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三章 水上投入

宿迁,实际上,是厢军刚刚抵达洪泽湖附近,驻扎的地方,当时驻扎在这里,只是这里比较方便,靠近水源地。

对于厢军来说,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很喜欢这些地方,跟全部供给,类似于公务员待遇的禁军不同的是,厢军的供给可能连三分之一都不到。

在一些地方驻扎的时候,厢军都会找点活来干,否则,养活不了自己,在外面驻扎的时候,也会选择容易获得食物的地方,天然的湖泊,是最佳的地方。

当时只是带队的厢军一个想法,到现在,伴随着赵信分封到了定海军,他也考虑到了定海军未来的物流状况,主动跟海州方面商议,把洪泽湖周围的土地,划拨一部分过来,可以用钱来买,也可以用解决多少的受灾人口来交换。

如果是别的地方,任何一个湖边的土地,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北宋的名臣们,在地方上面最出色的造诣,就是淤田,这个在河道,或者是湖泊之中,弄出来土地,在后世,这是一个非常违反防洪的措施。

却成为了北宋普遍的采用的方法,原因很简单,淤田的利益实在是太大了。

一个长江上面的淤田,可以轻松获得上万亩,甚至是数万亩的良田,这种完全是河泥淤积下来的土地,异常的肥沃,普通土地的产量,可能只有一两石,可是淤田高达7石以上,一亩地当做三四亩来用,还不用多操心。

这些在洪泽湖,就很难的存在了,因为洪泽湖是一个内陆湖,还要承接水量非常雄厚的淮河的注入,每年都会有变化,三五年之间,就会有一次大的泛滥,这种情况下,除非是脑子进水了,否则谁也不会选择在洪泽湖安家,种植的粮食,可能一场暴雨下来,就会淹没了,白费力气。

这么一个烂摊子,有定海军接受,这没问题,当然了海州也提出了治理的问题,赵信当时考虑了一下,答应了。

洪泽湖的治理问题,从北宋开始,就已经成为了中原王朝的重点,大量水的注入,特别是一些暴雨季节,水量加大,不但会让洪泽湖泛滥,也会让整个淮河出现险情。

说白了,就是一个完全只有注水管,没有出水管的池塘,不泛滥,可能么,在水量也忽快忽慢的时候,更是可怕。

解决的方法,最简单的,就是用人工运河的方法,开凿一个入海口,实际上,新中国就是这么解决的,可是这个工程有些太大,暂时,没有计划,但是简单的环节,治标的方法还是有的。

很简单的方法,用开挖巨型池塘的方法,开挖蓄水池,顺带的,在洪泽湖比较低洼的地方一同开凿,并且兴建环湖大坝,当承受水量的能力,超过了一年注水量的时候,最少在这么一年的时间之中,不会泛滥。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理,也是一个无底洞一样,需要不断的投入,但是没问题,赵信和定海军,更看重洪泽湖的未来的。

宿迁所在的位置,距离洪泽湖水边,还有十几米的距离,加上港口的扩建,更是后退了大大的一步,大概是500米左右的距离,暂时通过一条长达2里左右小型运河,同洪泽湖连接。

以定海军现在的实力,开凿一条超过300里,甚至是是500里的运河,这有些困难了,定海军有这么多的资金,也有足够的人力。

可是这样的结果却是,跟定海军建设有关系的一切的工程,全部停工,这个代价是赵信所不能承受。

他只能够在洪泽湖的沿岸,进行一番的开发,对于低洼的地区,不停的掘进,并且开凿了一系列的湖泊。

跟运河相比,湖泊的开挖难度小了很多,只要是挖深就可以了,甚至不讲究的话,连边堤坝都不用修建,在原地施工,也比行走施工,要方便很多,也集中很多。

这种情况之下,短时间,最少在一两年之中,不必考虑水患的问题,同时可以帮助洪泽湖的附近,进行一些沟渠水利的建设,也算是变相的增加这边的土地肥沃程度。

这个工程,最终跟港口的工程一起开工,到现在依然没有完工,但是港口的却是兴建完毕了。

经过了一系列的开挖,施工,在距离水面超过30米左右的高出,兴建了也一个完善的港口,这个就是目前的宿迁港。

通过开挖,引水的,这个港口也基本上投入使用了,拥有可以停泊800料大船的泊位20个,中小泊位超过百个,在整个北宋的整体来算,也算是一流以上的河港,当然了,每天的吞吐能力,也远远超过其他的港口。

更高的位置,更远的距离,如果洪泽湖按照现有的速度的话,哪怕20年的时间,也无法淹没宿迁港,这是因为地理位置决定的,湖泊要淤积,按照水的特点,总是要先进入到低地,然后逐步的抬升的,宿迁这里,有足够的高度。

