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厚黑丛话卷四(3)

宋儒造出物欲的名词之后,自己细思之,还是有点不妥,何也?小儿见母亲口中糕饼,伸手去抢,可说感于物而动,但我与孺子同时将入井,此时只有赤裸裸一个怵惕之心,孟子所谓恻隐之心,忽然不见,这是甚么道理呢?要说是物欲出现,而此时并无所谓物,于是又把物欲二字改为人欲。抢母亲口中糕饼是人欲,我与孺子同时将入井,我心只有怵惕而无恻隐,也是人欲,在宋儒之意,提出人欲二字,就可把二者贯通为一了。他们这种组织法,很像八股中做截搭题的手笔。我辈生当今日,把天理人欲物欲气质等字念熟了,以为吾人心性中,果有这些东西,殊不知这些名词,是宋儒平空杜撰的。著者是八股先生出身,才把他们的手笔看得出来。

宋儒又见伪古文尚书上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二语,故又以人心二字替代人欲,以道心二字替代天理。朱子中庸章句序曰:“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无异于说:当小孩的时候,就是孔子也会抢母亲口中糕饼,我与孺子同时将入井,就是孔子也是只有怵惕而无恻隐。何以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故。因为凡人必有这种天性,故生下地才会吃乳,井在我面前,才不会跳下去。朱子曰:“人莫不有是形,虽上智不能无人心。”换言之,即是人若无此种心,世界上即不会有人。道理本是对的,无奈这种说法,已经侵入荀子学说范围去了。据阎百诗考证:人心惟危十六字,是撰伪古文尚书者,窃取荀子之语,故曰侵入荀子范围。因为宇宙真理,明明白白摆在我们面前,任何人只要留心观察,俱见得到,荀子见得到,朱子也见得到,故不知不觉与之相合。无如朱子一心一意,想上继孟子道统,研究出来的道理,虽与荀子暗合,仍攻之遗余力,无非是门户之见而已。

细绎朱子之意,小孩抢母亲口中糕饼是人心,爱亲敬兄是道心,人心是气,是人欲,道心是性,是天理,人心是形气之私,道心是性命之正。这些五花八门的名词,真把人闹得头闷眼花。奉劝读者,与其读宋元明清学案,不如读厚黑学,详玩甲乙二图,则小孩抢母亲口中糕饼也,爱亲敬兄也,均可一以贯之,把天人理气等字一扫而空,岂不大快!

最可笑者,朱子中庸章句序又曰:“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主者对仆而言,道心为主,人心为仆。道心者,为圣为贤之心,人心者,好货好色之心,听命者,仆人职供驱使,唯主人之命是听也。细绎朱子之意,等于说,我想为圣为贤,人心即把货与色藏起,我想吃饭,抑或想“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人心就把货与色献出来。必如此方可曰:“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总而言之,宋儒有了性善说横亘胸中,又不愿抹煞事实,故创出的学说,无在非迂曲难通。此《厚黑丛话》之所以以不得不作也。予岂好讲厚黑哉,予不得已也。

