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加速(一)

一个正在水力机械化的军工企业,她的产能势必是要比那些纯粹凭着工匠的人工打造的工坊要高,而且是要高上很多出去。

但是,如今正处于乱世,战事频仍,武器的消耗极大。而佛山的制造局又是近几年才刚刚兴建的,不似中左所的军器局和潮州的老制造局那般经营多年,规模庞大,有限的机器和人员比之那些“老前辈”们都只能算是小字号的。

如此这般,在这个生产力低下的17世纪竟然还闹出了产能过剩的笑话来,实在让陈凯有些哭笑不得了。但是,细究因果,这份好笑背后却有着更为深层次的现实问题作祟,才会摆在了陈凯的面前。

看过了报告,陈凯便启程前往佛山。两地相距不远,很快抵达了,他便直入佛山制造局的工坊里,亲眼看个明白。

步入其间,视线所及之处,忙碌的预期荡然全无。倒也并不是懒懒散散的,工匠和工人们仍旧在做事,只是看那脚步和神色,便可知他们当下是否真的忙碌。

这是陈凯当年在南澳主持军器局时练就的眼力,只一眼看过去,心中便有了底。随后的,带着随员进入工坊的车间,扫视一番,便更加印证了他的想法——车间里的水力机械大半是放在那里闲置的,工匠们轮换着使用有限的几台,打造着不知什么东西。这样的节奏,十有八九是工坊的主管为了降低水力机械的磨损而想出来的,变相的降低维护费用。至于有效与否,那就是两说着的了。

“不用继续看了,去公室房,把账册备出来。”

向陈凯写报告的是本处的主管,前不久才从潮州制造局调回来的前番禺典吏丁有仪。原本,丁有仪在潮州制造局那边从主管工坊建造的巡抚衙门属员开始做起,随后很快就成为了那里的主事。直到几个月前,招讨大将军行辕那边进行人事调整,他才从潮州调过来,而接任的则是陈凯的另一个老下属,原本在潮州管民政的官员。

丁有仪从潮州回来,亦是重返故土,这对于他而言是有着特殊意义的。虽说,没能在广州城任职,但是城内的宅子物归原主,城外还分了田土,自是一个心满意足。

待到他接替那个要调往福建任职的官员的缺,陈凯便让其着手将佛山制造局的实际情况汇报上来。其实,前任的主管也是陈凯的老下属,素来为陈凯马首是瞻。但是,此人身上官僚气太重了,报告上总是一个形势大好,看得多了,有时出了问题也只会是外因造成的,比如铁矿、铁料的供给不足之类,于佛山制造局本身是从来没有问题的。

陈凯不是初入官场的萌新,总能看出个端倪来。只是,最近这段时间佛山制造局的侧重很低,远远无法与咨议局、天地会、粤海商业同盟之类的机构相比,陈凯才没有放太多的心思过去。此番换了主管,他倒是有心看个清楚,结果一看竟然还真的吓了一跳。

来到了公事房,翻阅着卷宗和账册,这些都是丁有仪事先准备好的。陈凯不是查账,自然也不需要逐条查阅,只要找到他想看的东西,前后翻阅几遍就足够了。

“吃胖容易,减肥难啊。”

莫名其妙的道出了这么一句话来,陈凯随即便合上了账册。

根据过往的卷宗和账册显示,陈凯也依稀记得,佛山制造局刚刚成立的时候是陈凯收复韶州府,顺势拥有了广州的控制权。那时候,由于李定国西进广西,同为保皇派的他按照盟约提供武器装备和军粮军饷以为助力。

那时候,供给盟友,外加上控制区的新建部队,使得佛山制造局日日开工,对于铁矿和铁料的需求极大,因此他才会设法与罗定州方面以及王翰进行沟通。尤其是随着他开始筹建铁人军的那段时间,佛山制造局忙得不可开交,其中一部分的水力机械就是那时候建造出来的。

随后,大战过后,梧州失陷,导致陈凯对李定国所部的供给中断。但是,由于南赣地区的收复和肇庆府北部的实控,需要大批武器用来武装部队,外加上战时的损耗,以及赣州大捷中铁人军的优异表现促使了郑成功决定编练铁人军,佛山制造局的生产压力不光没有降低,反倒是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

由此一来,新的一轮水力机械的制造便顺理成章的开始了。而随着肇庆府北部的实控,原本被连城璧带去就近生产武器的大批佛山铁匠也重新回到了佛山,因为急需增加产能,其中很有不少就直接进了佛山制造局。

