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7章 意外

(求一求月票,其实吧,月票这个事情求不求都是那么回事了,总之也上不了榜单,但还是那句话,让成绩好看点,再有说到错别字的问题,这个事儿阿草承认,错别字有些多,但阿草保证,多数情况都是无意的,阿草没学五笔,都是拼音打字,加上总是赶章节,也没有回头修改的习惯,于是,也就成了现在这个情况,至于其他,阿草这么说吧,阿草的文学功底不算深厚,但也不能说肤浅,不过有些成语吧,拼音表里找不到,也许是阿草记错了拼音,也许是变了,反正就给凑合上去了,因为阿草既要查地图,还要编故事情节,真的是冥思苦想,很累的,再要去查字典,有些时候还忘了那字儿是怎么写的了,于是也就换了个大家能理解的词儿替换上,可不是真要编什么新词儿。

再有,阿草也没想着出版什么的,所以纠错功能一直关闭着,省略号都用的句号,呵呵,大家也就不用苛求了吧?)

大秦咸宁六月八月初六,大将军赵石率兵攻解州,当日,陷解州。

消息传开时,秦军已经分兵四出,数日之后,金国重镇临汾城下竟见秦军侦骑踪影,几乎神兵天降,州府震动,一片惶然,各处求援信使,不绝于@ 途,皆往西京大同方向而去。

而此时,赵石坐镇解州,休整人马之余,出人意料的,捷报接二连三的传到解州,三日后,绛州传报,绛州黄九龄率手下官吏不战而降,遂各县闻风而降,王胜保不费一兵一卒,占绛州。

而后,闻喜县令弃城而逃,属官四散,王览等人惊奇之下,率兵急趋曲沃,而到了曲沃,曲沃四城紧闭,城头上却静悄悄的,气氛诡异,两人感其蹊跷,不敢轻易攻城,商议翌日绕城北上。

但翌日天明,尚未拔营,曲沃城门四开,百姓扶老携幼而出,问之,才知道曲沃已近空城,早在秦军过河之时,曲沃这里闻听率兵来攻的乃是当年屠州,灭府,嗜血成性的大魔头赵石,一应官佐心胆俱裂,纷纷收拾细软,当即便都逃了的,而今曲沃城内,皆为手无寸铁之百姓。。。。。。。。

三个人不禁有些恍惚,三人当年皆曾随军东征,而时隔十年,重来河中,竟是一路无阻,敌手望风而逃,与当年一步一战,步步惊心比起来,可谓是天壤之别,金人竟已羸弱至斯?

几个人虚惊一场,但见了此等景象,反而没了多少高兴的心思,也没在曲沃驻留,提兵继续朔水而上。

直到临汾城下,再过去,便是汾州境内,到了这个时候,再多的谨慎几乎也被消磨干净了,不过几个人都领兵多年,知道临汾乃河中重镇,定然不会如之前那般,敌踪未现,就都逃了吧?

此时此刻,几个人心里都没了底,对于金人,不论领兵大将,还是牧民之臣的行为多少难以理解之余,也没了信心,要知道在大秦,城池失陷到也平常,但若不战而逃,致使属地沦陷敌手,那就有些不可想象了。

当然,当年伐蜀的时候,也听说过不少此类故事,便是当年东征,也有不少。。。。。。。但真正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河中这里,非是一城一地,而是皆如此般,加之,两人不过是率了两千骑军。。。。。。。。竟然逢州过府,略无阻滞,到得现在,几百里下来,大家伙毫发无伤不说,连个拿刀的金兵的影子都没见。。。。。。。。

几个人当年都曾在汾水西岸旁观那场数十万人的大战,虽说最终秦军大胜,但胜的其实并不轻松,一场大战下来,不但未能阻止金兵退却,重整旗鼓,而且伤亡也是不小,魏王李玄道竟然也被金人从后突袭,险些送了性命,较真的话,那场战事,大秦只能算是惨胜,而几个人也知道,若非金人内斗,派了个妄自尊大,且不谙兵事的监军领兵出战,而是让金人名将完颜烈领兵,可能结果还未可预料呢。。。。。。。。。