怵惕与恻隐,同是一物,天理与人欲也同是一物,犹之煮饭者是火,烧房子者也是火。宋明诸儒,不明此理,把天理人欲看作截然不同之二物,创出去人欲之说,其弊往往流于伤害天理。王阳明传习录说:“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这种说法,仿佛是:见了火会烧房子,就叫人以后看见了一星之火,立即扑灭,断绝火种,方始为快。传习录又载:“一友问:欲于静坐时,将好名好色好货等根,逐一搜寻出来,扫除廓清,恐是剜肉做疮否?先生正色曰:这是我医人的方子,真是去得人病根。更有大本事人,过了十数年,亦还用得着。你如不用,且放起,不要作坏我的方法,是友愧谢。少间曰,此量非你事,必吾门稍知意思者,为此说以误汝,在坐者皆悚然。”我们试思:王阳明是很有涵养的人,他平日讲学,任人如何问难,总是勤勤恳恳的讲说,从未动气。何以门人这一问,他会动气?何以始终未把那门人误点指出?又何以承认说这话的人,是稍知意思者呢?因为阳明能把知行二者合而为一,能把明德亲民二者合而为一,能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五者看作一事,独不能把天理人欲看作一物。这是他学说的缺点,他的门人这一问,正击中他的要害,所以他就动起气来了。究竟剜肉做疮四字,怎样讲呢?肉喻天理。疮喻人欲,剜肉做疮,即是把天理认作人欲,去人欲即未免伤及天理。门人的意思,即是说:“我们如果见了一星之火,即把他扑灭,自然不会有烧房子之事,请问拿甚么东西来煮饭呢?换言之,即是把好货之心连根去尽,人就不会吃饭,岂不饿死吗?把好色之心连根去尽,就不会有男女居室之事,人类岂不灭绝吗?”这个问法何等利害!所以阳明无话可答,只好忿然作色。宋明诸儒主张去人欲存天理,所做的即是剜肉做疮的工作。其学说之不能餍服人心,就在这个地方。

以上一段,是从拙作《社会问题之商榷》第三章“人性善恶之研究”中录出来的,我当日深疑阳明讲学极为圆通,处处打成一片,何至会把天理、人欲歧而为二,近阅《龙溪语录》所载“天泉证道记”,钱绪山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语,是师门定本。王龙溪谓:“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意即是无善无恶之意,知即是无善无恶之知,物即是无善无恶之物。”时阳明出征广西,晚坐天泉桥上,二人因质之。阳明曰:“汝中(龙溪字)所见,我久欲发,恐人信不及,徒增躐等之弊,故含蓄到今。此是传心秘藏,颜子明道所不敢言,今既是说破,亦是天机该发泄时,岂容复秘”阳明至洪都,门人三百余人来请益,阳明曰:“吾有向上一机,久未敢发,以待诸君自悟。近被王汝中拈出,亦是天机该发泄时。”明年广西平,阳明归,卒于途中。龙溪所说,即是把天理、人欲打成一片。阳明直到晚年,才揭示出来,由此知:门人提出剜肉做疮之问,阳明忿然作色,正是恐增门人躐等之弊。传习录是阳明早年的门人所记,故其教法如此。

钱德洪极似五祖门下的神秀,王龙溪极似慧能,德洪所说,时时勤拂拭也,所谓渐也。龙溪所说,本来无一物也,所谓顿也。阳明曰:“汝中须用德洪工夫,德洪须透汝中本旨,二子之见,止可相取,不可相病,”此顿悟渐修之说也。《龙溪语录》所讲的道理,几与六祖坛经无异,成了殊途同归,何也?宇宙真理,只要研究得彻底,彼此所见,是相同的。

就真正的道理来说,把孟子的性善说、荀子的性恶说合而为一,理论就圆满了。二说相合,即成为告子性无善无不善之说。人问:孟子的学说,怎样与荀子学说相合?我说:孟子曰:“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荀子曰:“妻子具而孝衰于亲。”请问二人之说,岂不是一样吗?孟子曰:“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天大舜见之矣。”据孟子所说:满了50岁的人,还爱慕父母,他眼中只看见大舜一人。请问人性的真相,究是怎样?难道孟荀之说不能相合吗?

性善说与性恶说,既可合而为一,则王阳明之致良知,与李宗吾之厚黑学,即可合而为一。人问:怎么可合为一?我说:孟子曰:“大孝终身慕父母。”《厚黑经》曰:“大好色终身慕少艾。”孟子曰:“五十而慕父母者,予于大舜见之矣,”《厚黑经》曰:“八百岁而慕少艾者,予于彭祖见之矣。”爱亲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好色也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用致良知的方法,能把孩提爱亲的天性致出来,做到终身慕父母。同时就可把少壮好色的天性致出来,做到终身慕少艾。昔人说:王学末流之弊,至于荡检逾闲,这就是用致良知的方法,把厚黑学致出来的原故。