接下来,佛山制造局完美的达成了左虎卫镇和右虎卫镇的装备需求,同时通过水路对南赣明军进行了补给。因需求而扩大产能,这无疑是一种良性的发展,但是突如其来的巨大需求量达成之后,到现在一直是处于一种维护和补充损耗的状态,需求大减使得很多水力机械和人员派不上用处,这却又是另一回事。

“抚军,其实潮州制造局那边也出现了类似的状况,只是远远达不到佛山这里的水平罢了。”

丁有仪是从潮州制造局过来的,他是最清楚实际情况的。潮州制造局的产能是永历八年清郑议和期间,郑成功疯狂扩建军队刺激出来的。当时由于中左所军器局产能锐减,而潮州制造局顺利的堵上了缺口使得水力机械一度名声大噪。

后续的几年,由于闽粤两省的恢复,明军的地方部队大量扩编,潮州制造局被刺激出来的产能并没有出现过剩,而是平缓的发展。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了福州军器局的落成,由于那里更加靠近原材料产地和“市场”,又是招讨大将军行辕的工官直辖,所以潮州的订单开始渐渐地转移到福州了。

“潮州制造局,本官不记得有过类似的报告。”

“正是如此,因为很快就有了新的订单,制造局又恢复到了日日开工的状态,下官就没有进行上报。”

“哦?”

按照丁有仪的说法,当时福州军器局落成,对于潮州制造局的冲击是渐进式的。他一开始便看出了苗头,但是很快陈凯要编练铁人军,铁甲是在佛山生产的,可其他的组件,诸如头盔、面甲、铁手套、铁靴,乃至是云南斩马刀则都是来自于潮州制造局和中左所军器局这两处,使得他们受到福州军器局的冲击大幅减小。

到了后来,南赣的订单,潮州捞不到什么,但是郑成功又开始编练铁人军了,又有了新的订单过来,恰好补上了这个口子。而随着粤海商业同盟的成立,潮州的会员们也开始定制一些水力机械,用以他们的工坊、矿山,使得潮州制造局并没有出现佛山这样的崩塌。

至于中左所的军器局,手工业的生产模式已经开始被郑氏集团逐步淘汰,工匠和工人分批次的分流到了福州、潮州和佛山的水力工坊之中,反倒是免了这方面的烦忧。

需求量降低,竞争对手增多,这都在影响着佛山制造局的开工率。但是在陈凯看来,这一切的造成归根到底还是佛山制造局自身的问题。说白了,还是那句话,官营企业,控不住成本,找不到市场,上官下了任务,他们便照着任务去做,没了任务指标,也没有动力去寻找商机,反正运营、人工、原料等方面全都是官府的。

“缺乏追逐利润的本能,人浮于事,结果就是被市场所淘汰,无论是渐进式的淘汰,还是突然间的淘汰。”

想到此处,陈凯却不由得暗自发笑。佛山制造局的本质是军工企业,就算是赔钱了也会有官府补贴的。况且,武器这种东西也不是能随随便便拿出去贩卖的。若是真的这么干了,只怕没等银货两讫,官府的镣铐、枷锁就已经先按在了售买双方的身上了,甚至还要查他们是否有为清廷做奸细的罪名。

不过,饶是如此,陈凯也不打算放任佛山制造局这样发展下去。不为了盈利,甚至也不为了保本,只谈未来的发展需要,他也不会什么也不做。

“水力机械方面,广州这边的需求应该比潮州大吧?”

陈凯如是问及,正是根据潮州制造局那边的先例而由此及彼的推想。只可惜,听到了陈凯的问题,丁有仪回忆了一番,旋即便摇了摇头。

按照丁有仪的说法,潮州承平多年,人口增长是闽粤两省首屈一指的。但是明军长期以此作为根据地,大批的劳动力从军,使得此间的人力紧张其实一点儿也不比其他府县小。由于农业和手工业在这期间的发展,外加上粤海商业同盟模式的出现,雇工的工钱也有所增长,所以潮州很多工坊、矿山都有着对水力机械的需求。

归根到底是商人逐利,需要水力机械来压低成本,更是在于官府需要大批百姓从军以收复失地,而那些吃军饷的军官、士卒们在驻防、征伐各地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开拓了眼界,受他们影响,就连那些没有选择从军的普通百姓也不似太平年景的那等视线局限于家的方圆十几里地而已了。

“水力机械初期的投入比较大,但是一旦建成,维护、修缮的费用都很低,起码比雇佣同等产能的工匠要便宜,而且完全不知疲倦为何物。所以,在潮州已经逐渐为士绅、商贾们所青睐,潮州制造局那边接的单子就没有断过。”

