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水神共工

第一百二十一章 水神共工

共工,氏为氏族名,又称共工氏。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洪水。在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中记载,传说共工素来与火神祝融不合,因"水火不相容"而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怒触不周山。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共工氏是黄帝王朝时代的部落名,把共工与驩兜、三苗、鲧列入了四凶之一。

共工,氏为氏族名,又称共工氏。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洪水[2]。

共工氏是黄帝王朝时代的部落名。

共工是一种官职,舜帝设立的九官之一,主管矿业。

不谈神话,真实共工是在黄帝王朝的五帝中颛顼帝时代一个比较强大部族的首领,活动在辉县一带。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共工氏是神农氏之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他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关于他的传说,几乎全与水有关,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触不周山。黄河的经常泛滥威胁到了部落的生存,共工率领大家与洪水英勇搏斗,他们采取“堵”而不是“疏”的办法来治水,未能根治洪水,但是为后人治水积累了经验。共工是我国最早的治水英雄,被后世尊为水神。共工治水表现出来的永不言败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之后与颛顼争夺部落盟主地位,而颛顼则利用民众迷信的心理,声称共工治水会“触怒上天”,导致共工失去支持,最终失败。而共工为捍卫自己的治水大业,撞山自杀,以表示“看,这样都没有‘触怒上天’”。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的故事,后被演绎成伏羲时期,在华夏有一个共工氏的部落。共工氏在天上对应这一个水神,叫共工,它人面蛇身,有红色的头发,性情十分暴躁、共工手下有两个恶名昭彰的神:一个是长着九个脑袋的相柳,它也是人面蛇身,全身青色,性情残酷贪婪,专以杀戮为乐;另一个是长的凶神恶煞一般的浮游,也是一个作恶多端的家伙。

共工氏的人说话好听的很,天花乱坠,但做起事来邪僻,表面上恭敬,实际上无法无天。共工氏的头子叫康回,生的髦身朱发,铁臂虬筋,身高一丈有余,力大无穷。康回为人表面恭敬但内心狡诈,阴谋百出,只是碍于伏羲的大威大德而暂时隐忍为上。伏羲离去后,华夏之民尊奉女娲,康回因此嫉恨,倚仗自己封地的地势高险,决滔天洪水危害中原,致使华夏天地间一片汪洋。女娲忍无可忍,决定引领华夏之民铲除共工。

华夏尧帝时期,天下洪水泛滥,在鲧治水不成功的情况下,尧派鲧的儿子禹去治理洪水。

大禹领着百姓治水,一直将黄河治理到邙山东头,再向东的河道就不好治了,因为有共工在作怪捣乱。

共工是个坏水神,性情凶狠,处事蛮横,专与华夏之民作对。它经常在心血来潮时,施展神力,呼风唤雨,用洪水伤害天下的百姓,把一个好端端的华夏弄的一片汪洋。百姓们哭天叫地,苦熬日月。

大禹找到共工,劝说其不要再呼风唤雨,发洪水坑害百姓,给华夏之民留条生路,积些德行。共工根本不听大禹的好言相劝,说:“我发我的水,和你有啥关系?” 大禹不愿再理这号灵魂低劣之坏神,只好水里来,水里去,顶风冒雨,察看地形,寻找黄河向东的出路。

共工一看大禹一心要治住洪水,疏导黄河,让华夏之民过上正常的生活,顿时火冒三丈,几乎将自己的全部神力都使了出来,中原一带的洪水于是四处漫溢,到处横流,洪水更大了。

大禹东奔西跑,费尽了力气,地上的水却越聚越多,黄河水也是四处八方乱窜。有共工捣乱,黄河没法疏导,大禹忍无可忍,决心带领华夏之民驱逐共工。

大禹把随他治水的应龙、黄龙、白龙、苍龙都叫来,并鼓励华夏之民一起出战。共工由于四处作恶,早就声名狼藉,百姓听说大禹要赶走共工,纷纷前来参战。大禹带着大家在水中拦住共工,双方厮杀起来。

