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3章 登门

毫无疑问,种氏如今是京中最显赫的将门。

即便晋国公府与之相比,也要逊色三分,因为这是个庞大的家族,枝叶繁茂,根基深厚,在李氏韬光隐晦,郑氏分崩离析,折氏被拔光了一多半的牙齿的今天,没有了多少掣肘的种氏可谓是一枝独秀。

而种从端前两年中了风,开口说话都困难了,种氏主事之人,也就顺理成章的换做了种燧。

这一点尤为关键。。。。。。

种燧这人,心性坚毅,野心勃勃,并不算是一个好的继承人。

这么说可能有点矛盾,但和种氏联络有亲,又身在枢密院的赵石看的很清楚,这样的不知收敛,早晚有一天,会耗光皇帝陛下的耐心。。。。。。。。

因为从景兴年间开始,大秦两代君王都在有意无意的消除这些门阀世家的影响力。

也许,将来长安城中会出现很多世家豪门,声势也许并不弱于当年的长安五姓,但现在嘛,却还不是繁花似锦的太平盛世。

当政的,是心计深沉,目光远大的成武皇帝。

其实,在几年前种燧争夺枢密使之职失利之时,这种考量就有所体现,只是那会儿,皇帝陛下的心思,还在其他两家身上罢了。

所以,赵石想让种燧出京领兵,也算是一番好意,成武鼎革到了今天,政治立场什么的,有的时候已经无足轻重,皇帝陛下即便对种氏并无厌恶之意,有那么一天,他也会毫不犹豫的对种氏下手。

如果种燧还在朝中,首当其冲者,必定是种燧无疑。

这样的一天其实已经不远了,张承这个枢密使做的很称职,虽然一直在努力摆脱着赵石的影响,一些事情上做的并不很得赵石心意,但无论眼光还是手腕上。都要比种燧稍胜一筹。。。。。。

不过张承任职枢密使的时日已经所剩不多,到时张承卸任的时候,种燧几乎是天然的接任人选。

那个时候,皇帝陛下会很为难。赵石也将面临取舍,说不定,刀光剑影,便因此而起,与其那个时候纠结。不如趁早谋之。

不过,谋人容易,谋己却难。

种燧受家世所累,这辈子恐怕也难以再进一步了,而他赵石,却也为声名所困,其中之为难,外人如何知晓。

都说他晋国公党羽遍布朝堂内外,但这两年你瞧瞧,他不理政事。放手权柄,从皇帝陛下数起,再延及亲近友好,有哪个真心实意来到他面前,相劝几句?

多数都是不闻不问罢了,为的什么?还不是都想着,大将军赵石这个时候退上一步两步,也许对朝廷,社稷,乃至于各人更加有利?

