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怕老婆的哲学

大凡一国之成立,必有一定重心,我国号称礼教之邦,首重的就是五伦。古之圣人,于五伦中,特别提出一个孝字,以为百行之本,故曰:“事君不忠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全国重心在一个孝字上,因而产出种种文明,我国雄视东亚数千年良非无因也。自从欧风东渐,一般学者大呼礼教是吃人的东西,首先打倒的就是孝字,全国失去重心,于是谋国就不忠了,朋友就不信了,战阵就无勇了,有了这种现象,国家焉得不衰落,外患焉得不欺凌?

我辈如想复兴中国,首先要寻出重心,然后才有措手的地方。请问:应以何者为重心?难道恢复孝字吗?这却不能,我国有谋学者,戊戌政变后,高唱君主立宪,后来袁世凯称帝,他首先出来反对,说道:“君主这个东西,等于庙中之菩萨,如有人把他丢在厕坑内,我们断不能洗净供起,只好另塑一个。”他这个说法,很有至理,父子间的孝字不能恢复,所以我辈爱国志士,应当另寻一个字,以代替古之孝字,这个字仍当在五伦中去寻。

五伦中君臣是革了命的,父子是平了权的,兄弟朋友之伦,更是早已抛弃了,犹幸五伦中尚有夫妇一伦,巍然独存。我们就应当把一切文化,建筑在这一伦上,全国有了重心,才可以说复兴的话。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积爱成孝,所以古时的文化建筑在孝字上。世间的丈夫,无不爱其妻也,积爱成怕,所以今后的文化,应当建筑在怕字上。古人云:“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故孝字可以为全国重心,同时可说,“天下岂有无妻之国哉”,故怕字也可以为全国重心,这其间有甚深的哲理,诸君应当细细研究。

我们四川的文化,无一不落后,惟怕学一门,是很可以自豪的。河东狮吼,是怕学界的佳话,此事就出在我们四川。其人为谁?即是苏东坡所做方山子传上的陈[忄造]季常。他是四川青神人,与东坡为内亲;他怕老婆的状态,东坡所深知,故作诗赞美之曰:“忽闻河东狮子吼,挂杖落手心茫然。”四川出了这种伟人,是应当特别替他表扬的。

我们读方山子传,只知他是高人逸事,谁知他才是怕老婆的祖师。由此知:怕老婆这件事,要高人逸士才做得来,也可说:因为怕老婆才成为高人逸士。方山子传有曰:“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俨然瞽腴底豫气象。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亦无不是的妻子,虞舜遭着父顽母嚣,从孝字做工夫,家庭卒收底豫之效;陈季常遭着河东狮喉,从怕字做工夫,闺房中卒收怡然自得之效,真可为万世师法。

怕老婆这件事,不但要高人逸士才做得来,并且要英雄豪杰才做得来。怕学界的先知先觉,要首推刘先生,以发明家而兼实行家。他新婚之夜,就向孙夫人下跪,后来困处东吴,每遇着不了的事,就守着老婆痛哭,而且常常下跪,无不逢凶化吉,遇难成祥。他发明这种技术,真可渡尽无边苦海中的男子。诸君如遇河东狮吼的时候,把刘先生的法宝取出来,包管闺房中呈祥和之气,其乐也融融,其乐也泄泄。君子曰,刘先生纯怕也,怕其妻施及後人;怕经曰:“怕夫不匮,永锡尔类”,其斯之谓欤。

陈季常生在四川。刘先生之坟墓,至今尚在成都南门外。陈刘二公之後,流风余韵,愈传愈广,怕之一字,成了四川的省粹。我历数朋辈交游中,官之越大者,怕老婆的程度越深,几乎成为正比例。诸君闭目细想,当知敝言不谬。我希望外省到四川的朋友仔仔细细,领教我们的怕学,碾转传播,把四川的省粹,变而为中华民国的国粹,那么,中国就可称雄了。