由丁有仪口中道出的潮州现状着实让陈凯听了个一愣,说起来,从收复广州以来,陈凯的工作重心就转到了此地,于潮州那边的了解则往往局限于官府的报告。那些传统化的上报正税、丁银、徭役、支出以及讼狱的报告确实不少,站在传统封建官府的角度已经足够了。可问题在于,陈凯是在引领着变革,需要知道的内容,需要了解的角度,这就远远不够了。

从丁有仪口中,陈凯了解到了这些,重新将视线转到广州,据他了解,粤海商业同盟的本地会员们确实也很青睐水力机械,尤其是在顺德丝织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水力机械确实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效率。故而,水力机械在本地确实开始普及化,只是不似潮州那边的士绅、商贾们大多有着较为雄厚的资金,所以在速度上其实一点儿也不快。

广州这边其实已经很努力了,奈何起步点有些低,所以在发展过程中不免受到了局限。而潮州的那边,其实也不乏水力机械打出了名号的同时,自然经济的模式仍旧存在,缺乏大批沦为无土之民而走向工厂的产业工人,能够进入工坊的工匠也多是父子、师徒的传承,有着一技之能,不在此地干还可以去别的地方,使得这些工坊主们就算是想照死里剥削也缺乏适合的对象。

仔细想来,潮州那边由于承平日久,传统经济模式更为根深蒂固。而广州这边因为之前的战乱使得新的开拓者们反倒是少了不少的掣肘。例如顺德县,如今就是丝织行业主导全县的经济命脉,其他的行业,反而成了丝织产业的附庸。

佛山制造局,其实也可以照着这个模式走下去,陈凯的脑海中早有思路。可是问题又回到了原点,那就是佛山制造局是个官营企业,不似顺德丝织工坊那样的纯民营企业,二者需要考虑的东西截然不同。

“看来,又要唱双簧了。”

无可奈何的摇了摇头,陈凯噗嗤一笑,继而对丁有仪言道:“丁主事可曾考虑过开发新产品?”

开发新产品?

这个词,丁有仪有些陌生,但转瞬间就反应了过来:“抚军说的是要为军队更换武器、甲胄?”这不难理解,因为陈凯确实做过,就像是铁人军:“这事情,不瞒抚军,下官在潮州时起过这样的心思,但是潮州制造局的问题不大,所以就搁置了下来。至于原因,还是要设法让国姓爷同意,因为更换新的武器,战阵什么的也都是要调整的吧?”

此事,丁有仪确是说到了点子上面。陈凯对此表示了肯定,但是对于“开发新产品”的热情却丝毫不减。

“此事,本官自会与国姓商议妥当。现在的问题,在于是否来得及。”

