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团队

会议持续到天亮,直到塞隆等人实在坚持不住才宣告结束。

返回驻地途中,虽然裴承毅一直闭着眼睛,没有参与几个手下的讨论,但是他没有睡着,而是在思考问题。

结果没有悬念,会议结束前,在没人反对的情况下,塞隆下达了内部战争动员令,对各个『政府』部门与军事机构的具体工作做了安排,并且正式命令总参谋部在2033年制订的战争计划的基础上拟定新的作战计划。虽然塞隆没有明确是否重新制订作战计划,还是在原有的基础是进行修改,但是他要求总参谋部在1个月之内拿出成果,所以只能在原有计划上进行修改。考虑到实际情况,裴承毅没有要求参与制订作战计划,而是按照塞隆的要求,以顾问的身份协助阿根廷总参谋部。这个结果或多或少让裴承毅不太满意,只是他也知道,在争辩中强压外长卡洛斯不等于得到了阿根廷军人的认同,要想进入核心圈,除了耍耍嘴皮子上的功夫,还要拿出真才实学。

事实上,裴承毅已经在阿根廷军人面前『露』了一手。

别的不说,塞隆安排总参谋部的工作时,阿方索与特雷塞斯库都希望让军事顾问团参于制订作战计划,帕托斯则保持沉默,此举表明,裴承毅等人在会议上透『露』的信息已经得到了阿根廷军人的高度重视。

军人不是外交家,注重的是实力而不是辩才。

可以说,裴承毅对几个手下的表现非常满意。

让卡洛斯闭上嘴后,为了提高手下的知名度,让他们在阿根廷发挥更大的作用,裴承毅把表现的机会让给了几个部下。

做情势介绍与局势分析,对杨少勇等人来说,没有任何难度可言。

要知道,这是当参谋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按照裴承毅的安排,首先由杨少勇介绍马岛驻军的情况。

当然,这不是重点。虽然1982年之后,英国提高了马岛的战略地位,扩大了马岛军事基地的规模,部署了更多的防御部队,并且部署了一支常驻巡防舰队;2017年之后,随着阿根廷发起国防现代化建设,英国数次向马岛增兵,一度将马岛定为重点巡防区域,安排潜艇到马岛附近海域巡逻。但是受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等因素限制,马岛的守卫力量仍然不够强大,甚至可以说聊胜于无。别说英国,换了其他国家,也不可能在距离本土上万千米、条件极端恶劣的马岛部署太多军事力量。按照英国『政府』公布的信息,在马岛部署1名军人的费用是本土的5倍。也就是说,在马岛部署半个旅,等于在本土部署2个半旅。按照英国国防开支比例计算,维持马岛驻军的费用约占国防开支的17%。如此高的比重,让英国『政府』很难承受,也就不可能扩大马岛的驻军规模。

用杨少勇的话来说,只要能将1个装甲营送上马岛,并且提供足够的作战物资,阿军就能在1个月之内占领马岛。

问题就在这里,阿军用什么办法将1个装甲营送上马岛?

更重要的是,装甲营只是骨干,要想发挥装甲部队的战斗力,肯定需要投入好几个步兵营。也就是说,需要投送近1个旅的作战部队。虽然大部分部队可以在战役开始后,也就是攻占了斯坦利港(阿根廷称其为阿根廷港)的机场之后,用民航飞机运送,但是在最初阶段,至少需要投送2个营的作战部队。

对此,杨少勇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

只要阿军舍得花本钱,采购大约70架战术运输机,就能在进攻开始的时候,将1个装甲营与1个机械化步兵营组成的突击部队送上马岛。当然,解决方法不止一种。第二套解决方案是,采购24架垂直起降运输机,将一支精锐突击部队送上马岛,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攻占斯坦利港机场,再用民航飞机运送其他作战部队。