整整大战了一个月,大禹带华夏之民轮流上阵。共工渐渐疲惫不堪,败下阵后,仓惶而逃,大禹穷追不舍。共工看着自己在劫难逃,便向大禹下跪,发誓永远不再侵犯华夏,再不发水行恶了。大禹心一软,放走了共工。

大禹率华夏之民赶走共工后,一鼓作气,把洪水排完,又马不停蹄的把黄河疏导到东海,并用太行山的石头,在黄河两边筑起又高又厚,十分坚固的堤岸。

颛顼帝为华夏上古时期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之一,被称为北方水德之帝。颛顼帝为人仁德、智慧,当时世,四方慕德而服,鸟兽尽皆感化。

颛顼帝自幼受叔父少昊的熏陶,特别爱好音乐。当他听到八方来风掠过大地发出熙熙凄凄锵锵的声音时,感觉十分悦耳,便让八条飞龙仿效风声而长吟,命名为《承云曲》,专门用来纪念黄帝。他又突发异想,令扬子鳄做音乐的倡导者。扬子鳄鸣声如鼓,背上披有坚厚的鳞甲,成天躺在池沼底部的洞穴内睡觉,对音乐向来生疏。但它接令后不敢怠慢,立刻翻转笨重的身躯仰卧,挥动粗大的尾巴敲打鼓凸的灰肚皮,发出的声音果然嘹亮。人间受到颛顼帝的影响,用扬子鳄的皮来蒙鼓。这种鼓十分贵重,叫鼍鼓。颛顼帝时期,人们的道德已经发生了变化。颛顼帝直属的北方三十六州道德高尚,而其它地方道德已经不行了。“君臣富贵皆由德而生”,因此,原本不停运转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开始被牢牢拴在天穹的北边,固定在北方三十六州上空。

上古时期,华夏之民敬神拜天,因此就有很多现在人想象不到的福分。那时天、地虽也分开,但距离较近,而且还有天梯相通,这天梯即是各地的高山与大树。天梯原为神、仙、巫而设,但人间的智者、勇士,却能凭着智谋和勇敢攀登天梯,直达天庭。那时候,凡人有了冤苦之事,可以直接到天上去向天帝申诉,神亦可以随便至凡界游山玩水,人与神的界限不是很明确的。后来由于地上蚩尤叛乱,对神不敬,扰乱天庭。为此颛顼帝命令孙儿重黎去把天地的通路截断,以维持宇宙秩序。共工与祝融大力神重和黎接旨,运足了力气,一个两手托天,一个双掌按地,吆喝一声,一齐发力,托天的尽力往上举,按地的拼命向下压,天渐渐往上升,地渐渐向下沉,本来相隔不远的天地就变成现在这样,遥遥而不可及了,高山、大树,再也起不到天梯的作用了。从此,托天的重为南正,专管天地鬼神之事;按地的黎为火正,专管人间之事。

颛顼帝还制定出各种礼仪制度来维护社会道德,规定妇女在路上遇见男人必须先回避,不然要拉到十字大街上示众,还规定兄妹不准通婚,并让百姓按时祭祀祖先和天地鬼神。颛顼帝的为人道德、智慧,使四方慕德而服,鸟兽尽皆感化。

据《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颛顼帝的辖区非常大。“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但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颛顼帝的大德智慧,使善者从之,却使邪恶及无法无天的共工恨之,共工妒忌的简直发了狂,便纠集一些同样鼓吹无法无天而对颛顼帝不满的坏神组建成一支军队,轻骑短刃,突袭天国京都。颛顼帝闻变,泰然自若,一面点燃七十二座烽火台,

