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 惠能禅师

从达摩始百余年间,禅宗皆以《楞伽经》相印证,故亦称为“楞伽宗”。达摩的三传弟子道信开始兼以《金刚经》等经为典据,到了六祖惠能时,即彻底以文句简单的《金刚经》义代替了《楞伽经》,其目的在于摆脱名相烦琐的思想束缚,而单刀直入求得开悟,这一事件史称“六祖革命”。惠能圆寂后,其弟子们将其经历和言论录整理成《六祖坛经》,简称《坛经》,是禅宗的最为重要经典。其记载乐惠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品目为“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付嘱”等十品。

在中国思想史上,谈到孔子的贡献,主要归功于其对于“仁”的发现。而惠能禅师的贡献则在于其对于“佛性”与“开悟”的全新理解。其将诸法实相、真如之理,与众生的自心、本性结合起来,强调“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要求把本性、真心作为总源头,将修为方法看作是可以取之于己、不待外求的,从而提出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理论。所谓的“见性成佛”,即“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性”指众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也就是《坛经》中讲的“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一思想与《涅盘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可谓是一脉相承。该理论的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的高度。为此,慧能在《坛经》中提出了“南宗顿教”指导禅者修行实践的核心方法: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即“于诸境上心不染”,就是不论遇到什么境界都不片面,不起心动念;“无相”,即“于相而离相”,以把握诸法的体性,知一切相皆是虚妄;“无住”,即“于诸法上念念不住”,无所系缚,以达到“心不住法、道即通流”的境界。

在惠能禅师及其弟子的不断努力下,禅宗在中晚唐时逐渐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由于禅宗倡导在日常生活中去直接掌握佛法真谛,因此,禅者们在煮茶、喝茶的过程和形式中,思想慢慢得到感悟,恰好应和了禅宗的这一理念。于是,从那个时期开始,“茶禅一味”的说法渐渐风行于世。飞刀以为:禅茶一味确实是经典的,不过真正的禅宗大师们是不需要什么外在条件就可以入定的。正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真正的入定只要求参禅者摒弃尘劳之心,唯念真如本性。客观地讲,禅宗思想的功用还是非常了得的,能够通过禅定的修行,将人的精神和体能在瞬间凝聚,少林武功就是“禅”在体力上的体现。“禅”能将入定者的全身之力在瞬间凝聚于一事物、一境界,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人类的潜能。从现代角度讲,瞬间爆发出的极大能量,更容易冲破阈值,突破自我。因此,这种修为方式至今仍然为人们所乐道。

愿六祖精神不灭,佛光永镇宝林道场。

第十三 奔袭大梁第十八 潍水之战第三 共叔谋逆第二十二 火烧博望第八 楚雄汉上第二十一 秦殇第四 大泽狂飙第三十一 夷陵遗恨第五 北制之战第十 吴子第四 谋形第十三 奔袭大梁第十六 骊姬乱晋第三十 北威齐晋第七 士人之望第二十 崤之战第二十一 函谷封尸第六 率先崛起第二十三 略第二十一 秦殇第五 独霸西戎第十八 长平大战第二十 崤之战第一 孔子第六三 家分晋第二十四 蒋干盗书第十二 彭城之战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二 庙算第十七 官渡之战三第二三 国志第十九 仓亭之战第十八 官渡之战四第二十一 战国策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二十三一 鸣惊人第二十二 后记第二十五 弭兵之会第八 定抚关中第二十六 西定关中第二十七 刘备入川第十五 假道伐虢前言第六 绝世双雄策算法第九 孙子第二十二 赵盾弑主第二十四 邲之战第一 序言第四三 平晋乱第十 吴子第七 巨鹿疑云第五 庄子第三十三三 国归晋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二十三三 国志第十七 诗经第十六 不战定燕第二十四 蒋干盗书第七 取舍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十 兵出函谷第二十六 姬光夺位第八 魏武挥鞭第二十九 相据合肥第四 军政形势第二十一 战国策第三 沙丘变乱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四 掘地见母第九 齐魏争雄解空第三十二 诸葛贤相第一 孔子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三 沙丘变乱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十六 骊姬乱晋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七 巨鹿疑云第二十九 相据合肥第二十八 进取汉中第十八 潍水之战第六 发机第三十 北威齐晋第三十一 卧薪尝胆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二十二 火烧博望第六 北戎之战第二 孟子第十九 邯郸之战第二 帝国斜阳第三十二 诸葛贤相第二 孟子第七 河西之耻第十三 奔袭大梁第五 帝国反击第七 襦葛之战第十六 骊姬乱晋第六 商君
第十三 奔袭大梁第十八 潍水之战第三 共叔谋逆第二十二 火烧博望第八 楚雄汉上第二十一 秦殇第四 大泽狂飙第三十一 夷陵遗恨第五 北制之战第十 吴子第四 谋形第十三 奔袭大梁第十六 骊姬乱晋第三十 北威齐晋第七 士人之望第二十 崤之战第二十一 函谷封尸第六 率先崛起第二十三 略第二十一 秦殇第五 独霸西戎第十八 长平大战第二十 崤之战第一 孔子第六三 家分晋第二十四 蒋干盗书第十二 彭城之战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二 庙算第十七 官渡之战三第二三 国志第十九 仓亭之战第十八 官渡之战四第二十一 战国策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二十三一 鸣惊人第二十二 后记第二十五 弭兵之会第八 定抚关中第二十六 西定关中第二十七 刘备入川第十五 假道伐虢前言第六 绝世双雄策算法第九 孙子第二十二 赵盾弑主第二十四 邲之战第一 序言第四三 平晋乱第十 吴子第七 巨鹿疑云第五 庄子第三十三三 国归晋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二十三三 国志第十七 诗经第十六 不战定燕第二十四 蒋干盗书第七 取舍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十 兵出函谷第二十六 姬光夺位第八 魏武挥鞭第二十九 相据合肥第四 军政形势第二十一 战国策第三 沙丘变乱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四 掘地见母第九 齐魏争雄解空第三十二 诸葛贤相第一 孔子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三 沙丘变乱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十六 骊姬乱晋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七 巨鹿疑云第二十九 相据合肥第二十八 进取汉中第十八 潍水之战第六 发机第三十 北威齐晋第三十一 卧薪尝胆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二十二 火烧博望第六 北戎之战第二 孟子第十九 邯郸之战第二 帝国斜阳第三十二 诸葛贤相第二 孟子第七 河西之耻第十三 奔袭大梁第五 帝国反击第七 襦葛之战第十六 骊姬乱晋第六 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