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议事

“羊毛织造的褂子在军中极受欢迎,这次调拨寿春的物资里,又多添了一万件羊毛褂子,确保宣武军、骁胜军的基层武吏赶在早春时节都能领到人手一件……”

渡淮方略确定下来后,除了对北岸集结的十数万虏兵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外,军功授田、诸军编整、军械装备、更替等事务也变得异常繁杂起来。

史轸、徐武碛、周景、郭君判等人需要留在泌阳坐镇制司,主持日常军政事务;徐武江这个冬季又返回南蔡了,继续推进包括荆江长堤在内的荆北四县及南蔡县的工造事务;刘师望又暂往光州主持靖胜军眷属的军功授田及安置工作;徐怀便举荐潘成虎出知襄阳府,将熟知军务,同时更擅长处理复杂政务的程伦英替换出来,调到招讨使司出任谘议参军事,与韩圭、张雄山、范雍等人一并留在他的身边负责渡淮作战的筹备工作。

邛崃山西麓并不平静,吐蕃诸部一直都没有放弃联手将契丹残部驱逐出去的念头,燕部援骑不可能长期滞留中原参战。

淠口会战结束后,萧燕菡就与其侄萧纯裕率领一部燕部援骑押送三千色目俘虏溯江返回打箭炉,最终留下四千燕部援骑(总数)由撒鲁合、邬散荣、萧泫三将统领,直接编入选锋军参与后续的北伐作战。

选锋军也因此编为左右镇,左镇以殷鹏、萧泫为正副统制,主要驻扎在蔡州,协助陈子箫抵挡据许、陈两州南窥的京西敌军;右镇由史琥、孙延观、邬散荣为正副统制,作为招讨使司的亲卫兵马,主要随徐怀驻扎于寿春。

除了选锋军右镇外,渡淮作战也确定以靖胜军、宣武军、骁胜军三部步甲为主,诸路参与轮战的兵马将计划从之前的八万人众降到六万左右。

在渡淮作战的钱粮分摊方面,江东、江西、荆南、荆北、广西五路进行适度的削减,每年划定为一千五百万贯钱粮,约定除开铜制钱、金银贵金属支付外,约三分之二以棉麻、粮食、牲畜、棕毛、桐油、木料等基本物资抵扣。

京襄除了承担辖境原有的庞大军政开支外,也承诺每年额外为渡淮作战承担五百万贯的军资度支,但主要是以兵甲、军械、服被、舟船等作战物资进行折算。

徐怀做这样的让步,一方面确实是江东等五路自第二次淮南会战以来承受极大的财赋压力。

除了分摊直接的会战军资度支外,诸路参与勤王的兵马,相当一部分开销,包括后续的伤亡抚恤等等,都是由诸路监司承担。

诸路监司眼下都面临严重的入不敷出的局面,普通民众也不可能无限度的承受加征。

另一方面乃是京襄承担更多的责任之时,也藉此扩大对外物资输出的规模,以此进一步刺激内部的工矿生产。

也因为京襄主要是以物资折算军资进行分摊,实际所出要远比口头承诺的要低得多,因此也不会给京襄造成太大的压力。

江淮等地因为淮西上百万民众流离失所,米价再度上扬到每石六七贯钱之高,而京襄持续数年大规模修造垸寨堰坝,疏通、开凿沟渠、运河,不仅新垦田地连年增加,原有的耕地亩产也逐年攀高,制司及诸州府仅今年新增储粮就高达

一百二十万石。

这部分新增储粮,在京襄制司租赋账目上仅折算到一百五十万贯,但倘若从京襄调拨粮食供渡淮作战使用,那折算就会采取与荆南、荆北诸路同样的标准,调拨五十万石粮食,可能就要折抵两百万贯的军资分摊。

京襄所调拨的服被、舟船,折算差价没有粮食这么大,但也在两倍以上;兵甲、军械的折算差价则更为夸张。

又由于诸路分摊军资的钱粮,主要以粮食、牲畜、木料、棉麻、桐油等实物进行体现;这里面会有相当一部分原材料,如棉麻、木料、牲畜等等,会转入京襄,在京襄加工成棉布、舟船、兵甲、战械等成品后再拨入招讨司,最后折算时同样会有巨额差价。

总的核算下来,京襄承诺每年分摊五百万贯的军资,实际成本可能约在一百万贯左右。

就此别人还无法挑京襄的刺,毕竟从其他地方征购这些作战物资的价格,还要远远高过京襄调拨的折算价格。

目前京襄所出的毛纺织品还谈不上太成熟,无论是织毯还是编织成御寒的羊毛褂子,成本都要比传统的服被高出一大截。励锋堂通过各地所设的货栈推销毛纺织品,主要只能吸引中小地主及城镇富裕民户尝鲜购买,销量非常有限。