大战开始后,颛顼帝率军将共工部众从天上追逐到凡界,再从凡界厮杀到天上,几个回合过去后,颛顼帝的部众越杀越多,长着两个蜂窝脑袋的骄虫领毒蜂由平逢山赶至;共工的部众被杀的人仰马翻,几乎全军覆没。共工辗转杀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边仅剩一十三骑。不周山的奇崛突兀,顶天立地,挡住了这伙贼寇的去路。这不周山是一根撑天的巨柱,是颛顼帝维持宇宙秩序的主要凭藉之一。这时,颛顼帝率军从四面八方冲来,喊杀声、劝降声惊天动地,天罗地网已经布成。共工到死还想坏一把,不顾一切后果发泄怨恨,他向不周山撞去。在轰隆隆、泼喇喇的巨响声中,那撑天拄地的不周山竟被它拦腰撞断,横塌下来。

天柱折断后,整个宇宙便随之发生了大变动,西北的天穹失去撑持而向下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顶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原来位置上再也站不住脚,身不由己的挣脱束缚,朝低斜的西天滑去,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日月星辰的运行路线。以及江河东流,淡水与海水混合的情景。

共工怒触不周山图不周山被撞断后,天就塌下半边来,还露出很多大窟窿;地面也裂开了,出现一条条的深坑裂缝。在天崩地裂的情况下,山林燃烧起熊熊大火,地底喷出了滔滔洪水,周围也窜出了各种凶猛野兽,大地就象一个人间地狱。天神女娲,看到自己创造出来的人受到这样的苦难,痛心极了。为了让人们重新过上自然的生活,女娲决定去修补残破的苍天。

这是一件极其困难繁杂的工作,女娲先在江河拣了许多五色石子,又用大火把石子烧了九天九夜,炼成红、黄、青、白、黑五色混和的石浆,然后一勺一勺的把石浆灌进天上的窟窿,把崩裂的地方修补好。随之的工作,便是要把天撑起来。女娲用一只大乌龟的四只脚,用来代替天柱,竖立在大地的四方,把天空象架帐篷似的撑起来。柱子很结实,天空再也不会塌下来了。女娲又赶走了到处为患的凶禽恶兽,又用芦草烧成的灰去填塞洪水。天补好了,地也填平了,华夏之民又重新过上了自然幸福的生活。

据《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宋罗泌《路史、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相传共工为水神。《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夫下。”《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共工神话最著者,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颛顼,黄帝之裔(《山海经•海内经》)。故此战实为黄炎战争之继续。此战又或传为共工与高辛(《淮南子•原道》);与神农(《雕玉集•壮力》);与祝融(《史记,补三皇本纪》);与女娲(《路史•太吴纪》)之争。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杀共工之臣相柳等传说,由禹为黄帝系统人物,当亦系黄炎战争之余绪。今河南杞县流传的“女娲补天”则谓:共工、祝融,女娲、棺人为兄妹。共工与祝融因吃天鹅蛋之争,共工撞不周山,天塌洪水泛滥,女娲乃有补天之举,似更原始。参见“杞人忧天”。   祝融与共工战 《史记•补三皇本记》:“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此战或又传说为颛顼,神农,女娲,高辛与共工之争。   《国语•鲁语上》载:共工氏之伯九有。伯九有也就是霸九州。实际上是说共工氏一度是九州的伯(霸)主,即中原部落联盟的一个首领。这反映了九个氏族住在九个地方,共工氏在其中居于首要地位。徐旭生说共工氏居住地在今河南省辉县。郭沫若说:共工氏长期活动的地方是今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这个地方古代称为九州,可能来源于共工氏的九个氏。后来,这里往西的山区中还有九州之戎,大概是共工氏的余部延续下来的。   共工神话最著者,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颛顼,黄帝之裔(《山海经•海内经》)。此战又或传为共工与高辛(《淮南子•原道》);与神农(《雕玉集•壮力》);与祝融(《史记•补三皇本纪》);与女娲(《路史•太吴纪》)之争。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杀共工之臣相柳等传说。   关于祝融与共工之战的记载,《史记•补三皇本记》:“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此战或又传说为颛顼,神农,女娲,高辛与共工之争。 共工是古代传说中神农氏的后代、属于炎帝一族,身为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体。在黄帝的继承人颛顼治世的时代反叛,被颛顼击败,共工怒而头撞不周山(传说中支撑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东南倾斜。之后共工仍不断地作乱(代表洪水的爆发),最后被禹杀死(指治水成功)。

共工氏是个治水世家。共工氏治水方法是把高地铲平,低地填高。在平坦地面上修筑堤防。用土堤来挡水,这种方法没有疏通河流,水依然会漫流泛滥成灾,所以共工的治水最后都遭到失败!