这种事儿。讳莫如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已。

当然,老大别说老二。赵石看的很清楚,却也自忖比旁人心善不到哪儿去。

像种燧这件事上,他也不是完全都存着善意。

如果种燧这次出京领兵,必然是一路偏师,面对的又是名将岳东雷,束手束脚。可想而知,再加上水土不服,除了精兵可以依仗之外,怕也就没什么了。

这么说来,地利人和皆不在手,战事艰难之处可想而知。

种燧用兵偏稳,这是赵石最放心之处,不过吃点苦头怕是在所难免,一旦有所失利,锋芒必为江善所掩。

到时候,论功行赏,种燧也就别想着争夺枢密使之位了,却还能让大胜的秦军上下,认识到前途任重而道远,不起骄敌之心,一举两得,甚为合适。

未战,战事走向多数已是了然于胸,这样的本事,得益于多年征战的经验,也有对历史一知半解的因素在里面。

所以才能从容布置,尽显大秦权臣之本色。

月色之下,李金花看着心事重重的丈夫,心疼之余,却也不再多问,相比于这些朝堂中事,自家女儿那点子事故,真真可谓是无足轻重了。

李金花回去后宅,赵石却没闲着,又将府中幕僚们都叫到面前,分派一下任务。

让陆敖盯着户部动静,孙文通跟兵部打交道,南十八坐镇府中,另外几个人传递往来文书,可以想见,未来几个月,晋国公府其实和京中很多衙门也差不了多少了。

第二天,赵石一大早便从晋国公府起行,去参加朝会。

早朝上,多数人都是心不在焉,连皇帝陛下,也不例外。

所以这一天的早朝很短,早朝之后,几位三品重臣,直接被宣召入宫。。。。。。。

直到日暮时分,众人才纷纷出宫,也象征着大秦的战争机器终于启动开来。

几位重臣不约而同,在宫门前停了下来,等人到齐了,略微商议一下,这才纷纷告辞离去。

选将调兵,各人皆有己见,需要中书和枢密院相互沟通,各人回去,也要写一份奏疏出来,这一晚上,谁也别想消停。

赵石回到府中,刚饮上一杯热茶,脚跟脚的,便有人来访。

赵石知道,麻烦事肯定不少,但没想到这会儿便有来人,太心急了些。

让他更没想到的是,来的人是御史中丞张世杰。

张世杰也已有了老态,只不过,在他身上,已经无法找到当年那个落拓长安,不敢回乡的士子的影子了。

只要靠近他,你就会觉出几分冷意,目光锋利的好像刀子一般乱飘。

没办法,从大理寺,到都察院,再到御史中丞,他的宦途轨迹,决定了他的处事方式,当初的温文君子,已是一去不复返了。

他的形象,其实跟传说中唐时来俊臣,狄仁杰有些相仿,皆为皇帝爪牙,为诸臣所忌惮。。。。。。。

监察百官,大权在握,与中书,枢密分庭抗礼,实际上,已然来到位极人臣。百官侧目的位置上了。

而御史台也正因为有了他,才能另起炉灶,从受中书辖制的境地中脱颖而出,愈显权责。。。。。。。。

作为御史中丞。张世杰也一直在谋求一种超然独立的地位。

而科举制度的改革,以及武学的建立,确实给了他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让御史台下面的衙门的人员任免,更少的受到来自其他衙门的干扰。

张世杰本人。也屡次流露出,在都察院,军察院,御史等处任职之官员,不再任意转任其他文武职位的意思,志向远大,却也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了。

一直以来,张世杰也在寻求赵石的支持。

但在赵石看来,这么下去,御史台差不多也就成了锦衣卫。

监察百官。再有了处置之权,不是锦衣卫是什么?

尤其是现在,已经有了这样的苗头,军察院的触角是军中虞侯,都察院的触角则是各地按察使。

再要不受中书,枢密的牵制,你想做什么?

没了赵石的支持,张世杰多少也就息了心思,因为在他看来,这位表弟才是朝廷中最为开明的重臣。他说不成,那么旁人九成九也是如此了。

不过说起来,这几年,赵石对他的观感从当初的不待见。到后来的稍稍敬重,直到如今,则变成了多少有些亲近了。

原因嘛,除了他们地位越来越相近之外,也因为这两年间,在赵石面前。直言不讳劝赵石不要过于疏离于朝政,提防小人作祟的人里面,就有张世杰一个。

非常难得,也让赵石觉得,张世杰虽然迂腐了些,但为人还算不错。

实际上,张世杰其人,是个非常有政治抱负的人,同样也是个非常典型的读书人,心怀天下,操守严谨,品性高洁,不太擅长阴谋诡计,进退之上,拿捏的也不太好,行事也总带着些迂腐之气。

