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 卧薪尝胆

勾践在夫椒惨败于夫差后,仅率五千残卒退守会稽山,后又为吴军所困,只得遣大夫文种重赂吴国权臣伯嚭,借以游说夫差,且许诺自身入吴为奴,越国世为下邦,永不叛吴。吴王夫差违伍子胥之谏,允越国之降,并囚越王于吴。后经伯嚭多方运作,才得释回国。越王回国之后,每夜卧薪尝胆,以警其身,誓报亡国之恨;每日吊民伐罪,与民同劳,致使越国大治。文种与范蠡【1】见越国日盛,遂向勾践献上“破吴七术”,其一,捐货币,以悦其君臣;其二,贵籴粟囊,以虚其积聚;其三,遗美女,以惑其心志;其四,遗之巧工良材,使作宫室以罄其财;其五,遗之谀臣以乱其谋;其六,疆其谏臣使自杀以弱其辅;其七,积财练兵,以承其弊。勾践闻此奇计,心中大喜,故急求境内美女献与吴王,兼使重币拉拢伯嚭,离间伍子胥。子胥终因强谏而为夫差所杀。十年生育,十年教训,勾践终于等到了复仇的机会。吴王夫差十四年春,夫差悉率本国精锐,北上与晋争盟,以窥周室之政。于是,勾践突然发力,起倾国之兵,攻入吴都,杀吴太子。吴王夫差只得匆匆回救,奈何士卒长曝于外,尽皆疲敝,无力再战,夫差只得使厚币以与越平。至十八年,越国益强,勾践率军复伐吴且败之于笠泽。二十一年,越再伐吴,围吴都,又两年,夫差战败,越终于攻灭吴国。勾践欲遣夫差于甬东,予百家居之。夫差悔不用子胥之言,含羞自刭而死。越已平吴,乃引兵渡淮,与齐、晋等诸侯会于徐州,致质于周,勾践也成为了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盟主。

中国古代道家哲学中讲,世界的本原在于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万物由阴阳二者共同构成,而阴阳的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事物的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由发生到壮大,由壮大到消亡。越王的两个重要谋士范蠡与文种均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深明其中利害。在对吴作战中,其二人对吴国与越国之间的强弱关心进行了实事求是地分析与判断,认识到越国力量的不足以及吴国实力的强大,但其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主动采取“破吴七术”,利用金钱与美人等诸多非战争手段,腐化吴国君臣,致使吴国国力逐渐衰弱。先秦重要兵学著作《六韬》【2】中,根据上述事实,提出了中国谋略史上影响深远“文伐十二节”,其内容大致与“破吴七术”相同。而此类计谋的实质就在于主动激化对手的内部矛盾,利用时间这一重要战略因素使其自行消减,为后续的军事进攻创造条件。人必先自辱,而后人辱之;国必先自破,而后人破之。因此,该计能否成功,关键还是要看对手抗诱惑能力的强弱,夫差虽为一代枭雄,但因此意志不坚,难敌诱惑,终于落得国破家亡。

——————————

【1】范蠡(生卒年不详),字少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

【2】《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传说为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后公认为后人托名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时代。该书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作者题外话:该文章于2010年5月10日,被推荐至新浪网【草根博客】,飞刀在此感谢博导老师和锐博客的推荐与支持!2010年5月11日,被收录到【新浪文化博客读书随笔栏目】,飞刀在此感谢博导老师和【文化博客_读书频道】的指点与支持!

第三 谋攻第二十 横扫六合第二十五 暂借荆州第三十 痛失荆州第五 庄子第二十五 暂借荆州第十七 官渡之战三第二十一 隆中对策第一 序言第十二 鬼谷子第十三 惠能禅师第二十 横扫六合第四 军政形势第二十四 蒋干盗书第十三 车通三川第十二 南举巴蜀第九 桓公得位第十二 谋心之士第二十三 赤壁鏖战第十一 长勺之战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十 兵出函谷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四 掘地见母第一 序演绎法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四 掘地见母第十一 长勺之战第二十九 相据合肥第十一 乱世之治第二 秦颂第六 绝世双雄第二十三三 国志第八 楚雄汉上第十三 奔袭大梁第二十二 火烧博望第十六 不战定燕第十五 东方剧变第十二 鬼谷子第三十三三 国归晋第二十一 秦殇第二 秦颂第十六 金刚经第二十七 刘备入川第五 取势第六 发机第十二 彭城之战前言第二 庙算第四 老子第九 兖州危机第十二 谋心之士第八 后记第三十 痛失荆州第二十七 刘备入川第十 吴子第二十八 西破强楚第三 秦国兴起第十四 形格势禁第十二 南举巴蜀第四 老子第七 取舍第二十四 邲之战第十三 病榻论相第二十七 孙武演兵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十五 心战井陉第二十一 秦殇第十七 诗经第十二 彭城之战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二十一 函谷封尸第四 老子第十 吴子第十五 易经第四 大泽狂飙第一 序言第十二 南举巴蜀第二十一 函谷封尸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十五 官渡之战一第十一 长勺之战第七 河西之耻前言第八 定抚关中第三十二 诸葛贤相第二十一 战国策思维的新起点第十 兵出函谷第四 大泽狂飙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六 商君第十二 鬼谷子第九 兖州危机第五 帝国反击前言第二十四 蒋干盗书第二十二 火烧博望
第三 谋攻第二十 横扫六合第二十五 暂借荆州第三十 痛失荆州第五 庄子第二十五 暂借荆州第十七 官渡之战三第二十一 隆中对策第一 序言第十二 鬼谷子第十三 惠能禅师第二十 横扫六合第四 军政形势第二十四 蒋干盗书第十三 车通三川第十二 南举巴蜀第九 桓公得位第十二 谋心之士第二十三 赤壁鏖战第十一 长勺之战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十 兵出函谷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四 掘地见母第一 序演绎法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四 掘地见母第十一 长勺之战第二十九 相据合肥第十一 乱世之治第二 秦颂第六 绝世双雄第二十三三 国志第八 楚雄汉上第十三 奔袭大梁第二十二 火烧博望第十六 不战定燕第十五 东方剧变第十二 鬼谷子第三十三三 国归晋第二十一 秦殇第二 秦颂第十六 金刚经第二十七 刘备入川第五 取势第六 发机第十二 彭城之战前言第二 庙算第四 老子第九 兖州危机第十二 谋心之士第八 后记第三十 痛失荆州第二十七 刘备入川第十 吴子第二十八 西破强楚第三 秦国兴起第十四 形格势禁第十二 南举巴蜀第四 老子第七 取舍第二十四 邲之战第十三 病榻论相第二十七 孙武演兵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十五 心战井陉第二十一 秦殇第十七 诗经第十二 彭城之战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二十一 函谷封尸第四 老子第十 吴子第十五 易经第四 大泽狂飙第一 序言第十二 南举巴蜀第二十一 函谷封尸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十五 官渡之战一第十一 长勺之战第七 河西之耻前言第八 定抚关中第三十二 诸葛贤相第二十一 战国策思维的新起点第十 兵出函谷第四 大泽狂飙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六 商君第十二 鬼谷子第九 兖州危机第五 帝国反击前言第二十四 蒋干盗书第二十二 火烧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