共工氏和他的女儿后土都对农业很精通。他们专著于研究农业生产中的水利方面。在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后,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为了改变这种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情况,共工氏发明了筑堤蓄水的方法。具体做法是:把地势高处的土运到低地上填高。认为洼地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山海经•西山经•不周山》原文:从长沙山再往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囟比】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

《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

《国语•鲁语上》载:共工氏之伯九有。伯九有也就是霸九州。实际上是说共工氏一度是九州的伯主,即中原部落联盟的一个首领。这反映了九个氏族住在九个地方,共工氏在其中居于首要地位。徐旭生说共工氏居住地在今河南省辉县。郭沫若说:共工氏长期活动的地方是今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这个地方古代称为九州,可能来源于共工氏的九个氏。后来,这里往西的山区中还有九州之戎,大概是共工氏的余部延续下来的。

共工神话最著者,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颛顼,黄帝之裔(《山海经•海内经》)。此战又或传为共工与高辛(《淮南子•原道》);与神农(《雕玉集•壮力》);与祝融(《史记•补三皇本纪》);与女娲(《路史•太吴纪》)之争。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杀共工之臣相柳等传说。

关于祝融与共工之战的记载,《史记•补三皇本记》:“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此战或又传说为颛顼,神农,女娲,高辛与共工之争。

玉雕水神共工共工是古代传说中神农氏的后代、属于炎帝一族,身为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体。在黄帝的继承人颛顼治世的时代反叛,被颛顼击败,共工怒而头撞不周山(传说中支撑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东南倾斜。之后共工仍不断地作乱(代表洪水的爆发),最后被禹治成(指治水成功)。

”宋罗泌《路史、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相传共工为水神。《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夫下。”《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共工神话最著者,故此战实为黄炎战争之继续。与祝融(《史记,补三皇本纪》);由禹为黄帝系统人物,当亦系黄炎战争之余绪。今河南杞县流传的“女娲补天”则谓:共工、祝融,女娲、棺人为兄妹。共工与祝融因吃天鹅蛋之争,共工撞不周山,天塌洪水泛滥,女娲乃有补天之举,似更原始。参见“杞人忧天”。

古书中谈到共工氏的相当多,关于他的传说,几乎全与水有关。《国语•周语》:“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壅防百川”就是筑堤挡水,“堕高堙庳”就是削平高地垫平低地,说明共工氏是个治水专家。

共工氏是筹谋、齐举齐攻、恭敬、供奉供给的的意思。“共”字在甲骨文中写作两手搬一块方形物体状样子,表示双手合作的意思。甲骨文中的“工”字写作上“工”下“口”,“工”的形状为斤锛之类斫木工具,所以甲骨文中的“工”字表示用斤锛之类工具整修东西,或者进行这类活动的工匠。可知“共工”一词的含义是合作完成一件复杂的事情。兴修水利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用现代话说就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个工种,数以百计的工匠通力合作,同时还需要相当程度的组织协调工作才能完成。由“共工”这一名称可知,共工氏是一个善于组织人力治水的部落,他们专著于研究农业生产中的水利方面。

“水火无情”,水有大利,也有大害,一旦失误就会带来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每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禹攻共工国山。”《荀子•成相篇[2]》中说:“禹有功,抑下鸿,为民除害逐共工,北决九河,通十二渚疏三江。”《书•尧典》:“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古籍中记载的这些古老传说,其故事的本来面貌并不一定是共工氏部落故意振滔洪水为害天下。共工氏部落治水的主要方法是筑堤挡水、削平高地垫平低地,这两项技术用于小范围内可能效果很好,但用于大区域的治水则不免失效。婴儿仅靠吃奶就可以正常生长发育,但到了少年期就必须依靠固体食物获得营养。治水的道理也是如此。可能的情况是,在舜帝时期,共工氏部落采用驾轻就熟的筑堤挡水方法来治理大区域乃至黄河流域的水患,结果发生溃堤事故,以致带来了更大洪水而被大禹攻击惩罚,或者被尧帝流放。