依宋儒之意,孩提爱亲,是性命之正,少壮好色,是形气之私。此等说法,真是穿凿附会。其实孩提爱亲,非爱亲也,爱其饮我食我也。孩子生下地,即交乳母抚养,则只爱乳母不爱生母,是其明证。爱乳母,与慕少艾,慕妻子,其心理原是一贯的,无非是为我而已。为我为人类天然现象,不能说他是善,也不能说他是恶,故告子性无善无不善之说,最为合理。告子曰:“食、色性也。”孩提爱亲者,食也,少壮慕少艾慕妻子者,色也。食、色为人类生存所必需,求生存者,人类之天性也。故告子又曰:“生之谓性。”

告子观察人性,既是这样,则对于人性之处置,又当怎样呢?于是告子设喻以明之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又曰:“性犹杞柳也,义犹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告子这种主张,是很对的。人性无善无恶,也即是可以为善,可以为恶。譬如深潭之水,平时水波不兴,看不出何种作用。从东方决一个口,则可以灌田亩,利行舟;从西方决一个口,则可以漂房舍,杀人畜。我们从东方决口好了。又譬如一块木头,可制为棍棒以打人,也可制为碗盏装食物。我们把他制为碗盏好了。这个说法,真可合孟荀而一之。

孟子书中载告子言性者五:曰性犹杞柳也,曰性犹湍水也,曰生之谓性,曰食色性也,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此五者原是一贯的。朱子注食色章曰:“告子之辩屡屈,而屡变其说以求胜。”自今观之,告子之说,始终未变,而孟子亦卒未能屈之也。朱子注杞柳章,以为告子言仁义,必待矫揉而后成,其说非是。而注公都子章则曰:“气质所禀,虽有不善,而不害性之本善。性虽本善,而不可以无省察矫揉之功。”忽又提出矫揉二字,岂非自变其说乎?

朱子注“生之谓性”章曰:“杞柳湍水之喻,食色无善无不善之说,纵横缪戾,纷纭舛错,而此章之误,乃其本根。”殊不知告子言性者五,原是一贯说下,并无所谓纵横缪戾,绘纭舛错。“生之谓性”之生字,作生存二字讲,生存为人类重心,是世界学者所公认的。告子言性,以生存二字为出发点,由是而有“食色性也”之说,有“性无善无不善”之说,又以杞柳湍水为喻,其说最为合理。宋儒反认为根本错误,一切说法,离开生存立论,所以才有“妇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一类怪话。然朱子能认出“生之谓性”一句为告子学说根本所在,亦不可谓非特识。

宋儒崇奉儒家言,力辟释道二家之说,在《尚书》上寻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四语,诧为虞廷十六字心传,遂自谓生于一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嗣经清朝阎百诗考出,这四句出诸伪古文尚书,作伪者系采自荀子,荀子又是引用道经之语。阎氏的说法,在经学界中,算是已定了的铁案。这十六字是宋儒学说的出发点,根本上就杂有道家和荀学的原素,反欲借孔子以排道家,借孟子以排荀子,遂无往而不支离穿凿。朱子曰:“气质所禀,虽有不善,而不害性之本善。性虽本善,而不可以无省察矫揉之功”又要顾事实,又要回护孟子,真可谓“纵横缪戾,纷纭舛错”也。以视告子扼定生存二字立论,明白简易,何啻天渊。

告子不知何许人,王龙溪说是孔门之徒,我看不错。孔子赞易,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告子以生字言性,可说是孔门嫡传。孟子学说,虽与告子微异,而处处仍不脱生字。如云:“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又云:“内无怨女,外无旷夫,于王何有?”仍以食色二字立论,窃意孟子与告子论性之异同,等于子夏、子张论交之异同,其大旨要不出孔氏家法。孟子与告子之交谊,当如子夏与子张之交谊,平日辨疑析难,互相质证。孟子曰:“告子先我不动心。”心地隐微之际亦知之,交谊之深可想。宋儒有道统二字横亘在胸,左袒孟子,力诋告子为异端,而其自家之学说,则截去生字立论,叫妇人饿死,以殉其所谓节,叫臣子无罪受死,以殉其所谓忠。孟子有知,当必引告子为同调,而斥程朱为叛徒也。

