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二九章 决策(三)

听完了秦铮的总结之后,众人对东北的现状也终于有了一个清醒的认知,虽然从总体来看,东北的局势大体尚可,但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危机,绝不容放松。

这时夏博海道:“我认为对俄国的军事行动可以开始了,现在英法日荷都己经签约成功,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因此对俄国的军事行动也宜早不宜迟,如果东北那边的军队数量不够,还可以从山东这边抽2、3个师去增援,总之必须尽快压服俄国,否则就容易迟则生变。”

肖建军道:“好,会议结束之后,军委马上向东北战区发令。”

夏博海道:“不过这一仗必须要打好,打得漂亮,否则我们和其他国家签定的条约履行,就有可能发生变化。”

秦铮道:“这一仗我们是有充份的把握,不过如果能够增援2个师,是最好不过了,不是我们的军事力量不足,而是现在东北的地方治安牵扯了部队相当大的精力,一但攻占下新的地区,就又需要军队驻守。”

夏博海点了点头,道:“这个容易,我们会给东北战区足够的支持,老肖,这事马上就办,给东北战区增派两个师去。”

肖建军道:“放心吧,增派军队和发令一起处理。”

游明钱道:“现在可是12月,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发动对俄军的进攻,合适吗?”

肖建军道:“没有什么合不合适的,打仗还能讲好天气吗?气温超过30度、底于5度就不打仗了?我们的人民军可不是草莓兵,该打仗的时候,就是天上下刀子,也一定要打。而且在不适合战斗时节发动进攻,正好也可以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秦铮道:“这一点大家到是大可以放心,我们的部队在东北己经过了一个冬天,而且专门进行过冬季的战斗训练,另外还有比较齐备的防寒保暖措施和装备,因此完全可以在这个时候作战。”

夏博海道:“作战的事情就这样决定了,但成立国民警卫军,还有向东北增加人员的事情,还需要再讨论。”

现在还是战争时期,因此军事行动可以直接由战时工作组直接决定,而成立国民警卫军,还有向东北增加人员则都需要在元老议会中讨论。

接着是由王云鹏介绍这五年以来,华东**的工作情况。

当然在这5年中,华东**确实是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基本可以说是从零基础上,建成现在这样一个功能大体完善齐备的政治体。社会秩序基本安定,华东**的统治也得到了较为广泛好的支付。

在农业方面,山东己经全面完成了土地分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普遍提高,而且在各级**的指导下,各地都完成了一批水利项目的建设,加上华东**又引入了部份未来,或当代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种植方法,因此在这几方面的综合因素下,现在山东的农作物土地亩产出量都很高,大部份地方都达到土地的最高出产量,有不少地方的农民都感叹自己种了一辈子的地,这几年是收成最高的。

不过这种产量的提高还是十分有限的,通常只比往年提高20-30%,最大的提高幅度也都在50%以内,远远没有实现成倍数的增产。这也很正常,因为农业生产主要是靠肥力,而在目前还没有化肥的情况下,只靠自然有机肥,农业生产是不可能大面积的出现翻倍的增涨。不过尽管如此,华东**还是实现了粮食自足。虽然在这5年里,华东**向外购买了大量的粮食,但那是为了贮备和远东战争准备,并非是自己生产不足。

在工业方面虽然这5年的时间中,有1年半是参加远东战争,但华东**仍然基本完成了在成立之初制定的第1个5年计划,37个大的工业、基础项目基本全部完成,包括钢铁厂、机械厂、发电厂、造船厂、修建铁路、港口等大型工业、基础项目当然这37个工业、基础项目中,有超过一半的建设年份超过5年,有的甚致达到了10年,因此现在只能算阶段性建成,但己经部份投产,并开始产生效益了。

尽管这5年的时间并未能在山东完全实现工业化,其实要全面实现工业化,也不是短短五年内能够完成的,但毕竞是给华东**打下了一个极好的基础,而且随着各国赔偿款的到位,华东**将获得较为充足的发展资金,因此在未来5年,华东**的工业化将会有一个飞跃性的发展。

当然在发展过程中,华东**遇到的问题也有不少,首先是发展的不平衡,第1个5年计划,37个大的工业、基础项目基本都集中在青岛、天津、济南、烟台等少数几个大城市,仅青岛就占到9个,而其他山东省的大部份地区则都没有粘到边,现在青岛、天津己经有几分现代都市的样子了,有部份城区都用上了电灯和自来水,但山东的其他城市变化并不大,或者干脆就没有什么变化。

而且在第1个5年计划的第二年,华东**就开始开拓河湖根据地,但并没有在河湖根据地投资过一个项目,因此现在河湖根据地的很多产品都需要山东这也供应。

不过在发展之初,在资金、技术、技术人员都不充足的情况下,集中大部份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少数几个城市进行重点发展,先解有无问题,也是一个正确的发展计划。不仅可以快速打造出一批近代工业制造企业,积累技术、经验,培养技木、管理人员,而且还能自产一部份工业产品。在这次远东战争中,人民军所用的绝大部份武器和所有配套使用的弹药都能够自产,而且还俱备军舰的组装、制造能力和维修能力,这也是华东**能够打赢远东战争的重要因素之一,否则尽是靠几艘现代军舰,华东**是不可能蠃得远东战争的胜利。