如果加上每年必要的治理,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淹没宿迁港。

这已经足够了,赵信当然不可能做千秋万代的工程,解决洪泽湖的问题,就是让洪泽湖入海的,并且修缮这一边的农田水利建设,让淮河的水,得到充足的利用。

20年的时间,飞速发展的定海军,还无法完成这个工程的话,那是不可能的,连定海军只用了一年不到,就变成了这个样子,一个300多里的运河,有什么困难的。

那是远景,未来,通过运河,真正让定海军融入到整个北宋内陆的水系之中,甚至一些还没有贯通的水网,也通过一些人工开凿的运河联通,让整个北宋的水运四通八达,在另外一个意义上面,打造一个运输体系。

此时此刻,宿迁港才是一个关键,这里已经成为了海州这边,发展的一个关键点位,除了定海军之外,最快速度,从个一片荒地,变成一个繁忙的城市的记录。

从一个不闻一名,连人迹都没有的荒地,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容纳了最少5万人,并且繁忙无比的城市。

无数从定海军那里购买过来,通过海州到这里的官道,运送到这里的货物,会在这里分别装船,每年的吞吐量逐步的提升,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非常可怕的程度,才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到现在,扩建工程已经开启,完成之后,吞吐量还可以达到现在的5倍以上。

宿迁已经成为了整个北宋,最繁忙的河港,除非是来自江南的海商,否则,大部分的商人,都会通过北宋发达的水系,来到宿迁,然后前往定海军购买商品。

商人们,有的携带了巨大的船队,有的,就是孤身前来,定海军早已经把很多的东西,都准备好了,船队也是最先兴建的,在原来的基础之下,定海军拥有了超过1000条船,总量高达20万料的庞大船队,每天往来于运河之上,把触角深入到了整个北宋的每一个角落。

宿迁就是定海军庞大船队基地之一,并且常年有大量航线通行,未来会建立一个庞大的展示中心和交易所,把定海军最少一半商品,拿到这里来交易。

此时的宿迁港,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30艘体态庞大的船舶,他们清一色的,是800料的沙船,全部都是江南的产物,都是刚刚下水不久的新船。

本来都有主的,却被定海军用高价买到,这些就是赵信去往东都汴梁的座驾。

赵信对于这些船,有些不满意,最好的船,不应该是这样的简单的中国式帆船,而应该是有些类似于车船的庞大船舶,依靠着帆和浆,甚至在内部,可以通过踩踏传送的叶轮,快速前进的船。

只不过,这些船,太过先进了,定海军虽然有钢铁基础,也拥有机械制造的基础,但是要贸然的进入这里,还需要相当的时间。

造船厂的扩大,不单单是人到位就可以了,还有材料,技术,机械等诸多的方面,在这一切都不具备之前,拿来主义,是最好的选择。

在这个时代,传统的工艺条件之下,完成一艘船,不但需要庞大的投入,也需要时间,短则一年,多则两三年。

不过,对于赵信而言,钱能够解决的问题,一切都不是问题,一艘800料沙船,价格大概在400贯左右,定海军直接拿出了1000贯,几乎是他的两三倍,不为钱而折腰的,没有接,一艘船,两三年的时间,也赚不到两三倍的利润,大不了拿了一千贯,继续下达订单。

赵信除了大量的购买船只,也大肆的扩大河运的队伍,大量雇佣所有跟水有关系的人员。

在短短的一年时间之中,对于走水上生意的这一批人来说,是一个福音,因为不但有了大量的工作,还有被长期雇佣的机会。

河工很苦,一些从事着河上工作的人,往往是吃青春饭的,依靠着辛苦的劳动,才能够赚到微薄的薪水,船老大和船上的,稍稍好一点,可是一次倾覆,就足以让无数的家庭,陷入到最苦难的境地之中。