其实,这些故事可以从两个方面解读。

其一,如前所述,在治水的实践中难免有失误造成更大水患,不仅自己身受其害,还会殃及下游部落,招致被兴师问罪。作战的第一要素是军队的组织纪律性,颛顼、高辛等都是黄帝后代,以军事组织见长;共工氏部落的组织能力主要来源于治水实践,远比不上颛顼、高辛等,战争失败在所难免。但共工氏部落并没有一蹶不起,而是在困境中继续着治水大业的艰难探索,是永不言败的治水英雄。当然,也不能否认,某一时期的共工氏部落,因为不为世人理解,并战败而激愤异常,转而决堤放水,以与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一起毁灭,即“怒触不周之山”。决堤时,在洪水冲击下岸崖往往崩塌,确实有天塌地陷之势。可以设想,在当时人类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一个围着汪洋洪水土堤无疑是具有毁灭力量的大规模杀伤武器,这也可能是共工氏筑堤挡水方法经常被指责讨伐的原因吧。

其二,共工氏早在女娲氏或神农氏时代后期就是一个以治水兴修水利为己任的部落,可以说是开创了一个以治水兴修水利来发展农业的共工氏时代。只是这个时代与黄帝开创的五帝时代相重叠,五帝是国家政治层面上文明形态的发展过程,属于上层建筑;而共工氏时代则是农业技术层面上的文明形态的发展过程,属于经济基础。

虽然共工氏被许多传说描述为“残暴而作恶多端”,但由于他的神力和他与初民生活的密切联系,他始终受到人们的敬畏。《山海经》中记载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向)”,就表达了这种原始的敬畏。共工氏的努力最终使人类取得了治理水患伟大胜利,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列为三皇,不亦宜乎?