孟子说:“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全是从需要生出来的。孩提所需者食也,故慕饮我食我之父母;少壮所需者色也,故慕能满色欲之少艾与妻子,出仕所需者功名也,君为功名所自出,故慕君。需要者目的物也,亦即所谓目标,目标一定,则只知向之而趋,旁的事物,是不管的。目标在功名,则吴起可以杀其妻,汉高祖可以分父之羹,乐羊子可以食子之羹。目标在父母,则郭巨可以埋儿,姜诗可以出妻,伍子胥可以鞭平王之尸。目标在色欲,则齐襄公可以淫其妹,卫宣公可以纳其媳,晋献公可以父妾。著者认为:人的天性,既是这样,所以性善性恶问题,我们无须多所争辩,负有领导国人之责者,只须确定目标,纠正国人的目标就是了。我国现在的大患,在列强,压迫,故当提出列强为目标,手有指,指列强,口有道,道列强,使全国人之视线集中在这一点。于是乎吴起也、汉高祖也、乐羊子也、郭巨也、姜诗也、伍子胥也、齐襄公也、卫宣公也、晋献公也,一一向目标而趋。救国之道,如是而已。全国四万万人,有四万万根力线,根根力线,直达列强。根根力线,挺然特立,此种主义,可名之曰“合力主义”,而其要点。则从人人思想独立开始。

有人问我道:“你既自称厚黑教主,当然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据你说:你不懂外国文,有人劝你看西洋心理学译本,你也不看,像你这样的孤陋寡闻,怎么够得上称教主?”我说道:“我试问,你们的孔夫子,不惟西洋译本未读过,连西洋这个名词,都未听过,怎样会称至圣先师?你进文庙去把他的牌位打来烧了,我这厚黑教主的名称,立即登报取消。我再问:西洋希腊三哲,不惟连他们西洋大哲学家康德诸人的书一本未读过,并且恐怕现在英法德美诸国的字,一个也认不得,怎么会称西洋圣人?更奇者:释迦佛,中国字、西洋字一个都认不得,中国人的姓名,西洋人的姓名,一个都不知道,他之孤陋寡闻,万倍于我这个厚黑教主,居然在为五洲万国第一个大圣人,这又是甚么道理?吁,诸君休矣!道不同不相为谋,我正在划出厚黑区域,建立厚黑哲学,我行我是,固不暇同诸君哓哓置辩也。”

我是八股学校的修业生,生平所知者,八股而已。常常有人向我说道:“可惜你不懂科学,所以你种种说法,不合科学规律。”我说:“我在讲八股,你怎么同我讲起科学来了?我正深恨西洋的科学家不懂八股,一切著作,全不合八股义法。我把达尔文的《种源论》,斯密士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以评八股之法评之,每书上面,大批二字,曰:“不通”……

天下文章之不通,至八股可谓至矣尽矣,蔑以加矣,而不谓西洋科学家文章之不通,乃百倍于中国之八股。现在全世界纷纷扰扰,就是几部死不通的文章酿出来的。因为达尔文和斯密士的文章不通,世界才会第一次大战,第二次大战。因为孟德斯鸠的文章不通,我国过去廿四年,才会四分五裂,中央政府,才会组织不健全。人问:“这部书也不通,那部书也不通,要甚么书才通?”我说:“只有厚黑学,大通而特通。”