第三百五十章 仁宗来信第二百六十一章 扭转印象第二百四十九章 留守曹刿第四百八十二章 仁宗的态度第三百一十一章 韩琦求剑第三百二十八章 漏夜伏击第六百五十八章 一份大礼第二百五十八章 间接影响第二百二十四章 大订单和聪明人第八百二十一章 一月二级第六百九十五章 建城海参崴第八百八十一章 火车冲卡第七十三章 远程阻击第八百四十章 疑似美洲第五百六十八章 战前等待第二百六十三章 天然温度计第五百九十五章 后续发展第五百九十章 教育改革第二十章 北宋县城第四百六十一章 植物的作用第二章 船到南乐第七百八十九章 沈阳车站第一百零五章 提升的误区第一百五十九章 又出幺蛾子第六百一十八章 技术和效率第二百二十八章 持久战第二百二十七章 神兵和铁器第七百九十三章 芥末和山葵第二十二章 中药和无机物第四百零四章 以物易物第四百七十五章 樊楼新楼第二百五十五章 反扑的叛军第八百五十四章 玉米推广第七百三十四章 最坏的结果第一百三十四章 运输问题第二百三十五章 杀机暗藏第十九章 禁军装备第二百七十八章 疏漏之处第五百四十四章 商品选择第七百九十一章 天空之梦第七百一十五章 风起广南第七百一十八章 海军出动第三百九十七章 不约而同第八百四十一章 托运和卧铺第四十九章 断后第八百一十七章 南城广场第三百五十三章 水上投入第五十三章 器械固守第一百七十一章 古代化学第六百零一章 审计报告第四百四十九章 安全生产第二百六十四章 现金压手第四十七章 连珠箭第八百一十五章 地球帝国第一百九十三章 二级战争卡牌第二章 船到南乐第四百二十三章 反其道行之第一百一十六章 造反前提第二百九十二章 热武器的野望第六百二十七章 海洋捕捞第八百一十一章 流放美洲第七百九十章 轮船和飞机第八百一十七章 南城广场第八百七十九章 两纵两横第六百四十四章 西北热潮第二百章 全部放翻第五百五十五章 一府四区第八百七十一章 科技瓶颈第一百五十七章 韦家的选择第一百七十七章 保密和砌墙第七百二十四章 最终处罚第八百六十六章 新式织物第二百一十六章 神奇肥皂第四百五十八章 城市化和工业第三百一十章 花式磨刀第一百六十章 相见不相识第七百九十四章 细分研究第六百五十六章 亲临琉球第二十一章 中药店第二百二十三章 叛军袭来第五百七十九章 唯武器论第二百五十二章 叛乱扩张第五百六十七章 航船和琉球第二百六十章 繁忙港口第七百六十一章 飞剪船第三百九十七章 不约而同第二百三十四章 辽西之战第五十七章 设计丹木第六百二十九章 渔船下水第五百九十四章 温度和三态第二百七十七章 价格问题第六百零一章 审计报告第三百零五章 两重天第三十二章 南乐县令第五百八十二章 人才和效率第七百四十三章 韩琦抵达第六百五十九章 一把大火第八百五十六章 飞剪和先驱第四百三十二章 枢密院中
第三百五十章 仁宗来信第二百六十一章 扭转印象第二百四十九章 留守曹刿第四百八十二章 仁宗的态度第三百一十一章 韩琦求剑第三百二十八章 漏夜伏击第六百五十八章 一份大礼第二百五十八章 间接影响第二百二十四章 大订单和聪明人第八百二十一章 一月二级第六百九十五章 建城海参崴第八百八十一章 火车冲卡第七十三章 远程阻击第八百四十章 疑似美洲第五百六十八章 战前等待第二百六十三章 天然温度计第五百九十五章 后续发展第五百九十章 教育改革第二十章 北宋县城第四百六十一章 植物的作用第二章 船到南乐第七百八十九章 沈阳车站第一百零五章 提升的误区第一百五十九章 又出幺蛾子第六百一十八章 技术和效率第二百二十八章 持久战第二百二十七章 神兵和铁器第七百九十三章 芥末和山葵第二十二章 中药和无机物第四百零四章 以物易物第四百七十五章 樊楼新楼第二百五十五章 反扑的叛军第八百五十四章 玉米推广第七百三十四章 最坏的结果第一百三十四章 运输问题第二百三十五章 杀机暗藏第十九章 禁军装备第二百七十八章 疏漏之处第五百四十四章 商品选择第七百九十一章 天空之梦第七百一十五章 风起广南第七百一十八章 海军出动第三百九十七章 不约而同第八百四十一章 托运和卧铺第四十九章 断后第八百一十七章 南城广场第三百五十三章 水上投入第五十三章 器械固守第一百七十一章 古代化学第六百零一章 审计报告第四百四十九章 安全生产第二百六十四章 现金压手第四十七章 连珠箭第八百一十五章 地球帝国第一百九十三章 二级战争卡牌第二章 船到南乐第四百二十三章 反其道行之第一百一十六章 造反前提第二百九十二章 热武器的野望第六百二十七章 海洋捕捞第八百一十一章 流放美洲第七百九十章 轮船和飞机第八百一十七章 南城广场第八百七十九章 两纵两横第六百四十四章 西北热潮第二百章 全部放翻第五百五十五章 一府四区第八百七十一章 科技瓶颈第一百五十七章 韦家的选择第一百七十七章 保密和砌墙第七百二十四章 最终处罚第八百六十六章 新式织物第二百一十六章 神奇肥皂第四百五十八章 城市化和工业第三百一十章 花式磨刀第一百六十章 相见不相识第七百九十四章 细分研究第六百五十六章 亲临琉球第二十一章 中药店第二百二十三章 叛军袭来第五百七十九章 唯武器论第二百五十二章 叛乱扩张第五百六十七章 航船和琉球第二百六十章 繁忙港口第七百六十一章 飞剪船第三百九十七章 不约而同第二百三十四章 辽西之战第五十七章 设计丹木第六百二十九章 渔船下水第五百九十四章 温度和三态第二百七十七章 价格问题第六百零一章 审计报告第三百零五章 两重天第三十二章 南乐县令第五百八十二章 人才和效率第七百四十三章 韩琦抵达第六百五十九章 一把大火第八百五十六章 飞剪和先驱第四百三十二章 枢密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