作为军事顾问,只有建议权,所以杨少勇听从裴承毅的吩咐,没有替阿军做出选择。

毫无疑问,阿根廷陆军更加倾向于后者。

采购70架战术运输机显然不太现实。如果全部购买新货,暂且不考虑有没有军火公司能一次『性』提供这么多运输机,高昂的费用就超出了阿根廷的承受范围。以y-14c为例,2035年时的对外销售单价为4.7亿,就算给阿根廷打个八折,购买70架需要263.2亿,加上配套设施,阿军至少需要投入400亿。就算阿根廷陆军愿意花400亿元帮助空军建立一支世界级的战术空运力量,阿根廷『政府』也不会批准这笔军火采购合同。当然,以战争为目的,不一定需要购买新货,完全可以购买二手货。同样以y-14c为例,国际二手市场的价格大约为2.8亿,70架就是196亿,加上运输与营销,总共需要投入210亿左右。显然,这也超出了阿根廷的承受范围。除了购买,还可以租借。蛮度战争后,受军事改革影响,共和国空军大规模裁减战术运输机,除了将部分运输机卖给友好国家之外,为了最大限度利用军事资源,空军以委托租赁的方式,通过民营企业将200多架运输机投入国际航空租赁市场,其中就有上百架战术运输机。虽然军用运输机很难改为民航客机,甚至很难进入民用货运市场,但是在某些特殊领域,军用运输机仍然拥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比如国际粮农组织、红十字会、新月会等数家国际人道主义机构与组织就从共和国租借了数十架运输机,向缺乏基础设施的偏远落后地区运送粮食、『药』品等人道主义救援物资。如果阿根廷愿意,完全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获得战术运输机。问题是,只要阿根廷在国际市场上大肆租赁运输机,其战争意图与战术意图就没有任何秘密可言了。此举引起的连锁反应,足以抵消70架运输机带来的好处,从而使其不得不设法获取更多的战术运输机。

相对而言,搞到24架垂直起降运输机就简单得多了。

因为除了即将被淘汰的倾斜旋转翼垂直起降运输机之外,采用超导磁推进技术的新式垂直起降运输机的价格都非常高昂,是战术运输机的数倍,所以采购24架垂直起降运输机的可行『性』并不高,对阿根廷来说,最佳选择还是租赁。当然,能够租到的肯定是相对落后的倾斜旋转翼垂直起降运输机。重要的是,因为共和国的cz-25系列与美国的v-22系列垂直起降运输机正在全面淘汰,其中绝大部分并未达到寿限,所以国际租赁市场上至少有上千架保有量,只要小心形式,租赁24架不会引起重视。甚至可以说,这件事情根本不需要阿根廷军方『插』手,完全可以委托给华安公司这样的安保公司。

显然,阿根廷陆军没有任何理由拒绝华安公司的“全面服务”。

突击马岛只是第一步,甚至可以说是最轻松的一步。对阿根廷来说,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第二步,也就是迎战英国远征舰队才最为关键。

胡荆安介绍相关情况的时候,把英国海军的作战力量分成了两个部分。

按照他的分析,受现实条件的约束,英国肯定会像50多年前那样,在阿根廷军队攻占了马岛、远征舰队无法立即出发的情况下,派潜艇南下,以划定禁航区的方式阻止阿根廷通过海运向马岛增兵。如果能够找到机会,干掉阿根廷海军的几艘大型水面战舰,就能重创阿根廷海军,打击阿根廷海军的士气与斗志,让阿根廷海军丧失出海作战的决心,为远征舰队夺取制海权打下基础。对阿根廷海军来说,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像50多年前那样,在遭到英国潜艇的迎头痛击之后做缩头乌龟,要么设法扭转局势。

显然,阿根廷海军不会选择前者。

要想扭转局势,阿根廷海军就得战胜南下的英国潜艇。对阿根廷海军来说,这也是走向胜利的第一步。万幸的是,现在的阿根廷海军不是50多年前的阿根廷海军,现在的潜艇也不是50多年前的潜艇。虽然英国海军的攻击潜艇非常先进,至少有6艘达到了世界顶级水平,但是与50多年前相比,并不具备绝对优势。别的不说,英国海军的混合动力攻击潜艇除了无限续航力之外,在其他潜航『性』能上、特别是与战术行动息息相关的潜深、最大潜航速度等方面,并不比阿根廷海军最先进的电动攻击潜艇好多少。更重要的是,在作战半径不太大的情况下,电动潜艇有限的续航能力不会对战术使用产生多大影响。也就是说,在水下对抗中,只要阿根廷海军充分发挥电动潜艇的先进『性』能,不但有机会击败对手,还有很大的机会取得完胜。

按照胡荆安的分析,如果阿根廷海军能够打好第一仗,接下了就轻松多了。

击败英国潜艇后,阿根廷可以仿照英国海军的做法,在马岛附近划出进行无限制潜艇战的交战海域,迫使英国远征舰队远离马岛。虽然阿根廷海军可以用别的方法,比如主动伏击来打击英国远征舰队,但是按照胡荆安的分析,因为阿根廷海军缺乏联合作战能力,英国远征舰队拥有相对完善的反潜力量,所以包括主动伏击在内的进攻行动都有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使阿根廷海军付出没有任何意义的惨痛代价。通过无限制潜艇战,不但能够起到打击敌人士气、阻绝敌人前往马岛的目的,还能为空军创造更多的机会,并且为海军的水面舰队创造出战的机会。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胡荆安重点分析了英国远征舰队的战斗力。

