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真知灼见

杨轲微笑道:“将军实在过谦。昨日将军严肃军纪、为民伸冤,乃至自责,满城皆知。如今上至苍髯皓首,下到黄口小儿,都对将军大义之举,感怀不已。在下昨日虽没有亲眼见到,闻言也是对将军既敬且仰。”

高岳趴伏榻上,抿了抿嘴,道:“惭愧。高某驭下不严,致使百姓无辜受害,便是再如何自责自罚,也无法挽回,至今我想起仍是追悔愧疚。”

“将军爱民如子,军纪严明,这样的祸事,日后定能避免,将军也不必太过自责。再说士卒之间,良莠不齐,忠奸混淆,只要严加管教也就是了。”

杨轲又拱手道:“蒙将军召唤,却不知将军有何事垂询指教?”适才冯亮带着两名兵丁,在街上找到他时,言谈举止客客气气,但也不知道高岳为什么要找他,语焉不详,只让他自己当面去问高岳。

高岳道:“啊。这两封奏疏,可是先生亲笔所写?”

“正是,若有不妥,便请将军当面指教。”

高岳又追问道:“那么,年初之时,首阳县的募兵告示,也是出自先生之手吧?”

乍闻此言,杨轲先有些迷茫困惑,显然是一时回忆不起。他凝眉垂首片刻,恍然道:“啊,正是,正是。不过说来惭愧。”

杨轲本是天水人,自幼熟读诗书,经纶满腹。但是因为出身寒门庶族,在当时魏晋门阀等级森严的大环境下,想出仕为官,真正是可望而不可及。

他本来满腔热情,游学陇右诸郡。经过首阳县时,正巧遇上当时城主郅平,招寻一个能书善写的幕僚。杨轲毛遂自荐,替郅平办的第一件事,便是写了那篇募兵告示。

结果因为应募之人大多反应看不懂,杨轲被郅平很是埋怨一顿。杨轲心中不平,索性当天便辞了公事,拂袖而去。

后来屡次碰壁。他寒门无名之士,没有人脉没有背景,那会有人对他感兴趣。杨轲便索性浪荡不羁,悠游于山水市井之间。待得上个月时,分文皆无,不得已便在此做了个代笔先生,替人写写书信,赚些资费,暂且栖身。

例如杨轲这样怀才不遇的年轻人,比比皆是。当时只要是名门士族出身,就算人又呆又傻,自小就绫罗绸缎山珍海味享用,生活无忧无虑不说,长大了就肯定有个官做。

于是高门望族就此循环,沿承了家族的血脉,世世相袭。除非更朝换代或是家族谋反,否则高枕无忧。

而庶族出身呢?截然相反。除了吃糠咽菜,受尽折磨外,很少有人可以享受文化教育的。路上的冻死骨大都是他们。

虽然也有少数努力勤学、胸有大志的,就算被征召入为官,也是小官小吏,是被士族利用和驱使的,国家大事

根本沾不上边。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有些人,不甘心满腔学识就此埋没,便投身和效忠于能够赏识他们的人。

例如张宾和王猛。此二人,前者“算无遗策”却效忠后赵羯人石勒,后者“功盖诸葛”却投奔前秦氐族苻坚。

两者都是有白手立国之大能的汉人,却出门寒门,被士族所鄙夷蔑视,故而跟随胡人之主,在各自胡族政权下,大放异彩,最终都成为了两晋十六国乃至整个历史上,最为出类拔萃的一流名臣。

而有些寒门高士,心知出头无望,心灰意冷,便一意遁隐山林,或是混迹于市井之间,自娱自乐,不问天下兴衰,不与朝廷合作。国家覆亡,政权更迭,只是置身事外,明哲保身。

日后杨轲便是属于这一类。如果他没有遇见高岳的话。

高岳听他说完,暗忖此人写得一笔好字自不必说,言谈之间口辞清晰,条理明顺,确实有些不俗。关键不知道他可有真知灼见的政务才干,有心想考较他一番。

“杨先生怀才不遇,可惜可惜。今日难得与先生相逢,这天下态势,不知先生可有以教我?”

高岳本是对杨轲的一笔好字,惊艳不已。但是开口之间,却并未提关于书法的半个字。为何?书法,兴致也,乃是闲情逸致时候的雅好。

如今乱世之秋,巴巴的将一个有学之士招来,于军国大事而不顾,于百姓民生而不谈,开口便聊这些无关痛痒的个人技艺,便显得格局浅薄、德行幼稚,也容易招致对方的轻视和不满。

杨轲听闻高岳发问,哪里不知道高岳有探询考较的用意。他微微一笑,并不开口即答,只道:“天下纷乱,胡人肆虐,此老幼皆知,何用多言。”

“高某不才,真心实意的愿意驱逐胡虏,复我中华。奈何目标艰难远大,而个人力量又微小幼弱,故而彷徨反侧,夜不能寐。不知先生可能点拨一二?”