爱亲爱国爱妻,原是一理。心中有了爱,表现出来,在亲为孝,在国为忠,在妻为怕,名词虽不同,实际则一也。非读书明理之士,不知道忠孝,同时非读书明理之士,不知道怕。乡间小民,往往将其妻生捶死打,其人率皆蠢蠢如鹿豕,是其明证。

旧礼教注重忠孝二字,新礼教注重怕字,我们如说某人怕老婆,无异誉之为忠臣孝子,是很光荣的。孝亲者为“孝子”,忠君者为*忠臣”,怕婆者当名“怕夫”。旧日史书有“忠臣传”,有“孝子传”,将来民国的史书,一定要立“怕夫传”。

一般人都说四川是民族复兴根据地,我们既负了重大使命,希望外省的朋友,协同努力,把四川的省粹,发扬光大,成为全国的重心,才可收拾时局,重整山河,这是可用史事来证明的。

东晋而后,南北对峙,历宋齐梁陈,直到隋文帝出来,才把南北统一,而隋文帝就是最怕老婆的人。有一天独孤皇后发了怒,文帝吓极了,跑在山中,躲了两天,经大臣杨素诸人,把皇后的话说好了,才敢回来。兵法曰:“守如处*女,出入脱兔。”怕经曰:“见妻如鼠,见敌如虎。”隋文帝之统一天下也宜哉!闺房中见了老婆,如鼠子见了猫儿,此守如处*女之说也;战阵上见了敌人,如猛虎之见群羊,此出如脱兔之说也。聊斋有曰:“将军气同雷电,一入中庭,顿归无何有之乡;大人面若冰霜,比到寝门,遂有不堪问之处。”惟其入中庭而无何有,才能气同雷电,惟其到寝门而不堪问,才能面若冰霜,彼蒲松龄乌足知之。

隋末天下大乱,唐太宗出来,扫平群雄,平一海内。他用的谋臣,是房玄龄。史称房谋杜断,房是极善筹谋之人,独受着他夫人之压迫,无法可施,忽然想到:唐太宗是当今天子,当然可以制服她,就诉诸太宗。太宗说:“你喊她来,等我处置她。”哪知房太太,几句话,就说得太宗哑口无言,私下对玄龄道:“你这位太太,我见了都害怕,此后你好好服从她的命令就是了。”太宗见了臣子的老婆都害怕,真不愧开国明君。当今之世,有志削平大难者,他幕府中总宜多延请几个房玄龄。

我国历史上,不但要怕老婆的人才能统一全国,就是偏安一隅,也非有怕老婆的人,不能支持全局。从前东晋偏安,全靠王导谢安,而他二人,都是怕学界的先进。王导身为宰相,兼充清谈会主席,有天手持麈尾,坐在主席位上,正谈得高兴,忽报道:“夫人来了”,他连忙跳上犊车就跑,把麈柄颠转过来,用柄将牛儿乱打。无奈牛儿太远,麈柄太短,王丞相急得没法。后来天子以王导功大,加他九锡,中有两件最特别之物,曰:“短辕犊”,“长柄麈”。从此以後王丞相出来,牛儿挨得近近的,手中麈柄是长长的,成为千古美谈。孟子曰:“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王丞相对于他的夫人,可真可谓孤臣孽子了,宜其事功彪柄。

符坚以百万之师伐晋,谢安围棋别墅,不动声色,把符坚杀得大败,其得力全在一个怕字。“周婆制礼”,这个典故,诸君想还记得,谢安的太太,把周公制下的礼改了,用以约束丈夫。谢安在他夫人名下,受过这种严格教育,养成养成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习惯,符坚怎是他的敌手。

符坚伐晋,张夫人再三苦谏,他怒道:“国家大事,岂妇人女子所能知。”这可谓不怕老婆了,后来淝水一战,望见八公山上草木,就面有惧色,听见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他胆子怯得个这样,就是由于根本上,欠了修养的缘故。观于谢安符坚,一成功,一失败,可以憬然悟矣。