但这种不平衡发展也造成了巨大的不公平,因此在短期内虽然有利,而从长期来看,危害性还是不小,因此在第2个5年计划中,要在重点发展和均衡发展中,选择好一个平衡点。

而就目前来说,华东**遇到的最大问题也是人员的问题,和东北地区只是缺少管理人员不同,华东**可以说是什么人都缺。

这是由于穿越者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近现代化的工业化国家,这个跨度对这个时代还是以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为主体的中国来说,步子确实是迈得有些大了一点。因为工业化需要大批有一定文化、自然科学知识的产业工人,以及管理者。而在这个时代,有文化的人到是还能够找出一些来,但绝大多数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士子,让他们当工人,是不可能的,而要有一定自然科学知识的人则是凤毛麟角了。

穿越者中的非军事人员大约有3500多人,目前大体可分成三类,一类是在**机构中工作,这类人是最多的,大约有2200多人;一类是在华东**开办的工厂、企业、公共设施中工作,这类人大约在1000左右;还有一类则是自主创业,这类人最少,只有300多人。

只靠这些人当然是不可能管理好一个国家的,即使只是一个山东省,因此无论是在**机构,还是工厂、企业,都需要大量做为基层管理人员的归化民。

当然,如果只是工人,实在不懂自然科学知识,也可以对付着用,只要听话就行,而且可以在工作中慢慢的学习。但管理人员就不同了, 不仅是需要文化、自然科学知识,关建是在思想理念上要和华东**保持一致,不仅要认同华东**的统治,而且还要认同华东**的政策和治国理念,这一条几乎是把这个时代所有的清廷的官员、士子们都毙掉。

现在华东**任用的做为基层管理人员的归化民大体分为3类,第一类就是华东**自己培养,而培养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学校培养,接受过糸统的学习,文化、自然科学知识较高,在华东**还未成立时,就开办了希望学校,当时主要是招收的孤儿,后来华东**稳定下来以后,改为招收归化民,以及少部份投靠华东**的士绅人员的子女,现在希望学校已为华东**培养出大约4000名毕业生,全部都在**机构或工厂、企业中任职,并且以后每年可以稳定的为华东**提供大约1000名左右的毕业生;另一种则是以退伍军人和培养的工人,这些人在部队或工厂里学习过一定的文化知识,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在社会实践中积累了相当管理、协作经验,目前大约有2500人左右。

总体来说,这一类人的优点在于政治上可靠,对华东**的忠诚度也很高,并且高度认同华东**的政策和治国理念,而且无论是学校、工厂还是部队,都养成了尊守纪律,行事认真、作风严谨的好习惯。但缺点在于,毕业的学生太过年轻,基本都在20岁以下,文化、自然科学知识虽然较高,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需要在工作中进行一段时间的磨练才能担当大任。而退伍军人和工人的文化素质低是硬伤,虽然在基层工作尚能应对,但到了更高的层级,就力有不逮了。

