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盐商徐惟学

黎顺将盒子从地上拾起来,交给王直。王直气得真想把盒子丢回地上,心想:“人都死了,还要这国书何用?”但是他忍住了,要是按几年前的脾气,他肯定扔了,但是他现在长大了那么点,总归需要有担当的精神。

王直让黎顺好好站起来,拍拍他膝盖上沾染了沙滩的沙尘,继续道:“你辛苦了,勿要自责。本来航海,就是把性命交给上天和海神。她要吞没我们,没有办法。我们要搏击,搏击不过,便做一条好汉。”王直无奈,停了一停,往四下里又观察了一番,很多水手都顺利回岸边了,他松了一口气,又道:“黎顺,这盒子你先保管着。过些时间,我们将它交给金良大人,再做谋算。”黎顺“好”了一声,接过盒子,他将这密封的盒子打开来:里头的国书干干净净,并未沾染一点水迹。王直对黎顺接着道:“这是托郑大人的福。这盒国书,你收好。”黎顺便将此锡盒抱好,一手端用劲握住盒底,绝不离身。

易药师前去询问渔民:“此地是何处?”那渔民,操了一口江浙方言,琉球出身的易药师一时没听懂,渔民见易药师两手挥来挥去比划着,便用南京官话道:“这里是黄琅乡。”易药师这才明白。王直走过去,道:“莫非这里是台州境内?”那老渔民道:“是的是的,这里就是台州东南方。北面就是椒江,西南方就是温岭。”

王直继而说道:“我看这里岛屿四离,海畔边乱石穿空,加上民宅皆是江浙风尚,又有山岭绵延,还以为到了象山县下辖某镇子。”象山县是离宁波很近的一个县,位置介于台州和宁波之间。王直这么想,是因为心理上期待离目的地更近,可惜事与愿违。

那渔民答道:“那你方向没搞对。你看那大船,就往西北边的埠头行驶去。”“埠头”是台州土话,意思即是“码头”,王直大约还是能听懂的。渔民道:“你们这样会生病的,赶紧去我的家里休整一下。”王直道:“但是还有许多水手,恐怕还在海里蹚着呢。”渔民老伯接着安抚道:“别担心,我们沿海的渔民,这个村子的人马都出动了,还有那海商队一起,在搜罗落水人员呢,你们已经上来的,就先去休息吧,剩下的事情交给我们就好。”王直心想:也是,眼下都没力气了,强行去找船员是难办的事情。于是他决定带着已经上来的伙计们,去这位渔民家。王直问:“这北面的山,是什么山?”渔民答道:“叫琅矶山。”王直又问:“这南面的山,叫什么山?”渔民又答道:“名叫白沙山。”王直用丙子椒林剑指两山,再指两山之间道:“将来要在这里建一座庙宇,告慰郑大人,保佑众海客。”

这渔民领着王直、易药师、黎顺、绛丸四人去了自己家。在乡村中,他的宅子不算简陋,但也只能算一般般,外面有木头栅栏,围了一圈,渔网铺张开来,绳子到处都是,房子是土坯房,上头的瓦片黑黑。王直想起《纲祝》:自己与伙计们如同鱼儿被渔民网罗了。刚准备进渔民老伯家,后面跟上来一个水手,头戴古典式陌头,手里抱着一个半空的盒子。那水手喊道:“王先生!易老哥,黎老哥!”他是丙船的水手,由于三船水手加起来有100多个人,王直对其并不熟悉。黎顺对王直说:“他叫胡三七,福建漳州人,是丙船的舱中桨手。”王直“哦”了一声,表示知晓了。胡三七跟随众人进了屋子。比如罗胖子和小九那些其他的人,亦被其他的渔民救助,自然去了别人的家。

老伯给他们几个递来几件新衣衫,他们脱了换去。王直则摇手道:“我就不需要了,过会儿就干了。”因为王直穿的这件水手便装,背后黑色圆圈底白色面是有个“宋”字的,表示是宋氏商团,所以他不想浪费了这件衣——虽然总舵应该还存有许多这样的衣服,这并不是高价的服饰,换作一般商人,肯定是不入眼的。易药师也将旧衣衫拿去灶头边挂于杆上,将晾衣杆架起来。那叫胡三七的水手,抱着盒子,走到王直跟前,凑到王直耳朵边道:“王先生,我跳船的时候,携了这个箱子,里头本来有许多黄金,怕太重,大都被我扔了,现在里头还剩下50余两,都还给你吧!”