其实从那一刻起,金人果然不可小觑的印象便已深植于各人心头。

而今故地重游,与当年魏王麾下那支东征大军相比,谁都知道,那是比不得的,当年,赵石,折汇,张培贤,李敢当几个人皆在魏王麾下效力,加之王缨,段其豹,张承,郭猛,李驰勋等猛将,真可谓是骄兵悍将,鼎盛一时。

现在才多少人马?再瞅五万大军,从上到下,不是新兵,便是禁军,顶多算是一路偏师,如何能与当年相提并论?

给人的感觉是,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到头来却好像一拳打在了空处,让人觉着分外的古怪。

再一个就是,几个人隐隐间都觉得,大秦这些年国力日盛之余,金国这里却好像急转直下,十年之前,金国吏治便已能用糜烂来形容了,而今再看,却真个是文臣贪财,武将怕死,女真人,气数怕是尽了。。。。。。。。

等到了临汾这里,感觉愈甚,临汾说起来和解州应该差不离,都是河中重镇,当年更是汾州门户,金人粮草重地,重兵陈之。

但如今嘛,临汾却也萧条冷落的厉害,虽未像之前府县那般,不战而逃,毕竟到了这里,已经深入河中腹地,若是两千人马,便取了这等要害所在,估摸着,胡离等人就该想想,是不是能去打一打汾州了。

当然,这等事并未发生,汾州有金兵把守,也许是还没在之前的冲击中醒过神来,见临汾城头金兵旗帜高悬,胡离等人竟然齐齐都松了一口长气,那种复杂的滋味儿,也许只有当事之人能体会的到的。

不过虽有金兵把守,但情形却也好不到哪里去,见秦军到来,城头人影闪动,慌乱尽显,胡离兴致所至,带着麾下骑军欢呼啸叫,绕城两圈,城中除了惊叫之声四起之外,竟无一人敢于出城溺战。

到得此时此刻,金人强大的印象在胡离等人心中算是真正的轰然崩塌,几个人心中甚至同事浮现出,河中之地,尽可取之的念头。

金人已然羸弱至此,胡离等人再无顾忌,带着手下军兵,来去如风,扫荡周围县城,已然视临汾金军如无物。

而蔫狼带着一队骑卒,大摇大摆的过了临汾,直奔汾州方向而去,传回来的消息更是振奋人心,汾州守备松懈,蔫狼只一队百人,便让金人畏之如虎,竟和临汾一般,除了派出求援信使之外,城门紧闭,守军上下,没一个敢冒头的。

不提胡离等人凭着两千人马,如入无人之境般肆虐各处,再说木华黎这一路兵马。

木华黎也不愧是蒙古人中,最惊采绝艳的军事天才,数年磋磨,对于骑兵的运用如今已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与胡离等人的谨慎不同,他过了汾水,便将麾下两千骑军分为数股,散了开来,互相之间,绝不离的太近,却也不会隔的太远,遥相呼应之下,沿着汾水西畔,呼啸而过。

先向东北,再转而向西,到了吕梁山侧,掉头难返,铁骑纵横,急如狂风,劲如烈火,将骑兵的侵略性发挥到了极致。

战果就不用说了,河中之糜烂确实要出乎赵石的预料,若说胡离等人捡了一座座空城,那么木华黎这里的战果就可谓之辉煌了。

在这样肆无忌惮,来去如风的骑兵面前,望风而逃?你也得逃得了不是?于是乎,木华黎骑军所过之处,除了闻风而降之外,对于贪生怕死的金过官吏来说,已经没有了第二条路可走,逃逃不掉,却又没有拼死守城的勇气,不降还等什么?就算偶有人念着点忠孝节义什么的,奈何周围人等,皆为鼠辈,一个人两个人,还真翻不起风浪来,不是被属官擒下,就是默不作声,随波逐流了。