幸哉!我只懂八股而不懂科学也!如果我懂了科学,恐怕今日尚在朝朝日日地喊:“达尔文圣人也,斯密士圣人也,孟德斯鸠圣人也,墨索里尼,希特勒,无一非圣人也。怎么会写《厚黑丛话》呢!如果要想全世界太平,除非以我这《厚黑丛话》为新刑律,把古之达尔文、斯密士、孟德斯鸠,今之墨索里尼、希特,一一处以枪毙,而后国际上、经济上、政治上,乃有曙光之可言。

中国的八股研究好了,不过变成迂腐不堪的穷骨头,如李宗吾一类人是也。如果把西洋科学家,达尔文诸人的学说研究好了,立即要“尸骨成山,血水成河”。等我把中国圣人的话说完了,再来怀疑西洋圣人。

第45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十一 经济、政治、外交三者应采用合力主义第28章 厚黑丛话卷五(3)第43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九 克鲁泡特金学说之修正第46章 怕老婆的哲学第16章 厚黑丛话卷一(2)第27章 厚黑丛话卷五(2)第21章 厚黑丛话卷三(3)第45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十一 经济、政治、外交三者应采用合力主义第25章 厚黑丛话卷四(4)第27章 厚黑丛话卷五(2)第18章 厚黑丛话卷二(2)第31章 厚黑丛话卷六(3)第17章 厚黑丛话卷二(1)第28章 厚黑丛话卷五(3)第22章 厚黑丛话卷四(1)第35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一 性灵与磁电第16章 厚黑丛话卷一(2)第30章 厚黑丛话卷六(2)第42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八 达尔文学说之修正第12章 读书三诀:第2章 绪论第2章 绪论第20卷 厚黑丛话卷三(2)第3章 厚黑学第23章 厚黑丛话卷四(2)第43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九 克鲁泡特金学说之修正第33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自序一第41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七 世界进化之轨道第21章 厚黑丛话卷三(3)第3章 厚黑学第6章 求官六字真言第27章 厚黑丛话卷五(2)第45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十一 经济、政治、外交三者应采用合力主义第7章 做官六字真言第34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自序二第6章 求官六字真言第45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十一 经济、政治、外交三者应采用合力主义第7章 做官六字真言第6章 求官六字真言第36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二 孟荀言性争点第41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七 世界进化之轨道第13章 厚黑丛话(自序)第36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二 孟荀言性争点第9章 结论第13章 厚黑丛话(自序)第20卷 厚黑丛话卷三(2)第21章 厚黑丛话卷三(3)第15章 厚黑丛话卷一(1)第18章 厚黑丛话卷二(2)第42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八 达尔文学说之修正第10章 我对于圣人之怀疑(自序)第27章 厚黑丛话卷五(2)第26章 厚黑丛话卷五(1)第45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十一 经济、政治、外交三者应采用合力主义第25章 厚黑丛话卷四(4)第15章 厚黑丛话卷一(1)第27章 厚黑丛话卷五(2)第14章 致读者诸君第16章 厚黑丛话卷一(2)第32章 厚黑丛话卷六(4)第46章 怕老婆的哲学第2章 绪论第6章 求官六字真言第44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十 我国古哲学说含有力学原理第1章 《厚黑学》导读第24章 厚黑丛话卷四(3)第42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八 达尔文学说之修正第13章 厚黑丛话(自序)第33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自序一第33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自序一第8章 办事二妙法第19章 厚黑丛话卷三(1)第35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一 性灵与磁电第40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六 人事变化之轨道第35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一 性灵与磁电第27章 厚黑丛话卷五(2)第36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二 孟荀言性争点第7章 做官六字真言第42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八 达尔文学说之修正第17章 厚黑丛话卷二(1)第10章 我对于圣人之怀疑(自序)第32章 厚黑丛话卷六(4)第4章 厚黑经第36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二 孟荀言性争点第1章 《厚黑学》导读第4章 厚黑经第37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三 宋儒言性误点第29章 厚黑丛话卷六(1)第7章 做官六字真言第43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九 克鲁泡特金学说之修正第20卷 厚黑丛话卷三(2)第31章 厚黑丛话卷六(3)第23章 厚黑丛话卷四(2)第24章 厚黑丛话卷四(3)第33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自序一第21章 厚黑丛话卷三(3)第5章 厚黑传习录第36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二 孟荀言性争点第40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六 人事变化之轨道第6章 求官六字真言
