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节 平息(下)

九江的官员看到身后站满了手执武器的士兵,哪里有人敢反对董卫国,不过支持董卫国的声音也不响亮,稀稀拉拉地几声而已。仓促之间,大家都权衡不好利弊,谁也不敢说张朝就不能带兵打回来。

不过董卫国倒也没有急着逼大家表态,而是又请了一个人出来。

“乐领事!”

不少将领都惊呼出声,满脸微笑走进来的这个人正是四川常驻九江的江西领事乐韶华,顿时就有人猜到董卫国已经得到成都的支持。

“根据北京条约,清廷不能在成都反对的情况下更换总督或巡抚。”乐韶华慢悠悠地说道。康熙六年,得知从天津登陆的明军逼近北京后,太皇太后带着皇上逃去承德,命令安亲王岳乐死守北京——没想到邓名居然不赶尽杀绝,而且还答应大军不进北京;不甘心做替死鬼的岳乐和其他留守的满洲太君一咬牙,把邓名提出的条件统统答应了下来,甚至连讨价还价都没有:“现在你们的朝廷认为张朝已经不适合当江西巡抚了,而帝国也认可了。”

说着乐韶华就拿出一份文书,对着在场的众将说道:“这是你们朝廷给董布政使的密旨,剥夺张朝的一切职务,由董布政使接任,我已经看过了,确实是密旨。”

赵天霸作为院会的特使,全权负责处理此次两江的危机。虽然保留张朝也不是不可以,但赵天霸给乐韶华的指示是——如果董卫国想推翻张朝自立,那帝国应该全力配合,因为这样可以进一步削弱江西巡抚衙门的权威和凝聚力。董卫国就算顺利夺位,下面的人也会有很多口服心不服的,这样,未来几年董卫国就和梁化凤一样,全部精力都得放在巩固自己的位置上了,不会有余力去发动战争,或是胆敢违抗帝国的指示。

等张朝抵达边境后,就会与江南军发生对峙。他面对的是已经统一在梁化凤旗下的军队,而董卫国肯定不会发去援军和粮草——张朝的一万军队必定会陷入进退不能的窘境,这点在场的军官没有看不出来的。而乐韶华还保证,剿邓总理衙门也会站在董卫国这边,张朝顺流而下固然舒服,但想克服重重拦阻返回九江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讨伐张逆!”突然有人奋力高呼一声。

“张逆!我与你不共戴天!”

“董大人,末将就听您的了。”

会场的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这次大伙儿表现的比最开始可要热情多了。

“其实本官是不想做这个巡抚的。”董卫国照例要谦虚一下。

“董大人,您可不能不做啊。”

顿时下面就响起一片哀求声,不少人当即捶胸顿足,表示誓死拥戴董卫国来造福江西。

“既然兄弟们都这么看得起我,那我也只好勉为其难了。”董卫国知道现在不是客气的时候,刚才已经交代了几句场面话,那就赶快言归正传:“这些钞票都是本官的一点心意,大家拿回去给弟兄们买杯酒喝吧。”

……

张朝得到消息已经是五天以后了。和蒋国柱一样,他身边的军队顿时也是乱成一团。很快,江西的远征部队不但知道了九江发生了什么事,也听说蒋国柱在池州下野一事。他们不但无家可归,而且前方也是无隙可乘。短短两天功夫,张朝的一万精兵就散去了五千多人,大批军官带着部下不辞而别,返回江西,去董卫国的麾下当兵吃粮去了。

“散了吧,散了吧。”张朝眼看军心已去,无可奈何地宣布解散军队。江西部队垂头丧气地站在周围,听完张巡抚的最后一次训话后,就成群结队地返回江西。

张朝看着离去的军队,苦笑一声:“合着这一万官兵,就是专门给我送行的啊;我辛辛苦苦把他们带出九江,就是为了在这里把他们解散。”

张朝的船票,周培公一样也早给卖好了。董卫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某天也得去四川,自然不会苦苦相逼,主动让张朝的家人把他的财产全数带走;除此以外,董卫国还送了一笔仪金,算是感谢张朝多年的提携之恩。