单论作战能力,英国海军在全球海军中排名第三,比排第四的法国海军、以及排第五的俄罗斯海军强不了多少。当然,英国海军的三支航母战斗群绝对不容小觑。三艘“乔治五世”级大型航母的正常载机量为76架(60架战斗机、4架电子战机、4架预警机、6架反潜巡逻机与2架运输机),战时可以根据需要,对舰载机的搭配做出调整,大幅度增加载机数量,极端情况下能够携带90架战斗机、8架电子战机、6架预警机与8架反潜巡逻机,总载机量达到112架。如此一来,3艘航母总共能够携带包括270架战斗机在内的336架作战飞机,论制空作战能力,几乎超过了阿根廷空军!如果考虑到航母在海上作战中的优势,不得不承认,英国海军有足够的实力单独挑战阿根廷海军与空军。更重要的是,英国海军的装备体系、特别是最重要的作战飞机都来自美国,后勤保障与战损补充都没有问题。如果不能在战斗中打击远征舰队的核心力量,即大型航母,战斗就会进入消耗阶段,就算阿根廷能够获得来自共和国的支持,也耗不过英美。

也就是说,阿根廷海军与空军必须协同作战,才有战胜英国远征舰队的可能。

当然,特雷塞斯库与阿方索没有否认协同作战的重要『性』。

按照裴承毅的安排,胡荆安也提出了建议,即尽量利用马岛,包括岛上的基础设施与政治意义,尽量引诱英国远征舰队靠近马岛,并且在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下发起攻占马岛的登陆作战行动,为集中力量打击英国舰队创造机会。

与杨少勇一样,胡荆安只提了建议,没有替阿军做出决策。

当然,建议很笼统,不具有可『操』作『性』。因为海上作战至关重要,所以在胡荆安提出建议之后,裴承毅主动提出制订作战计划时,顾问团可以提供更多的帮助。正是如此,在安排相关工作的时候,塞隆才会让顾问团参加制订作战计划的工作。

最后登场的是龙宏恩。

不得不说,胡荆安在介绍得过于详细,让龙宏恩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事实上,除非英国海军陆战队能够打下斯坦利港,不然英国空军很难在战争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按照龙宏恩的分析,英国空军很有可能以“搭配”的方式参战。

受国内基本经济情况的限制,英国海军并没按照最大限度采购舰载战斗机,只是按照最低标准采购。毫无疑问,如果战争爆发,除了无法迅速买到足够的舰载战斗机之外,还无法充分利用航母战斗群。为了解决在这个问题,英国采用的办法也很简单,那就是海军与空军使用相同的战斗机。也就是说,战争中,可以让航母搭载空军的战斗机,使英国空军成为远征舰队舰载航空兵的“预备队”。

当然,除此之外,英国空军还有另外一种参战办法。

按照龙宏恩的分析,因为英国空军配备了少量f-42重型制空战斗机,加上英国空军拥有一支规模不俗的加油机群,所以在不考虑作战效益的情况下,英国空军的f-42战斗机可以从阿森松岛起飞,轰炸马岛,只是需要在往返途中进行3次空中加油。毫无疑问,这样的作战行动最多只有象征意义,不会对战局产生太大影响。

最值得考虑的,还是英国空军的“支援作用”。

除了为海军补充战斗机之外,英国空军最能影响战争的行动就是在阿森松岛部署远程反潜巡逻机,为在南大西洋上活动的远程舰队提供反潜掩护。实际上,胡荆安在介绍情况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不建议用潜艇伏击英国远征舰队。龙宏恩强调了这个观点,并且据此左证了胡荆安的另外一个建议,即想方设法引诱英国反攻马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英国远征舰队离开岸基反潜巡逻机的掩护范围,南下为登陆舰队提供支援,从而为阿根廷海空军联合绞杀英国远征舰队创造机会。当然,在介绍情况与提出建议的时候,龙宏恩没有说得这么明确。

到此,应该轮到裴承毅登场了。

因为3个部下表现得非常突出,东方闻却没有『露』面的机会,所以裴承毅把做总结的机会留给了东方闻。

不得不说,裴承毅有点托大。

东方闻并不是参谋,充其量只算得上是个负责日常杂务的文职军人。

万幸的是,跟了裴承毅近2年,东方闻学到了很多东西,在阿根廷总统与上百名军政要员面前没有让裴承毅丢脸。

事实上,总结也没多少难度可言。

4个部下的出『色』表现帮裴承毅挣足了面子,也让阿根廷当局不再小看顾问团。

对于塞隆的安排,裴承毅并没往心里去。

这次会议已经证明,塞隆不是传闻中的铁腕领袖,而是一个擅长在多方利益中寻找平衡与调和矛盾的政客。正是如此,他才没有强压卡洛斯。也正是如此,他才没有以强硬的态度改变军方对待顾问团的态度。