王直拍拍胡三七的肩膀,小声道:“你这家伙,水性不错嘛。我以为金子全都沉了,没想到你还能捡个漏。”胡三七听他这么一说,有点不好意思,用一手摸摸后脑勺。王直接过箱子,掂量几下,然后交还胡三七,让他先拿着。众人就坐于厨房,靠近土灶,有些暖意,毕竟现在只是初秋,没有那么冷,不然王直他们早在水里冻僵了。

这位渔民老伯自我介绍道:“我姓戴。这里姓戴的,还有许多家。根据族谱,人言我们是南宋名士戴复古的后人。”王直便深深作揖道:“多谢戴老伯关照。”后面几人也跟着王直,朝戴老伯拜了一拜。王直知晓:那戴复古,虽是文人,却也是个侠士,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弟子。渔民唤来其子,为疲惫的大家烧火做饭。他的儿子,年纪不大,大约十八岁。

只见他从水缸中擒来一条超过10斤重的鳗鱼,放在灶台的石台上,麻利地用小刀处理了内脏、刮去了鳞片,片下肉,在用生姜、黄酒腌制了一段时间后,将鳗鱼,斩头取尾,放在一锅汤水里熬煮,适量加入葱、蒜、香叶。他又将白萝卜、胡萝卜切成块,在另外一口锅里翻炒,将之前切成数段的鱼块放入,加水,不一会儿汤水化为白色,让饥饿的王直等人直流口水。最后,他将两锅合成一锅,去掉鱼刺、鱼皮,将鱼肉用汤勺压碎。他向王直解释道:“本来这是我们过年才吃的,不过那时候需要用淀粉裹上,晒干再使用。眼下等不了那么多时间,我就用这手法先给你们做上。”王直“哦”了一声。

熬汤的小哥收了海鳗汤,开始做饭。一口锅里放置了一屉蒸笼,蒸笼里放满了浸过水的糯米。锅中水位不及蒸笼,大火下清水骤然变成气体,给笼中米持续加温。另外一口锅,有一些高汤残留;他将一些五花肉剁成肉糜,把香菇切成小丁,放入锅中;再加入料酒、酱油、盐和一片姜。不一会儿,香菇肉末汤即做成。

待糯米饭蒸熟,他取用青花小碗,内部刷一层猪油,将米饭盛于其中,然后将其倒扣于另外一只空碗里。再取香菇肉末汤,浇在糯米饭上,撒上一点葱花。他像这样一口气制作了好几碗,分别呈给王直他们每个人。之后又给每人盛了一碗特制的海鳗汤。

王直在宁波待了一段时间,知道这饭叫“炊饭”,是流行于台州和温州一带的美食。他捧着碗,闻了一下,有一股油油的香味,随即忍不住,用筷子夹了几口,吃了起来。不一会儿,吃了个满脸油腻。糯米和一般的米不一样,黏黏的,但总归好吃,而且吃饱了就不会觉得饿。他吃了饭,再来一口鳗鱼肉,接着喝一口鱼汤,心中赞道:“这味道真是棒极了!而且,这鱼汤,跟炊饭简直是绝配。两者相搭配,一点也不觉得腻味。”于是一时兴起,赋诗道:“偶尔成幽事,欣然慰午饥。炊时珠泻甑,尝处雪翻匙。”但是由于想起刚在海里呆了一夜,加上听到郑绳的消息,心情实在不怎么的,后面便无法继续了。

戴老伯和小哥看着王直他们吃得香,两人都觉得高兴。戴老伯接着介绍道:“这是我儿,小名唤作‘小仙’,你们可以叫他戴仙,今年已经十九岁了,还未娶小娘。”“小娘”亦是这里的方言,表示娘子、老婆。戴老伯继续道:“别看我儿身材骨感、块头不大,他却已经和我下海许多次了,去过远洋,捕猎过大鲸鱼哦。”