杨轲略有迟疑道:“在下只是流浪漂泊的乡野平民,国家大事,军政方针,哪里能够有我随意置喙的道理?”

“不然。须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且先生能写出这般锦绣犀利的好文,就算当下略有困窘,也是蒙尘明珠罢了。先生放心,我乃是真心向先生求教,愿与先生探讨一番。”

杨轲却有些沉默。他本是抱着有些敷衍和客套的态度,只用些冠冕堂皇的话来说话。但交谈下来,他却听出了高岳的话中,发自肺腑的诚恳和真切。这种真诚和尊重,让杨轲冷淡避世的心,有些动摇起来。

“将军既语出诚挚,在下不敢不尽些愚见。”

高岳见杨轲终于愿意说到正题上,很是

兴奋,直言洗耳恭听。

杨轲端坐椅上,不慌不忙的将罩衫下摆轻轻抖了一抖。他张口便让人大吃一惊:“王朝更迭,自古使然。依在下愚见,我大晋朝,覆亡不远矣。”

虽然晋朝当时已经确实是四面楚歌,朝不保夕,但这样公然的说出朝廷将亡的话,仍然有些大逆不道的意思。

冯亮满面惊愕,下意识的就去看高岳,只待高岳面有怒色,便唤进兵士,先将这口出悖逆之言的狂生,捆缚起来再说。

冯亮转眼望去,不特高岳面色如常,连那杨轲也是悠然自得,毫无惊慌不安的神色。冯亮心中暗道此人倒有些胆色,便立时垂首退后,把自己当作了石头人。

见高岳毫无怒色,杨轲自信微笑,娓娓而谈:“将军决心勤王,正譬如父母年迈将死,子女辈断无不请医问诊的道理。这乃是圣人所传的忠孝之本,并不会因无法治愈,就舍弃双亲于不顾,此中道理,无需多言。”

“将军慷慨忠义之心,将会为天下所赞。不过,不要说将军现在力有不逮;便是羽翼丰厚,兵强马壮,也挽救不了朝廷的覆亡命运。朝廷内忧外患,积弊深重,乃是病入膏肓了,即便没有胡人作乱,也会有其他的因素,来做这倾覆大厦的最后一根茅草。”

“朝廷必亡。将军首要便是自保以待将来。如何自保?有个稳重的根基之地,乃是重中之重。昔日,刘先主流离一生,累经失败,就是因为没有一个牢固的根基地。待到据有巴蜀后,方才一飞冲天,遂成鼎足之势。”

“陇西,东西扼雍凉,南北控羌氐,实乃战略要地。如今被将军拿在手中,将军之幸也。不过,将军不仅是拿,更是要牢牢地握在手中,不得任何人染指,使其为栖身之地,方才能谈将来发展。”

“秦州司马保,庸劣无断,却心怀不忠,时欲篡立,天下皆鄙。眼下虽号称强大,徒有虚表耳。将军待到根基牢固、军马强实后,可伺机窥视秦州。司马保虽为宗室,届时名节、人心、大义等,皆不如将军,胜之应在情理之中。”

杨轲投袂而起,清瘦的身体仿佛充满了力量,双目之中明亮闪烁。

他直言不讳道:“彼时,将军收秦雍劲卒,抚关中黎庶,劝课农桑,整军备武,重视贤能,打压不法。如此,上可驱灭胡虏以安中原,下可凭据长安独霸一方,则王业必成,而帝业可期也。”

他一番话,抑扬顿挫,侃侃而谈,只把高岳听得瞠目结舌,心中激荡。

人生途中,最重要的是有明智之士,能随时给你指点,让你少走弯路,甚至只走捷径,最快最好的达到成功的彼岸。若真是如此的话,那会少了多少不必要的茫然和困惑!

(本章完)