这般一来,等到八月中的时候,大半个河中,除了临汾,汾州等重镇之外,其余各处,竟然在半月之间,几乎全部沦陷敌手。

等到求援信使到了太原府,再转到西京大同,秦人兵力已经从数万,十数万,直接涨到了二十万众,大同震怖,急报往上京,一来一回,迁延时日,加之金国朝廷上下此时已经腐败到了根子上,扯皮的,推诿的,比比皆是,实际上,到得腊月里,金国朝廷才真正反应过来。。。。。。。

不说这些,到了八月中的时候,赵石坐镇解州未动,但却已经控制了河中大部,当然,这个说法有些不准确,事实上,河中各州府,表面上都被秦人攻了下来,但却很少有秦人兵马驻留,也就是说,很多地方官吏跑了个干净,秦人这里却既没有驻兵,也没有任命官吏,就那么空着呢。

更多的地方,则是连秦人的影子都没看到,就改弦易辙,自认为是大秦治下了,这样糊里糊涂的情形,可谓是百年难得一见,估摸着,也就是后世明末,满人南下的那会儿可能差不多,因为那个时候,明末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加上李闯王打进了北京城,逼死了崇祯皇帝,许多地方都呈现了一种无政府状态,接着清军南下,自然所向披靡。

说的有些远了,回到正题,捷报频传是好事,但出人意料到这种地步,赵石也有点发懵,他这里正等着诸路人马回来,将各处情形禀报上来,再做下一步定夺,大概框架已经有了,就等着看看各处虚实如何的这么个时节,却是不想,安坐解州,多半个河中就已经入了掌中,这却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

什么先手后手的,在这个事实面前,都没了半点的作用,全都化作了无用之举,和胡离等人的心情差不多,连着几天,赵石都抚着额头,真真是哭笑不得,如果就凭自己这些人马,便将河中河东皆纳入手中。。。。。。。。。想想若是张大将军等人听到这个消息,估计得后悔的肠子都青了吧?

捷报一次又一次的到来,赵石已经麻木,心里更有些没底,实际上,他现在也面临着两个选择,照现在的情形,第一个选择就是稳一稳,毕竟兵少,而此行之目的,便是守卫大军侧后,若是急功近利,乐极生悲,反而不美,那么一来,安抚民心,就成了重中之重,好处也是显而易见,功劳有了,也再没什么风险,等到各处安定下来,他手中的牌也就多了。

但坏处也不是没有,别瞧现在占了多半个河中,但多数地方都是无险可守,而且即便守之,意义也是不大,而金人一旦醒过神儿来,派遣重兵南来,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可能化作流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金人疆域广阔,带甲百万,就算衰落,若倾力来攻,也非他这五万兵马可以阻挡。。。。。。。

再说另外一个选择,那就是趁此战机,挥兵北向,先夺下临汾重镇再说,临汾对于河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乃兵家必争之所在。

东望幽并,北衔云内,西控汾西,其战略意义实在非同小可,和解州比起来,那里才是驻军的好地方。

不说现在,只说将来,若起兵伐金,就不知多了多少便利。

而有好处,便有坏处,临汾城高池深,非是解州可比,这五万兵马打不打得下来?若打下来,金人重兵就在云内,不论是太原府,还是大同,都驻有重兵,南方门户一旦陷于敌手,金人还能不能沉得住气?

若是大兵来攻的话,临汾能不能守住?若是守不住,现在攻下临汾,简直就是将自己送入了险地,总之一句话,若挥兵临汾的话,便是一次标准的军事冒险,不用指望什么后方援军,二十多万人马,大秦已是倾力而来,主攻方向也不在金人这里,还谈什么援军不援军的?