王直心想:“怪不得手脚如此迅捷,是个捕鱼和吃鱼的高手啊。”便道:“原来如此。我们船队里,比较缺少小仙这样的‘渔师’。”说着,王直叫胡三七过来,王直从胡三七的盒子里,找出10两金,给予戴老伯道:“老伯,这钱你拿着。饭菜不能白吃,衣服自然也不是免费的,感谢你的照顾。”戴老伯推辞两三,见王直执拗,便坦然收下。老伯想了一想,便把王直拉到角落里,对着王直的耳朵道:“小兄弟啊,我想让我儿入你船队,找个工作,磨砺一番。”王直百感交集,道:“可以是可以啊,但你看咱这……唉,运气实在不好,遭风暴,恐怕是常事了。”戴老伯又道:“这我肯定晓得啊,我们好歹亦是渔家啊,没有风险,哪来收获嘛!”王直道:“老伯说的好。”此事说成,王直他们在戴老伯家里休息了一夜。

第二日,王直他们决定赶早去台州港,大伙儿早就约定好,并且也是航海的规则:如出意外,往最近的港口汇合。戴老伯介绍了几家要往台州城贩卖渔货和棉花的乡民,他们赶着马车,顺路送王直他们去目的地。老伯跟戴仙说了一句:“听王兄弟的话。”

戴仙道:“知道了。”他便随王直他们一起上路了。半途中,他们遇到一些散落的水手,王直支了些仅有的碎金币给他们,让他们想办法都去台州码头。

用了半天时间,王直他们就乘坐马车到了台州港。这城市虽小,但是港口却很大,显然是由于商路的畅通,使得这地官民都深知航海的好处,才将港口如此扩建成规模。王直他们下了马车,打发和谢过了乡民,去了码头。在码头,王直寻着了阮宝龙、杨隽、绫和道陈,眼见他们安全,王直欣喜万分。王直询问绫道:“无想丸呢?”绫道:“就没看见他了,我们是自己上来的。其他人,都被盐帮的船队搭救了。”王直叫绫带他去找盐帮的人马。

王直他们到了最大的一艘船,也就是之前看见过的海船边上,一眼瞧见一个熟悉的人,立即叫道:“徐大哥!”——原来这人,就是盐商徐惟学,是王直的老朋友。

徐惟学头戴唐式软脚幞头,这种幞头冠帽亦统称小样巾。各种幞头,唐、宋、明三代流行紧俏,士人以上,闲暇时多着此帽,连皇帝也有常戴的。但是他这种是软脚的,两片尾巴耷拉在后面。整个布巾质地是黑色的。他道了一声:“哟,王贤弟!”