另外,人民军成立以来,还没有大规模的退役人员,退伍军人实际是在战场上负伤,残疾,无法在军队中继续服役的军人,不仅数量有限,而且残疾也制约他们向更高的层级发展。

第一九四章 访问英法(五)第一七九章 南下上海(九)第十四章 权力下放与权益保障(一)第四一七章 辽河之战(三)第五四五章 镇南浦登陆(五)第三一一章 备战(五)第四零一章 谈判破裂(二)第一五六章 天津见闻第二四七章 王家寨(九)第五八八章 隔空交手(四)第二二三章 清廷求和(六)第二章 制度(一)第五十七章 上海新区(十)第一五三章 新农村建设(四)第三三四章 海归(五)第二八四章 会谈(下第六十九章 工业(六)第二一零章 战争规则(六)第五零一章 清廷出兵(一)第五四五章 土地改革制度大纲(下)第八十二章 灾民(二)第二二七章 清廷求和(十)第七十二章 【协议】与【宣言】第三一五章 军队扩编计划(三)第十三章 接管济南(六)第四七零章 战前(二)第二八零章 五人会议(四)第六十八章 德国使团(八)第四十章 叙旧(上)第三零九章 二进胶州(二)第九章 接管济南(二)第三五七章 徳国特使(五)第五七零章 预备会议(五)第五一八章 突击行动(上)第二六零章 根据地(二)第五八七章 农场巡视(二)第七二四章 归国(四)第四五七章 围歼日军(一)第一一七章 农村调查(三)第一七三章 德国之行(五)第四五五章 处罚(上)第二四二章 第二次长崎事件(五)第六十三章 大沽口会议(四)第二五九章 根据地(一)第三七四章 上海(二)第五零九章 清廷招抚(六)第四六八章 武昌之行(八)第二七一章 阴岛(二)第三五四章 大战之前(一)第三四二章 军事计划(上)第八章 伏击俄军第一五五章 回师(下)第三四六章 财政工作报告(三)第四八三章 登陆作战(五)第二十四章 锦州告急(三)第四八六章 清廷朝议(三)第三二九章 李鸿章来访(六)第四四二章 进京(九)第五二九章 谈判(七)第二六六章 进城(二)第一九二章 访问英法(三)第一九零章 登陆爪哇(二)第三三零章 李鸿章来访(七)第二六五章 根据地(七)第六七五章 大获全胜(六)第七章 德国策划结盟第五十六章 海军陆战队归来(七)第一八六章 护侨行动(八)第五十二章 上海新区(五)第一一五章 秋收行动(四)第二二八章 近乡情怯穿越舰队简介一052D型驱逐舰第三八三章 对马海战(九)第三零六章 反制行动(四)第四二七章 进攻北京(六)第六十七章 德国使团(七)第三八二章 对马海战(八)第三二九章 李鸿章来访(六)第五十一章 海军陆战队归来(二)第二九九章 告密(上)第四零六章 北京攻略(二)第六一九章 登陆日本(一)第三四四章 欧洲危机(上)第三四九章 上海警戒(二)第一一零章 接管天津(二)第六四六章 日本本土作战(六)第二一零章 奇袭库伦(四)第二三九章 作战计划(七)第二三六章 考察队第三九五章 谈判(三)第二七三章 战争开始(二)第四五三章 外交斡旋(十)第六一一章 满洲里战役(四)第五九一章 上海租界(三)第六三三章 纳土纳群岛海战(五)第五九零章 上海租界(二)第八十一章 陆军编制(五)第六三九章 纳土纳群岛海战(十一)第六六一章 台湾海峡之战(二)第四二一章 停战期(二)
第一九四章 访问英法(五)第一七九章 南下上海(九)第十四章 权力下放与权益保障(一)第四一七章 辽河之战(三)第五四五章 镇南浦登陆(五)第三一一章 备战(五)第四零一章 谈判破裂(二)第一五六章 天津见闻第二四七章 王家寨(九)第五八八章 隔空交手(四)第二二三章 清廷求和(六)第二章 制度(一)第五十七章 上海新区(十)第一五三章 新农村建设(四)第三三四章 海归(五)第二八四章 会谈(下第六十九章 工业(六)第二一零章 战争规则(六)第五零一章 清廷出兵(一)第五四五章 土地改革制度大纲(下)第八十二章 灾民(二)第二二七章 清廷求和(十)第七十二章 【协议】与【宣言】第三一五章 军队扩编计划(三)第十三章 接管济南(六)第四七零章 战前(二)第二八零章 五人会议(四)第六十八章 德国使团(八)第四十章 叙旧(上)第三零九章 二进胶州(二)第九章 接管济南(二)第三五七章 徳国特使(五)第五七零章 预备会议(五)第五一八章 突击行动(上)第二六零章 根据地(二)第五八七章 农场巡视(二)第七二四章 归国(四)第四五七章 围歼日军(一)第一一七章 农村调查(三)第一七三章 德国之行(五)第四五五章 处罚(上)第二四二章 第二次长崎事件(五)第六十三章 大沽口会议(四)第二五九章 根据地(一)第三七四章 上海(二)第五零九章 清廷招抚(六)第四六八章 武昌之行(八)第二七一章 阴岛(二)第三五四章 大战之前(一)第三四二章 军事计划(上)第八章 伏击俄军第一五五章 回师(下)第三四六章 财政工作报告(三)第四八三章 登陆作战(五)第二十四章 锦州告急(三)第四八六章 清廷朝议(三)第三二九章 李鸿章来访(六)第四四二章 进京(九)第五二九章 谈判(七)第二六六章 进城(二)第一九二章 访问英法(三)第一九零章 登陆爪哇(二)第三三零章 李鸿章来访(七)第二六五章 根据地(七)第六七五章 大获全胜(六)第七章 德国策划结盟第五十六章 海军陆战队归来(七)第一八六章 护侨行动(八)第五十二章 上海新区(五)第一一五章 秋收行动(四)第二二八章 近乡情怯穿越舰队简介一052D型驱逐舰第三八三章 对马海战(九)第三零六章 反制行动(四)第四二七章 进攻北京(六)第六十七章 德国使团(七)第三八二章 对马海战(八)第三二九章 李鸿章来访(六)第五十一章 海军陆战队归来(二)第二九九章 告密(上)第四零六章 北京攻略(二)第六一九章 登陆日本(一)第三四四章 欧洲危机(上)第三四九章 上海警戒(二)第一一零章 接管天津(二)第六四六章 日本本土作战(六)第二一零章 奇袭库伦(四)第二三九章 作战计划(七)第二三六章 考察队第三九五章 谈判(三)第二七三章 战争开始(二)第四五三章 外交斡旋(十)第六一一章 满洲里战役(四)第五九一章 上海租界(三)第六三三章 纳土纳群岛海战(五)第五九零章 上海租界(二)第八十一章 陆军编制(五)第六三九章 纳土纳群岛海战(十一)第六六一章 台湾海峡之战(二)第四二一章 停战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