第三十七章 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第十六章 护盾盔甲第七十一章 女娲娘娘第七十五章 精卫填海第六十章 全球古地理演化三第一百一十八章 巫妖大战详解第一百零九章 其余法宝三第四十九章 佛道之争第四十九章 佛道之争第八十三章 二郎真君第九十一章 有巢迁徙第七十七章 月光娘娘第十五章 十八般兵器第二十九章 五片莲叶第十二章 天道四九第四十三章 日神羲和第九十四章 燧人弇兹第一百二十章 火神祝融第一百二十三章 后羿射日第一百零三章 上古神兽第十四章 大道三千第十五章 十八般兵器第二十三章 密度波理论第一百二十一章 水神共工第八十四章 三圣公主第四十章 三魂七魄第九十四章 燧人弇兹第一百二十三章 后羿射日第八十四章 三圣公主第三十八章 麦哲伦星系第一百一十五章 后土玄冥第二十二章 涡状结构第七十七章 月光娘娘第一百一十八章 巫妖大战详解第八十八章 传承天皇第四十二章 东皇太一第三十九章 仙女座星系第七十七章 月光娘娘第五十八章 全球古地理演化一第一百二十一章 水神共工第二十二章 涡状结构第三十七章 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第九十四章 燧人弇兹第四十三章 日神羲和第一百一十五章 后土玄冥第八十三章 二郎真君第一百零四章 四大灵兽第一百二十章 火神祝融第三十四章 河外星系第三十七章 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第六十三章 太真皇妃第一百零四章 四大灵兽第六十章 全球古地理演化三第四十八章 龙汉初劫第二十章 凯卜庭宇宙第五十二章 河图洛书第六十三章 太真皇妃第九十一章 有巢迁徙第二十七章 先天至宝第二十七章 先天至宝第一百一十五章 后土玄冥第六十四章 金乌家族第一百一十八章 巫妖大战详解第十六章 护盾盔甲第一百一十一章 神话外篇第二十章 凯卜庭宇宙第四十章 三魂七魄第三十八章 麦哲伦星系第六十九章 天皇燧人第五十八章 全球古地理演化一第一百零八章 其余法宝二第四十五章 九天玄女第二十章 凯卜庭宇宙第二十九章 五片莲叶第十八章 神人之境第七十五章 精卫填海第八十八章 传承天皇第三十章 一条大鱼第八十四章 三圣公主第二十二章 涡状结构第六十一章 全球古地理演化四第七十七章 月光娘娘第六十章 全球古地理演化三第五十九章 全球古地理二第一百零九章 其余法宝三第七十七章 月光娘娘第四十章 三魂七魄第四十九章 佛道之争第十五章 十八般兵器第一百一十七章 巫妖背景第九十章 九头人皇第八十三章 二郎真君第一百二十章 火神祝融第十八章 神人之境第三十四章 河外星系第十四章 大道三千第一百零六章 上古神器第一百一十六章 十二祖巫第一百一十三章 洛神宓妃第一百一十三章 洛神宓妃
第三十七章 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第十六章 护盾盔甲第七十一章 女娲娘娘第七十五章 精卫填海第六十章 全球古地理演化三第一百一十八章 巫妖大战详解第一百零九章 其余法宝三第四十九章 佛道之争第四十九章 佛道之争第八十三章 二郎真君第九十一章 有巢迁徙第七十七章 月光娘娘第十五章 十八般兵器第二十九章 五片莲叶第十二章 天道四九第四十三章 日神羲和第九十四章 燧人弇兹第一百二十章 火神祝融第一百二十三章 后羿射日第一百零三章 上古神兽第十四章 大道三千第十五章 十八般兵器第二十三章 密度波理论第一百二十一章 水神共工第八十四章 三圣公主第四十章 三魂七魄第九十四章 燧人弇兹第一百二十三章 后羿射日第八十四章 三圣公主第三十八章 麦哲伦星系第一百一十五章 后土玄冥第二十二章 涡状结构第七十七章 月光娘娘第一百一十八章 巫妖大战详解第八十八章 传承天皇第四十二章 东皇太一第三十九章 仙女座星系第七十七章 月光娘娘第五十八章 全球古地理演化一第一百二十一章 水神共工第二十二章 涡状结构第三十七章 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第九十四章 燧人弇兹第四十三章 日神羲和第一百一十五章 后土玄冥第八十三章 二郎真君第一百零四章 四大灵兽第一百二十章 火神祝融第三十四章 河外星系第三十七章 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第六十三章 太真皇妃第一百零四章 四大灵兽第六十章 全球古地理演化三第四十八章 龙汉初劫第二十章 凯卜庭宇宙第五十二章 河图洛书第六十三章 太真皇妃第九十一章 有巢迁徙第二十七章 先天至宝第二十七章 先天至宝第一百一十五章 后土玄冥第六十四章 金乌家族第一百一十八章 巫妖大战详解第十六章 护盾盔甲第一百一十一章 神话外篇第二十章 凯卜庭宇宙第四十章 三魂七魄第三十八章 麦哲伦星系第六十九章 天皇燧人第五十八章 全球古地理演化一第一百零八章 其余法宝二第四十五章 九天玄女第二十章 凯卜庭宇宙第二十九章 五片莲叶第十八章 神人之境第七十五章 精卫填海第八十八章 传承天皇第三十章 一条大鱼第八十四章 三圣公主第二十二章 涡状结构第六十一章 全球古地理演化四第七十七章 月光娘娘第六十章 全球古地理演化三第五十九章 全球古地理二第一百零九章 其余法宝三第七十七章 月光娘娘第四十章 三魂七魄第四十九章 佛道之争第十五章 十八般兵器第一百一十七章 巫妖背景第九十章 九头人皇第八十三章 二郎真君第一百二十章 火神祝融第十八章 神人之境第三十四章 河外星系第十四章 大道三千第一百零六章 上古神器第一百一十六章 十二祖巫第一百一十三章 洛神宓妃第一百一十三章 洛神宓妃