第一百三十五章 岂愿顺服第一百三十九章 张春犯忌第一百二十八章 夺命而逃第一百五十七章 委有重任第两百二十五章 誓言在耳第一百八十九章 以身作则第三百一十二章 初次独斗第四百二十三章 知子如母第两百三十四章 敲山震虎第两百二十四章 美人反间第两百七十章 战事又起报到+抱歉第三十三章 按部就班第七章 消弭祸事第一百三十四章 陈安之名第七十二章 议立内衙第五章 马匪之首第八十三章 惊惧难言第一百九十九章 同舟共济第一百一十一章 情难自已第两百七十六章 中途意外特殊情况说明第八十二章 军制商议第三百九十二章 抚平边地第一百七十五章 闭门自恼第三百八十三章 双双获赞第一百九十章 落花有意第两百四十六章 日落西山第三百九十五章 故人故去第三百零八章 正是说客第三百零八章 正是说客第四百一十九章 内有奸细第五十二章 陇西变天第六十七章 南阳郡王第两百二十一章 小小要求第三百四十章 两赵决断第八十五章 亲征武都第一百八十五章 奉旨相送第两百七十八章 当面提点第两百五十七章 张春送礼第八十七章 土山失守第两百二十一章 小小要求第两百一十四章 岂当儿戏第十章 一言而决第两百四十五章 同生共死第一百一十三章 身处炼狱第两百二十四章 美人反间第两百七十七章 焉敢如此第一百三十八章 陈安之谋第三百三十二章 各级封赏第三百零九章 奇略之才第七十一章 人事任免第三百零六章 谁是罪首第四百二十章 想象不到第一百五十章 插翅而逃第两百五十八章 开个玩笑第一百八十二章 名门之后第两百零一章 另遣良将第两百五十六章 末路殇情第一百四十八章 奉令离城第一百九十六章 祸起萧墙第两百一十四章 岂当儿戏第一百六十四章 痛定思痛第三百四十八章 突发丑闻第两百八十七章 缓兵之计第一百一十九章 要紧生意第两百九十三章 天伦之情第三百五十二章 壮士断腕第两百九十一章 真实身份第一百零一章 机锋涌动第三百六十一章 恭请圣裁第五十四章 痛贬庸吏第五十六章 民冤如山第两百六十七章 真实缘由第八十五章 亲征武都第两百四十章 国仇家恨第三百三十一章 进爵为王第两百七十九章 就此立夏第一百零八章 亲迎氐王第一百四十三章 难得一醉第三百四十九章 一夜密谈第一百七十九章 是有难处第三百零五章 太傅未归第一百一十一章 情难自已第两百四十三章 要紧之事第两百三十七章 奈何掣肘第三百四十七章 左右为难第一百零二章 和议达成第两百二十二章 回乡的路第两百二十五章 誓言在耳第两百六十二章 靖边城主第两百零七章 败军责任第一百一十五章 提前预备第四十六章 韩雍来援第七章 消弭祸事第三百九十五章 故人故去第一百零七章 悠悠我心第两百七十八章 当面提点第二十四章 村中集会第一百九十九章 同舟共济
第一百三十五章 岂愿顺服第一百三十九章 张春犯忌第一百二十八章 夺命而逃第一百五十七章 委有重任第两百二十五章 誓言在耳第一百八十九章 以身作则第三百一十二章 初次独斗第四百二十三章 知子如母第两百三十四章 敲山震虎第两百二十四章 美人反间第两百七十章 战事又起报到+抱歉第三十三章 按部就班第七章 消弭祸事第一百三十四章 陈安之名第七十二章 议立内衙第五章 马匪之首第八十三章 惊惧难言第一百九十九章 同舟共济第一百一十一章 情难自已第两百七十六章 中途意外特殊情况说明第八十二章 军制商议第三百九十二章 抚平边地第一百七十五章 闭门自恼第三百八十三章 双双获赞第一百九十章 落花有意第两百四十六章 日落西山第三百九十五章 故人故去第三百零八章 正是说客第三百零八章 正是说客第四百一十九章 内有奸细第五十二章 陇西变天第六十七章 南阳郡王第两百二十一章 小小要求第三百四十章 两赵决断第八十五章 亲征武都第一百八十五章 奉旨相送第两百七十八章 当面提点第两百五十七章 张春送礼第八十七章 土山失守第两百二十一章 小小要求第两百一十四章 岂当儿戏第十章 一言而决第两百四十五章 同生共死第一百一十三章 身处炼狱第两百二十四章 美人反间第两百七十七章 焉敢如此第一百三十八章 陈安之谋第三百三十二章 各级封赏第三百零九章 奇略之才第七十一章 人事任免第三百零六章 谁是罪首第四百二十章 想象不到第一百五十章 插翅而逃第两百五十八章 开个玩笑第一百八十二章 名门之后第两百零一章 另遣良将第两百五十六章 末路殇情第一百四十八章 奉令离城第一百九十六章 祸起萧墙第两百一十四章 岂当儿戏第一百六十四章 痛定思痛第三百四十八章 突发丑闻第两百八十七章 缓兵之计第一百一十九章 要紧生意第两百九十三章 天伦之情第三百五十二章 壮士断腕第两百九十一章 真实身份第一百零一章 机锋涌动第三百六十一章 恭请圣裁第五十四章 痛贬庸吏第五十六章 民冤如山第两百六十七章 真实缘由第八十五章 亲征武都第两百四十章 国仇家恨第三百三十一章 进爵为王第两百七十九章 就此立夏第一百零八章 亲迎氐王第一百四十三章 难得一醉第三百四十九章 一夜密谈第一百七十九章 是有难处第三百零五章 太傅未归第一百一十一章 情难自已第两百四十三章 要紧之事第两百三十七章 奈何掣肘第三百四十七章 左右为难第一百零二章 和议达成第两百二十二章 回乡的路第两百二十五章 誓言在耳第两百六十二章 靖边城主第两百零七章 败军责任第一百一十五章 提前预备第四十六章 韩雍来援第七章 消弭祸事第三百九十五章 故人故去第一百零七章 悠悠我心第两百七十八章 当面提点第二十四章 村中集会第一百九十九章 同舟共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