对裴承毅来说,这意味着他必须靠自己的努力获得阿根廷军人的尊重。

为此,裴承毅才没有急于翻开底牌,而是决定采用“后发制人”的策略,以“麻烦终结者”的身份帮助阿根廷军方排忧解难,最终赢得阿根廷军人的尊重。

这一招是否有效,很快就能见到结果。

第9章 新老交替第21章 一剑封喉第117章 蓄意挑衅第94章 喘口气第143章 五加九会议第45章 国家安全战略第10章 新人报到第90章 诱敌深入第55章 冷遇第87章 舰队北上第71章 万事俱备第27章 战略围剿第45章 坐享其成第21章 战争到来第130章 抢先攻击第118章 充分准备第133章 假投降第21章 战争到来第96章 现实利益第122章 激战将至第86章 海军在行动第18章 军长大会第98章 粮草先行第1章 头脑与灵魂第3章 攻心为上第8章 人才第66章 最后的努力第139章 致命打击第71章 万事俱备第99章 缴械投降第122章 特种炸弹第43章 蛛丝马迹第115章 定居点第5章 独一无二第28章 贸易大战第106章 严冬来临第131章 风卷残云第43章 坦诚交流序五潜龙入海第2章 大国颓势第46章 恶战的征兆第150章 利害关系第3章 秘密同盟第109章 十字路口第4章 伦敦条约第22章 我行我素第61章 山地之王第13章 亮牌第7章 最强团队第5章 独一无二第26章 新班子第97章 高消耗战争第63章 一锤定音第49章 退缩第89章 解密第39章 九天之上第117章 蓄意挑衅第172章 追求幸福的权利第118章 无药可救第3章 余热第160章 不可模仿的将军第18章 风起浪涌第105章 西非战火第76章 强将弱兵第151章 地区化第22章 我行我素第61章 夺权第70章 明争暗斗第31章 南亚桥头堡第45章 将计就计第18章 双门事件第46章 特殊存在第136章 是好是坏第66章 人选第83章 战争动员第74章 开盘第53章 看不见的战场第7章 最强团队第34章 民族资本家第179章 外长会晤第11章 落网第106章 举足轻重的朋友第46章 恶战的征兆第10章 第一军第48章 转折契机第4章 有与没有第124章 领跑者第2章 分水岭第62章 心狠手辣的角色第187章 政治化战争第31章 爱国者第102章 宏伟蓝第184章 各让一步第177章 争分夺秒第111章 影响力第48章 冒险第62章 胆大包天第79章 独角戏第81章 微妙关系第6章 喧宾夺主
第9章 新老交替第21章 一剑封喉第117章 蓄意挑衅第94章 喘口气第143章 五加九会议第45章 国家安全战略第10章 新人报到第90章 诱敌深入第55章 冷遇第87章 舰队北上第71章 万事俱备第27章 战略围剿第45章 坐享其成第21章 战争到来第130章 抢先攻击第118章 充分准备第133章 假投降第21章 战争到来第96章 现实利益第122章 激战将至第86章 海军在行动第18章 军长大会第98章 粮草先行第1章 头脑与灵魂第3章 攻心为上第8章 人才第66章 最后的努力第139章 致命打击第71章 万事俱备第99章 缴械投降第122章 特种炸弹第43章 蛛丝马迹第115章 定居点第5章 独一无二第28章 贸易大战第106章 严冬来临第131章 风卷残云第43章 坦诚交流序五潜龙入海第2章 大国颓势第46章 恶战的征兆第150章 利害关系第3章 秘密同盟第109章 十字路口第4章 伦敦条约第22章 我行我素第61章 山地之王第13章 亮牌第7章 最强团队第5章 独一无二第26章 新班子第97章 高消耗战争第63章 一锤定音第49章 退缩第89章 解密第39章 九天之上第117章 蓄意挑衅第172章 追求幸福的权利第118章 无药可救第3章 余热第160章 不可模仿的将军第18章 风起浪涌第105章 西非战火第76章 强将弱兵第151章 地区化第22章 我行我素第61章 夺权第70章 明争暗斗第31章 南亚桥头堡第45章 将计就计第18章 双门事件第46章 特殊存在第136章 是好是坏第66章 人选第83章 战争动员第74章 开盘第53章 看不见的战场第7章 最强团队第34章 民族资本家第179章 外长会晤第11章 落网第106章 举足轻重的朋友第46章 恶战的征兆第10章 第一军第48章 转折契机第4章 有与没有第124章 领跑者第2章 分水岭第62章 心狠手辣的角色第187章 政治化战争第31章 爱国者第102章 宏伟蓝第184章 各让一步第177章 争分夺秒第111章 影响力第48章 冒险第62章 胆大包天第79章 独角戏第81章 微妙关系第6章 喧宾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