这样的人,能够走到今日,只能说是因缘巧合,不然的话,一辈子可能就要碌碌无为,在乡野之间成为一个愤世嫉俗的隐者罢了。

不过,说这些没用,事实是,出身巩义县的兄弟两人,此时皆是位高权重,乃当世有数的权臣。。。。。。。。。

张世杰的来意,赵石猜不到。

不过等张世杰说上几句,赵石便也明白了。

这位御史中丞大人出宫之后,一路不停的跟过来,只不过是想问问他,这军察院到了战事起时,当行驶怎样的职权。

这也是成武兴革的后遗症之一,很多东西都很新鲜,新鲜的让御史中丞这样的朝中重臣都有些茫然失措,不知道关键时候,是该宣示威权,还是该一切照旧。

这当然是有违于张世杰本人的政见的,但没办法,杜山虎卸任在即,一辈子风风雨雨,到了晚年,却吃了个大亏,让杜山虎有些心灰意懒。

在军察院任上虚应故事,让人无可奈何。

张世杰几次想撤换掉杜山虎,但杜山虎这样的老资格,张世杰动不了。

这是皇帝陛下,以及武臣们安插在军察院最硬朗的一根钉子,除非年纪到了,不然的话,谁都不能轻易动摇他的位置。

而到了战时,问题也就来了。

按照张世杰的想法,是不是能派人到军前,切实掌管军中军纪,差不多也就相当于当年监军的职责了。

在御史台商量了几次,杜山虎随意糊弄,其他人也莫衷一是,让张世杰非常之恼火。

所以,他只能在宫中廷议之时,一言不发,但过后,却直接来寻赵石商量。

赵石也是苦笑,这样的事情,你找我来商量?

不过想一想,也就释然了,不找他还能去找谁呢?

实际上,这个糟烂事,根子上还在于武人势大,当初要是按照种燧的奏议,将军察院设在兵部,会更加名正言顺一些,办起来也更顺利。

但无论是皇帝陛下,还是中书那群文臣,都极力反对,这才将军察院设在了御史台下面。。。。。。。。。。

实际上,还是文武相制的政治理念在作祟。

而枢密院,兵部这边有些不甘,还是由他赵石提议,为杜山虎谋了这么个位子,才平息了各方争执。

这会儿张世杰找上门来,让他怎么说呢?

张世杰不知道其中内情吗?他当然清楚,但还是找上了赵石。。。。。

这其实就是他执拗迂腐的地方所在了,他认为这么做我没私心,全都是为了国事,所以不怕旁人说什么,也不怕得罪人,更不怕赵石不高兴。

赵石确实不喜,作为军人,对于文臣干涉军务,天生就反感至极。

大秦还好些,若是像东宋,南唐那样,让文臣领兵权,赵石这辈子恐怕都难有出头之日,除非他去死读书本儿,考个状元什么的。

“大哥,巩义张氏已是大贾之家,接的还是皇商,大哥。。。。。。难道就这么一直下去,遍树政敌,可想过你我一去,将来家人子女若何?”

文不对题,张世杰愣了愣,接着一双眸子便直勾勾的盯着赵石,半晌才淡淡道:“当初我在东宫时,因父丧而出奔,辗转来去,担惊受怕,亏得表弟力挽狂澜,才有今日明主在位,国势渐彰。”

“而今。。。。。。看来,表弟已无当初之锐气,我来的错了。。。。。。”

说完,大袖一甩,就要告辞。

赵石撇撇嘴,就知道跟他说不到一路,“行了,不需作态,咱们说正事儿。”

一句话,让张世杰也非常不舒服,我激你一下,你不大包大揽也就算了,怎么能这么无礼呢?

不过不管怎么说,赵石对他的姿态,和以前没法比,不然这会早不耐烦了。

而对于张世杰来说,这位表弟在他心目中的份量,也早已根深蒂固,只是他自己很多时候不愿承认而已。

“这事儿吧。。。。。。”赵石慢悠悠的开了口,“需要看时机,现在时机不对。。。。。。。”

说着说着,赵石也算理顺了思路,“新衙门,新气象,冒冒然想要派人去军前,不过自取其辱,大哥没领过兵,不知道军中主帅在大军中有怎样的威权,别说军中将领,便是那些军中虞侯,你派了人过去,他们都未必瞅你一眼,若是派的人途自逞强,结果只能是一个,把脑袋丢在那里,军察院名声扫地罢了。”(未完待续。)