满腹惆怅的张朝在安庆登上了船。

这条船不会在江西停靠,而且全程戒备,驶入夔门后才允许张朝上岸活动——这也是周培公与董卫国协议的一部分。

给张朝预备的一间船舱相当舒适,打扫得干干净净,被褥都是崭新的,还预备了新鲜的茶叶和水果。坐在窗边等着开船的时候,张朝回忆起这十年来的风光,真如南柯一梦。正在张朝陷入回忆的时候,他突然听到轻轻的叩门声,接着就有人在外面问道:“张翁在吗?”

“进来吧。”张朝应道。

门呀地一声被推开了,一个人笑容可掬地踱了进来,冲着张朝拱拱手:“张翁,多年不见,风采依旧啊。”

张朝定睛看了半响,突然“啊”的一声大叫起来,急忙起身还礼:“蒋总督,别来无恙!”

“闲云野鹤,哪里还是什么总督?”蒋国柱也要坐这条船去四川。虽然把梁化凤恨到了骨子里,但他得知了张朝的遭遇,对张朝的敌意就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请坐,蒋翁请坐。”张朝客气地招呼道。和蒋国柱一样,面对勾心头角十多年的大敌,张朝突然放下了以往全部的恩怨。

说了一会儿话,张朝就取出一副围棋来:“路上无事,不知蒋翁可愿意和老夫手谈一二?”

“敢不从命?”

……

看着载有这一对冤家的船只升起风帆,拔锚启程向上游开去,赵天霸轻轻呼出了一口气,对周培公说道:“院会的命令,总算是圆满完成了。”

康熙六年,邓名统领大军在天津登陆时赵天霸也在军中,得知清廷的太皇太后和皇帝一起出逃后,明军上下士气振奋,都感觉清廷的覆灭就在眼前了。不过同行的巩焴却坚决反对邓名立刻攻破北京。巩焴指出,若是拿下北京,邓名就必须要守住,而北京和川西相距实在太远,邓名势难分身;巩焴更进一步指出,一旦清廷失去了北京,那么在天下人眼中就和覆灭没有什么区别了,各地的野心家都会乘势而起,邓名不但要保卫北京和成都,还要镇压这些与他争夺天下的人;最后,本来对清廷满怀戒备的东南督抚们,会立刻把邓名视为头号大敌,担心邓名要夺去他们的地盘,没有了清廷的威慑后,这些督抚就能把全部力量都用来对抗邓名。

所以,巩焴认为,暂时保存一个威信扫地的清廷是很有必要的。只要清廷还有可能反攻倒算,那东南的督抚们就不能专心致志地对抗邓名;清廷的存在对野心家同样也是一种压制,而清廷甚至会抱着“宁予外敌、不予家贼”的念头压制各个藩王,如果清廷觉得邓名可能给他们留一条活路的话,更会这样做。

当时很多人都忍不住质问巩焴,那什么时候才是合适的推翻清廷的时机?

巩焴答道,需要等邓名进一步消磨藩王和督抚的野心。等到邓名实际控制了半个天下,或是藩王和督抚从心底里认可了邓名的权威,丧失了与邓名逐鹿的信心,时机也就成熟了。

当岳乐在合约上签字,明军即将履约退兵时,赵天霸看到巩焴望着北京的城墙看了很久,叹道:“老夫大概是不能第三次再来北京城前了。等到大将军(当时邓名的职务)收复了北京后……让老夫的儿子替老夫来看一看吧。”

……

“应该快了。”赵天霸在心里回忆着巩焴在北京城前的话。巩焴的儿孙都从陕西被接到四川,现在有的在书院教书,有的则在政府中任职。东南的督抚们看上去已经失去了割据的信心,距离巩焴提出的条件越来越近了,这次的两江危机平息后,清廷和督抚摇摇欲坠的威信又会受到进一步的打击:“提督说,这次出征回来,他就能够赎买湖北百姓的所有权力,而以后每年的贸易收入也至少能赎买一个省。”

