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 神兵破楚

《飞刀史评杂论》书友群:66517937(1群)53649265(2群)68995168(3群)83724298(聊天群)

为了您更方便的阅读飞刀史评杂论最新章节,请记住我们的地址: 手机请登录:

战国中后期,齐闵王为人残暴不仁,好大喜功,迷信武力,自恃国力强大,极力对外扩张。据《史记•乐毅列传》记载:“齐闵王强,南败楚相唐?於重丘,西摧三晋於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馀里”。然而,齐国奉行的单边主义策略也激起了众怒,发誓为父报仇的燕昭王见时机成熟,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赵、楚、韩、魏、秦五国,在前284年,对齐国发动了规模宏大的合纵进攻,大破齐军于济水之西。燕军因势突击,下齐七十馀城。齐国都临淄也被攻破,齐闵王死于乱中。后来,壮士田单虽经数年努力光复齐国,但经此一劫,齐国已经名存实亡,再无力与秦国抗衡。

随着列国形势的变幻,前279年,秦昭王与赵惠文王在渑池举行会盟。期间蔺相如处事得体,护佑赵主,并多次窘困秦王,最终促成盟约,此举为其博得了极高的声望。其实,蔺相如的成功不仅依靠其出色外交能力,而且也是历史必然、大势所趋。“渑池会盟”实质上是秦赵两国在齐国复国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一次“战略妥协”,秦赵两国实力相近,秦国略占优势,如若相互兼并,必然实力大损,也将给与齐、楚这两个昔日强国复兴的机会,这正是秦、赵两国都不愿意看到的。正是基于共同的利益,此时秦赵两国均有达成默契的愿望,暂时建立彼此相对稳定的战略联盟关系,联手粉碎齐楚的复兴,进而兼并天下。两国最终约定秦国攻击楚国和魏国,赵国侵掠燕国和齐国。

秦昭襄王在与赵国息兵言和、解除后顾之忧之后,召见大良造白起商议伐楚之事。白起,又称公孙起,秦国?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是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最为杰出的军事指挥家,最初因与秦相魏冉相善,受冉举荐,被任为左庶长。昭王十四年,白起采用“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策略,大破韩、魏联军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迁为国尉。次年,升为大良造。商谈间,秦昭王指出楚国地大,东西绵延数千里,士卒过百万,秦军至少也要投入四五十万兵力方能取胜。但白起则认为,楚国虽大,却无需动用大军征讨。从政治上讲,楚顷襄王才能平庸,治国乏术,驭臣无方,致使楚国政治*,民心涣散,守备松弛,内部凝聚力不强。从外交上讲,伊阙之战,韩魏已然折服,齐国被乐毅攻破后虽由田单复国,但已大伤元气,赵惠文王将其精力已放到两败俱伤的齐、燕身上,无暇南顾。此时,战端一开,楚国很难获得外援。从军事上讲,楚国疆域辽阔,若步步为营,即使动用百万大军,也不足以攻占楚国全境,徒费钱粮,一旦部队过于分散,很可能被楚军各个击破。相反,秦国已得巴蜀,占据江汉上游,地理优势明显,水师步军,攻击线路极多。楚国防不胜防,虽有百万之众,却不能守于一处,其势必“无处不备,则无处不寡”。加之,楚地山水纵横,结构松散,不利于大兵团展开,极难形成穿插合围。如今不如选取精锐,利用秦国地处江汉上游的优势,借助水路,顺势突袭,因粮于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取楚都城,则破楚必矣。昭王权衡再三,见白起信心十足,便同意了他的建议,拜其为伐楚主将,择日兴兵。

昭王二十八年,白起经过周密策划,选择了“由蓝田,过商地,经丹水流域出武关,再顺汉水而南”的进军路线,既掠取汉水流域丰饶的粮草补给军需,又利用江水之势,出敌不意突入楚境,攻取主要分布在汉水流域的楚国重镇。征战途中,白起令军士过河拆桥毁船,自断归路,示以必战。自怀王时起,楚、秦交战多以秦胜楚败告终,楚人久畏秦军声威,又因士卒本土自战而有很大的后顾之忧,根本无法抵挡秦军锐卒的猛烈进攻,节节败退。秦军**,迅速攻取汉水流域要地邓,直抵楚国别都鄢。鄢与楚都郢距离很近,历来是楚国的军事重镇、郢都的门户,楚国早已在此屯集重兵,借以阻止秦军南下攻郢。秦军在此遭到入楚以来最为顽强的抵抗,屡攻不克,而秦孤军深入,不宜持久,白起利用夷水从楚西山长谷出而流向东南的有利条件,在鄢城西边百里处筑堤蓄水,并修长渠直达鄢城,尔后开渠灌城。鄢城东北角溃破,城中军民溺死者不计其数,秦军乘势攻取鄢地。取鄢后,白起休整士卒,补充兵员物资,将秦之罪人刑徒迁徙到所得楚地,充实后方,以此为进一步攻楚的基地。次年,白起挥军东进,势如破竹,一举攻破楚都郢。楚顷襄王兵败,向东北方溃逃至陈地。秦军破郢后,随即西取西陵,焚毁楚先王宗庙,向东乘胜攻取竟陵,直至安陆,南下洞庭湖边,夺得楚国大别山以西的江汉地区,设为南郡。