有人说外患这样的猖獗,如果再提倡怕学,养成怕的习惯,日本一来,以怕老婆者怕之,岂不亡国吗?这却不然,从前有位大将,很怕老婆,有天愤然道:“我怕她做甚?”传下将令,点集大小三军,令人喊他夫人出来,厉声道:“喊我何事?”他惶恐伏地道:“请夫人出来阅操。”我多方考证,才知道这是明朝戚继光的事。继光行军极严,他儿子犯了军令,把他斩了,夫人寻他大闹,他自知理亏,就养成怕老婆的习惯。谁知这一怕反把胆子吓大了,以後日本兵来,就成为抗日的英雄。因为日本虽可怕,总不及老婆之可怕,所以他敢于出战。诸君读过希腊史,都想知道斯巴达每逢男子出征,妻子就对他说道:“你不战胜归来,不许见我之面。”一个个奋勇杀敌,斯巴达以一蕞尔小国,遂崛起称雄,倘平日没有养成怕老婆的习惯,怎能收此良果?

读者诸君,假如你的太太,对于你,施下最严酷的压力,你必须敬谨承受,才能忍辱负重,担当国家大事,这是王导、谢安、戚继光诸人成功秘诀。如其不然,定遭失败。唐朝黄巢造反,朝廷命某公督师征剿。夫人在家,收拾行李,向他大营而来。他听了愁眉不展,向幕僚说道:“夫人闻将南来,黄巢又将北上,为之奈何?”幕僚道:“为公计,不如投降黄巢的好。”此公卒以兵败伏法。假令他有胆量去迎接夫人,一定有胆量去抵抗黄巢,决不会失败。

我们现处这个环境,对日本谈抗战,对国际方面,谈外交手腕,讲到外交,也非怕学界中人,不能胜任愉快。我国外交人才,李鸿章为第一。鸿章以其女许张佩伦为妻,佩伦年已四十,鸿章夫人,嫌他人老,寻着鸿章大闹。他埋头忍气,慢慢设法,把夫人的话说好,卒将其女嫁与佩伦。你想:夫人的交涉都办得好,外国人的交涉,怎么办不好?所以八国联军,那么困难的交涉,鸿章能够一手包办而成。

基于上面的研究,我们应赶急成立一种学会,专门研究怕老婆的哲学,造就些人才,以备国家缓急之用。旧礼教重在孝字上,新礼教,重在怕字上。古人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今后当求烈士于怕夫之门。孔子提倡旧礼教,曾著下一部《孝经》,敝人忝任黑厚教主,有提倡新礼教的责任,特著一部《怕经》,希望诸君,不必高谈*裁矗*只把我的《怕经》,早夜虔诵百遍就是了。

教主曰:夫怕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怕。

教主曰:其为人也怕妻,而敢于在外为非者鲜矣。人人不教为非,而谓国之不兴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怕妻也者,其复兴中国之本欤。

教主曰:惟大人为能有怕妻之心,一怕妻而国本定矣。

教主曰:怕学之道,在止于至善,为人妻止于严,为人夫止于怕。家人有严君焉,妻子之谓也。妻发令于内,夫奔走于外,天地之大义也。教主曰:大哉妻之为道也,巍巍乎惟天为大,惟妻则之,荡荡乎无能名焉,不识不知,顺妻之则。

教主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怕妻,而不知为怕者众矣。

教主曰:君子见妻之怒也,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必诚必敬,勿之有触焉而矣。

教主曰:妻子有过,下气怡声柔色以谏,谏若不从,起敬起畏,三谏不听,则号泣而随之;妻子怒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急怨,起敬起畏。

教主曰:为人夫者,朝出而不归,则妻倚门而望,暮出而不归,则妻倚闾而望,是以妻子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教主曰:君子之事妻也,视于无形,听于无声,如闺门,鞠躬如也,不命之坐,不敢坐,不命之退,不敢退,妻忧亦忧,妻喜亦。

教主曰:谋国不忠非怕也,朋友不信非怕也,战阵无勇非怕也。一举足而不敢忘妻子,一出言而不敢忘妻子,将为善,思贻妻子令名,必果;将为不善,思贻妻子羞辱,必不果。

教主曰:妻子者,丈夫所托而终身者也,身体发肤,属诸妻子,不敢毁伤,怕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後世,以显妻子,怕之终也。