周培公同样是喜形于色,这次冲突的规模相当小,对长江的运输几乎没有造成任何影响。而且双方的军队也只是跟着蒋国柱和张朝游行了一圈而已,没有侵入邻省的土地,所以也没有导致地方遭到洗劫,没有大批百姓流离失所——对江南和江西的经济也没有不利影响。

正在赵天霸和周培公弹冠相庆的时候,又有一份紧急报告从杭州传来,这是赵国祚的求救文书。

“耿精忠宣布反清复明了?”看完书信后,赵天霸顿时怒形于色:“他还攻入了浙江?”

虽然赵天霸已经知道耿精忠图谋不轨,不过他以为两江的危机这么快就解决了,耿精忠一定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入侵浙江。不过赵天霸低估了耿精忠的雄心。刚刚得知蒋国柱准备兵发江西的消息,耿精忠就断定此战必定旷日持久,这场两江大战,势必会把成都、北京的注意力都长期地吸引在那里。既然浙江短期内肯定是孤立无援的,那耿精忠觉得没有必要耽误时间,当机立断宣布反正回大明,立刻出兵,讨伐伪清的浙江总督赵国祚。

自从三王内讧后,耿精忠还是第一个公开反正的重量级人物。耿精忠觉得,凭借这个“首义”的分量,再加上与郑经合作攻击南京的约定,浙东军肯定会保持中立;等拿下了半个浙江后,耿精忠也就打通了前往两江的道路。那个时候,估计尚之信也出兵江西了,整个南方都会打成一锅粥。就算南京给了郑经,自己能得到江南南部的几个府也是好的啊。再说,只要耿精忠行动迅速,他还有机会在江西分一杯羹。

在公开反正的同时,耿精忠还让化妆来给他送信的皇上的太监赶回北京一趟。耿精忠给康熙的密信里称,他对皇上忠心耿耿,此次号称反正也是迫不得已的下策。因为很多逆贼,比如赵国祚都托庇于邓名羽翼之下,而耿精忠双拳难敌四手;为了达成各个击破的效果,耿精忠只好化装成明军,去讨伐化妆成清军的赵国祚。耿精忠恳请皇上一定要体谅他的苦心——虽然不看好大清,但如果只需要说点漂亮话就能两面下注的话,耿精忠也不会悭吝这么几句话。

“我暂时还不能回四川,东南的危机还没有完全平息。”赵天霸绷着脸说道。

赵国祚肯定不是耿精忠的对手。现在浙江分成了三块,其中一块是浙东军的地盘,他们当然不会听从杭州的调遣;而浙北的庄廷钺、朱念绍和赵国祚也是互相提防,之前进行了几次谈判,但浙北的前靖难军坚决不肯去南部服从杭州的指挥。靠着三分之一的浙江,赵国祚哪里能顶住耿精忠的进攻。但赵天霸绝不能看着赵国祚失败,因为杭州是院会眼中的模范省,离开四川前,院会还特别叮嘱赵天霸要确保杭州的安全。更不用说如果耿精忠得手,就会进一步助长藩王和督抚们的野心,说不定又会萌生出与四川逐鹿的念头来。所以不能让想扩大地盘的藩王或督抚如愿以偿,否则其他人就会忍不住也想试试看——谁敢挑事就灭了谁,这就是赵天霸出发前向院会提出的战略,也得到了院会的首肯。

不过耿精忠是首义,第一个站出来反正,帝国军队不能去打他。这样吧,江南和江西都是大清的忠臣孝子,他们刚刚驱逐了‘通邓’的蒋国柱和张朝,如果他们出兵讨伐反正的耿精忠,总是合情合理的吧!