第34章 回到石山本愿寺第11章 火长与舵手第45章 宋素卿之死第35章 回到堺市第52章 金家小姐第25章 去往京都第65章 在卡利卡特第41章 盐商徐惟学第3章 亚历桑德罗第40章 郑绳之殁第29章 细川高国第60章 双屿开市第38章 回宁波前的准备第48章 鬼才吴承恩第13章 中山世土第43章 台州舵第60章 双屿开市第53章 余姚的阳明学派第35章 回到堺市第66章 从忽鲁谟斯到蒙巴萨第10章 出使琉球第53章 余姚的阳明学派第64章 从锡兰到古里第51章 从宁波到余姚途中第4章 宋氏商团(2)第32章 茶会进行时第14章 《纱窗外》第16章 中条流与空手道第55章 军师谢和第57章 心学宗师王阳明第34章 回到石山本愿寺第66章 从忽鲁谟斯到蒙巴萨第2章 宋氏商团第23章 去京都前的准备第62章 从宾童龙到马六甲第68章 从东非到西非第5章 与梁椿问对第22章 会合众第57章 心学宗师王阳明第15章 冲绳民谣节第5章 与梁椿问对第10章 出使琉球第68章 从东非到西非第57章 心学宗师王阳明第29章 细川高国第48章 鬼才吴承恩第1章 宋素卿第20章 淡路国的水贼第2章 宋氏商团第18章 坊津水贼第33章 别了,京都第54章 谢氏娇花第65章 在卡利卡特第69章 从西非到地中海第34章 回到石山本愿寺第15章 冲绳民谣节第42章 盐帮三杰第68章 从东非到西非第26章 去往京都(2)第38章 回宁波前的准备第34章 回到石山本愿寺第25章 去往京都第64章 从锡兰到古里第9章 戈麦斯商会第55章 军师谢和第27章 京都第47章 杭州清河坊第72章 威尼斯见闻、回到印度第53章 余姚的阳明学派第51章 从宁波到余姚途中第44章 回到宁波第68章 从东非到西非第13章 中山世土第56章 三请谢和第34章 回到石山本愿寺第5章 与梁椿问对第67章 蒙巴萨第49章 皮雷斯夫妇一家第2章 宋氏商团第6章 不期而遇第50章 约瑟菲娜第6章 不期而遇第42章 盐帮三杰第72章 威尼斯见闻、回到印度第23章 去京都前的准备第57章 心学宗师王阳明第48章 鬼才吴承恩第69章 从西非到地中海第44章 回到宁波第10章 出使琉球第48章 鬼才吴承恩第70章 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第29章 细川高国第41章 盐商徐惟学第20章 淡路国的水贼第43章 台州舵第18章 坊津水贼第19章 丰后国的女海贼第41章 盐商徐惟学第38章 回宁波前的准备
第34章 回到石山本愿寺第11章 火长与舵手第45章 宋素卿之死第35章 回到堺市第52章 金家小姐第25章 去往京都第65章 在卡利卡特第41章 盐商徐惟学第3章 亚历桑德罗第40章 郑绳之殁第29章 细川高国第60章 双屿开市第38章 回宁波前的准备第48章 鬼才吴承恩第13章 中山世土第43章 台州舵第60章 双屿开市第53章 余姚的阳明学派第35章 回到堺市第66章 从忽鲁谟斯到蒙巴萨第10章 出使琉球第53章 余姚的阳明学派第64章 从锡兰到古里第51章 从宁波到余姚途中第4章 宋氏商团(2)第32章 茶会进行时第14章 《纱窗外》第16章 中条流与空手道第55章 军师谢和第57章 心学宗师王阳明第34章 回到石山本愿寺第66章 从忽鲁谟斯到蒙巴萨第2章 宋氏商团第23章 去京都前的准备第62章 从宾童龙到马六甲第68章 从东非到西非第5章 与梁椿问对第22章 会合众第57章 心学宗师王阳明第15章 冲绳民谣节第5章 与梁椿问对第10章 出使琉球第68章 从东非到西非第57章 心学宗师王阳明第29章 细川高国第48章 鬼才吴承恩第1章 宋素卿第20章 淡路国的水贼第2章 宋氏商团第18章 坊津水贼第33章 别了,京都第54章 谢氏娇花第65章 在卡利卡特第69章 从西非到地中海第34章 回到石山本愿寺第15章 冲绳民谣节第42章 盐帮三杰第68章 从东非到西非第26章 去往京都(2)第38章 回宁波前的准备第34章 回到石山本愿寺第25章 去往京都第64章 从锡兰到古里第9章 戈麦斯商会第55章 军师谢和第27章 京都第47章 杭州清河坊第72章 威尼斯见闻、回到印度第53章 余姚的阳明学派第51章 从宁波到余姚途中第44章 回到宁波第68章 从东非到西非第13章 中山世土第56章 三请谢和第34章 回到石山本愿寺第5章 与梁椿问对第67章 蒙巴萨第49章 皮雷斯夫妇一家第2章 宋氏商团第6章 不期而遇第50章 约瑟菲娜第6章 不期而遇第42章 盐帮三杰第72章 威尼斯见闻、回到印度第23章 去京都前的准备第57章 心学宗师王阳明第48章 鬼才吴承恩第69章 从西非到地中海第44章 回到宁波第10章 出使琉球第48章 鬼才吴承恩第70章 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第29章 细川高国第41章 盐商徐惟学第20章 淡路国的水贼第43章 台州舵第18章 坊津水贼第19章 丰后国的女海贼第41章 盐商徐惟学第38章 回宁波前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