第45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十一 经济、政治、外交三者应采用合力主义第28章 厚黑丛话卷五(3)第43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九 克鲁泡特金学说之修正第46章 怕老婆的哲学第16章 厚黑丛话卷一(2)第27章 厚黑丛话卷五(2)第21章 厚黑丛话卷三(3)第45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十一 经济、政治、外交三者应采用合力主义第25章 厚黑丛话卷四(4)第27章 厚黑丛话卷五(2)第18章 厚黑丛话卷二(2)第31章 厚黑丛话卷六(3)第17章 厚黑丛话卷二(1)第28章 厚黑丛话卷五(3)第22章 厚黑丛话卷四(1)第35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一 性灵与磁电第16章 厚黑丛话卷一(2)第30章 厚黑丛话卷六(2)第42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八 达尔文学说之修正第12章 读书三诀:第2章 绪论第2章 绪论第20卷 厚黑丛话卷三(2)第3章 厚黑学第23章 厚黑丛话卷四(2)第43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九 克鲁泡特金学说之修正第33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自序一第41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七 世界进化之轨道第21章 厚黑丛话卷三(3)第3章 厚黑学第6章 求官六字真言第27章 厚黑丛话卷五(2)第45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十一 经济、政治、外交三者应采用合力主义第7章 做官六字真言第34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自序二第6章 求官六字真言第45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十一 经济、政治、外交三者应采用合力主义第7章 做官六字真言第6章 求官六字真言第36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二 孟荀言性争点第41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七 世界进化之轨道第13章 厚黑丛话(自序)第36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二 孟荀言性争点第9章 结论第13章 厚黑丛话(自序)第20卷 厚黑丛话卷三(2)第21章 厚黑丛话卷三(3)第15章 厚黑丛话卷一(1)第18章 厚黑丛话卷二(2)第42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八 达尔文学说之修正第10章 我对于圣人之怀疑(自序)第27章 厚黑丛话卷五(2)第26章 厚黑丛话卷五(1)第45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十一 经济、政治、外交三者应采用合力主义第25章 厚黑丛话卷四(4)第15章 厚黑丛话卷一(1)第27章 厚黑丛话卷五(2)第14章 致读者诸君第16章 厚黑丛话卷一(2)第32章 厚黑丛话卷六(4)第46章 怕老婆的哲学第2章 绪论第6章 求官六字真言第44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十 我国古哲学说含有力学原理第1章 《厚黑学》导读第24章 厚黑丛话卷四(3)第42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八 达尔文学说之修正第13章 厚黑丛话(自序)第33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自序一第33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自序一第8章 办事二妙法第19章 厚黑丛话卷三(1)第35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一 性灵与磁电第40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六 人事变化之轨道第35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一 性灵与磁电第27章 厚黑丛话卷五(2)第36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二 孟荀言性争点第7章 做官六字真言第42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八 达尔文学说之修正第17章 厚黑丛话卷二(1)第10章 我对于圣人之怀疑(自序)第32章 厚黑丛话卷六(4)第4章 厚黑经第36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二 孟荀言性争点第1章 《厚黑学》导读第4章 厚黑经第37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三 宋儒言性误点第29章 厚黑丛话卷六(1)第7章 做官六字真言第43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九 克鲁泡特金学说之修正第20卷 厚黑丛话卷三(2)第31章 厚黑丛话卷六(3)第23章 厚黑丛话卷四(2)第24章 厚黑丛话卷四(3)第33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自序一第21章 厚黑丛话卷三(3)第5章 厚黑传习录第36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二 孟荀言性争点第40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六 人事变化之轨道第6章 求官六字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