第一百零四章 季孙之忧(七)第三十九章 一场戏(完)第七十四章 小盈岭之战第一章 四府巡抚(上)(二合一大章)第一百一十八章 雾尽花开(五)第三十九章 一场戏(完)第五十八章 一曲忠诚的赞歌(上)第六十八章 螳螂与黄雀(四)第一百二十八章 旧局(中)第四十三章 力从地起(十三)写在卷尾的话第一百一十章 织雾(四)第七十一章 填土第八十三章 不速之客(三)第一百一十四章 雾尽花开(一)第九十八章 季孙之忧(一)第四十七章 除夕第九十二章 质变时刻(下)第三十三章 惊愕第一百二十四章 默契(下)第六十六章 明修栈道(下)第六章 波及(一)第四十七章 早春时节(二)第二十三章 加码(五)第十四章 野心第二十一章 加速(一)第九章 效马骨(四)第九十六章 落子无悔(完)第四十章 求变(一)第五十九章 合流(下)第五十九章 合流(下)第一百三十九章 恶化(下)第十七章 顺治十四年(四)第六十六章 相见(下)第十四章 新官上任(下)第三十一章 力从地起(一)第六十八章 螳螂与黄雀(四)第一百章 桂林之战(上)第四十七章 挤压(三)第二章 永历十一年(一)第一百七十七章 挣扎(四)第三十一章 力从地起(一)第五十七章 归来(一)第二十三章 加速(三)第九十四章 高估(一)第一百零五章 再见(四)第八章 当局者与旁观者(下)第一百零一章 桂林之战(中)第六十九章 筑基(一)第四十七章 早春时节(二)第八十七章 压缩(上)第五章 永历十一年(四)第一百三十一章 陷阱(中)第三十六章 无耻之尤(一)第五十五章 夺魄(四)第四十二章 路客与刀客(三)第三十七章 进宝(上)第六十五章 螳螂与黄雀(一)第三十六章 力从地起(六)第十九章 顺治十四年(完)第一百四十六章 试水(三)第七章 永历十一年(六)第四十六章 加塞(下)第二百四十章 刺虎(中)第一百八十四章 活着第一百六十二章 串联(四)第四十章 无耻之尤(五)第六十三章 向西第三十七章 各方(五)写在卷尾的话第二百四十一章 刺虎(下)第五十八章 藏头露尾(三)第五十章 味道(下)第一百零九章 织雾(三)第三十八章 一场戏(五)第二十六章 加速(六)第十九章 跌破的眼镜第三章 分赃(下)第五十二章 挤压(八)第六十三章 内忧外患(三)第一百二十章 生意(四)第三十九章 无耻之尤(四)第七十八章 厚积薄发(上)第三十四章 各方(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序幕第一百零二章 桂林之战(下)第一百二十六章 巨变第一百三十四章 爆炸(下)第一百三十二章 三岔口(七)第二百零九章 文官守城法(五)第五十章 早春时节(五)第二百零六章 文官守城法(二)第五十三章 定位第一百二十二章 秋风(二)第六十六章 螳螂与黄雀(二)第九十三章 种子(上)第九章 波及(四)第九十三章 种子(上)第九十九章 季孙之忧(二)第十六章 压榨(二)
第一百零四章 季孙之忧(七)第三十九章 一场戏(完)第七十四章 小盈岭之战第一章 四府巡抚(上)(二合一大章)第一百一十八章 雾尽花开(五)第三十九章 一场戏(完)第五十八章 一曲忠诚的赞歌(上)第六十八章 螳螂与黄雀(四)第一百二十八章 旧局(中)第四十三章 力从地起(十三)写在卷尾的话第一百一十章 织雾(四)第七十一章 填土第八十三章 不速之客(三)第一百一十四章 雾尽花开(一)第九十八章 季孙之忧(一)第四十七章 除夕第九十二章 质变时刻(下)第三十三章 惊愕第一百二十四章 默契(下)第六十六章 明修栈道(下)第六章 波及(一)第四十七章 早春时节(二)第二十三章 加码(五)第十四章 野心第二十一章 加速(一)第九章 效马骨(四)第九十六章 落子无悔(完)第四十章 求变(一)第五十九章 合流(下)第五十九章 合流(下)第一百三十九章 恶化(下)第十七章 顺治十四年(四)第六十六章 相见(下)第十四章 新官上任(下)第三十一章 力从地起(一)第六十八章 螳螂与黄雀(四)第一百章 桂林之战(上)第四十七章 挤压(三)第二章 永历十一年(一)第一百七十七章 挣扎(四)第三十一章 力从地起(一)第五十七章 归来(一)第二十三章 加速(三)第九十四章 高估(一)第一百零五章 再见(四)第八章 当局者与旁观者(下)第一百零一章 桂林之战(中)第六十九章 筑基(一)第四十七章 早春时节(二)第八十七章 压缩(上)第五章 永历十一年(四)第一百三十一章 陷阱(中)第三十六章 无耻之尤(一)第五十五章 夺魄(四)第四十二章 路客与刀客(三)第三十七章 进宝(上)第六十五章 螳螂与黄雀(一)第三十六章 力从地起(六)第十九章 顺治十四年(完)第一百四十六章 试水(三)第七章 永历十一年(六)第四十六章 加塞(下)第二百四十章 刺虎(中)第一百八十四章 活着第一百六十二章 串联(四)第四十章 无耻之尤(五)第六十三章 向西第三十七章 各方(五)写在卷尾的话第二百四十一章 刺虎(下)第五十八章 藏头露尾(三)第五十章 味道(下)第一百零九章 织雾(三)第三十八章 一场戏(五)第二十六章 加速(六)第十九章 跌破的眼镜第三章 分赃(下)第五十二章 挤压(八)第六十三章 内忧外患(三)第一百二十章 生意(四)第三十九章 无耻之尤(四)第七十八章 厚积薄发(上)第三十四章 各方(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序幕第一百零二章 桂林之战(下)第一百二十六章 巨变第一百三十四章 爆炸(下)第一百三十二章 三岔口(七)第二百零九章 文官守城法(五)第五十章 早春时节(五)第二百零六章 文官守城法(二)第五十三章 定位第一百二十二章 秋风(二)第六十六章 螳螂与黄雀(二)第九十三章 种子(上)第九章 波及(四)第九十三章 种子(上)第九十九章 季孙之忧(二)第十六章 压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