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 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首,其中六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之称“诗三百”。该书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西周、东周、东周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之一。

《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包括了周南、召南、邶、墉、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个地方的民歌,涵盖了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等地,故又称“十五国风”,有诗一百六十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合计一百零五篇。“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分“周颂”、“鲁颂”、“商颂”,共四十篇。诗篇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等手法。

后世学者将“风”、“雅”、“颂”、“赋”、“比”、“兴”称为《诗经》“六义”。前者主要说的是写作内容,后者则是侧重于写作手法而言的。

朱熹在《诗集传》中,对于“赋”、“比”、“兴”三者给与了较为准确的定义。“赋”,“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即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和说词政论中注重使用这类手法,可谓是其特色之一。《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富于变化。如《氓》中,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中,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等等。“赋”和“比”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兴”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同时又夹杂了作者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增加了诗歌的流动性,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飞刀以为:“诗”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自古至今,由四言、五言、七言、多言到杂言,由歌谣、乐府、律诗、词、曲到散文诗,其形式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形式的变化还会不断地进行下去。从广义上讲,“诗”是人类“释放自我、追求自然”的精神,是人们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不应拘泥于它所处的时代、文化和语言。只要你敢于摆脱束缚、打开心扉,一切尽可为诗。

第五 独霸西戎第二十 崤之战第十八 吕氏春秋演绎法第十二 彭城之战第二十一 函谷封尸第三十二 后记第六 北戎之战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七 韩非子第三十四 后记第十四 父子双雄第十 公孙败亡第四 老子第三十 北威齐晋第四 军政形势第六 商君第六 北戎之战第二十二 火烧博望第二十二 后记第十 汉中对策第二十二 后记第二十二 火烧博望第二十三 略第十 汉中对策第七 襦葛之战第一 序第三十三三 国归晋第十九 仓亭之战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三十一 夷陵遗恨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十 吴子第三 共叔谋逆第十三 病榻论相第四 大泽狂飙第三 沙丘变乱第十一 长勺之战第四 老子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十六 骊姬乱晋第二十八 西破强楚第三 谋攻解空第二十四三 国演义第十八 吕氏春秋第十八 潍水之战第一 序第七 襦葛之战第三十一 夷陵遗恨第十一 孙膑第九 孙子第三 荀子第二十 后记第八 定抚关中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十三 奔袭大梁第二十六 西定关中第七 韩非子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十八 潍水之战第十四 形格势禁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十六 金刚经第二 秦颂解空第四 谋形第二十二 后记第十二 彭城之战第三 共叔谋逆第九 项羽分封第二十三 略第十 吴子第二十二 史记第九 孙子第四 大泽狂飙第二三 国志第三 荀子第八 商鞅变法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十九 邯郸之战第六 绝世双雄第二三 国志第十一 纵横天下第一 序言第二十三三 国志第二十 横扫六合第二十八 西破强楚第二 孟子第十七 诗经第九 齐魏争雄第五 帝国反击第六 北戎之战第二 庙算第十三 惠能禅师第二三 国志第二十五 弭兵之会
第五 独霸西戎第二十 崤之战第十八 吕氏春秋演绎法第十二 彭城之战第二十一 函谷封尸第三十二 后记第六 北戎之战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七 韩非子第三十四 后记第十四 父子双雄第十 公孙败亡第四 老子第三十 北威齐晋第四 军政形势第六 商君第六 北戎之战第二十二 火烧博望第二十二 后记第十 汉中对策第二十二 后记第二十二 火烧博望第二十三 略第十 汉中对策第七 襦葛之战第一 序第三十三三 国归晋第十九 仓亭之战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三十一 夷陵遗恨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十 吴子第三 共叔谋逆第十三 病榻论相第四 大泽狂飙第三 沙丘变乱第十一 长勺之战第四 老子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十六 骊姬乱晋第二十八 西破强楚第三 谋攻解空第二十四三 国演义第十八 吕氏春秋第十八 潍水之战第一 序第七 襦葛之战第三十一 夷陵遗恨第十一 孙膑第九 孙子第三 荀子第二十 后记第八 定抚关中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十三 奔袭大梁第二十六 西定关中第七 韩非子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十八 潍水之战第十四 形格势禁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十六 金刚经第二 秦颂解空第四 谋形第二十二 后记第十二 彭城之战第三 共叔谋逆第九 项羽分封第二十三 略第十 吴子第二十二 史记第九 孙子第四 大泽狂飙第二三 国志第三 荀子第八 商鞅变法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十九 邯郸之战第六 绝世双雄第二三 国志第十一 纵横天下第一 序言第二十三三 国志第二十 横扫六合第二十八 西破强楚第二 孟子第十七 诗经第九 齐魏争雄第五 帝国反击第六 北戎之战第二 庙算第十三 惠能禅师第二三 国志第二十五 弭兵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