右经十二章,为怕学入门之道,其味无穷。为夫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新礼教夫妻一伦,等于旧礼教父子一伦,孔子说了一句,“为人止于孝”,同时就说“为人父止于慈”,必要这样,才能双方兼顾。所以敝人说:“为人夫止于怕”,必须说“为人妻止于严”,也要双方兼顾。

现在许多人高唱“贤妻良母”的说法,女同志不大满意,这未免误解了。“贤妻良母”四字,是顺串而下,不是二者平列。贤妻即是良母,妻道也,而母道存焉。人子幼时,受父母之抚育,稍长出外就傅,受师保之教育,壮而有实,则又举而属诸妻子。故妻之一身,实兼有父母师保之责任,岂能随随便便,漫不经意吗?妻为夫纲,我女同志,能卸去此种责任吗?

男子有三从,幼而从父,长而从师,由壮至老则从妻,此中外古今之通义也。我主张约些男同志,设立“怕学研究会”,从学理上讨论;再劝导女同志,设立“吼狮练习所”练习实行方法,双方进行,而谓怕学不昌明,中国不强盛者,未之有也。

第35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一 性灵与磁电第46章 怕老婆的哲学第41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七 世界进化之轨道第19章 厚黑丛话卷三(1)第34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自序二第26章 厚黑丛话卷五(1)第18章 厚黑丛话卷二(2)第33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自序一第20卷 厚黑丛话卷三(2)第2章 绪论第37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三 宋儒言性误点第20卷 厚黑丛话卷三(2)第44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十 我国古哲学说含有力学原理第17章 厚黑丛话卷二(1)第24章 厚黑丛话卷四(3)第36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二 孟荀言性争点第13章 厚黑丛话(自序)第29章 厚黑丛话卷六(1)第32章 厚黑丛话卷六(4)第14章 致读者诸君第45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十一 经济、政治、外交三者应采用合力主义第4章 厚黑经第34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自序二第27章 厚黑丛话卷五(2)第30章 厚黑丛话卷六(2)第40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六 人事变化之轨道第33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自序一第11章 我对于圣人之怀疑第18章 厚黑丛话卷二(2)第40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六 人事变化之轨道第26章 厚黑丛话卷五(1)第12章 读书三诀:第5章 厚黑传习录第29章 厚黑丛话卷六(1)第18章 厚黑丛话卷二(2)第6章 求官六字真言第36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二 孟荀言性争点第2章 绪论第35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一 性灵与磁电第1章 《厚黑学》导读第22章 厚黑丛话卷四(1)第29章 厚黑丛话卷六(1)第7章 做官六字真言第23章 厚黑丛话卷四(2)第13章 厚黑丛话(自序)第27章 厚黑丛话卷五(2)第38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四 告子言性正确第9章 结论第18章 厚黑丛话卷二(2)第46章 怕老婆的哲学第45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十一 经济、政治、外交三者应采用合力主义第39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五 心理依力学规律而变化第21章 厚黑丛话卷三(3)第40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六 人事变化之轨道第18章 厚黑丛话卷二(2)第33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自序一第31章 厚黑丛话卷六(3)第19章 厚黑丛话卷三(1)第23章 厚黑丛话卷四(2)第12章 读书三诀:第21章 厚黑丛话卷三(3)第40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六 人事变化之轨道第1章 《厚黑学》导读第42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八 达尔文学说之修正第43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九 克鲁泡特金学说之修正第30章 厚黑丛话卷六(2)第15章 厚黑丛话卷一(1)第33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自序一第31章 厚黑丛话卷六(3)第27章 厚黑丛话卷五(2)第28章 厚黑丛话卷五(3)第12章 读书三诀:第13章 厚黑丛话(自序)第6章 求官六字真言第7章 做官六字真言第23章 厚黑丛话卷四(2)第36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二 孟荀言性争点第39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五 心理依力学规律而变化第46章 怕老婆的哲学第36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二 孟荀言性争点第1章 《厚黑学》导读第31章 厚黑丛话卷六(3)第46章 怕老婆的哲学第9章 结论第30章 厚黑丛话卷六(2)第8章 办事二妙法第3章 厚黑学第4章 厚黑经第30章 厚黑丛话卷六(2)第6章 求官六字真言第30章 厚黑丛话卷六(2)第20卷 厚黑丛话卷三(2)第9章 结论第32章 厚黑丛话卷六(4)第29章 厚黑丛话卷六(1)第36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二 孟荀言性争点第6章 求官六字真言