各有各的好处,却也各有各的不尽人意的地方,两难的选择,让赵石很是头疼。

但之后,却是有人帮他下了这个决心,不是旁人,却是远在潼关的大军留后,兼大军转运使折汇。。。。。。。。。。。。

第128章 选择第1315章 封赏第1384章 教诲第1288章 思乡第587章 廷议第1165章 远见第1361章 纷扰第46章 跋扈第913章 屠杀第584章 诸事第6章 猎熊第714章 无题第1052章 拖延第176章 寿宴(三)第1502章 训诫第1301章 沈鹤第597章 提议第329章 鏖战(三)第1200章 祭祖第1402章 纠结第614章 灵光第724章 洛阳第1268章 使者(二)第727章 意外第370章 遭遇第425章 军务第1160章 主从第126章 波澜第1504章 范本第1025章 投诚第1007章 战果第933章 问答第7章 征兵第1137章 相见第712章 开端(二)第1369章 聚饮(四)第1258章 韦州(四)第1169章 争辩第385章 归去第496章 风起(五)第651章 教武第47章 铲除第923章 安定第1220章 诈城第349章 鞑靼第1085章 回转第1361章 纷扰第809章 桃林第933章 问答第153章 相抗第30章 残军第1462章 麻烦第1044章 北迁第1114章 盟约(九)第1541章 怨恨第389章 绝顶第731章 决断(二)第1422章 黄四第92章 少年第1556章 古北第954章 自荐第752章 大火第703章 乱子(三)第257章 变起(三)第1402章 商队(三)第692章 新鲜(六)第11章 明晰第784章 议和(六)第1470章 称病第111章 夜宴(二)第1561章 碰撞第592章 自污(二)第1033章 相争第178章 寿筵(五)第1564章 相议第815章 内衙(二)第1019章 犹豫第805章 种氏第103章 先生第531章 商议第1110章 盟约(五)第1120章 盟约(十五)第373章 毡帐第39章 庆阳第1013章 女眷第1484章 轻松第10章 十八(二)第257章 变起(三)第554章 解围第86章 风云(四)第1352章 官员第1405章 发飙第1078章 重生第909章 人心第380章 风雪(三)第1441章 文楼第1333章 所求第408章 奖惩(十二)第174章 寿筵(一)第941章 刺杀
第128章 选择第1315章 封赏第1384章 教诲第1288章 思乡第587章 廷议第1165章 远见第1361章 纷扰第46章 跋扈第913章 屠杀第584章 诸事第6章 猎熊第714章 无题第1052章 拖延第176章 寿宴(三)第1502章 训诫第1301章 沈鹤第597章 提议第329章 鏖战(三)第1200章 祭祖第1402章 纠结第614章 灵光第724章 洛阳第1268章 使者(二)第727章 意外第370章 遭遇第425章 军务第1160章 主从第126章 波澜第1504章 范本第1025章 投诚第1007章 战果第933章 问答第7章 征兵第1137章 相见第712章 开端(二)第1369章 聚饮(四)第1258章 韦州(四)第1169章 争辩第385章 归去第496章 风起(五)第651章 教武第47章 铲除第923章 安定第1220章 诈城第349章 鞑靼第1085章 回转第1361章 纷扰第809章 桃林第933章 问答第153章 相抗第30章 残军第1462章 麻烦第1044章 北迁第1114章 盟约(九)第1541章 怨恨第389章 绝顶第731章 决断(二)第1422章 黄四第92章 少年第1556章 古北第954章 自荐第752章 大火第703章 乱子(三)第257章 变起(三)第1402章 商队(三)第692章 新鲜(六)第11章 明晰第784章 议和(六)第1470章 称病第111章 夜宴(二)第1561章 碰撞第592章 自污(二)第1033章 相争第178章 寿筵(五)第1564章 相议第815章 内衙(二)第1019章 犹豫第805章 种氏第103章 先生第531章 商议第1110章 盟约(五)第1120章 盟约(十五)第373章 毡帐第39章 庆阳第1013章 女眷第1484章 轻松第10章 十八(二)第257章 变起(三)第554章 解围第86章 风云(四)第1352章 官员第1405章 发飙第1078章 重生第909章 人心第380章 风雪(三)第1441章 文楼第1333章 所求第408章 奖惩(十二)第174章 寿筵(一)第941章 刺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