白起破楚一役,看似冒险,实则是胜率很高。由于扩张过度,楚国国土绵延数千里,东西实难相顾,韩、魏、齐、秦强邻林立,徒有百万之众,若要处处防守,更是力不从心。特别是秦国的巴蜀和商於之地,地处江汉上游,地势优越,凭高而下,水路陆路均可直接威胁楚国腹地,对楚军构成了有效的牵制。秦军即使不从这些地方出兵增援,楚军断然不敢撤防,必然分兵把守,客观上造成了兵力分散。而这种分散是必须的,乃秦、楚天然地势所致,并非将帅失误,如果楚军对要地不加防守,一旦秦军数路并进,穿插分割,楚军将越发无法招架,甚至有被全歼的危险。另外,楚国西北部山河纵横,各部相互救援并不灵便,想要形成大兵团配合更是困难。秦军孤军深入,焚桥毁船,下定了不破楚国决不生还的决心,凡作战就大量斩杀楚军,本土作战的楚军心生怯意,多有回避。此外,白起深明“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的用兵之道,尽量避免秦军进行不必要的攻战,除了必须要攻陷的战略据点,一概掠过,直贯鄢、郢,进军极其迅猛,转眼间兵临城下,给楚军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震慑,使得楚国彻底丧失了坚守的勇气与决心。尽管楚国为秦所破,但其幅员辽阔,仅靠当时白起的兵力还不足以占领全境,正是“破楚容易灭楚难”。如若秦王倾国而出增兵破楚,撇开胜负不论,必将大伤国力,并且很可能会给赵国以可乘之机,断送大好形势。鄢郢之战后,楚国实力大减,已不足以成为秦国的威胁,即使得了楚地,东面必将遭受齐、越等国的骚扰,弃则失地,守则分势,反而不如暂且放过楚国,使之成为秦国东南的缓冲之地,集中力量会战中原,兼并天下。由此可见,秦国以区区残楚,换得天下大争之先机,取舍得当,真可谓是明智之举。

第三 谋攻第五 取势第三十二 诸葛贤相第七 取舍第三 共叔谋逆第十四 胡服骑射第十三 奔袭大梁第七 取舍第十七 诗经第二十六 姬光夺位第三三 国演义第二十四 蒋干盗书第一 序言第十三 奔袭大梁第六 绝世双雄第十 吴子第二 烽火戏诸侯第二十四 邲之战第一 孔子第四 老子第十九 邯郸之战第一 序第十八 长平大战第四 掘地见母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八 墨子第二 庙算第八 楚雄汉上第十六 不战定燕第一 序第十 汉中对策思维的新起点第一 序言第一 序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三 沙丘变乱第五 帝国反击第十二 彭城之战第十九 仓亭之战第五 取势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十六 不战定燕第一 序言第二十七 刘备入川第五 独霸西戎前言第二十 崤之战第四 掘地见母第十八 吕氏春秋第十九六 韬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二十一 战国策第三三 国演义第十八 吕氏春秋第十八 长平大战第一 序言思维的新起点第十一 暗度陈仓第七 巨鹿疑云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五 庄子第九 桓公得位第二十三 略第二十八 西破强楚第四 老子第二十三 略第八 定抚关中第三三 国演义第十三 车通三川第四 大泽狂飙第十六 官渡之战二第十三 病榻论相第五 庄子第二十八 进取汉中演绎法第三十 北威齐晋第二十三一 鸣惊人第六 发机第四三 平晋乱第三十一 卧薪尝胆前言第四 大泽狂飙第十六 骊姬乱晋第十 管仲相齐第十六 骊姬乱晋第九 齐魏争雄第八 魏武挥鞭第四 军政形势第二十五 弭兵之会第三十二 诸葛贤相第五 帝国反击第二十三 赤壁鏖战第二十四三 国演义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七 河西之耻
第三 谋攻第五 取势第三十二 诸葛贤相第七 取舍第三 共叔谋逆第十四 胡服骑射第十三 奔袭大梁第七 取舍第十七 诗经第二十六 姬光夺位第三三 国演义第二十四 蒋干盗书第一 序言第十三 奔袭大梁第六 绝世双雄第十 吴子第二 烽火戏诸侯第二十四 邲之战第一 孔子第四 老子第十九 邯郸之战第一 序第十八 长平大战第四 掘地见母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八 墨子第二 庙算第八 楚雄汉上第十六 不战定燕第一 序第十 汉中对策思维的新起点第一 序言第一 序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三 沙丘变乱第五 帝国反击第十二 彭城之战第十九 仓亭之战第五 取势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十六 不战定燕第一 序言第二十七 刘备入川第五 独霸西戎前言第二十 崤之战第四 掘地见母第十八 吕氏春秋第十九六 韬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二十一 战国策第三三 国演义第十八 吕氏春秋第十八 长平大战第一 序言思维的新起点第十一 暗度陈仓第七 巨鹿疑云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五 庄子第九 桓公得位第二十三 略第二十八 西破强楚第四 老子第二十三 略第八 定抚关中第三三 国演义第十三 车通三川第四 大泽狂飙第十六 官渡之战二第十三 病榻论相第五 庄子第二十八 进取汉中演绎法第三十 北威齐晋第二十三一 鸣惊人第六 发机第四三 平晋乱第三十一 卧薪尝胆前言第四 大泽狂飙第十六 骊姬乱晋第十 管仲相齐第十六 骊姬乱晋第九 齐魏争雄第八 魏武挥鞭第四 军政形势第二十五 弭兵之会第三十二 诸葛贤相第五 帝国反击第二十三 赤壁鏖战第二十四三 国演义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七 河西之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