何桥第163章 三军用令 将士拼命(2)第157章 初步试探第232章 崩溃第32章 殿试(1)第173章 罗州之战(1)第20章 试探第197章 京城变故(1)第78章 订亲(1)第169章 立足(2)第235章 姬芈顼的选择第38章 边城知县第114章 探监第243章 准备第183章 时机论第177章 罗州之战(5)第157章 初步试探第16章 科举制度第221章 台湾岛(2)第180章 京城变故第170章 渐露峥嵘第211章 皇上亲政第13章 较量第221章 台湾岛(2)第39章 赴任第43章 送粮第241章 诡异第126章 下马威(2)第165章 宜将剩勇追穷寇第137章 惊魂(3)第68章 现状第93章 形势第8章 牢狱第198章 京城变故(2)第58章 小试牛刀(3)第174章 罗州之战(2)第165章 宜将剩勇追穷寇第142章 风萧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