不过,织毯以及御寒毛褂子,以其卓越的防寒防潮以及柔顺轻便等性能,在军中却极受欢迎。

目前京襄所出的织毯等毛纺织品,也主要供应军中。

去年京襄仅消耗掉三千担羊毛,今年加大对诸军毛纺织品的输出,预计消耗羊毛能扩大五六千担。

这个数量看似不多,但加上契丹残部每年往内地输出千余匹战马,差不多就能抵消掉每年通过邛崃山道往打箭炉输入三四万石粮食以及茶铁、食盐等物资的成本。

虽说为了打通邛崃山道前后投入四五十万贯钱粮,最终还将六七千青壮留在邛崃山中及西麓,这个代价之大,一时间别指望能回本,但在接下来通过羊毛及马匹的输出,就能保持邛崃山两侧的物资贸易平衡,这对维系拓宽邛崃山道,意义是非同小可了;更不要说后续还能支撑对吐蕃高地的扩张。

虽说桐柏山匪乱时期,作为泌阳知县的程伦英就与楚山众人有过接触,但他却是作为南阳府司兵参军,负责协调孔周、刘武恭等将率领南阳府军参与汝蔡轮戍以及出任襄阳知府之后,才对京襄(楚山)有真正深入的认识。

也由此认识到徐怀这些年所创建的工矿军政体系的根基之深厚,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谋略才显得极其游刃有余。

程伦英拿着新一批调拨物资清单,过来找徐怀签署,韩圭正跟徐怀谈及孔昌裕联合江东、江西、广西三路转运使上书奏请截留盐茶税以补本路监司度支不足之事。

由于京襄承诺每年额外承担五百万贯的军资度支,令其他五路监司没有理由拒绝渡淮作战每年总计一千五百万贯的度支分摊,但是要每年拿出这个数,对五路监司来说,压力还是太大了。

现在孔昌裕等人就想着将盐茶榷税截留下来,弥补监司度支的不足,或者用来支付对渡淮作战的军资分摊。

这个是有先

例的。

比如说京襄、西秦、东川三路早就将盐茶榷税截留下来,弥补各自军资不足。

此时荆北牵头,提出要将荆北等路所产生的盐茶榷税,纳入渡淮作战的军资度支核算之中,而不再额外押运交付中枢,理由显然也非常充足。

这点,作为荆湖南路制置安抚使葛伯奕都无法反对,甚至保持沉默,就令他在荆湖南路监司内部受到极大的非议。

能不能将盐茶榷税截留下来,意味着荆湖南路能不能每年实际减少上百贯的渡淮作战军资分摊。

经历洞荆匪乱之祸,地方上也不敢对底层民众盘剥太狠,倘若每年能实际少承担上百万贯的军资分摊,这绝不是一个小数目。

葛伯奕倘若这时候敢站出来唱反调,他就不怕荆湖南路内部掀起“倒葛”的声潮?

当然了,孔昌裕等人明面上是上书奏请朝廷恩许这事,但通过韩圭说与徐怀知晓,实际还是为了争取徐怀的支持。

只要徐怀这边的首肯,他们就可以直接扣留盐茶榷税。

“你们觉得呢?”萧燕菡离开后,徐怀也没有对军政事务表现得多勤勉,他将韩圭等人留在身边,又将程伦英调过来,就是图省事。

对于五路盐茶榷税之事,制司有人想着压榨五路监司,倒逼诸路监司进行清田扩大财税收入,也有人希望筹备渡淮作战的关键时刻,有必要给五路监司缓一口气,京襄当下也要尽可能抓住五路监司的支持。

见徐怀朝他看过来,程伦英说道:“五路财赋暂时不宜太过压榨,是需要缓一口气,但盐茶榷税放归地方监司掌握,形成惯例之后,将来想再收上来就难了,却是可以放到五路度支使司统一筹划为好……”

“程郎君此议甚好,交由五路度支使司统一筹划,算得上两全其美。”韩圭说道。

五路度支使司名义上还是中枢部院之一,将这部分钱粮从中枢盐铁使司划出来,纳入五路度支使司统筹,操作上较为方便。

此外,五路度支使司名义上是以魏楚钧为首,说到底还是为渡淮作战服务。而在韩圭看来,京襄下一步还是要将魏楚钧踢开,由京襄直接掌控这一中枢强力机构,此时将更大的财权集中到五路度支使司之中,也省得将来多费唇舌。

当然,这确实也能极大缓解五路监司目前所承受的财赋压力,差不多相当于京襄分摊一部分的基础之上,再度减少五路每年约四百万贯钱粮的分摊。

“那你们去找魏楚钧商议,他上书请奏此事最为合适。”徐怀说道。

程伦英禁不住苦笑,心想找魏楚钧商议,要他同意上书请奏此事,还不如直接派队甲卒拿刀架他脖子上逼他写这封奏书更合适。

韩圭想到一事,却没有推辞,眉头微蹙着说道:“我现在就去找魏楚钧商议着看看……”

韩圭走后,程伦英继续与徐怀商榷这次物资调拨之事,也没过多久工夫就见韩圭笑盈盈的去而复返。

程伦英讶异的问道:“魏楚钧这么轻易就答应下来了?”