第29节 统一(上)第57节 疲兵第23节 临阵第42节 中立(下)第51节 晚宴第36节 方向(下)第11节 攻势(下)第60节 争夺(上)第17节 政策(上)第32节 争夺(下)第43节 续战(上)第4节 一致(下)第8节 震怒(上)第13节 勇气(上)第36节 分摊(下)第4节 国民(上)第52节 决心第6节 鲁王第1节 秘旨第45节 突破(上)第20节 困兽第11节 攻势(下)第47节 证据(上)第27节 围攻(下)第26节 兄弟(下)第30节 三投第49节 副手(上)第38节 买卖(上)第50节 误判(上)第55节 敌意第39节 王佐(下)第1节 转运第46节 战备(上)第45节 合作第55节 报纸(上)第27节 合作(下)第48节 专利(上)第24节 宣传第49节 扩张(上)第3节 君臣第23节 波澜(上)第46节 证券(上)第42节 反击第29节 统一(上)第50节 追击(上)第30节 赛跑第6节 战俘第47节 赎买(下)第42节 剃发第41节 阻击第36节 分摊(下)第16节 瓮中第29节 计谋第43节 挫折第28节 城前(上)第10节 负责(下)第41节 失控(上)第21节 风起(上)第33节 孤注(上)第7节 穷途第14节 算账第6节 亲征(下)第21节 追兵第45节 南下第15节 相识(上)第15节 战象(上)第22节 突破(上)第40节 印象(下)第49节 风气(下)第30节 剑阁第29节 统一(上)第3节 君臣第15节 出降(下)第15节 军心第17节 调查第44节 游骑(上)第1节 失忆第18节 恐怖(上)第11节 劫营(上)第49节 副手(上)第56节 蛊惑第60节 人心(下)第42节 艰苦(上)第33节 问策(下)第47节 情报(下)第31节 呆仗(上)第8节 纷乱第37节 等待(下)第54节 授权第38节 隔江第13节 勇气(下)第12节 专家第4节 平衡第36节 宿命(上)第52节 往事(下)第5节 协作(上)第9节 问话(下)第37节 报告(上)第50节 怀疑第60节 人心(上)
第29节 统一(上)第57节 疲兵第23节 临阵第42节 中立(下)第51节 晚宴第36节 方向(下)第11节 攻势(下)第60节 争夺(上)第17节 政策(上)第32节 争夺(下)第43节 续战(上)第4节 一致(下)第8节 震怒(上)第13节 勇气(上)第36节 分摊(下)第4节 国民(上)第52节 决心第6节 鲁王第1节 秘旨第45节 突破(上)第20节 困兽第11节 攻势(下)第47节 证据(上)第27节 围攻(下)第26节 兄弟(下)第30节 三投第49节 副手(上)第38节 买卖(上)第50节 误判(上)第55节 敌意第39节 王佐(下)第1节 转运第46节 战备(上)第45节 合作第55节 报纸(上)第27节 合作(下)第48节 专利(上)第24节 宣传第49节 扩张(上)第3节 君臣第23节 波澜(上)第46节 证券(上)第42节 反击第29节 统一(上)第50节 追击(上)第30节 赛跑第6节 战俘第47节 赎买(下)第42节 剃发第41节 阻击第36节 分摊(下)第16节 瓮中第29节 计谋第43节 挫折第28节 城前(上)第10节 负责(下)第41节 失控(上)第21节 风起(上)第33节 孤注(上)第7节 穷途第14节 算账第6节 亲征(下)第21节 追兵第45节 南下第15节 相识(上)第15节 战象(上)第22节 突破(上)第40节 印象(下)第49节 风气(下)第30节 剑阁第29节 统一(上)第3节 君臣第15节 出降(下)第15节 军心第17节 调查第44节 游骑(上)第1节 失忆第18节 恐怖(上)第11节 劫营(上)第49节 副手(上)第56节 蛊惑第60节 人心(下)第42节 艰苦(上)第33节 问策(下)第47节 情报(下)第31节 呆仗(上)第8节 纷乱第37节 等待(下)第54节 授权第38节 隔江第13节 勇气(下)第12节 专家第4节 平衡第36节 宿命(上)第52节 往事(下)第5节 协作(上)第9节 问话(下)第37节 报告(上)第50节 怀疑第60节 人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