第1346章 文会第1484章 轻松第547章 夫妻第145章 出行(四)第1496章 名气第756章 施政第1411章 相谈第1106章 盟约(一)第470章 秘闻第235章 血夜(三)第542章 奏表(二)第617章 家族第1546章 挑拨第836章 竹林第57章 夺功(二)第893章 闭门第30章 残军第1272章 两军第272章 开拔(二)第1485章 师徒第1351章 周枋(四)第969章 主帐第1393章 质询第1349章 文武第1409章 布局第177章 寿筵(四)第1100章 颁赏第1539章 豪杰第229章 暗流第1243章 西凉(七)第453章 条陈(二)第281章 归来(二)第499章 不安第482章 参议第368章 余生第699章 田赋第3章 血色都市第1525章 指点第482章 参议第147章 出行(六)第1095章 商人(一)第1373章 局面第963章 突袭(二)第1524章 前事第385章 狂战(一)第1682章 问难第290章 弑君第789章 家书第1395章 虎牢第15章 血战(二)第994章 战前第558章 寨子(二)第1354章 开端第444章 可笑第608章 夜谈(三)第1444章 文楼(五)第327章 鏖战第386章 回京(一)第241章 天明第166章 赌局第1374章 雄心第七卷千里江山入战图五百二十八章 艰途四第1392章 佛会第1272章 两军第640章 国武(四)第724章 洛阳第1228章 不合第1181章 相悖第622章 红鸾第1106章 盟约(一)第1494章 入城第1233章 山匪第369章 决定(三)第1204章 李氏第2章 变故第1373章 局面第1013章 女眷第1301章 沈鹤第406章 亲族(一)第1201章 祭祖(二)第727章 意外第968章 洪流第1250章 陆相第218章 偶遇第527章 艰途(三)第965章 长远第908章 兵乱第1353章 失误第1304章 论政第175章 寿筵(二)第八卷繁华尽处是吾乡六百八十九章 新鲜三第41章 伤势第379章 风雪(二)第647章 用心第1171章 年礼第958章 北上第647章 用心第1522章 长亭(四)第382章 豪杰(六)
第1346章 文会第1484章 轻松第547章 夫妻第145章 出行(四)第1496章 名气第756章 施政第1411章 相谈第1106章 盟约(一)第470章 秘闻第235章 血夜(三)第542章 奏表(二)第617章 家族第1546章 挑拨第836章 竹林第57章 夺功(二)第893章 闭门第30章 残军第1272章 两军第272章 开拔(二)第1485章 师徒第1351章 周枋(四)第969章 主帐第1393章 质询第1349章 文武第1409章 布局第177章 寿筵(四)第1100章 颁赏第1539章 豪杰第229章 暗流第1243章 西凉(七)第453章 条陈(二)第281章 归来(二)第499章 不安第482章 参议第368章 余生第699章 田赋第3章 血色都市第1525章 指点第482章 参议第147章 出行(六)第1095章 商人(一)第1373章 局面第963章 突袭(二)第1524章 前事第385章 狂战(一)第1682章 问难第290章 弑君第789章 家书第1395章 虎牢第15章 血战(二)第994章 战前第558章 寨子(二)第1354章 开端第444章 可笑第608章 夜谈(三)第1444章 文楼(五)第327章 鏖战第386章 回京(一)第241章 天明第166章 赌局第1374章 雄心第七卷千里江山入战图五百二十八章 艰途四第1392章 佛会第1272章 两军第640章 国武(四)第724章 洛阳第1228章 不合第1181章 相悖第622章 红鸾第1106章 盟约(一)第1494章 入城第1233章 山匪第369章 决定(三)第1204章 李氏第2章 变故第1373章 局面第1013章 女眷第1301章 沈鹤第406章 亲族(一)第1201章 祭祖(二)第727章 意外第968章 洪流第1250章 陆相第218章 偶遇第527章 艰途(三)第965章 长远第908章 兵乱第1353章 失误第1304章 论政第175章 寿筵(二)第八卷繁华尽处是吾乡六百八十九章 新鲜三第41章 伤势第379章 风雪(二)第647章 用心第1171章 年礼第958章 北上第647章 用心第1522章 长亭(四)第382章 豪杰(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