第35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一 性灵与磁电第46章 怕老婆的哲学第41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七 世界进化之轨道第19章 厚黑丛话卷三(1)第34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自序二第26章 厚黑丛话卷五(1)第18章 厚黑丛话卷二(2)第33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自序一第20卷 厚黑丛话卷三(2)第2章 绪论第37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三 宋儒言性误点第20卷 厚黑丛话卷三(2)第44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十 我国古哲学说含有力学原理第17章 厚黑丛话卷二(1)第24章 厚黑丛话卷四(3)第36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二 孟荀言性争点第13章 厚黑丛话(自序)第29章 厚黑丛话卷六(1)第32章 厚黑丛话卷六(4)第14章 致读者诸君第45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十一 经济、政治、外交三者应采用合力主义第4章 厚黑经第34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自序二第27章 厚黑丛话卷五(2)第30章 厚黑丛话卷六(2)第40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六 人事变化之轨道第33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自序一第11章 我对于圣人之怀疑第18章 厚黑丛话卷二(2)第40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六 人事变化之轨道第26章 厚黑丛话卷五(1)第12章 读书三诀:第5章 厚黑传习录第29章 厚黑丛话卷六(1)第18章 厚黑丛话卷二(2)第6章 求官六字真言第36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二 孟荀言性争点第2章 绪论第35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一 性灵与磁电第1章 《厚黑学》导读第22章 厚黑丛话卷四(1)第29章 厚黑丛话卷六(1)第7章 做官六字真言第23章 厚黑丛话卷四(2)第13章 厚黑丛话(自序)第27章 厚黑丛话卷五(2)第38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四 告子言性正确第9章 结论第18章 厚黑丛话卷二(2)第46章 怕老婆的哲学第45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十一 经济、政治、外交三者应采用合力主义第39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五 心理依力学规律而变化第21章 厚黑丛话卷三(3)第40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六 人事变化之轨道第18章 厚黑丛话卷二(2)第33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自序一第31章 厚黑丛话卷六(3)第19章 厚黑丛话卷三(1)第23章 厚黑丛话卷四(2)第12章 读书三诀:第21章 厚黑丛话卷三(3)第40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六 人事变化之轨道第1章 《厚黑学》导读第42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八 达尔文学说之修正第43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九 克鲁泡特金学说之修正第30章 厚黑丛话卷六(2)第15章 厚黑丛话卷一(1)第33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自序一第31章 厚黑丛话卷六(3)第27章 厚黑丛话卷五(2)第28章 厚黑丛话卷五(3)第12章 读书三诀:第13章 厚黑丛话(自序)第6章 求官六字真言第7章 做官六字真言第23章 厚黑丛话卷四(2)第36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二 孟荀言性争点第39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五 心理依力学规律而变化第46章 怕老婆的哲学第36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二 孟荀言性争点第1章 《厚黑学》导读第31章 厚黑丛话卷六(3)第46章 怕老婆的哲学第9章 结论第30章 厚黑丛话卷六(2)第8章 办事二妙法第3章 厚黑学第4章 厚黑经第30章 厚黑丛话卷六(2)第6章 求官六字真言第30章 厚黑丛话卷六(2)第20卷 厚黑丛话卷三(2)第9章 结论第32章 厚黑丛话卷六(4)第29章 厚黑丛话卷六(1)第36章 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之二 孟荀言性争点第6章 求官六字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