“意外吧?”韩圭笑着说道。

徐怀蹙着眉头没有作声……

第三十八章 守城之选第九十二章 客远不为阻第九十八章 春风得意幽愤枪第六十八章 传首第九十七章 佛殿第一百二十七章 人生几多厮杀时第十七章 县政第二十二章 军使请上座第一百八十五章 出兵第一百四十三章 富贵送上门第一百七十八章 喘息之机第五十七章 抵罪第一百三十二章 俘卒第一百一十五章 收兵第十六章 云停风不息第十四章 暗香疏影心疑第一百五十四章 报捷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价而沽第二百二十六章 功成第九十章 猜忌第一百零七章 驰援第一百二十四章 全军而上第七十九章 司户城第八十五章 撤离第二百五十五章 新城第二百二十八章 献策第七章 初冬第十二章 无事也无非第二百七十一章 别无选择第五十五章 寨前杀三贼第十三章 有所不得不为第一百六十章 撤军议和第六十章 职事第一百八十五章 开端即尾声第七十章 大同夜幕第五十八章 风月交椅第五十六章 黑衫秘兵第三十一章 先行第二章 屠城第七十四章 旧卒第五十二章 以启山林第二十四章 缉拿第一百八十四章 盘龙湖第一百一十一章 狭路第二章 座前好走狗第一百三十四章 西山蕃骑第六十一章 新使赴任前第五十四章 胡人心机第一百九十七章 惊蛇第一百二十二章 粮食第七十八章 九黎镇第七十三章 背水第二百七十三章 西征第一百一十二章 迎敌第一百八十五章 出兵第一百二十章 谁无狰狞容第一百零九章 未雨绸缪时第一百二十一章 三月之期第九章 少年奸计第一百零九章 俘虏第三十一章 巩县第一百一十章 新甲第七十一章 归来第一百六十五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第七十五章 日月新天第二十二章 军使请上座第十二章 无事也无非第六十二章 归去第二十五章 城池第四十四章 咸鱼岂能枉自第十四章 促降第四十九章 接应第十五章 大营第一百七十二章 围垸之策第一百零一章 渡河第二百一十四章 次日第一百八十二章 盘龙寨第九章 少年奸计第一百二十章 相邀第七十一章 断谋第八十二章 必经之地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雾第二百四十章 末路第八十二章 杀人算赏钱第二百一十三章 不决第一百四十二章 随风潜入夜第一百一十五章 收兵第一百六十章 撤军议和第一百三十六章 哗变第八十八章 瑜亮相疑第二十三章 掌灯倾诉第五十一章 借刀杀人计第四十章 监军使院第一百四十五章 将行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谋第六十六章 斩将第八章 大战第一百三十三章 冲冠一怒第二十一章 大腿第一百六十二章 堪舆
第三十八章 守城之选第九十二章 客远不为阻第九十八章 春风得意幽愤枪第六十八章 传首第九十七章 佛殿第一百二十七章 人生几多厮杀时第十七章 县政第二十二章 军使请上座第一百八十五章 出兵第一百四十三章 富贵送上门第一百七十八章 喘息之机第五十七章 抵罪第一百三十二章 俘卒第一百一十五章 收兵第十六章 云停风不息第十四章 暗香疏影心疑第一百五十四章 报捷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价而沽第二百二十六章 功成第九十章 猜忌第一百零七章 驰援第一百二十四章 全军而上第七十九章 司户城第八十五章 撤离第二百五十五章 新城第二百二十八章 献策第七章 初冬第十二章 无事也无非第二百七十一章 别无选择第五十五章 寨前杀三贼第十三章 有所不得不为第一百六十章 撤军议和第六十章 职事第一百八十五章 开端即尾声第七十章 大同夜幕第五十八章 风月交椅第五十六章 黑衫秘兵第三十一章 先行第二章 屠城第七十四章 旧卒第五十二章 以启山林第二十四章 缉拿第一百八十四章 盘龙湖第一百一十一章 狭路第二章 座前好走狗第一百三十四章 西山蕃骑第六十一章 新使赴任前第五十四章 胡人心机第一百九十七章 惊蛇第一百二十二章 粮食第七十八章 九黎镇第七十三章 背水第二百七十三章 西征第一百一十二章 迎敌第一百八十五章 出兵第一百二十章 谁无狰狞容第一百零九章 未雨绸缪时第一百二十一章 三月之期第九章 少年奸计第一百零九章 俘虏第三十一章 巩县第一百一十章 新甲第七十一章 归来第一百六十五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第七十五章 日月新天第二十二章 军使请上座第十二章 无事也无非第六十二章 归去第二十五章 城池第四十四章 咸鱼岂能枉自第十四章 促降第四十九章 接应第十五章 大营第一百七十二章 围垸之策第一百零一章 渡河第二百一十四章 次日第一百八十二章 盘龙寨第九章 少年奸计第一百二十章 相邀第七十一章 断谋第八十二章 必经之地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雾第二百四十章 末路第八十二章 杀人算赏钱第二百一十三章 不决第一百四十二章 随风潜入夜第一百一十五章 收兵第一百六十章 撤军议和第一百三十六章 哗变第八十八章 瑜亮相疑第二十三章 掌灯倾诉第五十一章 借刀杀人计第四十章 监军使院第一百四十五章 将行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谋第六十六章 斩将第八章 大战第一百三十三章 冲冠一怒第二十一章 大腿第一百六十二章 堪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